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施仲衡自传
3762000000024

第24章 附录一(1)

施仲衡学习、工作大事年表

1930年12月 出生于苏州,籍贯上海崇明,五兄弟中排行第二。

1936年 苏州草桥小学学习,家庭安定幸福。

1937年 日寇入城,苏州沦陷,父亲拒绝为伪政府工作,街头卖画为生。

1942 年 母亲病逝,二弟、三弟送人,家破人亡,随父亲到南京。

1942年 南京市汉口路小学学习。

1943年 南京市国立模范男子中学初中学习。

1945年 抗战胜利。

1945—1947 年 国立模范男子中学改名为南京市第二临时中学,后又改为南京市第五中学,初中毕业。

1947—1950年 南京市第三中学高中毕业。

1949年 南京解放。

1949年8月 加入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

1950年9月 中国交通大学(后改为北方交通大学,现北京交通大学)唐山工学院土木系学习,任一年级青年团支部书记。

1952年 全国院系调整后入唐山铁道学院桥隧系学习。

1953年7—10月 参加抗美援朝工程队,在开城板门店修建飞机场,任六十五军某团技术员。在机场胜利完成总结大会上,受到表扬,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赠送了抗美援朝纪念章。

1953年11月—1955年8月 唐山铁道学院桥梁隧道系任助教,并任系教师团支部书记。

1954年8月16日 加入中国共产党。

1954 年 8 月—1955 年 8 月 北京俄文专修学校(后更名为北京俄语学院)留苏预备班学习。

1955年1月 在唐山铁道学院参加集体婚礼,与李太惠结为夫妻。

1955年11月—1959年8月 莫斯科铁道运输工程学院隧道及地下铁道教研室副博士研究生。

1957年1—5月 为铁道部地下铁道考察团做翻译。

1957年11月15日 在莫斯科大学,受到毛泽东主席的接见。

1959年5月10日 通过论文答辩,获副博士学位。

1959年8—10月 回国后接受“形势教育”。

1959年10月—1965年2月 任唐山铁道学院桥隧系隧道及地下铁道教研室讲师并兼教研室副主任。同时担任北京地铁工程局、铁道部第三勘测设计院(天津)技术顾问。

1960年1月 带领唐山铁道学院隧56级地铁专业学生到北京地下铁道工程局进行现场教学和毕业设计。

1960年1月 向总参谋长杨成武和铁道部副部长武竞天汇报北京地铁深埋修建方案存在的问题。

1960年2月17—20日 作为北京地铁局局长陈志坚和铁三院院长史晓昭的随员到广州协助准备汇报材料,向中央军委常委汇报北京地铁深埋方案存在的问题,建议由深埋改为浅埋加防护方案。当年5月,中央批示北京地下铁道采用浅埋加防护方案。

1961年 参加研究海军5998工程。

1961 年 8 月 应上海隧道局邀请解决 4.16 米直径盾构的盾尾开裂问题,并进行了一个多星期的专题讲课。

1961年11月 中共中央决定北京地下铁道工程暂时“下马”,铁道部下令撤销北京地下铁道工程局,成立铁道部华北工程局,下设地铁技术研究组,组长陈春泉,聘我为顾问,继续研究地下铁道施工中的问题。

1961年12月 被评为唐山铁道学院“先进工作者”,并评为高教8级。

1961—1964 年 主讲隧 57、58、59 三个班的“地下铁道”专业课并指导3个班的毕业设计;负责毕业生的分配工作;主编本科生的教材《地下铁道》;指导研究生;主持铁道部重点科研项目“压缩混凝土衬砌盾构试验”(代号1155)。

1962年3月 大女儿施翎在南京出生。

1964年10月 带领隧61级学生组成“四清”工作队,担任工作队队长,到四川峨眉山后山付后乡搞“四清”工作。

1965年2月4日 毛泽东主席在北京地下铁道修建报告上做

了重要批示。2月10日,与夫人李太惠一起调入北京地铁工程局。

1965年2—3月 北京地铁工程局设计处工程师。

1965年3—6月 根据李富春副总理的批示,北京地铁1号线开工前要做一个试验段,我当时担任科研所所长,主持了八宝山试验段的技术工作,培养了第一批地铁施工技术骨干。

1965年9月 主持北京地铁工程局科研室工作,解决工程中的难题,如古城段失火后衬砌结构处理;过河段围护结构施工;1∶1钢管混凝土柱试验等。

1966年5月 二女儿施翔出生。

1966年6月“文化大革命”开始;10月,与局所有领导一起受到批斗;11月,铁道部第十二师师长、北京地铁工程局副局长张鸿智将我调到铁道兵第十二师第五十九团盾构连,在北京市宋家庄主持盾构试验技术工作。

