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好父母要有好习惯
3682800000019

第19章 交流沟通篇(9)

有一位妈妈说:刚开始孩子决定学习古筝,是因为受到别人弹琴时漂亮的样子和好听的乐曲声的影响,轮到孩子自己学了,才知道学古筝是一件很辛苦的事,她自然会产生退缩畏难的心理。这时候我就态度很坚决地告诉她:“当初是你自己说要来学古筝的,既然你选择了这条路,就必须要坚持。看看,和你一起学古筝的小朋友那么多,大家都能坚持学习,你除了继续学下去没有第二条路可走。”孩子当时似懂非懂,不过,到她小学毕业时,古筝演奏已达到较高的水平了。

上面这位家长的态度比较坚决,这主要是针对那些在兴趣上确实喜欢,却吃不了苦、下不了功夫的孩子。可是也有一些孩子,他们在选择之初比较迷茫,不清楚自己是否真的喜欢,在试过之后,才发现原来并非是自己的爱好。如果是这类孩子,父母就不能用强硬的办法了,及时撤退才是更好的选择。

不可否认,现在的许多孩子已经习惯了凡事由父母为他们拿主意,其实这是家长事事包办的结果,这样的孩子长大以后不仅目标感很差,责任感也不会强到哪去。

所以说,要培养孩子从小就具有自立自强的意识,培养孩子有责任感,那么,就要让孩子在可能的范围内做出自己的兴趣选择,父母应该尊重孩子的选择,不要对孩子指手画脚。

让孩子自主选择学习感兴趣的才艺,对与自己有关的事自由地表达意见,这本身也是责任感教育的一个环节。孩子的责任感既不会与生俱来,也不会到了一定的年龄自动出现,而是需要在生活中经历和体会不同的情境才慢慢获得的。所以,父母应该要求孩子对生活中的一些事物进行判断、做出选择。

还是以选择兴趣班为例,如果孩子最初的选择只是一时兴起,作为家长就有必要提醒他一旦做出选择之后就应该为自己的选择负责,提醒他无论学哪一种技能或艺术,都需要付出辛苦和汗水,并叮嘱他考虑清楚自己是否有承担的能力。如果是在深思熟虑以后,孩子依然兴致盎然,那么,父母就可以放心地按照孩子的要求让他去学习了。在学习的过程中,一旦孩子因毅力不足产生逃避情绪,父母也要做到及时地提醒和敦促孩子,为了自己喜欢的东西继续努力。

说到让孩子选择才艺学习,父母应该多相信孩子,适当地放手。

为了培养孩子独立学习的品质,父母要避免让孩子凡事有依赖思想。父母要指导孩子在自己的选择中认识自己并发现自己的能力,这是父母应该注意到的。父母在与孩子谈话的时候,可以自觉地运用一些鼓励、信任的语言,表示相信孩子有能力做出正确的选择,比如“这个由你自己决定吧”或者“你自己看着办吧”、“完全听你的”、“你一定能干好”等,这时候,孩子除了对父母很感谢以外,还会认真地考虑自己的喜好和兴趣。

冰心说过:“让孩子像野花一样自然生长,要尊重儿童的天性和选择。”在这里,我们把天性摆在选择之前,也就是说父母无论采取什么样的教育方式,都要以孩子的天性为首要考虑的因素,孩子的天性本来就是容易转移兴趣、坚持度比较差,所以,孩子对某一事物持有3分钟热度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不论怎样,在才艺的学习和选择方面,父母的任务就是要以孩子的喜好为前提,不要太多地包办,要让孩子自己做出选择。这样,父母可以更好地引导孩子为了自己的兴趣,更认真努力地学一些东西。

让孩子勇敢面对恐惧

教育专家们指出,现在大多数家庭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一些孩子比较娇气,不论在外边还是在家里都耍小皇帝脾气;另一方面这些孩子缺乏勇敢的精神,对有难度的事情不敢去做,也不敢承担责任,没有一种什么事都愿意去试一试的勇气。不少父母对此也大有恨铁不成钢的感觉。

古人有云:人之逆境十之八九。在人的一生中,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出现挫折、遭受失败都是正常的,关键是我们要正确地面对挫折,从逆境中走出来。

