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中国航空工业人物传·英模篇1
3758600000108

第108章 黄强 2005年全国先进工作者

黄强(1963.4—),浙江东阳人,2005年全国先进工作者,时任中国航空工业第一集团公司第一飞机设计研究所(现中航工业第一飞机设计研究院,简称中航工业一飞院)所长。1983年7月毕业于西北工业大学电器工程专业,1990年3月,西北工业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2003年9月—2006年6月,西北工业大学管理学院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在职博士研究生,工学博士。1992年2月起历任西安飞机设计研究所(现中航工业一飞院)特设室主任、副所长兼科技实业总公司总经理、常务副所长,2000年5月任所长。2003年6月—2006年2月任中国一航第一飞机设计研究院院长兼党委副书记、党委书记。后任国防科工局副局长。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陕西省三五人才工程第一层次人选,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黄强1991年分别被航空航天部和西北工业大学授予做出突出成绩的中国硕士学位获得者称号;1992年被评为陕西航空十佳青年,被航空航天部评为首届航空优秀青年;1995年荣立运7-200A首飞部级一等功;1997年荣获航空工业总公司科技进步三等奖;1998年荣立“飞豹”飞机设计定型部级三等功、所级一等功;1999年被授予陕西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2001年荣获首届陕西青年五四奖章、中国一航优秀领导干部、第十二届中国十大杰出青年称号;2002年荣获中国一航科技进步成果一等奖,全国国防科技工业系统科技进步成果一等奖;2004年荣获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05年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

黄强2000年5月任所长之际,恰逢党和国家做出发展国防高新武器装备的重大决策,一批涉及国家安危的重点型号相继立项,由西安飞机设计研究所承担研制。在时间紧、任务重、技术难度大、多型号任务并行交叉的困难面前,黄强担任这些型号的现场总指挥或副总指挥,大胆决策,精心组织,实施并行工程,边设计,边试验,边生产。组织干部职工每周工作6天,每天工作10小时,苦干、实干、科学地干。在他的领导和指挥下,研究所承担的三项重点型号都按照研制计划,高质量地完成了任务,受到上级和军方领导的高度评价。

黄强在指挥高新工程决战决胜的同时,为ARJ21飞机的研制和研究院的建设工作倾注了极大的心血。2003年6月研究院成立伊始,黄强和院党委书记从振兴国家民机产业的大局出发,发挥班子整体作用,维护研究院稳定,整合西安、上海两地资源,理顺生产关系,组建了研究院新支线机总师系统,启动研保条件建设项目,细化总体设计方案,组织开展了一系列技术攻关,解决了一批久拖未决的关键技术问题,扭转了工程设计的被动局面,拉开了我国研制民机的序幕。他大力推行并行工程,实行大规模异地协同数字化设计和VPM系统管理。实行新的工作制度,相继保住了一系列重大节点,确保了ARJ21飞机研制有序推进和研究院的高效协调运转。

黄强敢为人先,勇于创新。面对军令如山的任务,他果断采取国际最新的CATI-AV5版本进行设计,终于实现了飞机设计全部计算机化。在他的领导下,设计了我国第一架全机数字样机,实现了中国飞机设计电子样机协调和预装配,建立了国内第一个VPM管理系统标准。同时,首次实现了国内飞机研制生产的无纸设计,首次自主研制成功中国飞机航电火控系统综合化。

黄强锐意改革,科学管理,努力将研究院打造成为国际化、数字化的大中型飞机设计研究基地。他具有强烈的改革意识和忧患意识,提出了“远虑近忧,居危求进,从严治院,管理在‘严细慎实’上下功夫”的治院思想。认真贯彻国家主辅分离政策,精化主体,分业经营;创新科研管理机制,实行指令性计划管理和项目负责制相结合的矩阵管理,推进型号总师项目负责制,积极推进知识管理和技术创新;创新行政管理,实施了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建立岗效工资制度,以人为本,实施人才强院战略,设立了徐舜寿青年科技进步奖,鼓励青年科技人员岗位成才。2003年研究所荣获“中国青年科技创新先进集体”称号。

黄强十分珍惜来之不易的研保条件建设项目,精心组织基建技改工作,作为第二条火线严格管理,全面规划,分步实施,确保建设质量。在保障了重点型号研制试验条件建设的同时,一个高质量的飞机研发基地拔地而起。一飞院科研综合大楼荣获2003年度“中国建筑工程鲁班奖”(国家优质工程)。

黄强担任全国青联常委,陕西省青联副主席、陕西省科协副主席等社会职务。先后到10多所国家著名大学演讲,宣传“飞豹精神”,进一步扩大研究院的社会知名度。在他的带领下,全院职工团结一心,发扬“飞豹精神”,连续作战,自主创新,为强我国防、壮我军威做出了突出贡献。2004年研究所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