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白金帝国:英国皇室
3752300000015

第15章 峥嵘初露(2)

在玛丽被监禁的十几年间,英国发生了好几起反对伊丽莎白女王的阴谋。玛丽虽然也完全有权继承英格兰的王位,但她是个罗马天主教徒,这意味着在当时错综复杂的国内宗教形势下,如果叛乱或暗杀伊丽莎白女王的阴谋得逞,英国还将会再有一个天主教女王。事实上,已经有大量的证据表明玛丽参与了这些谋害伊丽莎白女王的阴谋。1587年,伊丽莎白女王终于勉强在玛丽的死刑执行书上签了字,玛丽被送上了断头台。

在对外关系上,伊丽莎白女王则展现了她高超的外交手腕和灵活多变的政策。女王刚一登基,便缔结了《爱丁堡条约》,以便在与苏格兰出现矛盾时,能够和平解决问题。而且,女王不仅结束了英国与法国的战争,还竭尽全力改善两国之间的关系。

不过,尽管伊丽莎白女王力图避免英国与西班牙之间开战,但因为在当时的西班牙国内,天主教势力占主导,这就与以新教徒为主流信仰的英国之间有着难以解决的矛盾。这时,荷兰发生了反对西班牙统治的起义。因为荷兰的起义者大多是新教徒,一方面是西班牙统治者竭力平息这场起义,另一方面则是伊丽莎白女王暗中援助荷兰的起义者,所以以此为导火索,最终引发了英、西海上大决战。

此外,因为英国是个岛国,四面环水,所以海军力量的强弱对英国来说至关重要,因此伊丽莎白女王还长年不断地大力建设英国海军。

当时,西班牙国王菲利普二世为了入侵英国而迅速发展了一支庞大的海军舰队──“无敌舰队”。“无敌舰队”所拥有的舰只几乎和英国舰队相差无几,但是西班牙水兵的数目却远没有英国多。而且,在伊丽莎白女王的重视下,英国水兵训练有素,船只的质量较好,并拥有先进的火力装备。

1588年,英国与西班牙终于爆发了一场史无前例的大规模海战,最终西班牙的“无敌舰队”被英国海军彻底击溃,从此一蹶不振。而英国则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海军强国,英国的这种海上霸主的地位一直维持到20世纪。

2.勤俭治国

终其一生,伊丽莎白女王的治国都十分勤俭。在她早期统治时期,英国王室的财政状况运作良好,但在女王执政晚期,因为英国与西班牙的开战耗掉了大批军费,国库一度虚空。不过,由于女王在日常生活中一直廉洁自持,且治国有方,因此整个国家还是比她刚即位时更要繁荣强大。

在伊丽莎白女王在位时期,英国加强了海外探险活动。其中,在西北方向的俄国,马丁·弗罗比歇和约翰·戴维斯开创了通往远东的新道路,而弗朗西斯·德克雷则完成了通过加州的环球航行。

此外,女王在位时期,还全面推行了从都铎王朝的开国君主亨利七世时所开始实行的重商主义政策,使得当时英国国内和对外的商业贸易活动十分繁荣。

首先,伊丽莎白女王不仅支持而且亲自参与海外殖民贸易活动。

如1592年8月,英国一只船队在伊丽莎白女王和伦敦商人的资助下,从事海上劫掠活动。他们截获一艘葡萄牙船只,船上所载货物的价值大约80万镑,而伊丽莎白女王在最终分配赃款时,居然净得七八万镑。

而且,女王还赞助当时着名的海盗霍金斯和德累克。两人从事的是贩卖黑奴活动和海上私掠活动,但皆受到女王的支持,并被委以重任。一次,伊丽莎白女王对德累克说:“你为大英帝国赢得了国威,西班牙国王菲利普二世重金悬赏要你的脑袋,但我今天来是特赐给你男爵的封号。”此后不久,女王任命他为海军上将,任命霍金斯为海军统帅,共建英国海军。伊丽莎白女王的这些言行,远非一般的君王所能比拟。其次,伊丽莎白女王还大力支持并特准成立了各种海外贸易垄断公司。其间相继成立了非洲公司、东印度公司等,其中以东印度公司最为着名。她还继续采取各种有力的措施推动发展英国呢绒业,如积极吸收欧洲大陆的熟练纺织工到英国定居,据统计,到1573年,移居英国的尼德兰织呢工就多达6万余名。女王还下令禁止国内绵羊和羔羊出口以保证本国呢绒工业所需的羊毛,并规定凡英国臣民,一律必须戴国产呢帽,违者需要交纳罚金。因此,到伊丽莎白女王统治晚期,英国的各类呢布已源源输往尼德兰、德国、法国、西班牙和葡萄牙等国,还远销地中海沿岸及波罗的海地区以及俄罗斯、北非、叙利亚和巴西。再次,伊丽莎白还对商人委以重任。其中,最着名的当属商人汤姆斯·格勒善,他不仅是女王得力的财政顾问,辅助女王制定各种财政政策,而且他还在伦敦建立了一所交易所,伊丽莎白女王在实地考察后将其命名为“王家交易所”,“今后一律如此称呼,不必另立名称”。

