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旅游管理学
3762100000007

第7章 旅游发展的历史沿革(1)

本章学习目标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旅游发展的简要历史情况,认知各个不同发展阶段旅游发展的原因和特点;熟悉历史上大旅行家的旅行经历以及他们对世界旅游的贡献,掌握影响近代旅游业发展的主要因素;了解并掌握现代旅游业发展的原因和特点。

本章学习重点

工业革命对近代旅游的影响;现代旅游发展的原因;现代旅游发展的特点。

本章学习难点

旅行活动的产生与发展;中国旅游发展的历程;世界旅游发展的历程。

第一节 早期的旅行活动

人类的旅行活动古已有之,绵延数千年而不衰。那么,关于旅游,究竟“古代”这一概念应该从何算起呢?应该说,由于世界各国家、地区及民族的不同,旅游的发展历史也存在着相当的差别,因而,关于旅游的起始也有一定的争议。由于对这些问题的回答涉及有关旅游发展的重要基础理论问题,我们有必要依据历史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去进行客观探索和认识。

一、原始社会早期的人类迁移活动

(一)为生活资料而迁移

大量的证据表明,在原始社会的早期阶段,人类所有的活动都是围绕着求生存这一核心目的进行的。这些活动集中表现为借助天然或打制的石块等简陋的工具,在自然分工的基础上,从事采集和渔猎活动。由于生产工具的落后和生产能力的低下,其劳动所获数量稀少,人类的生存时刻处在饥饿以及自然灾害侵袭的威胁之中,为此人们不得不依赖集体的力量同自然抗争,他们生活在几十人的小集体中,为采集、捕鱼、狩猎四处奔波,居无定所。

到了新石器时代,随着生产工具的改进和磨制石器的出现,人类的劳动效率有了较大的提高,原始农业以及原始饲养业也于此时开始出现。但所有这些进步的取得,都未能根本改变当时人类社会生产的落后面貌。人们的劳动所获,除了供自己食用之外,几无剩余。无论是人们的生产活动还是生活活动,都限于在自己所属的氏族部落的活动地域范围内开展。因此,很多情况都可证明,在原始社会的新石器时代中期之前,由于社会经济条件的制约,人类还不存在现今意义上的自愿、暂时前往某一非常住地区旅行的需要。

(二)为生存环境而迁移

或许有人会问,在原始社会早期,人类不是也有从一个地方转移到另一个地方生活的迁移活动吗?不错,当时确有人类迁移活动的存在。但是,我们必须看到,当时人类的这些活动要么是因某些自然因素的逼迫(例如气候的变化或天灾对生存环境的破坏),要么是因某种人为因素的威胁(例如战争杀戮)而被迫进行的,都是出于求生存的需要。换言之,这些迁移活动在性质上都属于不得已而为之的求生活动。即使是在今天,由于这类原因而远走他乡的活动,也只能属于逃荒、避难或移民活动,而非出于主动自愿的真正旅行活动。

通过上述简要分析,我们不难发现,由于社会经济条件的限制,在原始社会早期,人类不仅在客观上没有开展旅行活动的物质基础,而且在主观上也难有自愿外出旅行的愿望或动机。当时人类迁移活动的被迫性和求生性都说明这类活动根本不属于现今意义上的旅行和旅游。显然,旅行和旅游活动并非自有人类之日起便自然存在。那么,接下去的问题便是,人类最早的旅行需要是于何时出现并且如何产生的呢?

到了新石器时代晚期,金属工具开始出现。随着金属工具的普及和生产技术的进步,人们的劳动效率较前有了很大的提高,从而导致了劳动剩余物的出现和增多。在社会经济发展的其他方面,农业和畜牧业有了较快的发展,手工业也逐渐发展起来。到了原始社会末期,手工纺织技术已经发展到使用简单的织机,冶金、建筑、运输和工具制造等手工行业和技术也都开始发展起来。生产力的进步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促使手工业日渐形成专门性的行业,并最终从家庭生产中分离出来。人类历史上的第二次社会大分工,即手工业同农业和畜牧业的分离,也因此而出现。社会分工的发展使劳动生产率进一步得以提高,劳动剩余物的增多则加速了私有制的形成。最重要的是,社会分工的发展意味着承担不同分工的人们出于生产和生活的需要而必须交换他们的劳动产品。例如,终日忙于制造陶器的手工艺人没有时间去种植和收割庄稼,这就要求制陶者用自己生产的陶器从专事农耕的劳动者那里换取粮食,从其他手工业者那里换取必要的生产和生活用品等,以此类推。

