如果父母能耐心听完孩子的计划,就会发现其实孩子什么计划也没有,只是希望得到父母的认可,并尽可能地去接受他。所以,父母可以先对孩子说“是的”,不要在讲话的开始就以“不行”作开场,当时机成熟的时候再说“或许”。在成长的过程中,很多孩子会提出一些不合理的要求,其实在潜意识里,他们真正的目的就是想看看父母的反应,是否关心和在意他。所以父母不用太在意孩子不合理的要求和想法,应该试着去听取他们的意见。
打个比方,我们就能更好地明白这一点了。
钓过鱼的人都会知道,当有一条四五斤重的鱼咬钩时,一定不要马上把它从水里硬拉出来,而是应顺着它的力量,把它拉到岸边,最后把它钓上来。教育孩子也是同样的道理。当孩子提出什么想法的时候,不要当场就反驳,要顺着他的想法,对他进行适当的劝说,比如:“你是这种想法,而父母的看法是这样的,你看看有没有道理。”如此这般地同他探讨,最后父母就会发现,把孩子“钓上岸来”是很简单的事情。
一位父亲正在他的农场里做事,小儿子放学回家了,和往常不一样的是,孩子今天气呼呼的。
儿子看到父亲的时候,马上很委屈并且很生气地说,他明天再也不去找隔壁的同学玩了,还说要报复那家小孩。父亲没有像往常一样不问因由地就教训儿子,他想知道是什么事情让儿子生这么大的气。
从儿子断断续续的表述中,父亲听明白了。原来是一件很小的事情,隔壁家的小孩和儿子一个班,在课间的时候,他和儿子开了一个小小的玩笑,惹得全班同学都笑话儿子。儿子觉得面子上过不去,很难堪,于是,就想要报复一下那个孩子。
父亲听了以后,没多说话,只是告诉儿子,在地边的小柴屋里有一筐炭块,他让儿子把绳子上的衣服当做隔壁家的孩子,用炭块去打它。父亲还告诉儿子,当他把炭块都扔完以后,再回到自己的身边来,顺路到屋子里去照一下镜子。
儿子气场十足地扔炭块去了,不一会儿,一筐炭块都被他扔完了。儿子回屋洗手的时候照了一下镜子,发现镜子里的自己身上有很多炭黑,再看看屋外的那件衣服,并没有多少黑。儿子顿时明白了什么,当他走到父亲身边的时候,已经不再生气了。
我们不得不佩服这位父亲,如果他在看到孩子生气的样子时,不问原因就去责骂,那么儿子心里的气只会更大,而且会很叛逆地反驳父亲。而父亲就像钓鱼一样,顺着儿子的想法,没有把他批评一顿,也没有任何的反驳,却很好地教育了儿子。
可是,生活中一些家长却只会直接的方法,把孩子批评一顿,强行让孩子接受自己的意见。事实上,不论什么时候,人都是绝对压不服的,只有心才能征服心。
比如,孩子发表他的观点:“没有一个人是好人,所有的人都是自私的。”也许,孩子可能受到了几个同学的伤害,在他的心里这就是大事了,于是,他可能得出这个结论。如果父母当时就把他痛斥一顿:“你怎么能说所有的人都自私呢?难道爸爸妈妈也自私吗?”听了这样的话,以后孩子就再也不想和父母倾诉了。但是他心里那种受伤的感觉是不会减少的。
其实,父母应该了解地去询问:“你为什么有这种观点呢?你为什么说所有的人都自私呢?你是指什么呢?”当孩子把所有的话都对父母说出来以后,你知道他被什么事伤害了,也就把他说这话的原因找出来了,这时候,父母就可以再拐一个弯,对他说:“你说的可能有一定道理,根据你的体验可能是这样认为的。我原来的体验和你是一样的,当有人伤害了我,我也认为所有的人都是不可信的,都是自私的,但是我遇到了你爸爸(妈妈),我和他(她)生活了20年,我发现人还是可信的,人还是善良的。”这样说,孩子慢慢会想通的。
当父母不再用反驳的方式与孩子对话的时候,孩子就会自动打开心门与家长做很好的交流,而这一切建立的基础是平等和谐的亲子关系。
不要回避孩子的问题
教育专家提出:如果漠视、回避孩子所问的问题,会使孩子的情绪不安定,从而影响孩子的心理成长。
或许不少父母都有过这样的困惑:年龄不大,处于发问期的孩子,有时候的确很难应付。但是,恰恰这个时候是孩子智力发展最快、最重要的一个时期。他们有时之所以要发问,只是想和父母沟通而已。
在孩子眼里,对身边的许多东西和事情都充满了智慧性的好奇心,自然会产生很多的疑问。要父母一一地仔细回答,也实在是不容易的事情。尤其是当父母越忙的时候,小孩越是纠缠不已。另外,小孩也会有为了引起大人的注意而发问的倾向。
就像树苗在成为参天大树之前,需要充分地施肥、浇水和给予养分,否则会变得非常瘦弱。同理,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如果没有充分补充养分,就会贻误生长的良机。而且一旦错过时机,是无法重新开始的。
