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种贪恋富贵,没有听从,说:“富贵得来不易,眼下正是再进一步的时候,怎能轻言放弃呢。”
范蠡长叹:“人的一念之差,往往决定着生死福祸,若为贪念所系,就悔之不及了。”
接着,范蠡带着家人从海路逃到齐国,改名换姓,隐居下来。由于范蠡持家有方,不过几年,便富甲一方,以至于齐王听说了他的才能,便任命他为相。
范蠡的想法却出乎所有人的预料,他忧心地说:“治家能积累千金,居官能升至将相。若不思退,凶险马上就会降临。”
他退回了齐王的相印,再次决定散尽家财远走。
范蠡的家人苦劝不止,说:“这是我们辛劳所得,不贪不占,为何要白白送给别人呢?”
范蠡劝道:“人贫我富,人无我有,就与只取不施,恃富不仁是一样的啊。”
于是,他把家财分给周围的百姓们,带着家人来到陶邑过着隐居生活。
初到陶邑之时,范蠡自觉逍遥自在无比快乐。时间一长,范蠡又开始考虑治业大计。他发现陶邑位于天下的中心,地理交通四通八达,正是交易的好地方。于是他欲以经商为业,求取利润。
他的家人带有怨气地说:“人人思富,个个求财,你富不珍惜,口言钱财无用,今日何必再言此事?再赚钱,会是容易的事情吗?”
范蠡轻松一笑说:“穷富之别,在乎心也。只要有心,钱财取之何难?”
范蠡的经商谋略是超群的,没用多久,就又积聚了巨额资财,成为当地首富,号称“陶朱公”。
后来,范蠡又散尽家财,并说:“钱财是身外之物,不要过分看重它才能得到它。此中真谛不是守财者所能悟出的。”
自从范蠡不辞而别以后,文种见越王勾践日趋消沉,日夜享乐,便有些心灰意懒,常常称病不朝。于是便有人向勾践进谗言,说:“大夫文种自恃有功,倨傲不朝,背地里勾结私党,企图叛乱……”
越王勾践疑心颇重,便借此机会将一把宝剑赐给文种,说:“你教寡人用七种计谋去征伐吴国,寡人只用了其中三种就打败了吴国,还有四种计谋留在你那儿。我请你替我去阴间继续对抗吴王夫差吧。”
大夫文种悔恨地说:“这都怪我当初不听范蠡的劝告啊!”说完,愤然自尽了。
[总结]
范蠡深知“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道理,在看透了越王勾践的为人后,及时地功成身退,保住了自己的性命。这正是范蠡高人一等的地方。大夫文种则因不听范蠡的劝告,过份地贪恋权位,落得饮剑身亡的下场。在中国历史上,类似范蠡和文种的事例还有许多。因此说,对于荣华富贵,该放开时就要放开,否则灾祸必会紧随而来。
卫青富贵而不骄
西汉时期,卫青在二十几年的时间内,由一个奴仆当上了大司马大将军,固然同他的国舅身份有关,但更主要的还是凭借了他个人的人品、才干和功业。
卫青出身十分卑贱,母亲为奴仆,同时自己又是私生子,并没有任何地位和名份,因此在他整个少年时期,都处于被欺凌与被侮辱的境况之中。这种经历对他的人生有着深远的影响。此时之“卑”,是被迫,也是自觉,这使得他既能忍辱负重,又能刚毅奋发。他因此而养成的有胆有识、吃苦耐劳等优良品质,无疑对他后来的建功立业起到了重要作用。
而在功成名就、位高权重之后,卫青既没有擅权乱政、胡作非为,也没有因谗被毁、身家难保,这在很大程度上与他的个人品质和为官做人智慧有关。
其实早在他的征战之中,卫青就表现出了非同一般的韬晦之谋。卫青不但自身对敌勇敢、身先士卒、冲锋在前,而且号令严明、赏罚公平、治军有方。公元前124 年,卫青出高阙击匈奴有功,汉武帝格外施恩,封其三子为侯。
卫青坚辞不受,并说:“我待罪军中,全靠皇上神灵,战争取得了胜利,这都是诸将校的功劳。”
由于卫青的奏请,随同他出征的十一名将校,才得以封侯赐爵。田仁是卫青的一个侍从,很有胆识,多次跟随卫青从征,立有军功。对于这样一个奴仆,卫青也是有功必赏。他上报朝廷,汉武帝便任命田仁为郎中。
卫青不但不掩他人之功,而且为将清廉不贪。有时候,皇太后赏赐给他的金钱,他也量才均分给部下将吏。
卫青虽然功高一世、位极人臣,却始终忠于朝廷,且向来为人谦和。卫青的谦恭卑顺、不敢专权,是有其历史原因的。比如在汉初,一些裂土受封的侯王,功高震主的将领,大多数招贤养士,培植个人势力,结果都没有好下场。这些人都是卫青的前车之鉴。
因此,当友人劝他结交宾客、招徕士人,以扩大自己的声望和势力时,卫青马上拒绝道:“亲待士大夫,选举贤人,罢黜不肖,这些都是皇上的权柄,做臣下的只要奏法遵职就行了,为什么要参与养士呢!”
