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你早该这么读日本:3000年来剥得最彻底的日本史
450100000008

第8章 神话时代 (7)

首先,仲哀在位九年即撒手人寰,此时子幼母壮,神功作为仲哀的遗孀开始垂帘听政,摄政监国;其次,神功摄政期间,政绩斐然,依次削平了王国边疆九州熊袭、羽白熊鹫,以及土蜘蛛部的田油津媛的叛乱,稳定了国内的局势,然后又将侵略的矛头指向了蓄意已久的“处女之睩”——今天的朝鲜半岛,悍然发动了日本第一次侵略半岛战争。神功这次征伐打开了日本侵略朝鲜半岛的潘多拉魔盒,从此以后,她便成为每一个希望征服三韩的日本人心目中的偶像,天智天皇、丰臣秀吉、西乡隆盛等,概莫能外。每当日本想要冲破大海的阻隔,侵略朝鲜之时,都会祭拜神功的亡灵来聒噪一番,制造声势和舆论。所以在这个意义上说,神功又是开启日本人侵略朝鲜幻想的罪魁祸首。

古代日本的女统治者——神功皇后和亲魏女王神功于仲哀二年被立为皇后。传说,仲哀在位八年之时,因记恨熊袭建宫时未曾进贡,决意起兵讨伐,可当仲哀与群臣商议作战计划之时,神却出乎意料地降临了。据说,神降临在神功的身上,借她之口说到熊袭贫困,不足一战,而海外有“处女之睩”,遍地金银,如以天皇御船和大田祭祀,则可兵不血刃收服其地。如果记载属实的话,那么征韩(原新罗国)就应该是神功的本意。然而仲哀当时似乎并不知道大海彼岸还有“处女之睩”,他登上王国的最高处,放眼眺望,唯见浩渺烟波,不见陆地人口,所以他始终犹豫着未成行。

历史记载,仲哀最终因为没遵从神的意愿,激怒了天神,而被神降罪致死了。仲哀的死因真相我们现在无从知晓,但可以肯定的是仲哀绝不是死于神罚,而或是死于内忧外患,或是死于宫廷谋杀,如果后一猜测属实,那么就很好解释仲哀挂后神功的作为了。仲哀死后数月,神功便借平息神怒之由建立斋宫,自为神主,在此期间,她通过外交手段臣服了九州熊袭,并亲自挂帅征讨了羽白熊鹫,歼灭了土蜘蛛部的田油津媛,暂时稳定了国内的局势。班师回朝的神功企图再一次利用神意来为她的征韩伟业造势。她来到一条小河边,弯针为钩,取饭粒为饵,抽布丝成线,欲以垂钓来卜天意。她祈祷说:“如果鱼儿上钩,西征就能成功。”结果,她钓上了罕见的细鳞鱼(俗话说:师出有名。发动战争也得找到合理的借口),于是神功就动员大臣们:“此神功皇后次征韩,事成则功在各位,事不成则咎在本宫。”向大臣下达了出征命令。据说,神功出征新罗国的时候,以海水洗头发,绾结成髻,女扮男装。

在一个冬日里,身怀六甲的神功率领着由她训练的军队,在飨神祭旗后,乘坐战船,开拔西向。神功为了祈祷武运,早日凯旋,她将一块石头绑在腰上以期能够保佑全军。事实上,神功只不过是在一个正确的时间内,选择了一个正确的地点,进行了一次成功的旅行,而这使她的船队在当时的生产力水平下,完成了那时候看似很困难的事情——横渡日本海,驶抵朝鲜岛。换到日本史官的笔下,就被渲染、润色成了一场“伟大”的“吊民伐罪”的侵略,一路上,不但有神祇的护佑,顺风顺水,而且还有知趣的大鱼也来驮船前行,比当年的武王伐纣看起来还体面。

且不论这个,却说神功的倭船成功驶抵朝鲜半岛,一来由于不宣而战,事发突然,二来敌我两军战力悬殊,当时的新罗国王几乎是不战而降,学着秦朝末帝子婴的做法,素服白幡,口里衔着玉玺,用一根草绳拴住自己的脖子,就这样走出了帝都,拜倒在倭人的脚下,奏称:“自今以后,顺从王命,甘充养马之人,每年整列船只,船底不干,船橹常湿,天长地久,永世供奉。”这国王可谓是寡廉鲜耻,他不是甘充养马之人吗,于是乎神功就赦他死罪,给予不杀之恩,并钦定新罗国为饲马部,那国王也就得遂其心愿,成为了倭人的马夫头。后面的事儿不用我说,估计每一个中国人都知道,那就是少不了的烧杀抢掠。据说倭人在新罗大肆淫掠,搜刮的宝贝足足装满了八十艘大船,之后神功又立矛于新罗国王宫之前,一来彰显自己的武功,二来也算送给新罗人一个永久的耻辱性的纪念物。兔死狐悲。据说,百济、高句丽听说了新罗的遭际,不但没有加强国防,反而纷纷上表,表示愿意臣服。完成了“征韩伟业”的神功志得意满地收兵回国。自作聪明的朝鲜人以为他们是用谋略退去了倭寇,然而事实却并非他们所想象的那样。