而现在一些独生子女太受溺爱,有些父母宁可自己受点磨难,也不忍心让孩子吃一点苦、受一点累,他们千方百计地为孩子铺垫人生的坦途。因此,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孩子普遍缺乏勇敢精神,有些孩子在还没有走向社会的时候,就因为受不了一些小挫折而败下阵来。不少教育工作者和父母都开始认识到,从小培养孩子的勇敢精神是十分重要的。下面就如何培养孩子的勇敢精神提出一些看法。

第一,要引导孩子正确地认识困难和挫折,从小培养孩子勇于克服困难的能力。孩子成长的过程,本来就是一个不断摔倒再爬起来的过程。对于跌跤、磕碰一类的小意外,父母都应把它们当做孩子生活中一个很自然的事去看待。抚慰和包扎伤口等适当的处理必不可少,但切不可过分地紧张,因为父母的言行会时时刻刻影响孩子的心态。只要家长心中有数,淡然处之,孩子就会慢慢地学会勇敢面对伤痛和恐惧了。

第二,要有意地进行情境的磨炼,提高孩子的挫折承受能力。为了提高孩子的挫折承受力,一些教育工作者提议,父母应注意设置一些难度不等的情境,让孩子逐步地经受磨炼。比如,让孩子单独到阴暗的房子里去取东西;把孩子喜爱的玩具藏起来,鼓励孩子自己去寻找;在野外活动的时候,引导孩子去走“勇敢者”道路;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应鼓励孩子积极地参加体育活动,父母有时间要和孩子一起玩,并且在活动中有意地加入一些碰撞性的活动,使孩子在活动中既学会保护自己,又能争取胜利。在活动过程中,当孩子不慎受伤的时候,家长不要大惊小怪,而应该依情况处理伤口,并平静地告诉孩子为什么会受伤,以后应该如何避免。

因为现在的孩子多数是独生子女,所以他们喜欢大人与他们一起做游戏,在这种气氛下孩子往往会不知不觉地勇敢起来。如果经常这样,孩子在别的场合也能表现出一种勇敢精神。

一对夫妻带着孩子出行。孩子是头一回坐火车,表现得又好奇又害怕。父亲便在等车和上车的时候给孩子讲一些关于火车的常识。孩子慢慢地表情安宁了,恐惧心理似乎减少了一些。当火车经过一条隧道的时候,孩子由于不适应突然的黑暗就哭了起来。这时父母没有批评,也没有哄孩子,只是耐心地给孩子介绍隧道的构造。后来在又一次遇到隧道的时候,孩子只是口中念着“隧道”而没有再哭泣。

在培养孩子勇敢的同时,一定要教他学会判断危险程度,学会避免危险,同时又不能让他产生恐惧心理。比如,当图书或影视节目中出现勇敢人物时,父母表示出赞叹和钦佩,但这时不要直接去要求孩子向他们学习什么。因为孩子会从大人的赞叹和钦佩中领会到一些积极的东西。父母的态度和老师的态度一样会起到明显的导向作用,当孩子面对难题或者遭受失败而情绪波动的时候,父母不要急忙地去包办和代替,更不能埋怨和数落孩子。正确的方法是父母陪在孩子身边,给他一种安全感,同时可以鼓励孩子积极地尝试,寻找战胜困难的途径,必要时给予一些指导。

第三,要树立榜样,增强孩子抗挫折的信心。父母可以和老师配合,用孩子同伴的良好行为来为孩子鼓劲。专家说,利用榜样的力量是培养孩子勇敢精神的一种好方法。比如,孩子刚上学的时候,不敢在小朋友面前表演,老师可以在旁边鼓励说:“不要怕,你一定会唱得很好。”或者当孩子犹豫不决的时候,对他说:“看谁能像××小朋友一样勇敢,也能上来大胆地唱。”这样,在榜样的影响下,孩子就会树立信心,大胆地上台表演。当他们一次次地战胜困难以后,便增添了战胜困难的勇气,这时大人的一句“你真行”,也就变成了孩子心里的“我真行”了。