纵观伊丽莎白女王传奇的一生,虽然她童年时代曾经历了重重危险且还在在伦敦塔里经历了囚徒的生活,但其登上王位后,以爱民如子的女性胸怀引领当时还并不强大的英国周旋于西班牙、法国等强国之间,并开启了大英帝国独霸海洋的时代。

为了英国的长治久安和繁荣昌盛,伊丽莎白女王终身未嫁,她曾声称“我把自己嫁给了英格兰”。的确,作为一名童贞女王,伊丽莎白一世的一生都在践行这个诺言。此外,因为当时英国国内外面临着十分复杂的政治、宗教矛盾,伊丽莎白女王不仅独守终身,而且总是避免指定王位的接班人。不过临终前,她在遗嘱中指定由苏格兰玛丽之子、苏格兰国王詹姆斯六世来继承王位,此举使英格兰和苏格兰并属于一个国王的统治之下。

总的来说,伊丽莎白女王统治时期,和父王亨利八世一样,娴熟地掌握了国王与议会之间权力的平衡。当时英国的各项政策都偏于谨慎和保守。然而无论如何,伊丽莎白女王都是一个智慧超群的女子,更是一个敏捷过人的政治家。她带领英国没有经历多少流血冲突就完成了从亨利八世时开始的宗教改革,这与当时欧洲大陆尤其是德国、法国残酷的宗教冲突形成了鲜明对比。尽管她一生都在竭力避免战争和流血冲突,但只要战争变得必须且无可避免时,女王也会果敢地选择战争。

历史学家沃尔克曾经说道:“伊丽莎白女王的感情彻底交给了她的英格兰子民,她深切关心英格兰民族的政治形势和经济发展,这使绝大部分人都能与她统治的英国和解,这些人若单从宗教信仰上来考虑,是会遭到排斥的。总之,无可置疑的是,她一直都把英格兰的利益放在第一位。”

三、孵育统一的英格兰

在英国历史上,大不列颠与北爱尔兰联合王国(United

Kindom,缩写为UK)的发展是以英格兰王国为核心,逐次并入威尔士公国、苏格兰王国和爱尔兰王国。目前联合王国的领土包含英格兰、威尔士、苏格兰和北爱尔兰。

1535年,都铎王朝的第二任君主亨利八世在位时,英格兰王国根据《联合法案》合并了威尔士公国。到了安妮女王统治时期,又以《1707年联合法案》并入了苏格兰王国,最终形成了大不列颠联合王国。在英国历史上,英格兰的统一、英国民族意识的崛起与民族国家的形成都是在都铎王朝时期开始孵育的。

都铎王朝时期,英国处于近代民族国家形成发展的关键阶段,其中,如何巩固新君主制、提高英国的国际地位等问题是都铎王朝诸王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这一时期,从宗教改革到海外殖民扩张,都铎王朝的君主们都引领英国人民为实现民族统一做出了不懈努力。

1.威尔士、苏格兰、爱尔兰与英格兰的初步联合

在英国中世纪时,威尔士仍然处在一盘散沙的局面,分成了很多地方公国。诺曼人侵入英格兰时,威尔士人也向南进入。英格兰的边界地区,在当地曾建立一些贵族政权。

1282年,英格兰国王爱德华一世在位时,以武力征服了威尔士的各个公国,他最终以《罗德兰法令》确立在该地区的统治权。此后,英格兰王室开始直接统治这块地区,称之为威尔士公国(1284—1536年)。

1301年2月,爱德华一世为了平息当地威尔士人的不满,册封其出生于威尔士的儿子为威尔士亲王,即后来继任的爱德华二世。英国这一将威尔士亲王的头衔赐封给君主长子的传统,仍然留存至今。

1535年,都铎王朝的亨利八世时期,通过签署《联合法案》最终完成了英格兰和威尔士的统一,并将威尔士划分为13个郡,并规定英格兰的法律通行全威尔士,英文为其官方语言。而且,大部分威尔士人无法担任政府公职,但可以派代表参与英国国会。

而英格兰与苏格兰的合并过程相对较长,一直到18世纪初安妮女王时才最终完成。历史上,苏格兰的气候相对恶劣,经济发展落后,人民生活贫困。它原本是一个独立的王国,并不受位于其南部的统治。

