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好父母要有好习惯
3682800000016

第16章 交流沟通篇(6)

其次,要树立合乎孩子能力的目标

父母的责任在于帮助孩子树立他在每一阶段适合自己的目标。父母期望过高,超过了孩子能达到的限度,就容易使孩子产生失败感,从而丧失信心。但也不能把目标定得太低,否则会让孩子变得轻率、骄傲。

再次,要善于发现并时常肯定孩子的优点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独特的地方,孩子在自己喜欢的领域中活动是十分投入,也是十分自信的。所以父母要了解孩子的特点,善于发现他的优点并经常给予表扬和肯定,这是孩子充满自信,不断进步的力量源泉。

又次,要让孩子主动地迎接困难

对困难的成功跨越,是对自己的一种肯定,这会增加孩子的自信。所以,父母应该多鼓励孩子勇敢行事,坚定不断战胜困难的信念。当孩子战胜了困难,实现自己愿望的时候,自信心就会增强。

最后,父母要以身作则,树立典范

人们都知道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很难想象缺乏自信的家长如何能培养出自信心十足的子女。父母能够充满希望地看待未来,充满自信,孩子就会深受感染,所以父母在要求孩子的同时,一定要注意自己的修养,做好孩子的榜样。

一个人只要有成功的决心和信心,就能保持最佳的状态,把全部精力集中到追求目标上。只有坚信自己能成功的人,才会取得成功。在孩子努力拼搏,尽力向成功的顶峰攀登时,父母要多给孩子一些鼓励和支持。

让孩子做有教养的人

孩子能够健康、快乐、聪明伶俐,这是每个家长的心愿。如果在此基础之上,孩子能彬彬有礼,人见人爱,父母就更加心花怒放了,因为孩子的教养是父母的一面镜子。难怪常见有人夸奖“这孩子真有教养”的时候,父母和孩子一样的体面、风光!

俗话说得好,“养不教,父之过”。教养是为人处世的优良品行和修养,孩子的教养不是天生的,需要父母的教育。这说明了合格的家庭教育必须是“有教之养”。中国几千年来的文化传统认为,孩子要出落为有出息、有教养的人得按照这样的程序发展: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所以《童子礼》把“修身”的微言大义化作操作性很强的生活自理行为:盥栉、整服、叉手、肃揖、拜起、跪、立、坐、行、出入、邂逅、朔望、晨昏等二十三目,几乎涵盖了日常生活的所有大小事情。朱熹在《蒙童须知》中进一步说:“夫童蒙之学,始于衣服冠履,次及言语步趋,次及洒扫涓洁,次及读书写文字,及有杂细事宜,皆当所知。”可见,孩子只有从小在家庭中做到“于洒扫进退之间,持守坚定,涵养纯熟”,长大以后才能通达事务,有所作为。

换句话说,教养纯属是后天的栽培。孩子的聪明才智可以遗传,家庭财富可以继承,唯独教养是不能自然“过户”的,它需要父母有意地去教、孩子有意地去学。如果父母养而不教,孩子学而不行,即使是才高八斗也难以形成文明的素养和高雅的品位。所以说良好的教育环境才能使孩子成为有教养的人,有教养的孩子能够善待自己、善待他人、善待周围环境。

亨利·福特在大学毕业以后,去一家汽车公司应聘。他发现同时应聘的其他三四个人学历都比他高,便感觉自己没有什么希望了,但他想的是,既来之,则安之。于是他最终鼓起勇气敲门走进董事长的办公室。他进门的时候,发现门口的地上有一张废纸,他弯腰捡了起来,并顺手把它扔进了废纸篓里,然后才走到办公桌前说:“您好,我是来应聘的福特。”董事长说:“很好,很好!福特先生,你已经被我们录用了。”福特感到非常惊讶。董事长对他说:“前面三位面试者的确学历比你高,而且也是仪表堂堂,但是他们的眼睛只能‘看见’大事,看不见小事。你的眼睛能看见那些不为别人注意的小事,我认为能看见小事的人将来自然也能看到大事,而那些只能‘看见’大事的人,会忽略很多的小事,他们是不会成功的。所以,我才决定录用你。”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教养就体现在一些小事中,包括人们随手拾起地上的废纸这样的“小细节”,也会让与之相处的人享受到和谐与尊重、信任与体贴,并为自己的发展赢得机遇。

教养是孩子随身携带的一本“护照”,这本“护照”有时候比文凭和相貌还重要,它会让孩子得到意想不到的发展机会。教养需要父母有意地栽培,所以,要早早地给处在人生启蒙阶段的孩子传授以下几点让他终身受益的教养:

