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宋文骢传
3760700000035

第35章 青丝染霜集大成(4)

是的,宋文骢院士还经常参加研究所青年设计师们的学术活动,时时刻刻关注着这支队伍的成长。2004年五四青年节,青年才俊们邀请宋总一起攀登成都龙泉山,74岁的宋文骢一路领先,率先登临最高峰,举目远眺,满目苍翠,远处飞来一群鸽子,在阳光下舒展着和平轻盈的羽翼,划过云天,渐渐远去……平时从不舞文弄墨的宋总,即兴赋诗一首——

老马信步小众山,

青骥奋蹄白云端。

深幽奇峻通天路,

同心无畏任我攀。

2009年阳春,为庆祝歼10飞机首飞11周年和宋总80岁的生日,同事们举办了一个小型活动。多年共事的同志们用最真挚的语言表达对宋总的景仰和祝福——

“祝歼10总师宋文骢健康长寿,辛勤耕耘数十载,一代名机天下扬!”

“高风亮节自强不息,一代天骄傲视长空。老爷子生日快乐!”“您渊博的学识给我们营养,您非凡的成就让我们景仰,您正直的为人堪称楷模,您未来的健康是我们的期望。老爷子吉祥!”

“曾经沧海横为渡,几多风雨化甘甜。八十阳春岂等闲,一百猛龙制蓝天。”

“磨砺十八年,利剑舞苍穹。耕耘五十载,桃李艳春风。”

……

外地的老朋友纷纷发来短信祝福。

宋文骢兴致勃勃,向大家表示感谢,他信步走到麦克风前面,用他特有的方式,郑重而幽默向大家宣布:从明天开始,我就是“80”后了!

“80”后的宋文骢,有很多希望——

他希望年轻一代在飞机研制中绽放青春风采,自己做好技术顾问;希望把歼10飞机打造成为一代名机,在现有装备基础上不断提升战斗能力;希望保持艰苦创业的优良作风,为中国航空工业赶超世界先进水平贡献才智。

“80”后的宋文骢,有时间安排一下自己的日程了。

暮春,他向研究所的领导请了几天假,陪夫人回了一趟老家——昆明和大理。这是与大弟宋文明多年前在北京就商量好的事情,可是忙于工作抽不开身,一直未能成行。

自从他20岁离开家乡,一直处在紧张的学习和战斗生活中,后来夜以继日地投入到飞机研制中,他肩负着重大的使命和沉重的工作压力,他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融入到了飞机上,几乎完全无暇顾及其他。几十年来,他虽说尽自己最大的能力,给予父母和兄妹经济上的帮助,但他回家探望父母和亲人的机会却屈指可数。他早年离家之后,还是11年后到福建出差清理敌机残骸时,六院韩顾三副院长奖励他才抽空回过一次家;就连父母病重和过世之时,他也没能好好尽到一个当儿子的孝心。

“人们常说,好男儿志在四方,自古忠孝不能两全。这话看似平常,可直到今天我才真正明白,要做到这点其实很难很难哪!”

少小离家老大还,弟弟妹妹又看到了多年未能相见的大哥大嫂,全家相聚甚欢。他们陪着大哥大嫂还有从北京赶来的二哥宋文明,探访亲朋好友,寻找儿时的童趣。在家人的陪同下,与夫人重游昆明翠湖、拜竭云南陆军讲武堂;回到了“苍洱毓秀,文献名邦”的大理故乡,拜访当年读书的学校;看到了大理西云中学大门上“读书养气,敬业乐群”的校训;参观了学校的校史展览。宋文骢情不自禁地唱起了当年的校歌:

“这白云缭绕的苍山屏障在西南,这绿漪荡漾的洱海召唤在东方。……手脑并用,教学相长,一边学习,一边思想,一边观察,一边干,努力、努力、努力向上,担当起兴亡的责任,莫负了国家的希望。”

抚今追昔,老人感慨万千。

那个栏杆上玩耍的顽皮孩子,成了真正的“飞天神王”——著名的飞机总设计师。

那个让学校关禁闭的小“泰斗”,成了我国工程界的“翘楚”——中国工程院院士!

那个离家出走去边纵的游击队员,成了铸国防利剑的“正规军”——“国家队”的将帅之才!

当家人问及文骢这些年来的经历,他只有简短的几个字,“哈军工毕业后,分配到沈阳工作,后来到成都就没有再动了。”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80”后的宋文骢,并没有停止前进的步伐,他将目光又聚焦在新一代飞行器的研究上,指导着年轻的一代飞机设计师向着更高的山峰攀去!

