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白金帝国:英国皇室
3752300000031

第31章 独领风骚(3)

1815年,英国在拿破仑战争中取得了胜利,这又进一步巩固了它的国际政治、军事强权地位,工业革命更让英国成为无可争辩的经济强权。到维多利亚时代,大英帝国步入了鼎盛时期。当时,全世界大约4亿—5亿人,也就是当时全球人口的1/4左右都是大英帝国的子民,其领土面积约3000万平方公里,占世界陆地总面积的20%。

这个时候,从英伦三岛到冈比亚、纽芬兰、加拿大、新西兰、澳大利亚、马来亚、香港、新加坡、缅甸、印度、乌干达、肯尼亚、南非、尼日利亚、马耳他等无数岛屿,地球上的24个时区均有大英帝国的领土。英国出版的大英帝国全球地图,通常用红色把帝国的领土标出,因此在地图上就可以清晰地了解到这个庞大的帝国在全球的影响力。

说起老牌殖民主义国家,一般是指葡萄牙、西班牙、荷兰、俄国、法国和英国。但只有英国,从事殖民掠夺的时间最长,占领的殖民地最多,维持殖民统治的时间最久,成就了“日不落”的神话。那么,英国是怎样占领如此之多的殖民地的呢?

纵观英国历史可以看出,“日不落帝国”的发家史实际上是走过了一条火与血的路程,上面竖着3个路标:海盗起步、战争开路、工业革命。早在资本原始积累时期,英国就依靠商业冒险家、远征队到各地建立“贸易据点”。比较早的殖民据点建立在美洲、印度和北爱尔兰的一些地区。

英国走上争夺殖民霸权的征程后,先后发动了近200次的战争。如1588年的英西战争,摧毁了西班牙殖民霸主的宝座,夺得了从非洲贩卖黑奴的贸易垄断权;17世纪50—70年代的3次英荷战争,摧毁了荷兰的殖民霸权,夺得了东、西方贸易和对亚洲进行殖民掠夺的优势;1756—1763年因争夺殖民地和欧洲霸权而与法国进行的“七年战争”,战火遍及欧、亚、美三大洲,结果摧毁了法国在欧洲大陆的霸权,也使得英国夺得了北美殖民地和南亚次大陆的势力范围。这80年的战争历程,奠定了英国海洋霸权和殖民霸权的基石。

到19世纪中期以后,英国进入了资本主义发展黄金的时代,成为“世界工厂”、世界贸易中心和金融中心。这种第一工业强国的地位,为它向外扩张创造了雄厚的经济基础,所以19世纪60—80年代是英国巩固、扩张殖民地的高潮期。到20世纪初,英国已经占领了世界上最多的殖民地。英国的国旗飘扬于各殖民地的上空,不管是东半球还是西半球,都能受到阳光的普照,也因此英国自称为“日不落帝国”。

那时的英国相比于其他西欧列强,占领着世界上最多的殖民地。

这不仅因为它是当时世界上经济最发达的国家,还因为它是世界上海军最强大的国家。作为一个四面环水的岛国,英国必须建立强大的海军来保卫它的疆土,而侵略他国、占领殖民地更为需要。也正因为如此,英国历代国王都非常重视海军建设。伊丽莎白一世时代,曾打败了当时一流海军强国的西班牙,自此以后,英国海军称雄一方。17世纪时,“护国公”克伦威尔又与“海上马车夫”荷兰开战,结果当时的海军强国荷兰战败。至此,海上霸权完全落入英国之手。

成为海上军事强国后,英国就开始通过各种各样的方法来占领、掠夺殖民地。它依靠本国雄厚的经济实力,或低价购买落后民族的领土,或进行经济渗透,或采取借贷手段逐渐控制弱小国家的政治和经济;而对那些不愿打开闭关自守、商业大门的国家,则用坚船利炮炸开这些国家的大门,然后在控制这些国家经济命脉的基础上实行军事占领。对有些殖民地则是直接派海军打败弱国,强行占为己有。

此外,英国是世界上最先进行工业革命的国家,这就为海军提供了经济和科技上的有利条件:如其最早用钢铁船代替木帆船,并装备有最先进的武器,这也使其他殖民列强在争夺殖民地的过程中,无法同英国抗衡。

纵观维多利亚女王统治的60多年,大英帝国牢牢掌控着全球海权,在世界贸易中起着主导作用,其殖民地、半殖民地遍布各大洲,“日不落帝国”俨然可以与世界抗衡,也因此成就了“日不落”的神话。

