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徐志摩传
3993600000033

第33章 绿色的梦

志摩在英国南部德温的托特尼斯会见了恩厚之、多乐芙夫妇,和他们的小女孩露斯。

多乐芙是美国著名富孀,恩厚之和她结婚后,两人用雄厚资财,在英国托特尼斯购买了古堡达廷顿庄,和附近大片森林及农田,办起了农村开发基地。志摩这次来英,主要还是要看看恩厚之这件“杰作”。

恩厚之与志摩骑着马,并肩缓行,一边剖腹倾谈,一边参观恩厚之手建的农村开发基地。达廷顿庄占地四千余英亩,覆盖着大片森林。锯木厂、木工部、酿造房、纺织间、陶器厂散落在各处。农民不单种田,也有机会做工,把工厂赚来的钱办学校、建医院、搞实验、兴文艺。在学校里提倡自由,没有严格的上课制度,学生可以按自己兴趣来自由发展,学生与教师一起参加学校管理。志摩主张生活要艺术化,而达廷顿庄就把音乐、戏剧、舞蹈、美术、体育作为达廷顿庄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组成部分。

志摩看到牧人在树林里对歌,姑娘们在草地上跳舞,学生们在自己排戏……在他看来这简直是一幅画,一首诗,是一个小小的幸福王国,是通向人间乐园的一条捷径。于是志摩又飞回到当年的“绿色之梦”里……

泰戈尔在1913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他用这笔奖金在大自然怀抱里办了一所学校。后来他感到要使人民摆脱愚昧与贫穷,单靠教育还不够,还必须要办实业。1921年英国青年恩厚之毕业于美国康奈尔大学农业经济系,泰戈尔访美期间结识了这位有为青年。两人目标一致,都有造福人类的崇高愿望。于是由恩厚之亲自调查规划,在印度苏鲁买下了一个农庄,建房、建厂、建学校,以后逐渐发展了医疗队、救火队、合作社、蓄水池、畜牧业等,并用歌舞、音乐、戏剧去充实人民生活,在短期内就取得了明显效果,当地人民对泰戈尔、恩厚之感恩戴德,奉若神明。

1924年泰戈尔访华,其中一个目的是要把印度苏鲁的农村开发推广到中国土地上。志摩听了泰戈尔计划之后欣喜若狂,因为这个计划不仅要开发农村的经济,而且要开发农民的智力,涉及道德、教育、文艺许多方面,正合志摩理想主义的脾胃。他认为这是救民于水火之伟业,是通往人间天堂的捷径,够他发泄了。

当时中国军阀割据,志摩认为阎锡山比较起来还开明一点,所以志摩一行陪泰戈尔访问了山西,由美国知名传教士李佳白博士写信引荐,会见了督军阎锡山。阎锡山果然同意泰戈尔的计划,并把山西晋祠作为农村开发基地。泰戈尔在太原的演讲中有这样一段话:

“我们的目的是强化他们(指农民)的生活,提高他们的智能,把喜乐带进他们中间。在一个国家内,农村的生活若不能代表该国最优越的理想,或者其中缺乏了音乐、舞蹈、仪式、节目和诗歌的浸润,这就无生活可言了。要是一个国家最精粹的文化生活不过集中在少数有权位者的手上,而平民大众没有余暇或心情去分享欣赏,这样,真的文明也就荡然无存了。为了矫正此弊,我们的工作是启迪农村大众,使他们认识他们自己是命运的主人。”

当时泰戈尔留下一批工作人员,中国方面由徐志摩、张彭春、瞿世英负责。准备从调查研究开始,逐步实现这个计划。谁知没有多久,直奉战争开始,炮火惊走了绿色的美梦,志摩自己也卷进了与陆小曼的爱情旋涡之中……因此晋祠农村开发基地,没有出世就胎死在腹中了。

现在志摩参观了恩厚之业经建成,纯正美丽有如诗歌的达廷顿庄之后,又重新点燃了希望之火。他对恩厚之说:“我的心真是充满光明、钦仰和希望。从今以后,我能遥指英伦的达廷顿和印度的山迪尼基顿,点明这两个地球上面积虽小,但精神力量极大的地方,是伟大的理想进行不息,也是爱与光明永远辉耀的所在。”恩厚之夫妇都有造福于人类的崇高理想,所以他们愿出钱支持志摩,把原来因战乱而搁置的计划重新实现起来。

志摩离开达廷顿庄之后,9月初在英国波斯柯尔那致信给恩厚之:

厚之:

十一月回国后,我第一件要做的事是找张彭春、瞿世英和其他数人,在上海成立一个小组,然后到浙江及江苏两省的内地进行研究。我们要了解实际情况,找出当地需要,作出实验计划的方案,然后由你核准并作进一步的建议。

现在我已预算了计划第一步的所需,以及我个人由印度到中国的旅费,要是你觉得下面提出的细节有任何不合适的地方,我可以按你的意思逐一修正:

孟买到加尔各答旅费拾镑

加尔各答到上海(可能经缅甸)陆拾镑

天津到上海来回旅费

张彭春叁拾镑

瞿世英叁拾镑

金岳霖叁拾镑

L·Y chen、Y·chang等人叁拾镑

小组旅行二至四周旅费壹佰镑

什费拾镑

共叁佰镑

并在上海北京路的通商银行开了户。

恩厚之接到志摩信后马上分两次汇了三百英镑给志摩。泰戈尔、恩厚之、徐志摩在思想及性格上都是很接近的:认为二十年代在政治上不可能有大的作为,只能在小块土地上施展个人抱负,为人类播下几颗理想的种子。恩厚之也是理想主义者,他亲力亲为,栽培了一朵理想之花。志摩为此十分高兴,一个绿色的梦又在他胸中升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