回答孩子提出的问题,也是相同的道理。父母一定要把握好孩子智力发育的时期,适当地予以应对,这样才能够培养出充满好奇心和满怀学习愿望的孩子。因此,切忌漠视和回避孩子提出的问题,而是要尽可能诚恳地回答孩子的问题。
此外,心理专家还提出,孩子的情操教育也是非常重要的。孩子提出问题时,却正值父母忙碌的时候,有的父母常常会为了自己的方便而漠视孩子的问题,并且告诉孩子:“妈妈现在很忙,等一会儿再说。”甚至会直接拒绝说:“妈妈不是早就教过你、告诉过你了吗?你到底要问多少次才能明白?”对这样的结果孩子当然会不满,并且这种不满的累积会给孩子的个性蒙上阴影,甚至影响他的一生。只有亲子之间良好的沟通,才能培养出情绪稳定的孩子。
如果是一些孩子本来就了解的事,却要一问再问,这表示孩子想要引起父母的注意。尤其是在弟弟妹妹出生以后或者家中还有其他小朋友的时候,孩子会经常想要引起父母的注意。换句话说,有时候,孩子发问的目的不在于得到答案,而是为了要引起家长的回应。这时,父母只要注意一下孩子的态度就可以明白了。比如孩子会发出撒娇的声音,纠缠着母亲,并且不断地提出问题等。此时,不要拒绝孩子,更不要去回避,而要了解孩子的心情和想要引起注意的心理状态。如果父母没有理解这种心态,可能就会导致孩子的欲求不满,从而做出其他想引人注意的行为。
很多父母都有过漠视或者回避孩子问题的时候。除了忙以外,像是遇到比较难的问题,还有他人在场时不好回答的问题等,父母大都会采取这种态度。
5岁的小明跟着妈妈走在人行道上,突然问道:“妈妈,为什么石头是硬的呢?”这时候,母亲没有作正面的回答,而是随着他说:“是啊,它为什么会是硬的呢?”的确,这是难以回答的问题。“为什么雪是白色的呢?”“为什么人有5根手指呢?”小明接着一路问下去,妈妈真不知道应该怎么回答了,于是她选择了回避,然后把话题转移。可是小明并不满意,一直吵闹着要妈妈回答他。
细细想来,这些问题都是大人们认为理所当然的事。但如果要给孩子一一作答,的确是很令人头痛的。于是就有了一般的回答方式:“很久以前,神就是这样造的。”对5岁的小孩而言,这种答复显然是无法令他满足的。这个时候,妈妈如果能够附加说明石头的用途和采石头的地方,再添加一些有关石头的资料会更加恰当。或者妈妈可以向孩子说明,因为石头很硬,所以可以用来盖房子、铺马路。此外,在山里有很多石头,下过雨以后会被冲到河流里,跟河水一起流向下游。它们在上游是大石头,到了下游时就会变成小石头,甚至会变成沙子。如果能够利用彩色的图片让孩子边看边说明,效果会更好。此外,面对那些感觉不容易回答的问题时,父母可以试着举一些巧妙的例子,这多少也能够回答孩子问的问题,以满足孩子的好奇心。但是,不管父母以什么样的方式作回应,都应该是积极的方式,一定不能回避孩子提出的问题。
在孩子面前不唠叨
教育专家们一致认为,世界上是不可能有完人的,也就是说,没有十全十美的孩子,更没有十全十美的父母。如果父母在批评孩子犯错误的同时,一味地苛求完美,就会变得唠唠叨叨、没完没了,这只能让孩子心烦意乱,父母说什么都听不进去。
有一位母亲怕孩子不用心学习,不仅从早到晚提醒学习的事,而且和孩子一起上街的时候也不忘随时随地地进行现场教育。比如看见扫大街的环卫工人,就告诉孩子如果不好好学习将来连这样的工作都找不着;看见乞讨的,又会说要是不好好学习,将来也会这样。如此几次过后,孩子再不愿意与她一同上街了,而且越来越自卑了,本来是想主动学习,但被父母越说越不想学了,家成了让他头痛的地方。
由此可以看出:实施教育时,唠唠叨叨只会令孩子讨厌,老调重弹不会起到任何教育作用。
常听一些父母抱怨:“孩子总是不听话,真让人操心。同样的事要说几遍才听得进去。”究竟是孩子不听话,“同样的事要说几遍”,还是“同样的事要说几遍”,孩子才不听话?既然那些话随时都能听到,今天没注意,明天还可以再听到,孩子当然就会心不在焉了。
心理学研究表明:老调重弹,反反复复说同样的话,只会让人产生一种习惯性的模糊听觉,也就是明明在听,却根本没往心里去。这是长期重复听同样的声音而产生的一种心理上的不在乎。所以,父母不要总是怪孩子不听话,也应该静下心来想一想,自己是否太唠叨了。
如果父母不重复交代某些事情,这些事情怎样才能更有效地进入孩子的心灵呢?
