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事实与价值的紧张关系
民主作为一种政治形态,一种涉及政体与国家形式的制度,其建立是价值压力的产物,民主只能在其理想与价值让它存在的范围内存在。民主的现实是由价值铸成的,缺乏理想或价值的民主现实是不可避免地面临危机境地。但是民主的理想不能界定民主的现实,现实中的民主不是也不可能同理想中的民主一样。在构筑民主政体的过程中,我们既需要理想也需要事实。仅靠现实主义或理想主义,建立不起任何政体。民主是从理想和现实的相互作用中,从应然的推动力与实然的抗拒力的相互作用中产生和形成的。
一切权力属于人民这一原则的实现过程,便是民主理想变为现实的过程,民主价值与事实相互作用的过程。人民拥有权力这一民主理想作为一种价值追求,在它面对与之对立的制度现实时,通过详细的概念沦证、比较分析和历史考察,萨托利恢复了他所谓的“主流民主理论。”
萨托利认为,民主作为一种政治形态,始终是以政治自由为前提的自由主义民主,民主的理想或价值与事实存在着紧张关系,实现民主理想的宪政原则是代议制。民主理想最终以用代议制回应能力和独立负责精神重新加以规范的竞争一多头式民主得以实现。直接的参与的横向的民主只是整个民主大厦不可或缺的微观基础。威胁着自由主义民主制度的是将民主理想绝对化的非自由主义民主。
3.社会评价
《民主新论》是萨托利花费近十年心血完成的一部重要著作,得到西方政治学界很高的评价。巴尔(明尼苏达大学)说:“《民主新论》对同时代关于民主的本性与民主的未来的讨论作出了重要贡献。”而利日法特则把《民主新论》看成是“我们时代最为强大的头脑”,其论证“没有真正的对手”。美国著名政治学家达尔评论说:“它在未来几十年里将一直保持清新与活力。”《民主新论》所以在西方政治学界得到广泛赞誉,其根本原因在于萨托利通过该著作为重建“主流民主说”所作的努力。该著作使西方政治学领域对价值问题的复兴得到了强有力的回应。
对中国读者而言,《民主新论》是一个找开的窗口,透过它我们能看到西方政治理论研究的一个态势。书中某些对点与方法也不乏其值得研究的因素,至少也可以看成是提出来的问题,如民主式管理问题,理想与现实的关系问题等等。
书中所引证的大量的关于民主问题的文献同该书一起,对我们研究当代西方政治理论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大国的兴衰》[英国]保罗·肯尼迪著
探索国家兴衰轨道的力作
1.作者简介
保罗·肯尼迪1945年出生于英国,1966年毕业于英国纽卡斯特大学,后又赴牛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1970年起执教于英国东安哥尼亚大学,先后任讲师和教授。1973年,28岁的肯尼迪以《萨摩亚的纠纷:对1878~1900年英、德、美关系之研究》一鸣惊人,被当代美国著名史学家小施莱辛格誉为这一专题的“权威之作”。此后,他又连续出版了《英国海上霸权的兴衰》(1976年)、《英德对抗之缘起1860~1914》(1980)、《外交背后的现实:1865~1980年贡国外交政策的影响》(1981)和《战略与外交》(1983年)。其中《英德对抗之缘起》一书,被西方言学术界评论为:“一方面透彻地分析了国际关系背景的变化,另一方面有力地叙述了个人和杰出人物在决策过程中的作用。”因其在外交史领域的杰出贡献,1983年,肯尼迪被美国耶鲁大学聘为教授,并入选英国皇家历史学会,作过普林斯顿高级研究所和德国洪堡基金会的访问学者。
2.核心思想
《大国的兴衰》除前言和后记外,正文分为三编八章。该书以经济、军事为中心,既概括又相当详尽地评述了自1500年以来500年中各大国政治、经济和技术对它们地位的影响,以及和平时期与战争时期战略和经济的相互作用。按作者本人所言,该书的主旨是:“论述近现代(即启蒙运动以来)的国家或国际力量,追述和阐咧自西欧建立‘新君主国’和全球性跨洋国家系统以来,五个世纪中大斟的相互关系和兴亡盛衰,”重点在于“描绘国际体系中的一流强国在励精图治、富国强兵过程中经济和战略的相互影响。”
在前言中,肯尼迪首先提出了本书的一个主要论点,即一流国家在世界事务中的相对地位总是不断变化的,原因在于各国国力的增长速度不同,技术突破和组织形式的变革可使一国比另一国得到更大的优势。
3.内容梗概
自16世纪以来,西班牙、荷兰、法国、英国和美国等一流强国的兴衰史表明,在国家的生产力和取得收入的能力与军事力量之间,从长远看有着一种非常重要的相互依存关系。全书围绕着这一论点层层展开。
第一编《前工业社会》共三章,主要分析前工业社会世界的战略和经济。
第一章的主题是考察1500年前后的世界形势。与西方许多历史学家一样,肯尼迪将近代世界的上限定在1500年,这是因为地理大发现、文艺复兴、宗教改革、殖民主义、民族主义和工业革命塑造了近代世界。他认为,在1500年前后,世界上存在着明朝中国、奥斯曼帝国、莫卧儿帝国、俄罗斯帝国、日本德川幕府及中西欧诸国等六大文明中心,它们都处在大致相似的发展阶段。通过对这六大文明中心的历史考察和分析,肯尼迪指出:“有一种主要由经济和技术进步所引起和驱动的机制,虽然这种发展总是同其他可变因素,例如社会结构、地理和偶然事件发生交互作用;要理解世界政治的进程就必须把注意力集中到物质和长期起作用的因素,而不是人物的更换或外交和政治的短期变化;实力是一种相对的事物,只有通过各个国家和社会之间的经常比较才能加以描述和衡量。”在16世纪初,还没有明显的迹象表明欧洲将会超过其他诸力量中心。所不同的是,东方诸帝国受到集权制度带来的影响,尤其是商业活动和武器发展受到集权制度的限制。
