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刘大响自传
3759900000004

第4章 我的家庭(3)

1952年4月,祁东与祁阳分治,县城设在湘桂线上的洪桥镇,位于祁阳之东,故名祁东。当年父亲从崇汉中学调入祁东中学教书,我初中毕业,考上该校高中。

祁东中学位于风景秀丽的县城鼎山南坡,校内绿树成荫,环境幽静。该校前身是湖南私立达孝中学,创建于1941年8月。周斓先生是第一任校长,他曾任国民革命军第17军军长。1948年由雷声溢(我的舅外公)代行校长职务。

1955年改为祁东县第一中学。但祁东中学高中只办了一年即奉命停办。1953年8月我们高一班同学全部转入祁阳中学读书。父亲因系高中部教师,也奉调到祁阳中学任教。

祁阳中学创办于1912年,中间因战乱几次更名和停办,现已有近百年的悠久历史。它位于祁阳县城东天马山麓,湘江之滨,依山傍水,风景秀丽。祁阳文昌塔在祁阳中学西侧,矗立在“万卷书岩”之上,与浯溪碑林遥相呼应,为省级重点保护文物。

祁阳中学校内古樟参天,芳草如茵,风景秀美宜人。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学校萃集了一批学有专长、有志于教育事业的优秀教师,教育质量位于全省中学先进行列,1955年被评为湖南省重点中学,现为全国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之一。

陶铸(注2)同志也是祁阳人,他的家离祁阳县城不远,也是一个大户。他有一个族侄叫陶钧,与我父亲是广西大学的同窗好友,又同为崇汉中学的教师。解放后陶钧家划成地主,当地土改要交钱,交够了钱就可以不受批斗。当时他家一下子拿不出那么多钱来,父亲还曾借给了他一笔钱。

父亲在祁阳中学仍主讲生物课,并担任班主任,还负责学校的绿化工作,因父亲的建议,1953年学校从衡山购回了一批柏树树苗种在校园内,现在一中的许多参天大树都是父亲带着老师和学生们亲手栽种的。

除讲课之外,父亲常常自备材料或自己掏钱购买实验材料,尽可能多开一些生物实验课,他常带领学生优选水稻良种,搞试验田,以提高水稻单位产量。

父亲因工作积极,成绩优异,1955年被评为湖南省优秀教育工作者,出席了湖南省第一届先进教育工作者大会,会上又被选为在武汉召开的中南区先进教育工作者大会代表。后来父亲告诉我,在祁阳一中工作期间,省里曾两次要调他到湖南某大学任教,均因县里和学校不同意而未能实现。

1959年6月,我在北京航空学院(简称北航)加入中国共产党,父亲十分高兴。我多次写信给他,动员他争取加入党组织。以后父亲成为入党积极分子,是学校党支部的重点培养对象,但因家庭出身问题影响,审查和培养的时间较长,还没能够入党就发生了“文化大革命”,他被打成“反动学术权威”,还被诬蔑为“逃亡地主分子”。父亲脾气急躁,对“造反派”说:“你们这几顶帽子我都不接受。”“造反派”就给他搞“喷气式”、关“牛棚”,下放到观音滩煤矿当会计、做管账之类的工作。之后又被下放到农村,在老家待了很长一段时间。

父亲患有高血压病,因长期受批判、接受改造,未能得到很好的治疗,病情逐渐加重。1985年9月突患脑血栓,虽经抢救脱险,仍成半身不遂,后瘫痪在床长达两年之久。因妹妹刘湘华在祁东一中任教,瘫痪在床的父亲主要由母亲和弟弟刘大旭、妹妹刘丽君在家照顾。1987年,父亲病情再度恶化,终因医治无效,于当年农历九月十九日去世,享年70岁。

父亲在世时,对我十分关心,要求严格。整个中学期间,我们始终同在一个学校,虽然我住集体宿舍,但他仍抽空经常检查我的作业,指正错误,找我谈话,沟通交流。我在北航读书期间,他经常来信,鼓励我努力学习,跟上社会和时代的潮流,做好社会工作,争取进步。因家里人口多,又没有其他经济来源,主要靠他微薄的工资支撑全家人的生活,他意识到了自己的责任,生活简朴,注意节省每一分钱,彻底改变了大手大脚的生活习气,与解放前判若两人。

“四人帮”垮台后,党中央拨乱反正,纠正“冤假错案”,给父亲平了反,恢复名誉,补发了工资,他重返祁阳一中教书。“文化大革命”中虽然受到严重冲击和批斗,但父亲能正确对待,仍一如既往地积极工作。为了支持弟弟出来工作,他申请提前退休,又回到农村老家落叶归根,帮助母亲抄录并整理药方、给人治病,闲暇时与大宅院四邻老乡聊天、下棋,每逢年节又忙着给家家户户写对联,享受晚年的恬适生活。虽不算富裕,但心情舒畅,直到因病逝世,走完了他平淡而又丰富多彩的人生之旅。

注释:

1.纪元:指中国历史上自汉武帝开始的帝王年号。《汉书·武帝纪》上记载:“武帝建元元年,师古曰;自古帝王,未有年号,始起于此。”汉武帝把自己即位的第一年(公元前140年)追订为建元元年,“建元”就是建为元年之意,表示年号纪元开始使用。因此,史学家把建元元年作为中国史上的第一个年号纪年的开始。

2.陶铸(1908.1.16—1969.11.30),又名陶际华,号剑寒,化名陶磊。1908年1月16日,陶铸出生于湖南省衡永郴桂道祁阳县石洞源榔树村(今祁阳县石洞源陶家湾村)。1924年考入衡阳湖南省立第三师范学校(湖南三师),1926年入黄埔军校第五期学习。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参加南昌起义、广州起义。1933年到上海,在中共中央机关工作。1940年到延安,任中共中央军委秘书长、总政治部秘书长兼宣传部部长。1945年任中共辽宁、辽吉、辽北省省委书记兼辽西、辽北军区政委。1947年8月兼任东北民主联军第七纵队政委。辽沈战役后任中共沈阳市委书记。1949年3月任第四野战军(5月兼华中军区)政治部副主任,并任中共中央华中局委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曾任第四野战军兼中南军区政治部主任、中共中央中南局常务委员,中南军区党委常委。1951年2月,担任中共广西省代理省委书记。1955年7月起任中共广东省省委书记、第一书记,同年起兼任广州军区第一政委、军区党委第一书记,并曾兼任广东省省长。1956年9月当选为中共中央委员。1960年10月—1966年8月任中共中央中南局第一书记。1965年1月,被任命为国务院副总理。1966年8月在中共中央八届十一中全会上,被选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常委,同时兼任国务院副总理、中共中央书记处常务书记兼中央宣传部部长、中央文化革命小组顾问等重要职务。1967年1月遭到江青、陈伯达等人的陷害和打击。1969年11月30日,陶铸同志在合肥含冤病逝。

1978年12月24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为他平反昭雪。中共中央在北京举行隆重的追悼大会,中共中央副主席陈云致悼词,对陶铸同志的一生,给予了高度评价。

主要著述有《理想·情操·精神生活》和《松树的风格》等。

注 释

[1].1尺=0.333米。

[2].1亩=666.6米2。

[3].1分=66.6米2。

[4].1担=50千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