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当孩子在独立完成一件事情以后,哪怕在父母看来是微不足道的,也一定要给予及时的鼓励,以培养孩子的自信心。比如孩子自己洗了衣服,尽管他洗得不是很干净,父母也应该说:“真不错,会自己洗衣服了!”同时,也可以不失时机地教孩子洗衣服要注意哪些事情等。对于其他的事,如果孩子做得不是很好,父母也要记得,不要大声地指责他笨手笨脚,更不能当众挫伤他的自尊心,而是要对孩子的进步先给予肯定,让孩子体会到成功的乐趣,然后再去指导。这样一来就能很好地促进孩子独立个性的发展。
最后,家长应尽可能创造一些让孩子自己动手的机会
比如要过节了,需要清理房间,父母可以让孩子参与整理和清洁,甚至可以和孩子展开趣味竞赛,这样就能很好地引导孩子自己动手,从而在劳动中提高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
总之,教孩子学会独立生活是很重要的,但不是短时间内就有成效的。父母要在生活的点滴中让孩子慢慢学会独立生活,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让孩子知道什么是责任
责任心是指一个人对自己和他人、对家庭和集体、对国家和社会所负责任的认识、情感和信念,以及与之相应的遵守规范和履行义务的自觉态度。责任心是孩子健全人格的一个基础,是能力发展的一种催化剂。对孩子责任心的培养应该遵循这样一个规律:从自己到他人,从家庭到学校,从小事到大事,从具体到抽象。
作为家庭中的一员,孩子既应该享受权利,也应该承担一定的家庭责任,包括建立家庭中的岗位,承担一定的家务劳动。父母也可以通过鼓励、期望、奖惩等方式,来督促孩子履行职责,从而培养孩子的责任心。如果一个孩子在家庭中的责任心都难以建立,将来也很难向社会层次的责任心过渡。
父母对孩子责任心的培养应该从大处着眼,从小处着手。要让孩子在家庭岗位中感受到责任的分量,比如倒一次垃圾、洗一块手帕都应给予及时的表扬和鼓励,失责时应给予批评和惩罚。只有这样,才能让孩子跳出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从而强化对他人和周围环境的责任心。
责任心的培养可以通过孩子自身的实践来体验,父母如果越俎代庖,那就无济于事。有的父母代孩子整理书包,帮助孩子检查作业,这可以说就是一种责任心的“错位”和“越位”。其实,更多的时候,只有让孩子自己承担失责的后果,他才能懂得上学读书不是个人的私事,而是对家庭和社会的一种责任。
作为家庭的重要成员,父母更要做好孩子的榜样,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告诉孩子什么是责任。父母自身对家庭、对社会的责任心如何,这对孩子来说就是一面镜子,父母的责任心水平可以折射出孩子的责任心。很明显,对家庭、社会毫无责任感的父母,是不可能培养出有责任心的孩子的。
父母可以用以下的方式告诉孩子何为责任。
(1)父母的教养态度和行为方式,对孩子责任心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父母要对孩子采取民主的态度,要多鼓励孩子独立思考,允许他们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这样更有利于孩子形成责任心。那些被娇惯和过度保护的孩子,从小到大都养尊处优,这就会让孩子形成自私自利、为所欲为的行为和习惯,这样的孩子成年后就会缺乏对社会和他人的责任心。当然,父母如果一味地让孩子绝对服从,也只能培养出唯命是从、毫无主见、不敢负责的人。
我们常见这样的情形,一些小孩摔倒以后,身边的大人都会哄孩子说是“该死的椅子”或者是“讨厌的石头”绊倒了孩子。成年人听到这样的话,知道这只是为了哄孩子不哭而已,可是,对孩子来说,他们就会形成这样的认识:摔跤是因为别的原因,自己没有责任。这样重复几次以后,孩子就学会了推卸责任。可见,这种教育方式不利于孩子的成长。
(2)要告诉孩子心中有爱,关心他人,善待他人。这是培养孩子对社会责任心的一个基础,而且父母应该要求孩子主动去关心老人、病人和比自己更小的孩子;父母生病的时候,要让孩子学会照顾父母;还要让孩子知道父母的生日,鼓励孩子给父母送生日礼物。