帕默斯顿这个名字可能现在很多人并不知晓,不过他的那句名言相信很多中国人并不陌生“:大英帝国既没有永恒的盟友,也没有永恒的仇敌,只有永恒的利益。”在19世纪中叶的欧洲,帕默斯顿勋爵可以说是无人不晓。其于1830年首次出任英国外交大臣,先后担任外交官长达16年之久;又在1855年和1859年两次出任英国首相,直到他于1865年去世为止。

在这30多年中,维多利亚女王统治下的大英帝国的对外政策深受帕默斯顿的影响。其谋略之深远、手法之高妙、算度之精密,纵观几百年来世界外交史,能与之相提并论者寥寥。

以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让中国人永远铭记的鸦片战争,正是当时担任外交大臣的帕默斯顿所发动的。1839年,林则徐铁肩担道义,下令进行虎门销烟,展现了其精忠报国的英雄气概。然而,以林则徐的精明强干,只要他对当时世界的政治和军事局势有个基本的了解,就决不会选择在1839年来查禁鸦片。林则徐的失败就在于他没有意识到,他真正的对手不是广州的那群鸦片贩子,而是远在伦敦的帕默斯顿。

历史发展的进程常常蕴含着必然性和偶然性。英国不远万里来到中国,直至用坚船利炮轰倒没落清王朝的大门是迟早会发生的事,蕴含着必然性;但这场战争爆发在1839年却又有其偶然性。1839年,英国杰出的外交家帕默斯顿做了一件在欧洲外交史上影响深远的大事:他创建了一个国家——比利时。

在法国东北部和荷兰南部的滨海地区,有一块无险可守的平原,如果任何国家控制了这块平原,都将成为英伦三岛的巨大压力。19世纪初,正是在这块平原上的滑铁卢,英国的威灵顿公爵击败赫赫有名的法国皇帝拿破仑,解除了有史以来对英国最大的威胁。自此之后,确保这片土地不落入任何欧洲大陆强权之手,便一直是英国的目标。不过,英国的第一次尝试失败了。维也纳和会把这片土地划归荷兰的结果是造成1830年革命的爆发。一时间,法国、普鲁士、俄罗斯和奥地利各国军队云集,眼看一场大战就要到来。

足智多谋的帕默斯顿刚刚出任英国外交大臣不久,就清醒地认识到要想永久保证这块平原不成为反英势力的踏脚石,唯一的办法就是让它成为一个独立的国家。这个国家不仅要独立,而且要中立,此外,它的中立还必须得到欧洲各国的一致承认。

随后,经过整整9年接连不断的积极斡旋、合纵连横,并且多次于重要时刻在英吉利海峡陈列英国主力舰队示威,一番辛苦努力终于使帕默斯顿缔造了奇迹。1839年,欧洲五大强国英、法、普、奥、俄缔结条约,承认比利时独立,并庄严地宣誓公认比利时为永久中立国,未经比利时的请求,缔约国军队不得踏入比利时一步。

《比利时公约》对于俄、奥两国影响不大,因此他们乐得顺水推舟;法、德两国却都受到了这片缓冲带的限制;而占了大便宜的只有英国一家。帕默斯顿的这次成功一举奠定了英国“欧洲大陆势力均衡”的外交政策,大英帝国的国家利益变成了欧洲的“正义与公理”。1870年普法战争期间,英国首相格莱斯顿即援引这项公约,要求交战双方不得侵犯比利时的中立,俨然是欧洲秩序维护者的派头。

如果林则徐虎门销烟早发生几年,而正全力周旋比利时事务的帕默斯顿就极有可能无暇东顾,被集中在英伦三岛附近的英国舰队也根本无暇不远万里来到中国。而1839年,《比利时公约》刚刚签署,整个欧洲一听到帕默斯顿勋爵的大名就会发抖。

中国恰恰在这时进行了虎门销烟,帕默斯顿哪能容忍?他认为“这不仅关系到英国商人的利益,而且关系到女王陛下的尊严”。于是,发动鸦片战争的决策就这么定下来了。当然,帕默斯顿之所以敢于发动鸦片战争,也还因为英国海军部曾告诉他“:只要英国一艘战舰,半个夏天就能消灭清朝的全部水师。”

维多利亚女王的统治,在1865年帕默斯顿逝世之际达到了顶峰。

英国经济学家杰文斯在1865年曾这样描述道:“北美和俄国的平原是我们的玉米地,加拿大和波罗的海是我们的林区,澳大利亚是我们的牧场,秘鲁是我们的银矿,南非和澳大利亚是我们的金矿,印度和中国是我们的茶叶种植园,东印度群岛是我们的甘蔗、咖啡、香料种植园,美国南部是我们的棉花种植园。”

不过,当维多利亚女王在1901年去世时,又有多少英国人能意识到大英帝国将近百年的全盛时期也即将随她而去,能预见到了即将到来的那两场可怕的战争?事实上,维多利亚帝国兴盛的缘由恰恰正是其必然衰落之所在,大国的兴衰又岂是人力可以左右的?