卫青之所以如此谨慎行事,还因为他也有过教训。有一次,主父偃建议汉武帝把豪强富户迁到茂陵,以便朝廷集中控制时,卫青为关东大侠郭解讲情,说郭解家贫,不应在迁徙之列。汉武帝却不软不硬地反驳说:“郭解这个贫民,居然有力量让大将军为他求情,这说明他家并不贫。”
郭解终究还是被迁到了茂陵。这件事使卫青不能不对自己的政治前途倍加谨慎起来。
卫青不但在政治上忠于朝廷,就是在一些生活私事上,也完全听命于汉武帝,尽量顺应皇帝的心意。卫青被拜为大将军以后,平阳公主的丈夫曹寿得了恶疾,回到自己的封国。平阳公主遂独居。她同身边的人商量诸侯中谁可以做她的丈夫。左右的人都说大将军卫青最合适。
公主笑着说:“他当年是我的骑奴,常常侍候我出出进进的,你们为什么偏偏说他合适呢?”
众人赶忙解释说:“现在大将军的姐姐是皇后,他的三个儿子又都封了侯,富贵甲于天下,公主您可不能再小看他了。”
于是,公主同意了,并通过卫皇后示意皇上,汉武帝亲自发话,卫青便由当年的骑奴变成了主人的丈夫。
有一次,卫青大胜归来,汉武帝赏赐给他千金。出得宫门,一个素不相识的人,拦住他的车驾,对他说:“现在王夫人正得皇上宠爱,但她的娘家很贫穷。如果您能拿出赏赐的一半,送给王夫人的娘家,皇上一定会高兴的。”卫青欣然同意了,派人把五百金送到王夫人娘家。汉武帝得知后,极为欢心。
卫青虽然声名赫赫、权倾朝野,为人却始终谦恭退让、礼贤下士,这使得他在仕途上终身无虞,死后得以陪葬在茂陵之旁。
[总结]
大凡能力出众、又受赏识的大臣,时日一久之后,便难免恃功而傲、恃宠而骄,于是擅权越轨等行为越来越多,一旦引起君主的猜忌和不满,一切努力都会化为泡影,功名利禄甚至自身性命都将不保。卫青与他人不同,他能够富贵而不骄,始终谦恭退让、不骄不躁,因此他的官场生涯一直都是在稳中有升的状态中度过的。
家庭主妇变身国家总统
科拉松·阿基诺本是一名地地道道的家庭主妇,后来,她却被推上了总统的宝座,成为菲律宾女总统。
科拉松·阿基诺登上菲律宾总统的宝座是纯属偶然的。她出生于吕宋岛打拉省一个富有的家庭中,她的祖父是中国福建同安人。科拉松·阿基诺本名科丽,1953年与《马尼拉时报》记者阿基诺相识,随后成为阿基诺夫人。
在以后的19年中,科丽的生活很幸福,深深地满足于生儿育女的田园式生活,从未过问政治。
1972年,阿基诺因反对马科斯总统的独裁统治而被关入监狱,科丽则带领孩子们去监狱看望丈夫,并且为丈夫四处奔波。1980年5月,科丽与丈夫一起到了美国,三年之后,阿基诺毅然决定返回菲律宾,坚持民主斗争。
到了菲律宾,阿基诺还没有来得及走下飞机,三名武装军人便把他枪杀了。历史一下子把科丽推到了前台。
科丽在全国各个集会会场跑来跑去,她勇敢地站在主席台上向菲律宾人民揭露马科斯的残暴罪行。做这些,她只是想为丈夫报仇,唤起人民对暴政的愤怒。
她说:“为菲律宾人民而死,死得其所!”
1985年11月4日,在美国政府的干涉下,面临强大压力的马科斯被迫宣布提前选举总统。
菲律宾需要一位新总统,一位民主、仁爱、廉洁的新总统。由于是阿基诺的夫人,菲律宾人民选择了科丽。对此,科丽毫无预料,她根本没有想过要当总统。
科丽对劝她参加竞选的人说:“除非有100万人签名支持我,我才参加竞选!”
很快,就有120万人签名支持科丽参加总统竞选!
科丽大受感动,她说:“我谨声明我参加竞选,并明确表示,如果我当选为共和国总统,我愿意为我国人民全心服务!”