小丽是个独生女,以往她从来记不住父母的生日。可是这次却很例外。到了妈妈生日那天,她很早就起床为妈妈的生日作准备。她亲手做了一个大蛋糕,在吃饭的时候,把蛋糕放到了桌子上,对妈妈说:“妈妈生日快乐,感谢你为我付出了那么多。”
父母面对懂事的孩子,满脸的欣喜。孩子前一段时间还是很娇气的,对其他的事情不闻不问,是什么让小丽发生了这么大的转变呢?原因其实很简单。
小丽生日那天,她让父母出去玩,自己叫了好朋友来家里庆祝生日。晚上,当父母回家的时候,满桌的杯盘狼藉,因为小丽一直认为,做家务就是父母的事情,自己没有必要去管。
看到这种情景,爸爸把小丽叫到书房,和她认真地谈了很久。爸爸没有责骂小丽,而是告诉她,大家都是家庭成员,都有为家庭付出的责任,而不只是父母应该这样做。从这次谈话以后,小丽就慢慢地改变了许多。
(3)父母要让孩子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由此来培养孩子对家庭的责任心。日常的事务可以和孩子进行协商,对孩子解释他应该做某事的理由;父母要把每件要求孩子做的事情,对孩子交代清楚,保证他能理解父母的心情;父母一定要耐心地指导孩子做家务,并以鼓励、表扬、奖励等方式对孩子进行积极的反馈。
(4)父母要让孩子信守诺言,对自己的言行负责。家长要为孩子做出遵守诺言的榜样,无论做出什么样的许诺,都要尽可能地去实现,如果不能实现,一定要向孩子说明;父母还要告诫孩子,不要轻易地许下诺言,一旦许诺了就必须遵守;父母要积极支持孩子参加学校的公益活动,培养孩子对集体的责任心。总之,从小对孩子进行各方面的责任教育,孩子才能成长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培养孩子抗挫折的能力
在心理学上有一个名词——“蛋壳效应”。形象一点儿来说,比如一个外形完整的蛋壳,只要轻轻一碰就成了碎片。一个活泼可爱的孩子一旦离开了父母的呵护,就难以适应艰难的环境,受到一点儿挫折就支撑不住,这就是心理学家所称的“蛋壳效应”。
我们有时能从报刊或其他新闻媒介上看到,一些孩子因为某种原因离家出走、自残、自杀或者发生其他恶性事件,对此,家长都感触颇多。有的孩子仅是因为考试成绩不理想就产生轻生的念头,也有的因为父母批评的稍重了一些,或者管得严一些便离家出走,还有的因为与老师和同学有一些摩擦就出现不良的情绪,甚至一遇到困难或挫折就自暴自弃。所有这些都给家庭教育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造成孩子心理承受能力和耐挫能力较差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其一来自于家庭。现在多数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生活在优裕的家庭环境中,习惯于事事顺心,缺乏遭遇困难的心理准备和面对挫折的体验与锤炼;而有的孩子由于家庭关系不好,感情脆弱、胆小怕事,经不起一点儿打击。
其二来自于社会。升学与就业的严峻考验,使孩子产生对学习的焦虑情绪和对生活的厌倦情绪,遇到困难和挫折容易丧失信心和勇气。
其三来自于孩子自身。有的孩子本身性格内向,很少和老师、同学及家长沟通,面对复杂的人际关系,他们会感到苦恼迷茫,心理承受力和耐挫力较差。
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以及就业中的激烈竞争,使人们遭受挫折的可能性也越来越大。因此,父母不但要教育孩子努力学习,还要重视对孩子耐挫力和心理承受力的培养。
父母要让孩子对客观世界有一个全面的认识,让孩子认识到生活是多彩而美好的,成长的道路是复杂的,遭受挫折也是人生旅途中的正常现象,面对将来的挫折要有足够的认识,这样才能有充分的心理准备。父母要正确地引导,让孩子懂得学习的压力、同伴之间的竞争、成年人的不理解以及遭受批评、蒙受委屈等都是人生经历中不可回避的一些问题,从而以此为切入点,来教育孩子正确地认识社会和生活,勇敢地面对挫折和困难。
事实上,在生活中,没有人能够抗拒挫折。我们既然无法抗拒挫折,那就应该学会把挫折转化为一种对自身有利的因素。就像成功学大师戴尔·卡耐基所说的:“我们应该像常青树一样学习怎样去适应,怎样弯下它们的枝条,怎样适应那些不可避免的情况,去学会吸收挫折,而不是反抗生活中的不顺。”
