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白金帝国:英国皇室
3752300000030

第30章 独领风骚(2)

他们决定从1851年开始,每5年举办一次大型展览会,阿尔伯特亲王还坚定地提出,展览会必须包括外国产品,并特地书写了“国际”两字。由此,伦敦展览会决定面向世界各国,展览会的名称特别强调了万国。这些颇具历史远见的决定,把展览会从国内推向了国际,开创了世界博览会的先例。

当时,不少英国人已习惯艺术学会的小型展览会,难以接受国际性的大型展览会,对各种外国人进入英国并带来各种产品顾虑重重。《泰晤士报》率先掀起了对万国博览会的反对浪潮,来势凶猛。其认为外国人来到英国,会掀起革命,会刺杀女王,还顾虑外国低劣产品冲击英国市场。一些保守派人士也担心大量的游客可能导致社会混乱甚至革命暴动。不过激进派人士,如共产主义代表人卡尔·马克思却视此博览会为一种对于商品资本主义崇拜的象征。

当时,阿尔伯特亲王不顾来自各方的巨大压力,仍然决定推行这一计划。为了使博览会具有更强烈和更广泛的号召力,英国皇家委员会亲自挂帅,吸收了5000名各界知名人士为宣传员,为博览会摇旗呐喊,大造声势,还公开征集博览会展馆的设计方案。

为了激发英国民众对这次博览会的热情,组织方采用演说、传单、宴会和个人呼吁等方法来鼓励各界人士的捐助。刚开始,捐助宣传似乎没有多大成效,不过很快,情况便有所改观。其中,铁路承造商萨穆尔·皮托允诺捐赠了5万英镑,女王与王储则各捐赠了1500英镑,随后更多的资金开始注入,其中也不乏普通老百姓的积蓄。总共有大约5000人参与了此次捐助。

同时由于时间有限,举行博览会的展馆无法以传统方式建造,因此组织方采用了园艺家帕克斯顿的“水晶宫”设计方案。帕克斯顿以在温室中培养和繁殖维多利亚王莲而闻名,并擅长用钢铁和玻璃来建造温室。帕克斯顿曾经率领花园园丁,试验以玻璃与钢铁建造巨大温室的可能性,所以见识到了这些建材的强度与耐久力,故他以这项技术知识申请世界博览会的建筑设计。最终,帕克斯顿采用装配温室的方法建成了“水晶宫”式的玻璃铁架结构的庞大外壳。

“水晶宫”的整体外观为阶梯形长方体,有一个垂直的拱顶。此外,其线条简单,在各个面上只能看到铁架与玻璃,没有其他繁杂的装饰,目的是为了体现工业生产的机械特色,也代表着工业革命的成就。它占地面积为7.4万平方公尺,有3层楼那么高。在整座建筑中,只用了铁、木、玻璃3种材料。整个工程施工从1850年8月开始,到1851年5月结束,总共花了不到9个月时间,便全部装配完毕。水晶宫展现了园艺师帕克斯顿的天赋,这位设计者也因此而受封为骑士。

对当时的人们来说,“水晶宫”璀璨而华丽,里面展览着来自世界各国的工业品,它不仅代表着英国工业革命的成就,也代表着英国雄厚的国力。因此,“水晶宫”不仅作为一个展览场地,更作为博览会的主要科技成果之一,引起世界各国不小的骚动,当时的参展者共计25个国家。

这次博览会的主题是世界文化与工业科技,其名字中的“Great”在英文意为伟大的、很棒的、壮观的。通过博览会,英国主要展示了工业革命后,其技冠群雄、傲视全球的辉煌成果,因此被视为维多利亚时代最重要的里程碑。

在维多利亚女王批准的大量优惠政策的鼓舞下,世界各地的人们接连不断地来到伦敦,他们有生以来第一次坐上了火车,第一次见到了这么多先进的工业品。英国人则在这次博览会上充分显示了大英帝国的富足,这时的英国作为“世界工厂”已经崭露头角。就连英国人自己也为自己征服自然的显赫成就所陶醉,整个博览会的全过程都那么令人激动,很多英国人的眼里都噙着骄傲的泪水,他们感到在那些前来参观的人们面前,作为大英帝国的一员,有着无上的荣耀。

这次盛会展出了英国工业革命带来的经济成就和先进的工业品,如高效率的农业机械、印刷机械、自动链式精纺机、大功率蒸汽机、轨道蒸汽牵引机、高速汽轮船、气压机、起重机、机床以及先进的炼钢法、隧道和桥梁模型,甚至武器装备等。“日不落帝国”在这次展览会上显示了它强大的实力,出尽了风头。

