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中国航空工业人物传·英模篇1
3758600000057

第57章 刘英卫 1989年全国劳动模范

刘英卫(1942.12—),江西奉新人,1989年全国劳动模范,中航工业江西洪都航空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简称中航工业洪都)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部级专家。196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6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数学力学系,同年参加工作,历任中航工业特飞所、512厂、国营洪都机械厂设计员、副组长、主任设计师、高级工程师、航空航天部部级专家。1979—2003年在国营洪都机械厂飞机设计研究所任组长、主任师、强度室副主任、所科技委主任。1986年获得工学博士学位,成为我国培养的第一批在职工学博士。他主持并参与了我国航空航天多个产品型号的结构强度设计工作以及来自航空航天领域的多项结构强度课题研究工作,此外还主持并参与了我国海洋石油平台结构、重型工程机械结构及桥梁的结构强度分析。在结构有限元分析及可靠性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具有国际、国内先进水平的技术成果,其中“飞机结构分析和优化设计”等10余项科研成果获国家、科工委及部级重大科技成果奖。在国内外发表论文90余篇,其中在国际上发表论文获一等奖,并参与编写了《航空结构有限元分析指南》等10余部专著。1980—1986年多次评为航空工业部、江西省劳动模范。1989年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劳动模范”称号。2011年获得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新中国航空工业创建60周年航空报国突出贡献奖。2003年1月退休。

刘英卫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飞机结构分析与优化设计的研究成果,早就扬名海内外的学术界。1994年,在中国与俄罗斯联合举办的“飞机结构强度学术交流会”上,他宣读的《序列响应面法及其在飞机结构可靠性分析中的应用》新论文,受到专家的赞扬,这一方法对解决工程中各种随机问题具有重大意义,把序列响应面法应用于航空结构可靠性分析及研制的实用软件系统,在国内外尚属首次。1996年此文获江西省1994—1996年3年期间省内各专业领域在国内外发表的论文一等优秀论文。

刘英卫早在20世纪70年代就潜心钻研,叩开了“有限元”的大门,使飞机总体强度分析基本实现了有限元素化,成为我国最早将“有限元素法”用于飞机强度计算的科技人员之一。1978年在我国首次召开的“全国有限元素法学术会议”上,他登台宣读了6篇论文,其中《全机振动有限元素分析》一文被推荐为大会报告论文;在分组宣读的论文中,《复杂结构稳定有限元分析》一文被大会评为优秀论文。

有限元素法可以准确地分析结构,但它不能直接用于设计结构。刘英卫经过反复探索,反复实践,提出一种“同步迭代”方法,成功地攻克了应力设计中的这一关键,被航空工业部确定为重点推广的优化设计程序之一。

刘英卫在求索中深切体会到,要使我国飞机结构分析与优化设计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必须具有更深更扎实的理论作基础。1983年他作为全国第一个跨越硕士研究生阶梯的在职博士生,被中国力学理事会会长、大连工学院院长钱令希教授破格录取。在钱令希教授的指导下,他撰写的《三维形状优化设计程序》论文,1984年在法国召开的第14届国际航空科学理事大会(ICAS)上宣读;他与程耿东教授合作的“拟解析敏度分析”技术研究成果,于1986年9月在美国召开的第一届世界计算结构力学会上交流,引起了国际优化界的瞩目。他以取得多项重要科研成果的优异成绩,摘取了我国计算结构力学工学博士的桂冠,《现代飞机结构分析与优化设计》博士论文,被专家们认为达到国际前沿水平。

丰硕的成果,并没有使刘英卫陶醉、满足。应美国ASCE结构安全与可靠性委员会主席、凯斯大学摩塞斯教授的邀请,刘英卫于1989年11月以访问学者身份赴美从事“结构可靠性”专题研究。在美国两年间,他完成新课题研究共15项,其中由美国、瑞士、加拿大产业部门提出的10个研究项目,已得到应用;5个由美国科学基金会支持的理论研究项目,顺利完成。由此他荣获“博士后研究科学家”。1991年刘英卫谢绝了摩塞斯教授的再三挽留,如期回归祖国,并立即投入航空工业部南昌飞机制造公司(现中航工业洪都)项目的攻关。

“以最少的时间,获取最大的效果”。这是刘英卫在科研工作中遵循的一条准则,他从不浪费点滴时间。他经常出差,同志们都感慨地说:“跟老刘出差,就好像打仗,不掉几斤肉是回不来的”。刘英卫一心搞科研,常常连自己的病痛都无暇顾及。1983年元旦前,摸拟件图样急需发出,当时他正感冒发烧,硬是带着病痛突击了两天,按时完成了任务。

刘英卫于2003年1月退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