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挺经
4700700000005

第5章 第二诀励志(2)

【点评】

自古以来的英雄豪杰做的事情各有不同,但是他们光明磊落、豁达宽广的胸怀是一样的。在辉煌灿烂的中华文化中,“静”是一种境界,就是要达到心无杂念、通透澄澈的境界。曾国藩在其跌宕起伏的人生际遇中,一直在追求这样一种境界,一面效法圣贤之人,一日三省其身,一面以古为镜,在得失兴亡之间思考自己的人生。

曾国藩曾经写信给自己的弟弟:想要有所长进,须要多多读书,修身养性,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只有日积月累才会显见成效,就好比想要筑建坚固美丽的房屋,不仅要有坚实的地基,还要有精准的骨架结构,再加之精美的修饰,这才可行。所以,匆匆忙忙、囫囵吞枣是不可能成就高深的内在修为的。

表面上看,这是一封给弟弟的“劝学书”,实际上,这正是曾国藩对内在修为的高深之见啊!

“静”不仅是一种境界,更是一种道义,是孟子所说的“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静”是一种生命体验,是庄子所说的“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静”是一种无欲无求的姿态,是老子所说的“上善若水”。“静”是世界的两极,是人生的永恒,波澜壮阔也好,细水长流也好,这其中都蕴含着“静”的道理。

一旦达到了“静”的状态,内心就会变得舒畅、恬静、坦荡、澄澈,仿佛瞬间无牵无绊了,世间所有的愁苦和烦忧都会随风而散了。

大圣人孔子的学生颜回曾经身居陋巷依然安乐,想必现代人很难理解,住在简陋的房子里怎么可能“乐”呢?这是因为现代人很难理解“道”的魅力,孔子之贤圣、孟子之正气、庄子之逍遥都是源于他们自己心中的“道”,一种超脱了凡俗尘世的羁绊,一心只想走自己的“道”的勇往直前和心无旁骛之态。

而培养这种状态说易不易,说难也不难。易就在于只要做到“静”,难就在于在任何情况下都要保持这份“静”。

现代人经常面临的一种困扰就是压力大,整天穿梭于高楼和拥挤的人群中,面对电脑做着高强度的脑力劳动,长时间处于这样的状态之中,短时间之内看不出什么伤害,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状态带给身体的损伤就会显现出来。曾国藩对此其实也深有体会,但是他很擅长自己排解压力,通过自我调节寻找快乐,放松心情,这正是修身养性的基本表现。

曾国藩年轻的时候投笔从戎,便开始了自己的戎马一生。在奉旨镇压太平军的那段岁月里,他内心的压力可想而知,但是他能够做到时时处处注意自己的心境,调节自己的心情,读书写字都是他陶冶性情、舒缓压力的常用方法。所以曾国藩不仅是朝廷出色的臣子和将军,还是一个颇有才情的性情中人,因为他的心情总是保持愉快的状态,所以,曾国藩的幽默也是有名的。

咸丰十年(1860年)十二月,曾国藩带军在祁门驻扎。有一天他批阅公文,看见一封浙江省建德县团练把总李元的文书,面用“移封”二字。“移”是一种官方文书,分文移和武移两种。文移是谴责性公文,唐代以后成为官府平行机构间相互交涉的文书;武移是声讨性公文,跟檄文相似。

当时的曾国藩已经是两江总督,朝廷重臣,集四省军政大权于一身,而团练把总最高也只是一个正七品衔,李元把总竟然用了“移封”这两个字!如果是其他官员,定然气得火冒三丈,这李元不只是官帽不保,恐怕还要落一个忤逆罔上的罪名。而曾国藩看后,并没有大发雷霆,只是在封面上批了十七个字:“团练把总李,行个平等礼。云何用移封敌体?”这种幽默背后的豁达正是一种难能可贵的性情和气度。

一个人要想得到尊敬和肯定,最重要的不是身价和权势,而是由内而外的修养。曾国藩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和影响,在潜移默化之中学习历代古圣贤之人的修身养性和为人处世之道,又是从小熟读四书五经,经过严苛的科举考试获得官位的读书人,因此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信条他十分重视,也常常以儒家经典中的要义和准则来要求自己,在待人接物、处世治事的过程中十分注重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这种高标准、严要求的处世之道正是曾国藩的高人之处。

精神状态是人成败的重要决定因素,什么样的精神状态决定了什么样的效率,进而决定了什么样的结果。要想保持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就必须注重修养,注重自己内心的修炼。如果能做到静坐、平淡、改过这三个步骤,心态自然会虚静平和。

在中国古代,儒家提倡的积极入世的处世之道和老庄淡泊无为的人生哲学一直是文人们心中的两个支柱,梦想和现实之间的距离远近都会给内心造成撞击,而这两个支柱就会在不同的时候起到作用。如果梦想和现实之间差得太远,文人们就会采取一种淡泊的姿态实现自我的救赎。这种情况下,宗教的力量也凸显了出来。佛家所说的“明心见”实际上也是要求人们要有“静”的境界,先要做到内心不动,才能体会到万物之静。曾国藩之所以综合儒、道、佛三家的思想,想必和诸家注重“静”的境界有关。

曾国藩在强调“静”的同时,更关注平淡虚无的内心追求。他说:“思胸襟广大,宜从‘平、淡’二字用功。凡人我之际,须看得平,功名之际,须看得淡,庶几胸怀日阔。”在他看来,俗世的功名利禄一定要看得淡些,太过贪念名利的人,心胸一定是狭窄的,这样的人太容易被物欲羁绊脚步,内心被贪念占有之后,精神也就失去了自由安静的家园,自然感觉不到快乐了。只有尽量做到淡泊名利,不被物欲所诱,才能保证自己的精神和内心处在一种自由开阔、宁静安详的状态中。曾国藩严格要求自己做到这一点,终于成就了自己想要的人生境界。

曾国藩提倡的养心学问是要身心兼治。在封建社会的官场中沉浮,如果失去了权威和荣耀,恐怕就会陷入危险,明哲保身还是需要技巧的,最重要的就是不当面直言人的短处,既要做到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又要尽量与人为善,和别人愉悦相处,走到哪里都能带去一团和气,这才能受到别人的欢迎。与此同时,应处处小心谨慎,以防奸邪之徒陷害污蔑也十分重要。无论是在顺境中还是在逆境中,志向操守不改,处处与人为善,才能生存下去。

【延伸阅读·曾国藩箴言】

凡人心之发,必一鼓作气,尽吾力之所能为,稍有转念,则疑心生,私心亦生。余死生早已置之度外,但求临死之际,寸心无可悔憾,斯为大幸。舍命报国,侧身修行。古称“金丹换骨”,余谓立志即丹也。

【译文】

只要仁慈之心生发时,必须一鼓作气,尽我能力去做,因为只要稍有转变的念头,那么疑心就生了,而疑心一生,私心也就随之而生了。我早已把个人的生死置之度外,但求临死的时候,心中没有悔憾之事,这就算是大幸了。我奉行的是舍身报国,侧身修行的原则。古代有所谓“服了金丹就可脱胎换骨”的说法,而我则认为只要立下了大志,也就等于把金丹炼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