维多利亚女王统治时期,英国无可匹敌的制造业、雄霸世界的海上优势和独一无二的金融体系构成了“日不落帝国”存在的三大支柱。

1860年时的英国,以全世界区区2%的人口,却生产了全球53%的钢铁和50%的煤炭,消耗了世界一半的原棉,控制着世界1/3的海运。大英帝国一年的能源消耗竟然是俄罗斯的155倍!据学界估计,当时英国一国的工业在欧洲约占60%,在全世界约占45%,可谓是不折不扣的“世界工厂”。

强大的生产能力和英国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给予了大英帝国稳占海上霸权的地位。作为岛国,英国的安全不像欧洲大陆国家那样依赖于强大的陆军。当拿破仑的大军所向披靡之际,英国近乎于疯狂的造舰运动使得皇家海军的实力比其主要对手的总和还远为强大。

因此,在克里米亚战争中,英国参战之前俄国舰队的耀武扬威和英国参战之后俄国人在远程大炮轰击下的东躲西藏,在整个欧洲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海权的垄断也让英国人得以放手扩展自己的殖民地,大英帝国的“海外属地”在维多利亚时期以每年10万平方英里的速度增加。所以当英国第一枚邮票发行时,世界上只要太阳升起的地方,就有维多利亚女王的肖像。

在强大海权保护下的英伦三岛也成了欧洲的安全之所,发达的工商业和广阔的殖民地则提供了理想的投资场所,日益完善的君主立宪制下的议会又制定出一项项法律来保护投资者的权益。因此,从19世纪中叶起,伦敦的金融业进入空前的繁荣时期,英国成为制造业、贸易和资本流动的中心。可以看出,英国这三大优势相辅相成,组成周而复始的良性循环,支撑着“日不落帝国”的太阳。

不过,太阳也有西落之时。1837年的世界经济大萧条之后,维持“日不落帝国”的三大支柱迅速动摇,其动摇的速度之快似乎也和英国睥睨世界的统治地位成正比。在大萧条的冲击下,自由贸易体系土崩瓦解。后起之秀美国和德国相继筑起关税壁垒,沉重打击了英国的出口业,且美、德企业迅速吸收最新的技术和管理而后来者居上。

在技术领域,英国原本遥遥领先的优势也已不再:欧洲人最先发明的汽车却是在美国实现了大规模生产,以严谨认真着称的德国人则在化学工业上占据了领导地位。技术的进步也迅速扩展到了军事领域,空军和潜艇的研发和开始投入战场对大英帝国的海上霸权构成致命打击。过去以一支训练有素的舰队来维持英国的安全绰绰有余,而现在,欧洲大陆上的军事强国既可以从空中威胁英伦三岛,也可以从水下攻击英国的海上生命线。

因此,英伦三岛作为“欧洲避难天堂”的时光快要结束了,英国本土“绝对安全”和制造业领先地位的丧失,毫无疑问地冲击到英国的金融体系,大批资金从英国流向正冉冉升起的北美。此外,后起的军事强国德国要求重新瓜分世界,严重削弱了英国的殖民利益。总之,一连串的连锁反应开始把大英帝国推进了危险的下坠螺旋。

早在1897年,在维多利亚女王登基60周年的庆典上,桂冠诗人拉迪亚德·吉卜林就已有预言,他为“日不落帝国”写下了一首名为《曲终人散》的、伤感的挽歌:

远去了,我们的军舰消隐;海滩和沙丘上的烟火低沉;啊,我们昨天所有的显赫与尼尼微和推罗一同消尽!

1901年,维多利亚女王逝世。此后不久,吉卜林的话果真应验了。

大英帝国迅速倾斜,辉煌难再。到20世纪中叶,尤其是“二战”结束后,随着全球民族主义运动的兴起和英国国力的日渐式微,英帝国的殖民地纷纷独立。与此同时,新兴霸权国家美国的崛起,也促使大英帝国的逐渐瓦解。

现如今,英国和它的大部分前殖民地国家组成了英联邦,以取代大英帝国。然而与维多利亚时代不同的是,英国再也无法在政治、外交和经济等各个方面直接影响英联邦的其他成员了。总之,维多利亚时代结束后,昔日的“日不落帝国”终于开始看到了日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