教孩子如何与老师沟通

孩子与父母建立了良好的沟通关系,这就为孩子上学后与老师、同学进行积极的沟通打下了好基础。对孩子来讲,学校是一片新的天地,他要在这片新天地中生活很长一段时间。在这片天地里,孩子要学习很多知识,除去课本知识外,还要学习怎样与人相处的知识。对于课本知识的学习,大多数父母都会有充分的认识,但许多父母却对后一种知识的学习似乎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学校和家庭的教育是不可分离的,学校教育需要父母的支持,家庭教育也需要学校给予科学的指导。父母就是沟通学校、老师和孩子之间的桥梁。只有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步调一致、相互补充,从而形成一种合力,教育才能够成功。如果教师不了解孩子在家的情况,家长也不知道孩子在学校的表现,二者相互脱节就会形成教育的盲区,这样就不利于对孩子的培养了。

与老师和同学能够进行良好的沟通,相互之间相处得融洽,这对孩子来说是相当重要的,既能保证孩子与老师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又能与同学建立友好的同窗友谊。沟通除了对孩子的心理健康发展有重要意义外,还能够使孩子有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对孩子提高学习成绩也有很大的帮助。

孩子如果能与老师沟通良好,就会让老师更多地了解他的优缺点,老师就能够因材施教,这也有利于老师把知识更顺畅地传递给孩子;孩子对老师的了解,也有利于更好地从老师那里理解学校的规章制度和老师对自己的期望与要求,这对老师管理和授课的效能都有很大的帮助。

事实上,有一些孩子智力并不差,但就是因为与老师、同学沟通不好,会使老师和他自己都感到有一种无形的压力,相互之间似乎存在着某种说不清楚的障碍。这种压力和障碍会产生不良的后果,使孩子可能出现紧张和焦虑的心理,甚至会感到老师不重视或歧视自己,同学们不接纳或排斥自己,因而孩子可能会对学校生活丧失兴趣,甚至会产生厌学情绪。

如果孩子放学后垂头丧气,第二天起床后不愿离开家,不管在学校还是在家都显得情绪不稳定或者情绪低沉,爱发脾气或好哭泣,而且会有许多让老师和家长都感到麻烦的问题,比如学习成绩越来越不理想,甚至会逃学、离家出走。这时,父母的严厉管教似乎就没有更好的效果了,更重要的是,孩子的心理健康会受到损害,这对于孩子的人格发展是十分不利的。面对这样的情形,孩子需要的不是父母的严厉责骂,而是温和的交流。在这种时候,父母在孩子与老师之间的协调作用就明显地表现出来了。

有一位父亲在出差的一段时间里天天接到女儿的电话。有一天,女儿突然对他说不想上学了,理由是自己“学坏了”。父亲没有批评女儿,只是让女儿等他回家再说。几天以后,这位父亲出差结束,马上赶回家。

女儿看到父亲的时候,满脸带笑,但是,明显能让人感觉那笑里有一份疲倦。

父亲静下心来,和女儿认真地谈了起来。听了女儿的讲述,父亲知道了女儿因为老师留的作业太多做不完怕被批评,就不敢去学校了。

于是父亲告诉女儿,可以休息一天,先不去学校了。然后,在这一天里,父女俩谈了很多,其中当然也包括怎么与人沟通的技巧。

第二天,女儿背起书包就走。父亲说了一句:“别去了吧。”

女儿说:“不行,再不去,落下的课就赶不上了。”

“那你的作业问题呢?”父亲明知故问。

“我想,我知道应该怎么去和老师谈了。”

看着女儿走远了,父亲欣慰地笑了。

父母不应该认为孩子上学后就只是单纯地学习课本知识,而忽视了孩子与老师及同学的交流沟通问题。父母应鼓励孩子与老师、同学积极地进行沟通和交流,教育孩子遵守学校纪律,尊重老师,与同学友好相处,积极参加学校及班集体的活动,使孩子在不知不觉中融入团结友爱、互帮互助的班级生活。必要时父母也可以参与交流活动,如在方便时多与老师交流孩子在家、在学校各方面的情况;邀请孩子的同学到家里玩耍或一起做作业,这有利于老师更多地了解孩子,也使同学之间有了更多互相交流的机会。

孩子能够与老师、同学建立良好的沟通交流关系,就保证了他有一个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这对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和促进其心理健康发展都是有利的,而父母在这中间的桥梁作用不可小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