殚精竭虑穷此生,青丝染雪集大成。

功高德勋膺院士,年迈志坚望险峰。

壁立千寻勤有路,瀑飞万丈气作虹。

心宽体健精神爽,蜀道琅琅一寿翁。

一位朋友写的这首《贺宋文骢总师荣膺院士》的诗,为宋文骢生命不止奋斗不息的人生做了一个很好的诠释。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成长轨迹。

宋文骢说:“我们这代航空人最大的心愿,就是要把祖国的航空事业搞上去。”回溯往事,宋文骢一步一个脚印的成长轨迹清晰坚实,他对中国航空事业的贡献巨大。

我们仅仅采撷出一些华彩的片段——

1958年秋冬之际,还在大学期间的宋文骢,就参加了“东风”113飞机的设计研制工作,担任该型飞机总体设计组组长。客观地讲,“东风”113的研制脱离了当时的国情,最后以下马告终。但它的研制振奋了民族自强自立的精神,宋文骢这样一批飞机设计师的飞机设计生涯也从这里开始。

1960年代,宋文骢在601所参加敌机残骸分析和摸透米格-21飞机的过程中,开创性地提出并组建了我国飞机设计领域的战术技术与气动布局专业,担任该专业第一任组长,发展战斗机战斗使用分析、基本性能分析、气动布局分析和参数选择分析等专业技术,为我国战斗机从仿制到自行设计做了技术和人才的储备。

宋文骢参与了我国第一架超声速战斗机——歼8飞机的研制。在歼8方案的论证中,宋文骢领导的战术技术与气动布局专业组,开创性地提出了“双发”方案,完成了歼8飞机的作战使用分析、多种布局参数研究和总体方案论证,为我国自行研制的第一架高空高速战斗机做出了开拓性的重要贡献。

1980年,宋文骢受命担任我国“六五”第一个重点项目歼7Ⅲ飞机的总设计师,完整地组织领导了第二代战斗机从设计到定型装备部队的全过程,歼7Ⅲ飞机的研制成功填补了我国轻小型全天候飞机的空白,使我国跨入自主研制第二代战斗机的国际行列,赶上了当时苏联大量装备的二代机水平。

20世纪80年中期,国家决定要研制适应跨世纪作战的第三代战斗机。经过多次论证、研究和评审,明确我国第三代战斗机采用鸭式气动布局方案,“十号工程”(歼10飞机)列为国家重大专项。56岁的宋文骢再次被任命为总设计师,担任起新战斗机设计组织者、指挥者和重大技术问题决策者的千钧重任。在漫长的研制过程中,宋文骢坚决贯彻国务院、中央军委确立的研制方针,面对各种变幻莫测的不确定因素和复杂的技术问题,领导广大设计技术人员牢牢掌握主动权,攻克了一个个技术难关,创造了一个个奇迹。歼10飞机研制成功,是我国航空史上技术跨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标志着我国自主研制先进战斗机跻身世界航空先进行列。

宋文骢是我国航空界十分难得的飞机设计师,他担任了两代飞机从方案研究到定型装备部队全过程的总设计师。2009年,宋文骢当选“感动中国人物”。

感动中国组委会给他的颁奖词——

少年伤痛,心怀救国壮志;中年发奋,澎湃强国雄心。如今,他的血液已流进钢铁雄鹰。青骥奋蹄向云端,老马信步小众山。他怀着千里梦想,他仍在路上。

感动中国推选委员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的评价——终于,中国的蓝天上翱翔着可以与先进国家水平媲美的战斗之鹰,这是中国制造,他以赤子之心,蕴持伟力,铸就祖国蓝天的龙魂。

感动中国推选委员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党委书记杜玉波——

五十载春秋风华,他默默耕耘,呕心沥血,二十年丹心铸剑,他不畏艰难,开拓创新,“宋文骢”这三个字,终将与歼10飞机一起,闪耀在中国航空工业腾飞的光辉史册上!

“中国Force(力量)”、“中国Creation(创造)”……,接踵而来的荣誉伴随着鲜花、掌声、赞扬一起涌来,许多媒体记者竞相前来,希望能够采访到这位杰出的设计师,但大多数都被他婉言谢绝。“歼10飞机之所以能够取得今天的成功,绝对不是任何一个人的行为,它和参与研制的每一个人息息相关。正是靠着几代人的努力,才造就了歼10飞机。”这是宋文骢在接受的为数不多的采访中,说得最多的话。

80年风雨人生,宋文骢见证了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苦难,见证了共和国航空工业崛起腾飞的艰辛;50载丹心铸剑,他从容不迫,默默耕耘,始终保持着稳健风姿和创新前行的步伐。

宋文骢和他所引领的团队如同一行搏击长空的雄鹰,时而隐没于云层,时而遨游于天际,即使遇上风雨雷电,依然优雅地划出了动人的轨迹。坚定的理想信念,演绎着他从一个游击队战士成长为新中国著名飞机总设计师的传奇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