第二章着重分析西班牙、奥地利的哈布斯堡家族与欧洲其他国家间的争霸历史。作者认为:“欧洲能在经济、军事方面雄居世界之首,亦得益于16世纪欧洲内部的权力斗争。”他以1500年为界,此前100年的战争主要是地方性的,而此后150年的战争则主要是为争夺欧洲霸权而进行的。导致争霸战争的主因有二:其一是宗教改革为王朝斗争增加了教派纷争和分立的色彩;其二是哈布斯堡家族的王朝联合体谋求控制欧洲,而其他欧洲诸国则力图阻止其得逞。哈布斯堡家族的君主们尽管积聚了大量的经济资源,但由于发生了近代欧洲早期的“军事革命”,战争的规模和费用剧烈膨胀,造成了经济力量与军事需要间的尖锐矛盾,结果哈布斯堡家族的西班牙逐渐精疲力竭。而欧洲其他列强虽然也在战争中受到损失,但在维持物质基础与军事实力的平衡上比哈布斯堡家庭的西班牙强一些,以致他们最终获得了胜利。
第三章论述1660~1815年间列强的纷争,着重分析财政、地理等因素与战争的关系。这一时期的特征是欧洲列国之间的多种体制的形成。在这种短暂多变且又比较松散的联盟体系中,各国不再为跨国利益或宗教信仰而战,他们对战争与和平的决断日益受“国家利益”所制约。此时,西班牙、荷兰、瑞典和奥斯曼帝国相继沦为二等强国,法国与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继续保持一流强国的地位。在大陆两侧,英国和俄国分别成为海洋帝国和大陆帝国;在中欧,普鲁士励精图治,悄然崛起,跻身于一流大国的行列。“欧洲列强体系开始变成五大国——法、奥、普、英、俄——以及一些诸如萨伏依一类的小国和像西班牙那样正在衰落的国家体系。”
第二编《工业时代》包括第四、五、六章,主要论述19世纪列强的工业化进程和力量对比,以及1900年之后随着全球范围力量平衡的变化而出现的中等强国的危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来临和两级世界的形成。
第四章着重分析工业化及列强的力量对比。肯尼迪首先指出,1815年以后发展起来的国际体制具有三个方面的特点:其一是形成了以西欧为中心的全球经济体系;其二是欧美国家对不发达民族的征服战争加剧;其三是工业革命所引起的一系列技术上的进步影响到军事工业和战争形式。因此,在前工业化时代具有举足轻重作用的战时财政问题就不那么突出了。
第五章叙述19世纪末20一世纪初,随着工业化的演进和传播,国际力量均衡开始发生变化,1815年维也纳会议以后存在的国际协作体制——相对稳定的欧洲五头政治一一逐步趋于解体。
在这一时期,技术发展的步伐与不均匀的增长率使国际体系较19世纪中叶更为复杂动荡,而力量对比的变化则更进一步加剧了动荡,甚至直接导致战争。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连续不断的殖民地冲突和频频发生的国际危机,即是世界性力量平衡转移的证明。延续了三个世纪之久的、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体制受到了严峻的挑战,老牌殖民帝国在新的竞争中遭到削弱,而法国政治学家和历史学家托克维尔在半个多世纪前所预言的“美国和俄国将在未来成为两个世界强国”正逐渐变为现实。此外,在远东,明治维新后的日本正悄然崛起,作为经历工业革命的惟一的非西方国家,它先后击败清朝中国和沙皇俄国,成为远东与太平洋地区的大国。这一切,意味着“瓦斯科·达·伽马时代”——欧洲统治世界的400年历史——已宣告结束。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局只不过使这一特征更趋明朗,德国战败,奥匈帝国解体,沙俄崩溃,英、法遭到削弱,日本在太平洋区域地位加强,美国成为世界头号强国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体系终于被打破了。通过对意大利、日本、德国、奥匈、法国、英国、俄国、美国列强的逐一考察和分析,作者认为,决定战争胜负并非,又靠将军的才智和士兵的勇敢,更重要的因素是生产力上的显著优势;在长期的联盟战争中,这一因素最终会变得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在第六章中,作者指出,自1900年以后的50年间,国际力量平衡的主要变化可以说是一个“两极世界的来临”。尽管美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成为世界一流的工业大国,但它难以摆脱其外交传统的束缚。随着威尔逊理想主义的外交政策的受挫,美国在战后又重新退回到相对的外交孤立主义状态之中。俄国在十月革命后所建立的布尔什维克政权,对所有的资本主义国家保持警惕,它的自我封闭成为自我保护的手段。在斯大林领导下,苏联迅速地向一个超级工业大国过渡。这一状况造成20世纪20年代和以后时期的国际事务似乎是以英国和法国为中心,但这一国际体系显然与经济实力的分布不相吻合。因此,在20世纪20~30年代便出现了“现存的中等强国”(英、法)受到“复兴的中等强国”(德、意、日)的挑战的局面,于是新的战争策源地便告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