科丽的竞选班子是由亲近她的妇女和太太们组成的,此外,她还获得了大大小小的13个党派的联合支持。
菲律宾红衣大主教公开宣布:“科丽将是一位最好的总统。”
由于马科斯进行舞弊,大选结果,马科斯以超出150万张的选票获胜。2月16日,科丽在马尼拉举行的百万人集会上,郑重宣布了“七点非暴力抗议计划”,号召全国人民从政治、经济和所有领域内抵制马科斯的统治。
在菲律宾举国上下一片声讨的浪涛中,马科斯众叛亲离,成了孤家寡人,被迫远走美国。
1986年2月25日,科丽——科拉松·阿基诺夫人终于穿着象征民主的黄颜色衣服,登上了菲律宾总统的宝座。
[总结]
科拉松·阿基诺之所以由一名家庭主妇成为菲律宾国家总统,一方面是机遇造成的,更重要的一方面,是她自己身上那种不屈不挠的精神。丈夫的不幸遇难,并没有使她消沉,反而激起了她的斗志,是她身上那种永不妥协的劲头,征服了大批选民,也为她自己迎来了人生最辉煌的时期。可以见得,只有遇祸不馁,才有出头的希望。
第二篇 遵老子之智:处世交际,有道者必能赢
居功而不夸耀——韬光养晦益处多
[原文]
万物作焉而弗始,生而不有,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译文]
任万物自然兴起而不加倡导,万物生成而不据为己有,培育万物而不要其报答,万物兴旺而不居功夸耀。因为不居功夸耀,功绩也不会泯灭。
《道德经》 第二章
[评析]
老子说的非常有道理,有了功绩却不自我夸耀,功绩是不会泯灭的。若是仗着功绩宣耀自夸,反而会招来他人的反感,因为没人喜欢夸夸其谈、自我宣耀的人。只有沉着稳重、居功而不夸,才能受到他人的称赞和欣赏,这才是处世立身的最佳方式。
[实例]
张良、陈平功高不居
在汉高祖刘邦的功臣中,韩信最能用兵,萧何最善治国,而张良、陈平则长于智谋。
汉高祖刘邦当了皇帝后,大封有功之臣。他任萧何为丞相,封为侯,所封的食邑有很多。
武将们都愤愤不平,纷纷说:“我们冲锋陷阵,多的打过一百多仗,少的也有几十仗。萧何没有汗马功劳,不过是写些文告,发些议论,他所得的封赏却在我们之上,为什么?”
汉高祖说:“你们都知道打猎吧?打猎,追杀野兔的是猎狗,而发出指示的是人。你们能够得到猎物,是有功的猎狗;至于萧何,发布指示,是有功的人。你们怎么能和萧丞相相比呢?”
众将就都不再说什么。
张良是重要谋臣,但也和萧何一样没有战功,汉高祖让他自己选择齐国,食三万户。
张良谦逊地说:“臣最初从下邳起事,在留地见到皇上,是上天把微臣授给陛下的。陛下用臣的计策,有时有幸得中,是臣之幸运。我封留就足够了,不敢要三万户的封赏。”
张良的谦逊,让汉高祖很高兴,就封张良为留侯。高祖又封陈平为户牖侯。
陈平也一再推辞,要求汉高祖减少封赏,同样博得刘祖的好感。
与张良、陈平相比,韩信就很是贪恋富贵了,封赏越是厚,他就越是高兴,反之,就心生怨气。正因此,他才引起了汉高祖刘邦的猜疑,一而再、再而三地怀疑他有心谋反,结果落得被杀的下场。
与韩信相比,张良、陈平的谦逊,不仅博得了刘邦的好感和信任,也保全了自身,免除了祸端。
[总结]
张良、陈平功高而不居,并不仅仅是淡泊名利,而是真正地看透了政治上的凶险,也看透了世间的富贵荣华不过是转瞬即逝,任何名利,都没有保全自身更为重要。不居功,是表明自己没有野心,以此来避免祸端。因为功劳过高,权力过大,就容易受到皇帝的猜忌,福就会转化成为祸。
李泌功高而不居官
李泌是唐代人氏,少时聪慧,成年后,精于《易》,逐渐得到玄宗皇帝的赏识。天宝年间,被任命为待诏翰林,供奉东宫,但李泌不肯接受,玄宗只好让他与太子为布衣之交。
当时李泌年长于太子,其才学深受太子钦佩,因此,太子常称他为“先生”。这位太子就是后来的肃宗皇帝。后来,李泌因赋诗讽刺杨国忠、安禄山等人而在朝廷无法容身,遂归隐家中。
安史之乱爆发后,肃宗即位于灵武,统领平乱大计,李泌此时也赶到灵武。对于他的到来,肃宗十分高兴,遂与李泌出则联辔、寝则对榻,如为太子时。事无大小皆咨之,言无不从,至于进退将相亦与之议。
这种宠信实在是常人莫及,在这种情况下,李泌依然保持着清醒的头脑,平静如水。肃宗想任命他为右相时,他坚决辞让道:“陛下待以宾友,则贵于宰相矣,何必屈其志!”肃宗只好作罢。
有一次,肃宗与李泌巡视军队时,军士们悄悄指点说:“衣黄者,圣人也;衣白者,山人也。”
肃宗听后,即对李泌道:“艰难之际,不敢相屈以官,且衣紫袍以绝群疑。”
李泌不得已,只好接受,肃宗见李泌答应了,马上又任命他为侍谋军国、元帅府行军长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