1969年9月 完成压缩混凝土盾构试验,推进了80米,压缩混凝土强度在400千克/米2以上。

1969年10月 铁道兵司令员刘贤权到盾构工地视察,提出要继续进行隐蔽工程的盾构研究。

1970年2月 中央军委批复,北京地铁工程局整编为铁道兵第十五师、指挥部为总字506部队,以及设计处为总字507部队(即所谓的“工改兵”)3个单位。我正式入伍参军。

1970年2月 在铁道兵第十五师作战科主持了北京地铁1号线总结工作,组织编写了11本总结报告,涉及线路、防水、通风等专业,并组织编制地铁1号线战备预案。

1971 年 1 月—1973 年 2 月 在铁道兵北京地铁指挥部(代号总字506部队),根据刘贤权的指示,继续研究盾构工作,准备到法国考察地铁。1972年10月到法国和匈牙利考察,回国后编写考察报告。1973年4月由中国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出版。

1972年11月 三女儿施翃出生。当时我正在法国考察法国地铁。总字507部队领导到家里慰问,发现家里住房条件非常差,马上改善了我们的住房条件,搬家到北京市真武庙集体宿舍。

1973 年 2 月—1976 年 11 月 任铁道兵总字 507 部队科研所所长,进行局部气压盾构工程研究(国家计委重点科研项目,代号6524)。

1976年11月—1983年6月 北京地铁工程由铁道兵交由基建工程兵负责,任基建工程兵科研设计院科研所所长。

1977年10—11月 赴日本考察地铁,编写考察报告,1978年由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出版。

1978年初 国家计委重点科研项目“局部气压盾构工程研究”停止进行。

1978 年 8 月 根据基建工程兵司令员李人令指示研究“隧道模”,是基建工程兵重点科研项目,由科研所负责组织研究。

1979年5月 到法国、比利时考察“隧道模”。

1979年 国庆30周年,居委会评我们家为“五好”家庭。

1981年10月 建成两幢三层楼的“隧道模”建筑。

1981年12月 被国务院科学技术干部局任命为“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级工程师”。

1982年 国家经委组织各有关部门到新加坡参加该国的地铁1号线的投标工作,中国机械设备进出口公司王野总经理组织机械设备投标,北京市委要基建兵北京指挥部也派人员参加,最后由指挥部总工程师傅清谈和我两人负责土建投标。通过1个多月阅读英文标书和现场调研认为,我们要满足投标条件难度极大,建议不能投标。在新加坡1个多月夜以继日的工作,由于过度劳累,回国后胃大出血。

1983年 负责北京地铁建设的基建工程兵按系统对口集体转业(兵改工)。

1983年7月12日 基建工程兵设计研究院改名为北京市城建设计研究院,并任命我为总工程师。当时由于胃大出血要做切除手术。院长和书记两次到医院看望我,并好心劝我从部队退休。我和夫人李太惠商议再三认为党和祖国人民养育我成长,我不能辜负党和人民的希望,一定要在我有生之年努力奋斗,继续坚持工作。

1984 年 5 月 21 日 聘为中国地铁工程咨询公司总工程师。6月13日,中国地铁工程咨询公司被纳入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的成员公司。

1984年12月 开始北京地铁复兴门至西单段工程可行性研究和主持复兴门至八王坟线路规划方案及初步设计(这是中国第一条暗挖施工线路),并参与研究北京地铁西单车站暗挖施工。1989年7月15日西单站开工后,参加了车站施工的全过程。

1985年 建设部林汉雄部长在建设部成立地铁办公室和地铁专家组,聘我为地铁专家组组长,并提出要总结我国地铁建设经验,编写我国《地铁设计规范》,并要办公室主任和专家组到全国各大城市调研以及进行咨询工作,以促进各大城市为解决大城市交通问题、为修建地铁打下基础。

1986年 创办《地铁与轻轨》杂志,任杂志主编和编委会主任。1988年1月创刊号刊登的第一篇文章是我写的《建设符合我国国情的地下铁道》。2004年与北京交通大学强强联合,公开发行更名为《都市快轨交通》。第二年即成为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1987—1993年 按国家计委和建设部领导提出的为解决大城市交通,应及早研究地铁建设问题,先后与建设部地铁办公室、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及专家组到沈阳、大连、青岛、重庆、南京等十多个大城市进行咨询和评估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