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柳宗元:文以载道的文学大家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河东(今山西永济)人,世称“柳河东”。
贞元九年,他与刘禹锡同榜登进士第。贞元十四年中博学宏辞科。初授集贤殿正字,后调蓝田尉,又入朝为监察御史里行。参与王叔文革新集团,为礼部员外郎,是中坚人物之一。革新失败,贬为永州司马。又贬柳州刺史,政绩卓著,人称柳柳州。为唐代著名思想家,又为唐代古文运动主要倡导者之一,主张“文者以明道”,“不苟为炳炳娘娘,务采色夸声音而以为能也”。(《答韦中立论师道书》)柳宗元的创作可分为传记、论文、山水游记、寓言4种,以山水游记和寓言的艺术成就高。他的游记代表作《永州八记》在描述山水的同时也寄寓了自己被贬后孤独忧郁的心情,体现了柳宗元游记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特点。他的寓言短小精悍,含意深远.对黑暗政治与腐败官僚讽刺深刻,代表作有《三戒》、《颤传》、《罴说》等。还多为下层人民立传,如《种树郭驼传》、《梓人传》、《童区寄传》等。笔端充满赞扬与同情。此外,《捕蛇者说》揭露“苛政猛于虎”,尤为传世名作。
柳宗元在诗歌上的成就也主要体现在山水诗的创作上,这类诗不同于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隐逸闲适,而是充满了对现实社会的愤懑,如《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一诗,便充满了对当权者的不满和对自身不幸的慨叹。另如《南漳中题》、《渔翁》等诗也都写得精致深沉委婉,描绘细致简洁,艺术成就很高。柳宗元的山水诗往往透露出峻洁之气,流露出被贬远荒的幽愤,所以沈德潜说:“柳诗长于哀怨,得骚人之余。”
《永州八记》是柳宗元山水游记的代表作,文笔清新秀美,富有诗情画意。
它是指:《始得西山宴游记》、《钴锶潭记》、《钻锷潭西小丘记》、《至小丘西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等八篇的合称,柳宗元作于永贞元年(805)被贬永州(今湖南零陵)时。当时永州地方荒僻,作者谪居十年,自放于山水间,在永州城外西山,剪除榛芜,搜奇选胜,写下这组既各自成篇,又前后连贯,互相映衬,蔚为一体的游记。作者将自己对自然景色的敏锐观察和深入体会,一一诉之于简洁精确的语言,刻划细致而又生动传神。在描写山水本石、鸟兽虫鱼的声色动静的同时,将自己坎坷经历透露出来。
7.欧阳修:疏隽开子瞻,深婉开少游
欧阳修(1007~1072)北宋文学家、史学家。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庐陵(今江西吉安)人,仁宗天圣八年(1030)进士。曾任西京留守推官等。
庆历初以右正言知制诰。支持范仲淹革新事贬知滁州、扬州、颖州等地。后人为翰林学士、史馆修撰,与宋祁合修《新唐书》。官至枢密副使、参知政事。神宗熙宁中,以太子少师致仕,卒赠太子太师,谥文忠。有《欧阳文忠集》153卷,附录5卷,《新五代史》74卷,他是北宋复古运动的代表人物,在诗、文、词诸方面成就都很显著。其散文大都内容丰富切实,风格委婉含蓄,平易自然;而且兼及政论、史论、记事、抒情、碑志、笔记等各体各类,并各有特色,是唐宋八大家之一。《醉翁亭记》、《秋声赋》、《丰乐亭记》、《泷岗阡表》、《祭石曼卿文》,以及《五代史伶官传序》、《朋党论》、《与高司谏书》等,都是比较优秀的文章。其词多为写景言情之作,部分作品直抒胸臆,写景清新疏淡,如《采桑子·群芳过后西湖好》等;言情深沉委婉,如《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生查子·元夕》等;抒怀明快峻洁,如《朝中措·平山堂》等。他的词较晏殊词境界要宽,抒情更深,对秦观、李清照等影响较大。其诗逊于词,虽注意了美词兼畜,但多以文入诗,缺乏意境韵味。有些作品语言尚自然流畅,风格亦清新可喜,如《戏答元珍》、《丰乐亭游春》、《春日西湖寄谢法曹歌》等。
