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朱元璋发迹史
3745300000015

第15章 张士诚,该你了!(1)

朱元璋很郁闷,为什么背叛自己的人偏偏是亲侄子?为什么这个亲侄子偏偏要投靠张士诚,还要和他一起来攻打自己?

难以忍受的背叛

打死了陈友谅这头大老虎,朱元璋顿时有种如释重负的感觉。

是的,这一战太辛苦了,太危险了,但我终于走出来了,我终于活下来了。后面的考验还有很多,来吧,再多的困难再多的危险我都不怕。我是朱元璋,我将扫除一切障碍。

这时候,许多大臣纷纷上书请朱元璋称帝。朱元璋对大臣们的好意表示理解,但是他严肃地说:“放眼天下,战乱不停,百姓遭殃,人心不稳。还有很多事情等着我们去做呢,我哪有心思称帝!”

群臣很受伤,仍旧请朱元璋不要推辞。朱元璋叹了口气,说:“称帝就太不应该了,你们非要坚持的话,那就姑且称个王吧!以前孙吴在应天称帝,我干脆在这里称王吧!以后大家叫我吴王就好了。”

朱元璋是吴王,那么他的上司小明王往哪里搁呢?没办法搁了,只能往阎王那里搁。从朱元璋称王开始,小明王已经是个活死人了。

称王之后,朱元璋开始着手建立朝廷编制了。他设立了中书省,李善长为右丞相,徐达为左丞相。常遇春、俞通海为平章政事。汪广洋为右司郎中,张昶为左司郎中。长子朱标为世子。

随后,朱元璋又对军队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将翼改成卫,统一编制,统一军服,统一旗帜。

内部整合完毕后,就准备讨伐张士诚了。

张士诚和朱元璋一样,都是草根出身,通过自身的拼搏和奋斗成为成功人士。

张士诚的原名叫张九四,江苏泰州人。张士诚虽然性格内向、憨厚老实,但仗义疏财性格豪爽,所以人缘相当不错。应该说,在做人方面,张士诚比朱元璋要成功。

不过,张士诚这人没有进取精神,对下属和军队都不怎么约束,凡事讲究一团和气。这也许是张士诚失败的地方,打仗不像请客吃饭,光和气不顶用。张士诚失败的地方正是朱元璋成功的地方。

成功以后的张士诚充分发扬了李白的及时行乐思想,他大兴土木,建造富丽堂皇的别墅群,里面歌舞升平,供养着各种各样的美女。张士诚也许不是一个一流的领导,但绝对是个好哥们,当年跟他打天下的兄弟们个个跟他坐享富贵。这样呢,虽然能赢得兄弟们的支持和忠诚,但军队的战斗力却越来越弱。

朱元璋和陈友谅都是懂得抓住机会的人,这是他们厉害的地方,张士诚比这两人要迟钝很多。事实上, 他有很多次灭掉朱元璋的机会。当初,陈友谅进攻南京(应天)的时候,已经给张士诚发出了邀请函,可惜张士诚本着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让陈友谅栽了一个大跟头。

陈友谅围攻洪都的时候,朱元璋的守将谢再兴叛变投敌,这是一个极好的机会,但是张士诚又错过了。谢再兴是朱文正的岳父,跟女婿一样,他也是一个了不起的将领。但他有个缺点,很贪财,也许是朱元璋发的工资太低了。不过无论如何,朱元璋是非常讨厌贪污受贿的。

谢再兴倒没有贪污,而是让自己的两个心腹将领贩卖私货以牟取暴利。这事被朱元璋发现了,朱元璋将两人的脑袋砍下来,挂在谢再兴家门口。虽然后来朱元璋对谢再兴进行了安抚,可是效果似乎不怎么好,谢再兴还是叛变了。

1365年,朱元璋经过周密筹划,准备攻打张士诚。事实证明,出征是顺利的,不到半年的时间,他就攻取了江苏的大片地区,徐州、盐城、泰州纷纷落入朱元璋的囊中。形势一片大好,没有意外的话,朱元璋不久就可以向元政府宣战了。

事情总是出乎人们的意料之外,就在朱元璋南征北战之时,忽然接到一个消息:朱文正叛敌。

朱元璋很郁闷,为什么背叛自己的人偏偏是亲侄子?为什么这个亲侄子偏偏要投靠张士诚,还要和他一起来攻打自己?

朱元璋不是没有承受过背叛,但这次背叛给他打击最重。至正二十二年,他手下的大将邵荣和赵继祖曾密谋对他下手,被告发后,朱元璋果断地把他们斩了。后来谢再兴背叛,朱元璋虽然始料不及,但还是及时处理,没有酿成大的祸害。但这次不一样,他根本没想到朱文正会背叛自己。

朱文正不仅是自己的亲侄子,也是自己最得力的一员大将,如果朱文正可以背叛自己,那么天下还有谁是可以信任呢?