同时,展品上的工艺美术设计也让慕名前来参观博览会的人们流连忘返。

在“水晶宫”中的中国展区,人们可以看到高高悬挂的宫灯,还有层层摆放着的瓷器,而充满中国韵味的刺绣屏风则好像一只正在开屏的孔雀;在印度展区,华贵的宝石、充满异域风情的服饰吸引着一群群的欧洲女士……不过,当时的英国民众普遍有着对本国成就的骄傲思想,很多人为大英帝国发达的政治与经济、文化成就而洋洋自得,而维多利亚女王也试图强化英国人民对其政权的满意度。因此,这次博览会之后不久,英国出现了“Victorian”的字眼,用来传达这一时期英国民众的自我国家意识。

有趣的是,在展览会上,一个中国人在合唱队里齐唱《哈利路亚》的时候,不经意间成为众人瞩目的焦点。只见他身着华服,向维多利亚女王深深地一拜,后他被授予外交官的待遇。原来他只是一艘停在泰晤士河上的中国帆船的船主,仅仅花了一便士来参观而已。

尽管出现了一幕幕闹剧,博览会还是成功地闭幕了。这次万国博览会,从1851年5月至10月,历时5个多月,吸引了600多万名参观者。

许多来自欧洲各大城市的游客涌入伦敦,带来的获益相当可观。据记载,这次博览会收入净赚18.6万英镑,这笔款项后来被用于成立维多利亚与阿尔伯特博物馆。

进入20世纪后,人们普遍认为这次伦敦万国工业博览会,代表着英国历史上维多利亚女王统治下的繁荣昌盛的时代,代表着当时工业、经济、军事均高度发展的大英帝国的辉煌成就。英国《泰晤士报》曾评论道:“创世以来,全世界各族群第一次为同一目的而动员起来。”

博览会的另一项成就是,柯尔主持创建了一所博物馆来满足英国设计界的需要,这就是亨利·柯尔博物馆。一个包括帕金在内的委员会负责从博览会的展品中为博物馆挑选藏品,在价值5000英镑的藏品中,印度藏品是英国藏品的2倍。在英国政府支持下,这批藏品与产业博物馆合并,改称为维多利亚·阿尔伯特博物馆。

举办万国博览会前后,“水晶宫”的建造曾惊动一时,人们纷纷认为这是建筑制造业的奇迹。新闻媒体也纷纷撰文给予褒奖,大英帝国社会各阶层人士都对之充满了赞美之声,强烈要求永久保留。但水晶宫还是按原计划于1852年拆除,后移置辛顿汉姆,重建的水晶宫比原先要简易些。它作为举办展览、音乐会、足球比赛和其他娱乐项目的活动中心存在达85年之久。

1936年12月,“水晶宫”毁于一场大火,只留下2座水塔。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人们认为这2座水塔可能会成为入侵德国战机的目标,而于1941年拆除。今天,人们只能从早期图片上目睹到“水晶宫”那雄伟而又独特的风姿。

三、涉入普法战争

普法战争是德意志强邦普鲁士为了统一德国,并与法国争夺欧洲大陆霸权而进行的战争。但这次战争最初是由法国人发动的,不过最后以普鲁士大获全胜,建立德意志帝国而告终。在德、法两国,这次战争又被称为德法战争。

19世纪60年代,普鲁士王国已经发展成为德意志最为强大的邦国。为了扫清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就必须进一步实现德意志的统一。因此普鲁士自觉担负起统一的重任,积极推行首相俾斯麦的“铁血政策”,先后击败丹麦和奥地利,并在1867年成立了以其为首的北德意志联邦。

接着,普鲁士便把矛头转向宿敌法国,企图削弱法国势力,并占领矿产丰富的战略要地阿尔萨斯和洛林。法国为保持其在欧洲大陆的霸权,仍然在幕后操控着南德意志诸邦,竭力阻止德意志统一,并企图占领莱茵河左岸的德意志领土。双方矛盾激化,战争一触即发。

普奥战争结束后,法国皇帝拿破仑三世要求俾斯麦履行之前两国秘密签署的协议,把莱茵河西岸的巴伐利亚和黑森-达姆施塔特的部分领土送给法国,作为对法国在普奥战争中保持中立的报偿。俾斯麦断然拒绝,并立即把拿破仑三世的这个意图告知了巴伐利亚国王及南德意志诸邦政府,从而在南德诸邦造成了恐惧法国的心理。