欧阳修的词大约有200多首,多表现了襟怀豪逸的洒脱情怀和自我宽慰的情绪,向清疏峻洁的方向发展,一洗晚唐、五代的绮靡风气和富贵氛围。这说明作者已开始突破词的传统题材和表现手法,冯煦说他“疏隽开子瞻,深婉开少游”(《宋六十一家词选例言》),概括了欧阳修在宋词发展中的地位。最后值得一提的是,他还首创了“诗话”这一新的论诗形式,其中以《六一诗话》影响最大。
8.辛弃疾:豪放派集大成者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是南宋词人。济南(今属山东)人。
绍兴三十一年(1161),聚众二千入耿京农民抗金起义军,掌书记。南归后,任江阴签判、建康通判等职,乾道六年,调司农主簿。八年,改知滁州。淳熙二年,任江西提点刑狱。六年,官湖南转运副使,后改知潭州兼湖南安抚使,知隆兴府兼江西安抚使。八年,被劾落职,退居江西上饶。绍熙三年,复起为福建提点刑狱,后兼福建安抚使。五年,罢官,重返江西赋闲。其后一度出知绍兴府兼浙东安抚使、知镇江府,结果又遭罢免,终抱恨辞世。有《稼轩长短句》12卷等。其词今存620余首,广泛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精神面貌。其中以描写抗金斗争的词成就最高。这类词抒发了对中原故国的深切怀念和统一祖国的战斗激情,批判了偏安于半壁江山的南宋朝廷,表现了报国欲死无战场的悲愤与不平。《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水龙吟·为韩南涧尚书寿》、《摸鱼儿·淳熙己亥,自湖北漕移湖南,同官王正之置酒小山亭,为赋》、《破阵子-为陈同父赋壮语以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等,都是此类词中杰作。其描写农村生活的作品,讴歌了乡间的淳朴和大自然的清新,如《鹧鸪天·代人赋》、《清平乐·村居》等。其爱情词如《青玉案·元夕》等,闲适词如《丑奴儿·书博道中壁》等也都别具特色。他继承了苏轼豪放派的词风和南宋初爱国词人的战斗精神,使其作意境壮阔,气势雄伟,感情深沉;构思奇警,议论纵横,足为豪放派集大成者。又杂取各体之长,运用多种表现手法,融诗辞歌赋、经史百家语言实故于一炉,采民问口语入词,形成了艺术风格的多样化。他在当时及后世都产生了重大影响。但因其部分作品过于掉书袋,议论过多,以致缺少诗意。
9.关汉卿:驱梨园领袖,总编修师首
关汉卿(生卒年不详),号已斋叟,大都(今北京市)人,也有人说是祁州(今河北安国)人,是元代最伟大的杂剧作家。曾任太医院尹。他一生到过许多地方,元灭南宋后,到过杭州这个元杂剧后期创作中心。他的戏剧创作年代较早,明朱权《太和正音谱》说他“初为杂剧之始”。关汉卿与曲家杨显之、费君祥、王和卿及艺人珠帘秀等交好。他不屑仕进,长期活动于瓦肆勾栏之中,对民间语言和民间艺术非常熟悉。他会围棋、蹴鞠、打围、歌舞、吹弹、吟诗、双陆,有杰出的艺术才能。他创作了大量戏曲作品,又有着“躬践排场,面数粉墨”(明·臧懋循(元曲选·序))的舞台经验。关汉卿一生创作丰富。贾仲明在吊词中说他“驱梨园领袖,总编修师首,捻杂剧班头”,肯定了关汉卿在元杂剧创作中的地位。
关汉卿著有杂剧67部,现仅存18种,即:《关大王单刀会》、《关张双赴西蜀梦》、《闺怨佳人拜月亭》、《许妮子调风月》、《感天动地窦娥冤》、《杜蕊娘智赏金线池》、《望江亭中秋切浍旦》、《赵盼儿风月救风尘》、《王闺香夜月四春园》、《钱大尹智宠谢天香》、《包待制三勘蝴蝶梦》、《包待制智斩鲁斋郎》、《状元堂陈母教子》、《刘夫人庆赏王侯宴》、《邓夫人苦痛哭存孝》、《山神庙裴度还带》、《温太真玉镜台》、《尉迟恭单鞭夺槊》。《窦娥冤》、《单刀会》、《望江亭》、《调风月》、《拜月亭》、《救风尘》分别代表其杂剧在不同方面的成就,或揭露社会黑暗与统治者的残暴,或描写历史上的英雄人物,或表现青年妇女的苦难遭遇和勇敢、机智,塑造了窦娥.关羽、谭记儿、王瑞兰、赵盼儿等著名人物形象。