(三)商业活动的需要

事实上,早在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即畜牧业和农业的分工出现之后,游牧部落与农业部落之间因生活所需而彼此易货的现象便已开始萌发。但由于当时生产力低下,劳动剩余物较少,这种易货交换并不普及。随着第二次社会大分工的出现,由于社会分工范围的扩大,特别是由于生产技术的进步和生产效率的提高,劳动剩余产品数量增多,从而使货物交换的品种范围和数量得以扩大,并且逐渐发展为很多货品的生产目的就是为了交换。因此,交换很快演变成为一种重要的社会职能。

随着生产分工和交换的扩大发展,到了原始社会瓦解和奴隶制社会开始形成之时,专门从事贸易经商的商人阶级开始出现。这便是第三次社会大分工,即商业从农、牧、手工业中分离出来。

社会分工的发展使得人们开展产品交换的地域范围不断扩大。正是由于这一发展,人们需要了解其他地区的产品生产和需求情况,需要到其他地区去交换自己的产品或货物,自愿外出旅行的需要也因此而产生。所以,人类最初的自愿外出旅行实际上远非消闲和度假活动,而是人们出于现实主义和产品交换或经商的需要而促发产生的一种经济活动。综观世界各地历史上遗留下来的很多著名的古老旅行线路,例如,“丝绸之路”、“香料之路”、“琥珀之路”、“食盐之路”等,其最初的形成都可溯源于这类活动的发展。正如联合国以及世界旅游组织在很多研究报告中都曾指出的那样,“在最初的年代中,主要是商人开创了旅行的通路”。

由此可见,人类早期的旅行活动与现代含义的休闲、度假有着本质的区别,是人类为生存而被迫进行的活动,与人类的生活和生产密不可分。早期的人类旅行活动使不同种族不同民族相互交融,不同文化风俗和技术相互传播和交流。可以说,早期的人类旅行活动对人类历史发展进程和社会进步都有不可磨灭的功绩。

二、奴隶社会的旅行活动

就整个世界而言,人类有意识和自愿的外出旅行活动始于原始社会末期,并在奴隶制社会时期得到迅速发展。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奴隶制社会也是一个残酷的时期。但是,“在当时的条件下,采用奴隶制是一个巨大的进步”。这主要是因为,从社会经济发展的角度看,奴隶制的出现客观上促使当时社会生产各行业之间、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之间进一步地分工,从而使生产力的提高、交换范围的扩大以及艺术、科学和宗教得以萌发,使社会经济的发展比原始社会有了更大的进步。在奴隶制社会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繁荣,加之奴隶制国家出于巩固统治的需要而进行的各种基础设施建设如道路系统、驿站设施等,为民间的旅行活动发展提供了便利的物质条件,从而使旅行活动的开展规模和开展范围较前都有了明显的扩大。

(一)中国奴隶社会的旅行发展

中国奴隶制社会的形成早于西方。在夏代,人们用航舟作为代步工具。商代是奴隶社会的鼎盛时期,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的进步,社会分工的扩大,使得生产效率空前提高,从而也使商代成为中国奴隶社会经济繁荣的时期。剩余劳动产品的增加、以交换为目的的生产规模的扩大,加之商人阶级对生产和流通的促进,使得以贸易经商为主要目的的旅行活动有了很大的发展。发明于夏代的舟车到了商代更加普及,牛、马等大牲畜也普遍用于商业运输。

旅行条件的改善也使得商代商人的足迹“东北到渤海沿岸乃至朝鲜半岛,东南达今日浙江,西南达到了今日之皖鄂乃至四川,西北达到了今日之陕甘宁绥乃至远及新疆……已经走遍了他们所知道的世界”。到了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商旅活动有了更大的发展,出现了许多大商人,他们负货贩运,周游天下。

(二)西方奴隶社会的旅行活动

就西方奴隶制社会时期的旅行活动发展而言,古罗马帝国是最具代表性的典型。在欧美学者有关旅游发展史的研究中,往往都会谈及古罗马帝国的旅行活动发展,并将其作为奴隶制社会时期旅行活动发展状况的重要论据。