俾斯麦正是利用南德意志诸邦的这种心态,遂与它们缔结了秘密的攻守同盟条约。在这种情势下,只要打一场普法战争就可以激发南德意志诸邦的民族感情,就可以推动它们与北德意志联邦合并。为此,在普鲁士首相俾斯麦的策动下,以西班牙王位继承问题制造争端,令法国皇帝拿破仑三世对普宣战,普鲁士借此团结德意志民族,进攻法国。

在老谋深算的俾斯麦的策划下,其故意以西班牙王位继承问题为由来制造争端,使法国皇帝拿破仑三世首先对普鲁士宣战,普鲁士则借此团结德意志民族进攻法国。企图保持多年欧洲霸权地位的法兰西第二帝国,对于普鲁士的挑衅,不但没有回避,反而迫不及待地向普宣战,结果招来了战争惨败、帝国灭亡的厄运。

在这场战役中,法军损失12.4万人,普军只损失了9000多人。法国举国哗然,资产阶级趁机于法国国内发动政变,推翻帝制,成立国防政府。

普法战争沉重打击了法国,很快,法兰西第二帝国倒台,法国资产阶级政府投降。而1871年1月18日,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在法国的凡尔赛宫宣告德意志帝国成立,他本人成为首任皇帝,德国遂告统一。1月底,法、德两国正式签署停战协议,协议规定法国投降,解除正规军武装,并尽快召开国民议会、批准条约草案等。

作为欧洲大陆两大强国之间的战争,普法战争大大改变了欧洲政治、军事格局。法国受到严重削弱,国际地位一落千丈。统一的德意志国家建立,成为强国,开始在欧洲拥有优势。德、法两国于这次战争中的结怨,为日后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埋下伏线。

而作为与欧洲大陆一水之隔的英国,在普法战争中,维多利亚女王统治下的英伦三岛始终坚持光荣孤立的传统政策,一方面利用德国压制法国,使自己在和法国争夺殖民地的过程中占得上风;另一方面又不希望过分削弱法国,以免失去对德国的牵制,破坏欧洲大陆的局势。

四、黄金时代庆典

在维多利亚女王统治期间,英国从一个普通的欧洲国家,成为一个强大的殖民帝国。英国于1887年和1897年,两次举行隆重大典,庆祝女王维多利亚登基50周年和60周年。大典期间,英国各殖民地代表聚集伦敦庆贺,而英国政府则借此召开帝国殖民地会议,企图以女王个人的声誉,来加强大英帝国的统治和内部团结。

此外,维多利亚女王和阿尔伯特亲王共育有9个子女,几乎都嫁给了当时显赫的王室贵族,而这9个子女的孩子们几乎遍布整个欧洲的王室,因此维多利亚女王也被誉为“欧洲祖母”。

维多利亚长公主,嫁给了普鲁士太子为妻,其儿子就是20世纪初威名远播的威廉二世,女儿索菲后来成为希腊王后;威尔士王子爱德华——即后来的英国国王爱德华七世,娶了丹麦国王克里斯蒂安八世的大女儿亚历山德拉公主,他们的二儿子是后来英王乔治六世,女儿莫德公主是挪威王后;爱丽丝公主,嫁给黑森达姆斯塔特大公路德维希,他们的小女儿是俄国末代沙皇的皇后;阿尔弗雷德王子,娶了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二世的女儿玛丽公主,他们的女儿玛丽是罗马尼亚的王后;比亚特里斯公主,嫁给了巴登堡的亨利王子,他们的女儿维多利亚公主嫁给了西班牙的阿方索十三世,成为后来的西班牙王后。

不过,由于维多利亚女王和其丈夫阿尔伯特亲王是近亲通婚,所以4个王子中的3个都是血友病患者,5个公主则都是血友病基因携带者,她们与欧洲王室联姻的结果是,血友病这一可怕的疾病在欧洲王室中蔓延。

据一份调查结果显示,在2007年在位的欧洲国家君主中,与维多利亚女王有着血缘关系的有: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以及她的丈夫菲利浦亲王、挪威国王、西班牙国王、瑞典国王和丹麦女王等。由此可见,维多利亚女王“欧洲祖母”的称号是名副其实的。

五、“日不落”的神话

“日不落帝国”一词最初是指16世纪时的西班牙帝国的,它命名起自当时的西班牙国王卡洛斯一世的一段论述:“在朕的领土上,太阳永不落下。”而到了19世纪,“日不落帝国”一词则被普遍作为大英帝国的别称,尤其是指维多利亚时代。

自1588年英国一举击溃西班牙的无敌舰队后,英国就开始不断扩张海外殖民地,逐步代替西班牙,成为新兴的海上霸权国家。之后,英国相继在英荷战争和“七年战争”中打败最强劲的对手荷兰和法国,夺取了两国的大片殖民地,确立了海上霸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