在时隔 390年后,由当时日本太阁丰臣秀吉策划并导演,大半数日本国大名举手表决并参与的“文禄 ·庆长之役”,又是一次日本对朝鲜半岛的不宣而战。战争的序幕在朝鲜半岛毫无防备的情况下突然拉开,承平日久的半岛政权被打了个措手不及,而久经日本战国洗礼的武将们几乎只用了一个月的时间便攻占了朝鲜帝都,当时的朝鲜国王李昖又一次仓皇出逃。这是后话,留待下文再说。却说班师回朝两个月后,神功便于筑紫诞下一子,起名誉田别尊(应神天皇),孰料还没来得及庆贺,祸即起于萧墙。由于誉田别尊诞生,先皇仲哀和另一个妃子大中姬所生的麝坂王与熊忍王的储君地位就受到了威胁,两位王子深知神功的为人,将来必立亲子为王,而他们却不愿臣从幼弟之下,于是乎这哥俩一合计,正好趁着神功滞留九州,未归大和,发动兵变。他们借口为先皇建陵,矫发运石船队,企图拦截乘船归国的神功,但是做事不密,消息事先为神功探知。神功当机立断,命武内宿祢奉皇子神不知鬼不觉地绕四国外侧至纪伊,而自己则率领军队穿越濑户内海与叛军正面接触。

幸运的是,此时濑户内海风浪大作,神功竟然躲过了叛军,安然抵京。返京之后,她诏讨麝坂王和熊忍王之罪,并命武内宿祢率兵讨逆。身经百战的武内宿祢使计得宜,很快打败了叛军,追亡逐北,走投无路的两位王子只得投海自尽。就此叛乱结束。神功在将丈夫仲哀葬于河内国长野陵之后,正式开始摄政。

三年,立誉田别尊为皇太子;三十九年(239),遣使入贡中国,并于来年获得当时中国皇帝认可,下赐诏书、印绶等信物;四十七年,由于贡品问题,神功遣使指责新罗;四十九年,神功兵分两路,再伐新罗,并与百济结盟;六十二神功皇后伐新罗0年,三伐新罗;六十六年,再赴中国入贡;六十九年,崩逝于稚樱宫,享寿一百,转年葬于狭城盾列陵。综观神功一生,三征新罗,内平叛乱,名列日本第一位女统治者之同时,又首开日本海外拓土的先例,其千秋功罪也只能任由后人们见仁见智地去评说。然而值得注意的是,约在公元前 3世纪上半叶的中国史书,也就是大家十分之熟悉的《三国志》,其《魏志 ·东夷 ·倭人传》(以下简称“魏传”)中也记载了当时日本的一些情况。由于原著是文言文,这里就不再详细地引述了,但历史文献中有的记载还是相当有趣的,这里拎出来单独地说一说,譬如范晔在书中写道:下户与大人相逢道路,逡巡入草。传辞说事,或蹲或跪,两手据地,为之恭敬。对应声曰噫,比如然诺。这段描写就很形象!

我们知道,直到日本明治维新前夜,这都是一个等级制度十分森严的国度,就出身的尊卑而论,天皇最贵,其次公卿(又称公家),其次武士(又称武家),其次农民,其次工匠,其次商贾,其次贱民,就像另一个东方的文明古国——印度的种姓制度一样,天皇对应婆罗门,公卿和武士对应刹帝利,农工商对应吠舍和首陀罗,贱民则对应达利特——第五种姓,所以经常看日剧的小同学对于这段描写,都会觉得十分写实。除了这段描写,其实更令人吃惊的应该是下面这一段:其国本亦以男子为王,住七八十年,倭国乱,相攻伐历年,乃共立一女子为王,名曰卑弥呼,事鬼道,能惑众,年已长大,无夫婿,有男弟佐治国。自为王以来,少有见者。以婢千人自侍,唯有男子一人给饮食,传辞出入。居处宫室楼观,城栅严设,常有人持兵守卫。……

景初二年六月,倭女王遣大夫难升米等诣郡,求诣天子朝献,太守刘夏遣吏将送诣京都。其年 2月,诏书报倭女王曰:1制诏亲魏倭王卑弥呼:带方太守刘夏遣使送汝大夫难升米、次使都巿牛利奉汝所献男生口四人,女生口六人、班布二匹二丈,以到。汝所在逾远,乃遣使贡献,是汝之忠孝,我甚哀汝。今以汝为亲魏倭王,假金印紫绶,装封付带方太守假授汝。