都铎王朝时期,英格兰一直都在企图离间苏格兰和天主教法国,而苏格兰内部的宗教改革派利用天主教与新、旧教派之间的矛盾,迫使信奉旧教的苏格兰女王玛丽一世退位且逃亡英格兰。其子詹姆斯六世即位后,由信仰新教的大臣摄政。

当时的英格兰女王伊丽莎白一世信奉新教。由于其父亲亨利八世和母亲安妮·博林的婚姻正当性,一直未得到传统天主教的承认,因此其表妹、苏格兰女王玛丽一世被认为更有资格继承英格兰的王位,所以她也阴谋取而代之,但终告失败。伊丽莎白一世最终软禁并审讯了她,最后以叛国罪处死。

1603年,伊丽莎白一世女王去世后,由于女王终身未婚,没有留下后代,因此由苏格兰玛丽之子、苏格兰国王詹姆斯六世继承了她的王位,成为英格兰的国王,史称“詹姆斯一世”,开始了斯图亚特王朝的统治。但英格兰和苏格兰两个王国分立且各有议会。在此后的一个世纪里,双方在宗教和政治的差异仍然很大,时有对立竞争冲突,共通的王室也无法阻止。

1702年,斯图亚特王朝末代女王、詹姆斯二世的此女安妮女王继任英国王位。她即位后,一直希望英格兰与苏格兰能够更加紧密地结合在一起。4年后,她公布了两地区联合的法案草案,全力协商英格兰与苏格兰的合并。草案刚公布时,引起了苏格兰内部的激烈辩论,一些地区还十分排斥这个草案。不过,苏格兰议会最后决议接受,主要原因是它已接近破产了。最终,在安妮女王的批准下,通过了《1707年联合法案》,法案废除了双方王国和议会,代之以大不列颠联合王国和大不列颠议会,安妮女王是首位大不列颠君王。议会设在伦敦西敏寺,内有45名苏格兰议员。两地从此可以自由贸易,但原有的制度习俗依然维持,法律仍旧分开,货币各自发行,苏格兰教会与英格兰教会也同时保留。

至于爱尔兰,在都铎王朝亨利八世统治时期,爱尔兰议会决定成立了爱尔兰王国(1541—1800年),以亨利八世为最高统治者。但亨利八世并不满足,他想得到超越议会的权力,所以拒绝了这个头衔。此外,都铎王朝时期的另一现象是英格兰大力开发殖民地,其影响力因此更加深入爱尔兰。双方终于在1800年合并,但爱尔兰自由邦于1922年独立,成立了爱尔兰共和国,北爱尔兰则并入了英国。

2.英国民族国家的形成

现代学术界经常谈论的“民族国家”这一概念是针对中世纪国家来说的,体现的是一种和中世纪国家不同,而是与资本主义相联系的国家形式。“民族国家”的产生是打破欧洲中世纪宗教神权体系,并进入具有现代国家特征的主权国家的阶段,其强调的是现代资本主义民族意志和国家权力的结合。

中世纪欧洲的社会秩序具有两大根本特征:一是名义上存在于“大一统”基督教中的教会体系,也被称为教会帝国,罗马教皇及其教廷控制着整个社会的政治生活。民众只知有其领主,不知有其国家,还未对国家产生归属感,也没有“忠诚”于国家的思想,因此民众之间缺乏凝聚力,没有所谓的“民族情感”之类的特殊情感等。传统国家政治中心的行政控制能力有限,以致政治机构中的成员并不进行现代意义上的“统治”,为显着的是传统国家只有边陲而无边界。本质上,中世纪的国家根本没有民族国家所具有的要素——主权。

厘清了“民族国家”的基本内涵,那么我们需要弄清楚的是在英国历史发展上,英国作为一个民族国家的心理是如何形成的?英国作为一个现代的主权国家是如何完善的?

纵观英国历史的演进,我们可以看到关于英国民族国家的形成主要开始于11世纪初的诺曼底公爵威廉征服英国时。此后,百年战争和玫瑰战争期间产生并发展了英格兰民族的民族意识,同时强化了政府的职能,实现了国家对内的主权最高原则。都铎王朝时期的宗教改革则进一步完善了政府的组成,并确立了英国国家的对外主权。由此,英国民族国家正式形成了。

在英、法百年战争时,英国人和法国人明确了各自的领土划分,从而使英国人开始在心理上也明确区分了自己民族国家的身份。百年战争大大激发了英吉利人的民族心理的增强,中世纪后期英格兰人在不列颠岛或者在欧洲大陆上与其他民族对抗,而且常常是以暴力对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