在古罗马帝国的强盛时期,其疆域非常辽阔,北部包括了今天欧洲的英格兰、德国、奥地利、匈牙利和罗马尼亚等地,东至西亚的幼发拉底河,南部包括了非洲的埃及和苏丹的北部,西边濒临大西洋。其政治经济和文化也辐射到帝国领地的每一块土地上,此时,其大规模的侵略扩张已经停止,帝国的秩序相对稳定。政局和社会的安定为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了较好的环境条件。就这一时期的生产技术发展而言,农业方面出现了带轮的犁和割谷机,水磨得到广泛使用;建筑方面开始应用复滑车起重装置;采矿方面开始应用排水机;手工行业已使用并生产一些简单机械;航海技术也比较发达。伴随着这些生产技术的改进,北非的埃及等地改善了灌溉系统,扩大了耕地面积,粮食生产有了很大的发展;欧洲的高卢(今之法国)和西班牙等地兴起了矿业、手工业和葡萄种植业;地中海变成了罗马帝国的“内湖”,海上运输十分发达。

出于政治和军事的目的,古罗马帝国在其境内修筑了许多宽阔的大道,形成了“条条大路通罗马”的庞大道路网络系统。据记载,到了图拉真皇帝时(公元98年~117 年在位),古罗马已经拥有了8万公里的公路网,这些道路在客观上为民间的旅行活动提供了很大的方便。道路的修筑使驿站得以发展起来,古罗马帝国沿全国大道设置驿站的最初目的是为了传递公文,供外出差旅的政府公务人员途中歇息。后来,这些驿站也用于接待过往的民间旅客。随着旅行者数量的增多,官方又开始在沿路开办专门接待平民旅客的商业性旅店。由于这一示范作用的影响,更多的私人旅店也因此而发展起来。所有这些交通和住宿设施的提供,反过来也推动了旅行人数的增加。

虽然当时的旅行活动大都在古罗马帝国境内展开,特别是多以较近距离的旅行为主,但是也有跨国界的远程旅行。这些跨国界的远程旅行基本上都是负货贩运的经商旅行,大多是贩运粮食、酒、油、铅、锡和陶器等基本生活物资。有些商贩也贩运各地生产的奢侈品,例如,北欧的琥珀,非洲的象牙,东方的宝石、香料等。我国的丝绸通过当时的“丝绸之路”,也远销于罗马帝国。我国史籍中曾有罗马帝国使节和商人多次经陆路和海路到访中国的记载。例如,据《后汉书》中记载,桓帝延熹九年(公元166年),大秦王安敦(大秦即指罗马帝国)遣使经日南(今之越南中部)送来象牙、犀角,并和中国政府建立了通商关系。另外,在“三国”和“两晋”时期,也曾有罗马谴使来中国的记载。

很多研究表明,在奴隶制社会时期,促使人们外出旅行的主要原因是交换产品和贸易经商,因而商旅活动十分常见。但这绝非是说当时不存在以消遣为目的的旅行活动。实际上,无论中外,以消遣为目的的旅行活动在奴隶制社会时期都是存在的,但这种以消遣为目的的旅行活动主要表现为奴隶主阶级的享乐旅行。当时,生产力发展所带来的劳动剩余物被奴隶主占有。这些劳动剩余除了用于奴隶主的祭祀活动外,其余则供奴隶主阶级生活享用,其中自然涉及供其外出游历时挥霍。《易经》中曾有“观国之光”一语,据信这便是后来“观光”一词的由来,但这种享乐旅行仅限于以天子为代表的少数奴隶主。

在西方奴隶社会中,除了奴隶主阶级的享乐旅行外,消遣旅行活动的参加者中也有一些自由民。其中有不少人都是出于宗教目的而外出旅行,古希腊,特尔斐、埃皮扎罗斯和埃莱夫西斯是人们朝圣的地方。在早期的基督教时期,人们常去的是今天依然神圣的耶路撒冷和罗马。当时出现的很多节庆活动,如古希腊的奥林匹克运动会和戏剧节,也都源于宗教庆典。在古埃及,每年都要举行很多次宗教节日聚会,规模最大、最隆重的节日往往在不同的地方举行。当然,纯粹出于休闲或消遣目的的旅行活动也是存在的,如古希腊人到奥林波斯山去旅行。在古罗马帝国,由于交通条件的便利,常有人在夏季沿大道旅行,一般都是离开城市前往沿海地区游览。据有关史料记载,当时的意大利“沿海地带排列着大理石雕刻、浴馆和浴场、体育馆、寺庙等罗马财富的瑰宝”。当时消遣旅行的发展情况由此可见一斑。但是应当说明的是,这类消遣旅行活动的参加者绝非一般的自由民,而是“限于那些当权者或富有者”(Fridgen,1991)。这些人在当时人口中只是为数很少的一部分,因此,消遣性旅行在当时没有也不可能成为主流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