首先,要让孩子学会独立自理能力

有些父母常常抱怨,自己的孩子总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其实,没有生来就懒惰的孩子,孩子的许多惰性都是父母给养成的。父母认为孩子的能力有限,让他做还不如自己代劳更方便,结果就让孩子失去了锻炼的机会。所以,家长要适当地放手,让孩子独立自理。

其次,要让孩子懂得文明礼貌

父母一定要记住,礼貌待人并不是“可有可无”的小事,而是事关孩子人际交往的一件大事,因此要让孩子养成礼貌待人的习惯,进而形成文明礼貌的美德。父母和孩子要把礼貌待人当做一件“大事”来看待,而且要长期不懈地坚持下去。

最后,孩子要懂得尊敬长辈、爱护同学,要有一些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

尊敬长辈会使孩子懂得人与人之间相处的基本准则。父母要教育孩子有礼貌地和人打招呼,不论是在任何时间和地点。这不但能锻炼孩子尊敬长辈、讲礼貌的好习惯,还能培养孩子根据场合灵活调整自己行为的能力。

有的孩子学习好,但是与人交际却不是很好,所以,在注重学习的同时,还应让孩子学会一些基本的交际行为。

总之,培养孩子形成一些良好的习惯不是一日之功,需要在生活中不断地去引导和启发。父母要从自身做起,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从而形成良好的教养,为孩子的成长铺平道路。

培养孩子阅读的好习惯

从小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可以让孩子终身受益,这是父母都明白的道理,也是父母梦寐以求的。然而,如何去培养孩子良好的阅读习惯又是让父母十分头疼的问题。下面提出一些方法,供父母们参考。

1。创造良好的家庭读书条件

家里要有足够多的书,可以让孩子有所选择。孩子在阅读的时候,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看的书,时间长了看的遍数多了自然就会更喜欢读书。如果孩子只有数目很少的几本而且是家长代为选择的书,孩子本身就没有兴趣,再加上认识的字不多,可能会不理解故事的大意,这样,也就没有兴趣了。所以家里一定要准备足够多的书。另外在选书的时候,可以带着孩子去书店或者图书馆,实地翻看书的内容,让孩子按照自己的兴趣来选书,这样效果会更好一些。

有了足够的书以后,父母最好还要把书放在孩子随手可得的地方,或者让孩子自己去放。这样就能为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家庭读书环境,让孩子方便阅读,就算他只是随意地翻一翻,也会慢慢对书籍产生兴趣。

2。为孩子选择好书,杜绝盗版书

帮助孩子选好书,专家建议要从绘画本开始。绘画本也叫“图画书”,在培养孩子的想象力、思考力、审美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让孩子爱上书、喜欢上阅读等方面都有其独特的功能,也是很多其他类书籍无法比拟的。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儿童经典绘本早已被公认为儿童早期教育的最佳读物。中国现在从国外引进的绘本非常多,而且很多都是国外的获奖、畅销作品,国内的好绘本也有不少。需要提醒父母的是,不要图便宜而购买盗版书。

挑选好书以后,放在随手可得的地方,在以上两点准备好的前提下,父母就可以进行亲子阅读来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和习惯了。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去做:

(1)要反复地念孩子喜欢的书。重复式聆听,是孩子成为一位阅读者的必要过程。重复多次以后,孩子对文字和语音的印象加深了,对故事的内容也会有进一步的了解,有时候孩子不等父母讲就能说出故事的内容了。所以,重复为孩子念一本他喜欢的书,不仅可以让孩子从听懂的层次提升到欣赏故事的层次,也能让孩子因为自己能预知、控制故事情节的发展,而在心理上获得成就感。

(2)为孩子读书的时候要富有感情。阅读是孩子人生起点上一种充满刺激与想象的游戏,如果父母和孩子一开始读书的过程就非常生动活泼并且富有趣味性,孩子就会形成书本就是乐趣的信念。而父母为孩子念书的关键就是始终要保持一种热忱和愉快的心情。

小林与妻子在这方面就做得很好。孩子喜欢听故事,对那些画着插图的书更是爱不释手,常常缠着爸爸妈妈给他讲。而小林和妻子总是不厌其烦地讲,并且常会用“分角色”式的朗读来激发孩子的兴趣:在讲故事的时候,他们会分开由一个人读几个角色的对话,由另一个人读其余角色的对话,而且还会在故事中途给孩子提一些小问题,让孩子去思考。久而久之,孩子爱上了阅读,爱上了和爸爸妈妈一起讲故事。对于一些常听的故事,他能够很清楚地重复给大家听,当家里来客人的时候,他也会很得意地“卖弄”一番,把自己会的故事讲给大家听。时间长了,孩子的阅读习惯更持久了。