剧本结构紧凑,矛盾冲突集中,性格鲜明,语言个体化,具有强烈的艺术力量。
关汉卿与马致远、白朴、郑光祖并称“元曲四大家”。另外,他兼长散曲,代表作是《南昌·一枝花》。现存小令五十多首,套曲十余个,多表现其滑稽多智、蕴藉风流的性格,成就不如其杂剧。
作为元代最伟大的戏剧家,关汉卿的剧作语言自然,通俗浅显,不事雕琢,充满生气,具有本色的特点。前人对关剧在这方面的成就十分推崇,王国维说:“关汉卿一空倚傍,自铸伟词,而其言曲尽人情,字字本色,故当为元人第一。”
10.罗贯中:文不甚深,言不甚俗
罗贯中在民间传说及民间艺人创作的话本、戏曲的基础上,又运用陈寿《三国志》和裴松之注的正史材料,结合他丰富的生活经验,写成了这部影响深远的《三国志通俗演义》。
关于罗贯中的生平材料现存的很少。贾仲名《录鬼簿续编》说:“罗贯中,太原人,号湖海散人,与人寡合,乐府隐语,极为清新。与余为忘年交,遭时多故,天各一方,至正甲辰复会。别来又六十余年,竟不知其所终。”根据贾仲名记载的推测,罗贯中的生卒年大约在一三一二至一三八五之间。明王圻《稗史汇编》说罗贯中是“有志图王者”。清徐渭仁、徐镉所绘《水浒一百单八将图题跋》说他曾与元末农民起义的领袖之一张士诚有关系。根据这些片段材料和他作品中对圣君贤相的推崇和所反映出来的丰富的斗争经验,可以推想罗贯中是封建社会里一个有抱负、有理想并有一定的军事、政治斗争经验的人物。罗氏的创作才能也是多方面的,他写过戏曲和乐府隐语,现存的戏曲作品有《赵太祖龙虎风云会》,但主要成就还是在小说方面。相传他写过十七史演义,今存署名罗贯中的小说,除《三国志通俗演义》外,还有《隋唐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传》和《三遂平妖传》,而且他还是《水浒传》的编写者之一。
罗贯中《三国志通俗演义》现存的最早刊本是嘉靖本,全书二十四卷,二百四十则,题“晋平阳侯陈寿史传,后学罗本贯中编次”。它集中并充实了宋元时期讲史话本和戏曲中的精彩部分,把《三国志平话》的故事作了全部改写,删去了像司马仲相断狱、孙秀才发现天书和刘、关、张太行山落草等荒诞的故事,增加了许多史实,扩充了篇幅,从而成为一部“文不甚深、言不甚俗”的长篇巨著。
继嘉靖本《三国志通俗演义》之后,新刊本大量出现,它们都以嘉靖本为主,只做了些插图、考证、评点和文字的增删,卷数和回目的整理等工作。清康熙年间,毛宗岗对嘉靖本《三国志通俗演义》作了一些修改,主要是辨正史事,增删文字,更换论赞,改回目为对偶,至于内容无甚改动。经过毛宗岗一番加工之后,全书又有所提高,但同时封建思想也有所增加。从此他的修改本也就成为后来最流行的本子。
11.吴承恩:大话西游第一人
《西游记》的作者吴承恩(1517~1587),字汝忠,号射阳山人,淮安山阳(江苏淮安)人。他出身于一个从“两世相继为学官”,终于没落为商人的家庭,“髫龄即以文鸣于淮”,却“屡困场屋”,直到嘉靖二十三年(1544),三十多岁时,始补岁贡生;后因母老家贫,作过短期的长兴县丞。但他长期度过的,却是一种卖文自给的清苦生活。这固然消磨了他“少年人谩比终军”的锐气和壮志,却也激发他“迂疏漫浪,不比数于时人”的愤慨和狂傲,使他比较容易接受当时广大人民迫切要求变革的思想感情。而他的“善谐剧”的风趣,酷爱野史奇闻的癖好,一旦和那种深沉的愤懑情绪结合,便很自然地引起他继承“志怪”传统,讽刺社会黑暗的创作动机。他的《禹鼎志》就是寓有鉴戒意味的短篇志怪小说。他的诗如《瑞龙歌》、《二郎搜山图歌》等,也都表现了借神话传说,寄托扫荡邪魔、安民保国的愿望。所谓“坐观宋室用鬼,不见虞廷诛四凶;野夫有怀多感激,抚事临风三叹息;朐中磨损斩邪刀,欲起平之恨无力;救月有矢救日弓,世间岂谓无英雄”,正是通过歌颂二郎神的搜山除妖来寄寓自己的理想的。它的浪漫主义风格,不仅可以和小说《西游记》互相印证,而且也流露了他创作《西游记》的旨趣。吴承恩虽处在前后七子“驰骛天下”的时代,而他的诗文创作却能独出胸臆,不入藩篱。这种追求艺术独创的精神,在小说《西游记》中得到了最充分的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