其绥抚种人,勉为孝顺。汝来使难升米、牛利涉远,道路勤劳,今以难升米为率善中郎将,牛利为率善校尉,假银印青绶,引见劳赐遣还。今以绛地交龙锦五匹、绛地绉粟罽十张、茜绛五十匹、绀青五十匹,答汝所献贡直。又特赐汝绀地句文锦三匹、细班华罽五张、白绢五十匹、金八两、五尺刀二口、铜镜百枚、真珠、铅丹各五十斤,皆装封付难升米、牛利还到录受。悉可以示汝国中人,使知国家哀汝,故郑重赐汝好物也。这一段记述了当时日本有一个邪马台国,国中女王名叫卑弥呼,她“事鬼道,能惑众”,并于曹魏景初二年六月派遣一个叫难升米和一个叫都巿牛利的两个人到了当时的带方郡,请求朝献天子,也就是当时的魏明帝曹叡。

带方郡太守刘夏遣吏将其送到了洛阳,当年 2月,曹叡还就此事嘉奖了卑弥呼的“忠孝”,并赐给她很多东西,封她为“亲魏倭王”。查考纪年,曹魏景初二年应为 238年,正对应神功摄政三十八年,而“记”、“纪”上载:神功摄政三十九年,遣使入贡中国,无论是 238年,还是神功摄政三十九年(这点存在争议,因为在日本出土的“魏镜”上年号是景初三年,也就是 239年,神功摄政三十九年),总之,这个时间点掐得还是很准的。此外,“魏传”中还写道卑弥呼“事鬼道,能惑众”,她死后,“大作冢,径百馀步,殉葬者奴婢百馀人”,这些与当时的情况都是十分接近的,所以也就有学者认为,历史上的“亲魏倭王”卑弥呼其实不是别人,就是神功。当然还有持相反意见的学者,他们认为所谓的卑弥呼只不过是北九州的一个部落酋长而已,而邪马台国也并不在大和。笔者的意见呢,则倾向于前者。

众所周知,大和的日语读法是Yamato,这和邪马台的日语读法Yamatai十分接近,而“邪”这个字在汉代是主要发“ye”这个音的,例如一首著名的汉代古诗《上邪》,其中“邪”即发“ye”这个音。如果忽略古往今来读音的流变,那么这一点也可以算作证明卑弥呼就是神功,而邪马台国就是当时日本大和政权的一个侧面佐证吧!根据“魏传”的记载,后来卑弥呼的邪马台国和一个叫做卑弥弓的男王的狗奴国交战,卑弥呼遣使载斯、乌越等人到汉郡请求汉廷调解。

卑弥呼死后,邪马台国虽然又立了个男王,但并不能平息国内的动乱,据说当时的动乱中死了千人,结果邪马台国又立卑弥呼的宗族之女,一个年仅十三岁、名壹与的为王,才算是稳定了国内的局势。壹与女王继续向中国朝廷遣使、进贡。《魏传》的记载和“记”、“纪”中后来的记载存在出入,“记”、“纪”上说,神功死后,接班人是日本史上第十五代天皇——应神,也正是从这哥们儿起,日本历史文献记载的可信度大大提升,成为信史上的第一代天皇,从此日本历史也开始进入了信史时代。

应神即神功在九州诞下的儿子,又称“胎中天皇”,本名来纱别尊,后来改了名字。据说应神年轻那会儿去了越州(北陆的越前、越中、越后等地),参拜一神,并与该神交换了名字,神叫了来纱别尊,他却叫了神的名字——誉田别尊。却说誉田别尊三岁的时候就被神功立为太子,养在宫中,神功摄政了六十九年,这哥们儿也就当了六十九年的太子,直到神功死去,隔年,已届七十岁高龄的应神才算登上了王位(这哥们儿如果知道姜子牙七十多岁才遇上周文王,他也可以含笑于九泉了)。不过别看人家当倭王晚,可据说应神的政绩不俗,他在位的时候,疏浚河道,大力发展农业,使得神功时代后的大和政权很快从战争的疮痍中恢复过来,国力达到了一定的水平,更为重要的是,应神时代以前的大和并没有文字,人们还生活在结绳记事的状态下,应神十六年(285),百济人王仁携带《论语》十卷、《千字文》一卷漂洋过海,来到日本。

这样,汉字才算是第一次登陆了日本岛,日本开始使用汉字,并以汉字为自己的语言注音。应神时代,爆发了一次很大的移民浪潮,当时的中国处在东汉末年的战乱时代,朝鲜也不太平,所以很大一批中国人、朝鲜人厌离秽土,欣求净土,移民日本,这些人给当时的日本带来了先进的文化和技术,例如纺织、陶冶、盐铁等,这些都极大地促进了当时日本生产力的发展。可是应神虽然工作很努力,但也像齐桓公一样是个“半截儿”英雄,应神死后,诸子争立,国内动乱了三年,直到 3 3年第十六代天皇——仁德即位,国家才又重新安定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