(3)要注重那些隐藏在日常生活中的阅读。在生活中,父母可以把那些随处可见的文字和印刷品念给孩子听。比如坐公车的时候,给孩子念公车的号码和地名;上街的时候,可以念路边的广告和标志,或是和孩子在购物的时候,把他感兴趣的食品包装上的文字念给他听等。这样也能锻炼孩子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4)要培养孩子边读书边思考的习惯。在孩子阅读的过程中,要慢慢地纠正他们那种“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的习惯;要在孩子读书的时候常问“你知道为什么吗”和“他们为什么不那样做”等,在讲到必要的情节时,问孩子这样做的后果,或者让他自己说出认为怎么做更好。这样一方面可以帮助孩子理解故事,一方面也教会了孩子怎么做才是正确的。

其实,培养孩子阅读好习惯的方法还有很多,比如可以把孩子的名字编进故事里,告诉孩子故事的主人和孩子的名字一样,让他看看故事里的人们发生了什么事,从而引发他的兴趣。或者,父母在讲故事的时候,做一些有趣的动作,当孩子对故事熟悉以后,可以邀请他一同来参与。此外,还可以指导孩子注意书上的插图,把书中的故事分角色进行表演等。只要能引发孩子对书的兴趣,养成阅读的好习惯是不用愁的。

教孩子学会独立生活

当今社会充满了竞争,这就要求我们每一位社会成员都要具备较强的应变能力。而现在大多数家庭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生活条件比较优越,许多事情父母都给包办了,孩子在这样的环境中不免会失去独立生活的能力,这对孩子的成长和参与社会竞争是十分不利的。早就有专家提出,父母应从小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和能力。

张先生旅居美国多年,一直对孩子的教育很有心得。

张先生在国外的一个大型科研所里做研究工作,待遇颇丰,他的孩子生活条件可以说是很优越了,可是在他的孩子身上看不出半点的娇气,这也是张先生一直很骄傲的一件事情。

张先生对朋友说,孩子上中学的时候,他把孩子送到了一所离家很远却十分有名的学校去上学。于是,那个稚气未脱的小伙子每天都需要转三站公共汽车,换乘两次地铁,穿越纽约市区最繁华和最肮脏的两个街区,整个过程历时3个多小时。很多人都知道,纽约的地铁是世界上最乱、最不安全的地方之一。为什么张先生要让自己的孩子放着附近的高中不读,却要冒那么大的风险,整天奔波于危险的路途中呢?

张先生接下来的讲述,让我们明白了一位做父亲的苦心。

张先生说,在美国,一个16岁的孩子应该是具有独立人格和精神的。而张先生也始终认为:在人生的旅途上,每个人都要经历这样一关,都要去穿越这样的危险地带,否则就很难在错综复杂、险象横生的环境中生存下去。

于是,他告诉孩子:人生的道路是很危险的,因为人生只有去,没有回,走的是只能走一次的路线,而每一步跨出去都是自己不熟悉的道路,如果哪一步稍有不慎,你的整个人生都将遭到打击或挫折。并且,他在给儿子的信中着重写道:“年轻人,你渐渐会发现,当你独行的时候,会变得格外聪明,当你离开父母的时候,你才会知道父亲是对的。”

我们不得不佩服这位果断放孩子去飞的父亲的智慧。

那么,父母具体要从哪些方面去培养孩子独立的能力呢?

首先,力所能及的事情要让孩子自己动手

孩子到一定的年龄以后,便有了独立完成事情的愿望,而这时的孩子往往由于还不是很强壮,或是由于没有做事情的经验,动作会缓慢并且不怎么协调,使本来想做的好事却反而成了坏事一桩。这时父母往往会心生厌烦,有的甚至会大声训斥孩子“不会做就不要做”。

也有的父母因为有“自己小时候吃过不少的苦,现在孩子不能再吃苦了”的思想,而让孩子过舒适的生活,家务事大包大揽,这就在无形中限制了孩子的动手机会,从而难以让孩子体会到依靠自己的双手取得成功的喜悦。就是这许许多多的“善意的帮助”泯灭了孩子的自信心,使其失去独立思想。所以,孩子力所能及的事情应尽量让他自己去做。

其次,对孩子的每一个小进步,父母都要给予肯定和鼓励

面对同样的挑战和竞争条件,充满自信的人更有取得成功的机会。因此,培养自信心是帮助孩子博取成功的关键,而且进行得越早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