朱文正的命运

朱文正为什么要背叛朱元璋呢?

说到底还是两个字:利益。这一切还得从击败陈友谅说起,打败陈友谅后,朱元璋论功行赏,其实大家心里清楚,朱文正的功劳最大。

但是,当朱元璋问朱文正你想要什么的时候,朱文正拍着胸脯说,我是你的侄子,你先封别人吧,再说,我对名利这东西也没多大兴趣。

朱元璋听了很感动,也很欣慰,觉得这个侄子真了不起,不仅会打仗,还这么顾全大局。朱元璋果真把好的官职封给别人,仍旧让朱文正留守洪都。

这下朱文正傻眼了,他原本是想客套一下,甚至希望朱元璋再提高价位,没想到这个叔叔还当真了。

朱文正很气愤,也许他最气愤的是自己,当初真不该装。朱文正特别郁闷,他脑子里就想那么一件事,守洪都我功劳最大,没有我,别说打败陈友谅,就是被陈友谅灭掉都有可能。怎么成功后论功行赏我什么都没有?郁闷的时候就喝酒,喝完酒他甚至公然强抢民女,还觉得不够似的,他又贪污受贿卖官鬻爵,总之就是朱元璋讨厌什么他干什么。

朱元璋日理万机,哪有时间理会他。

日复一日,朱文正不但没有调节好心理,反而走向了极端。他决定联合张士诚,击败朱元璋。从朱文正身上,我们可以看到,心理调节确实非常重要。朱文正原本是一个很成功的人,他输就输在不擅长心理调节方面。

朱元璋听到这个消息,震惊之余,立即动身来到洪都。朱文正看到朱元璋的时候,愣住了。

朱元璋阴沉地注视着他,没有多说废话,抄起马鞭就朝他脸上劈头盖脸地打,一边打一边骂:你想干什么?吃错药了吗?我哪里对不起你?

朱元璋本来是打算处死朱文正的,但马皇后出面,朱元璋退了一步,把朱文正关押起来。其实,朱元璋对这个侄子也还不错,他所以没封朱文正只是因为把他当成自己人,后来当皇帝后,还封朱文正的八岁儿子为藩王。

朱文正虽然逃过一死,但活着更加痛苦。作为一个军事天才,他的才能和心胸成反比,这也是许多有才能的人身上的通病,恃才傲物不是一个好习惯。如果说陈友谅败在性格中骄狂方面,那么朱文正就是败在性格中的狭隘方面,张士诚则败在性格中的懒散方面。

朱文正最后死在监狱中,死因:想不开。从朱文正身上我们总结出一个教训:人最大的敌人是自己,只有战胜了自己弱点的人才能无敌于天下。

朱文正的背叛也给朱元璋的心灵添加了许多阴暗,这真是暗上加暗。朱元璋原本就苦大仇深,这下对人更不敢相信,从某种意义上说,他后来屠杀功臣就是这种心理的直接表现。

为张士诚拔毛

攘除了朱文正这个内贼,朱元璋开始全身心地投入了对张士诚的战争中。

张士诚已经被他赶到苏杭一带,但是这还不够,张士诚要么臣服于自己,要么上天堂,这是朱元璋的哲学。

1366年,朱元璋动用了自己的全部王牌将领,下定决心端掉张士诚的大本营。王牌统帅仍是徐达和常遇春。

在讨论战略计划的时候,发生了意见冲突。徐达、常遇春认为应当直接攻打张士诚的老巢平江(苏州),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只要攻下了张士诚的老巢,其他地方自然只能举双手投降。

朱元璋并不赞成。此时,朱元璋表现出了他非凡的战略眼光,他认为如果攻打平江,张士诚势必纠集一切力量前来支援,这样一来,平江就很难攻下来。所以应该先攻击其他看起来次要的地方,把张士诚的毛拔掉,然后再来围堵这只铁公鸡。

朱元璋确实了不起,他能一眼看出问题的关键所在,并没有人云亦云,这是陈友谅和张士诚所不及的。

临行前,朱元璋对全军反复强调,攻城之后不可以滥杀无辜,我们要的不是空地,我们要的是人民。

私下里,他还叮嘱常遇春:千万不要再犯老毛病。

当年刘邦讨伐项羽,给项羽定了十条罪状。朱元璋依葫芦画瓢,也给张士诚定了八条罪状。前面说了,张士诚这人人品不错,不是朱元璋不希望给他多定几条,而是实在是找不出。我们可以看看这八条罪状,学习如何上纲上线,如果说战争是用真刀真枪交战的话,政治就是用软刀子杀人,对官场有兴趣的朋友不可不学。

罪状一:张士诚贩卖私盐出身(走私),在江湖上打劫(强盗),起义上聚集了一帮凶暴之徒(聚众闹事),困守孤岛(这一点只能说别人眼界不高,连这个都算罪状,朱元璋真厉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