在德国的一家造纸厂里,一位造纸工人在工作的时候,一不小心弄错了配方,导致生产出一批不能书写的废纸。老板很生气,就把他解雇了。正在他灰心丧气、愁眉不展的时候,一位朋友劝他说:“任何事情都有两面,不妨变换一种思路看看,也许可以从错误中找到有用的东西来。”
朋友的话让这个人有所启发,他经过观察和试验发现,这批纸的吸水性能相当好,可以吸干家庭器具上的水分。于是,他把这些纸切成了小块,取名“吸水纸”,然后拿到市场上去卖,竟然十分畅销。后来,他就申请了专利,独家生产吸水纸。
这个故事就是利用挫折体现自己另一番价值的一个很好的例证。
挫折作为一种情绪状态和一种个人体验,每个人对它的耐受性是大不相同的。有的人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挫折,仍然能够坚忍不拔、百折不挠;也有的人稍遇一点儿挫折便意志消沉、一蹶不振,甚至会痛不欲生;有的人在生活中受多大的挫折都能忍受,但不能忍受事业上的失败;有的人可以忍受工作上的挫折,却不能经受生活中的不幸。
父母应该告诉孩子,当处在顺境的时候,人往往看不到自己的不足和弱点;当遇到挫折的时候,才会反省自身,弄清自己的弱点和不足,并会认真地加以总结和改进。所以说,挫折就是人生的催熟剂,我们都应该感谢挫折,而不应该躲避挫折。
父母要注意给孩子提供适度的挫折情境。对于那些娇生惯养、盛气凌人的孩子,父母不妨让他受一点儿冷落,可以利用适当的机会赞扬别的孩子,慢慢地让自己的孩子习惯接受“有人比他更好”的事实;对于意志薄弱的孩子,可以在日常生活中有意地给他们设置一些困难,故意制造一些“麻烦”出来,提供和创造一些磨炼他们的机会,在具体的情景中培养他们的毅力和耐心;对于惰性较强的孩子,要鼓励他自己的事自己做,不会的事学着做,教给他一些克服困难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培养自理和自立能力为切入点,让孩子自如地适应复杂的现实生活。
每一个孩子都是非常热爱生活的,如果父母能帮助他们具备良好的意志品质和抗挫折的能力,他们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美丽。
感恩之心——孩子的必修课
现在有的孩子基本感觉不到自己的幸福,倒是常常稍有不如意,就怨天怨地,怨父母怨别人。在他们的眼里,别人为他们所做的一切都是必须的,他们坐享其成是应该的。他们可能还会想:不然父母赚钱干嘛?随着社会的发展,在人们的物质需要逐渐得到满足的同时,有的人的精神世界似乎在逐步地退化。最明显的就是,在一些人的心中不再拥有感谢、关怀和呵护了,更别说“感恩”了。
感恩能够促使人们扩充心灵空间的内存,让人们逐渐变得更加仁爱和宽容,并能减少人与人之间的摩擦,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
英国作家萨克雷说:“生活就是一面镜子,你笑,它也笑;你哭,它也哭。”当一个人懂得感恩的时候,会把它化作行动,实践于生活当中。一个人会因感恩而感到快乐,一个不懂感恩的人,将不会了解什么是真正的快乐和满足,可以这样说,感恩是一种处世哲学,是生活中的大智慧。父母在孩子小时候就应该让他们懂得,感恩是一件幸福的事情。那么要怎样去做呢?
首先,父母要知道,身教胜于言传
父母与孩子朝夕相处,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父母是孩子模仿的对象。所以,父母首先要懂得感恩,要保持超越的心、幸福的心、从容的心、平等的心、柔软的心、包容的心。而且,父母要经常对孩子说“谢谢你”。
有人说过:“人性最深的期盼就是受人感激。”用感谢来满足人性的需求,不但简单而且有效。父母要把它变成一种习惯,并能够潜移默化地传输给孩子。心存感恩与向人道谢是两个让人更好地通往成功的习惯。所以,学会感谢是迈向自我实现重要的一步,也是父母教育孩子最简单和最有效的方法。
其次,要多留意大自然
父母要鼓励孩子对周遭的事物引发的灵感而心存感激。比如惊叹于风的威力和大海的浩瀚;赞赏雪花的无瑕、夜晚的星空,或者山脉的粗犷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