(1)和孩子一起参加有意义的活动。父母与其喋喋不休地向孩子强调一些大道理,不如有选择性地和孩子参加一些有意义的活动,通过活动来寻找更合适的沟通话题,从而加强与孩子之间的沟通,促进亲子之间的情感交流。
《没有孩子是差生》的作者清澈小舟曾经说:“在很多时候,我们喜欢头疼治头,脚疼治脚。孩子学习不好,就拼命地补课。其实,活动往往会使大脑动起来,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更容易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找到孩子的兴奋点。”
在清澈小舟的班里,有几个学习成绩比较差的孩子,小姜、小东、小田和小袁。为了使孩子们能够在活动中得到一些启发,清澈小舟专门在周末带他们去溜冰场玩。
到了溜冰场,孩子们一下子就兴奋起来,他们或是给大家讲自己的溜冰故事,或是表演自己的溜冰技术,也有练习如何溜冰的,总之,整个场面非常活跃,孩子们玩得不亦乐乎。
在回家的路上,清澈小舟问孩子们得到了什么收获。孩子们的话题一下子就多了起来。
小姜说:“原来溜冰这么锻炼身体啊,我满身是汗,感觉也很开心。”
小东说:“我今天算是明白了什么是王者风范了。在溜冰场上,看到你们不会而我却滑得那么好的时候,我真的感到很骄傲,这让我平添了一份自信,感觉自己原来也可以把事情做得很好。”
小田说:“今天是我第一次学溜冰,在溜冰的过程中,我一点儿也不敢有懈怠,可以说是全神贯注呀!如果做其他事情也能这样认真的话,那我们就没有什么做不好的。”
小袁说:“我感觉最大的收获是在玩中学习,大家快乐地学习了溜冰,还领悟到了老师今天带咱们出来玩的深意。”
他们几个七嘴八舌地说,老师的意思是让他们通过学习溜冰,知道学习也可以像溜冰一样,跌倒了再爬起来,站直了就不趴下,让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也能品尝到一点点进步的滋味;让他们在学习的时候,也能像学溜冰一样集中精力,全力以赴。
这就是活动的魅力,在活动过程中,孩子自己体会到了应该怎么做,一点儿也不用他人再提醒。这比唠叨的教育效果好得多。
(2)切实地提供让孩子自由选择的空间。父母要给孩子一个自由选择的空间,不应该给孩子直接下达硬性的指令,然后靠不停的唠叨来督促孩子,那样的效果往往是最不好的。比如想让孩子收拾自己的房间,父母如果对孩子说:“晚饭前你必须把房间收拾干净!”这样的硬性指令,孩子多半是不会听的,而父母见孩子不听话,就会不断地反复催促,结果就可想而知了。如果换一种说法:“孩子,如果晚饭前你有空,就把你的房间收拾一下吧。”这样的说法就能给孩子一个喘息的空间,也不会惹孩子反感,多半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因此,给孩子一些喘息的空间,给孩子一些选择权,孩子的感觉就会好很多。这样父母也免去了唠叨之苦,既省心了,又能拉近与孩子的关系。
培养孩子的决策能力
大量的事实表明,孩子在一个有着充分民主自由、爱讲大道理的家庭里成长,容易养成能言善辩、自作主张的行为习惯,相应地,这样的孩子也容易变得不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更喜欢一意孤行;而那些被父母管得太多的孩子,却容易形成事事依赖、没有主见的习惯,这些情形常常会让父母因此陷入尴尬的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