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挺经
4700700000007

第7章 第三诀坚忍(1)

【原文】

然困心横虑,正是磨炼英雄,玉汝于成。李申夫尝谓余怄气从不说出,一味忍耐,徐图自强,因引谚曰:“好汉打掉牙,和血吞。”此二语是余生平咬牙立志之诀,不料被申夫看破。余庚戌、辛亥间为京师权贵所唾骂,癸丑、甲寅为长沙所唾骂,乙卯、丙辰为江西所唾骂,以及岳州之败、靖港之败、湖口之败,盖打脱牙之时多矣,无一次不和血吞之。弟此次郭军之败,三县之失,亦颇有打脱门牙之象。来信每怪运气不好,便不似好汉声口,惟有一字不说,咬定牙根,徐图自强而已。

凡发一谋,举一事,必有风波磨折,必有浮议摇撼。从前水师之设,创议于江忠烈公;安庆之围,创议于胡文忠公。其后本部堂办水师,一败于靖港,再败于湖口,将弁皆愿去水而就陆,坚忍维持而后再振;安庆未合围之际,祁门危急,黄德糜烂,群议撤安庆之围,援彼二处,坚忍之力争而后有济。至金陵百里之城,孤军合围,群议皆恐蹈和、张之覆辙,即本部堂亦不以为然,厥后坚忍支撑,竟以地道成功。可见天下事,果能坚忍不懈,总可有志竟成。

【译文】

即使劳心费力忧心忡忡,也是在磨炼英雄,像好玉要经过打磨一样。李申夫曾经说我只会生闷气而不说出来,只知道一味忍耐,慢慢强大起来。他还引用谚语“好汉打脱牙,和血吞”来形容我。其实这两句话是我终生所立之志,没想到倒被他看破了。我在庚戌、辛亥年间曾被北京的权贵唾骂还曾在癸丑、甲寅年间在长沙被人唾骂,在乙卯、丙辰年间在江西被人唾骂以及在岳州战败、靖港战败、湖口战败,所以打掉牙的时候很多,而每掉一次牙,我都会和血吞下去。弟弟这次打郭军失败,打三县失手,也有些打掉门牙的意思。你每次来信都责怪自己运气不好,这不是好汉应该做的事,唯有什么都不说,咬紧牙关,让自己慢慢强大起来才行。

凡是谋划一件事,实施一件事,必定会有波折和困难,也必定会有人说三道四。从前我创建水师,提出这个建议的是江忠源,我围攻安庆的时候,出谋划策的是胡林翼。之后我带着水师作战,第一次败在靖港,第二次败在湖口,当时的将士们都想离开水师去当陆兵,在这么艰难的情况下,我是依靠坚忍和执着才重新振作起来的;安庆还没有合围的时候,祁门也面临危险,黄州、德州又处在乱哄哄中,大家也都嚷嚷着说要撤出安庆,去支援其他两个地方,但我依然靠坚忍努力争取,合围成功,最终也攻克了安庆。至于金陵之战,百里的城却只有我们孤军在围攻,很多人也议论纷纷,担心我们会重蹈和春、张国梁的覆辙,以失败丧命告终,就连我本人也怀疑我们孤军合围很难成事,可最后还是依靠坚忍,苦苦地支撑着,最终从地道进入,攻下了金陵城。因此可见,天下的事情只要坚忍不拔、坚持不懈,最终都是可以成功的。

【点评】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这是中国古人对腊梅的赞颂之词。腊梅经常被古代才子才女用作对君子的比喻,也是很多仁人志士的最爱。之所以这样,就是因为它有坚忍不拔的品格。

从古到今成功人士有很多,他们成功的方法也有很多,各不相同,但唯有一点是共通的,那就是“之所以成功,都是从艰苦中得来的”!

没错,就像那些腊梅一样,从苦寒中散发让人心醉的芬芳。而那些不是经过努力和艰苦而得来的成功,最终也只能是昙花一现。所以说,只有从艰苦中、坚忍不拔中得来的事业,才会成功,才会长久。

成就大事者,谁没经过艰难困苦和挫折?“不受苦中苦,难成人上人!”这样的俗语有很多,也是前人给我们总结出的经验。

只有在经历了艰难困苦、重大挫折后,才能取得傲视群雄的成就。

比如晋文公在外流浪十九年,尝遍辛酸,最后终于称霸诸侯;司马迁被处以宫刑,于是发愤著述,最后写出了《史记》这样流传百世的著作;成吉思汗在妻子被抢后,也差点丧命,但却痛定思痛,最终建立起了横跨欧亚的大帝国;朱元璋死了父亲时,穷得只能用席子去安葬,最后为了不饿肚子,还出家去当和尚,最终他却成了一国的皇帝。

很多史实告诉我们,一个人如果一生太过顺利,没有波折,最后是很少能够成功的。

曾国藩在长沙时也曾受到屈辱。身为大清朝的堂堂二品朝官,却遭到了士兵的围攻,在惊骇之余,他既没有屈服,也没失去理智地去报仇。他狼狈逃窜,只为了能够保存实力。

在逃出去后,他卧薪尝胆,发愤练兵,最后用自己的胜利,打了那些让自己受辱的人的耳光,成就了他的事业。

当然,在他发愤练兵时,也受到了很多挫折和委屈,比如遭受地方官吏的排挤和刁难,还有他所团练的“民兵”不被地方官吏看好等。不过,面对这些挫折,曾国藩同样没有放弃,他的志向很大,这些地方官吏与之不能同日而语,他要做的就是镇压“反贼”、“澄清”天下。

曾国藩在那种处境下的大志听起来很可笑,但他坚持住了,他用他的坚忍告诉了大家:只要用心、用功,没有什么事办不到。

“起兵亦有激而成。初得旨为团练大臣,借居抚署,……全军鼓噪人署,几为所戕,因是发愤募勇万人,浸以成军,其时亦好胜而已,不意遂至今日。”

正所谓知耻而后勇,他的坚忍不拔、不服输的性格,成就了他。

曾国藩一生经历的耻辱和困苦有很多,团练时的种种只占他人生的很少一部分。但每经历一次,他都会咬紧牙关,硬生生地挺过来。因为对他来说,艰难和困苦都只是在磨炼自己,他要打掉牙和血吞,培养一种好汉精神。他明白,有时候忍让和坚持不是软弱,而是一种策略,他要等待机会,然后东山再起。

曾国藩不仅自己“坚忍”,就连培养弟子,也不忘培养他们坚忍成事。

比如刘铭传。刘铭传是淮军的第一猛将,原本是李鸿章的部下。僧格林沁被捻军打死后,曾国藩奉命北上剿捻。那时候,湘军已经撤掉,所以他也只能依靠淮军。

那时候的他很清楚,淮军的将领在素质、学养方面都不及湘军,没有像塔齐布、罗泽南、彭玉麟、杨载福、李续宾那样的人才。所以他不得不在行军之际,对淮军的这些将领进行培养和训导。而对这些淮军的训导中,培养最成功的莫过于刘铭传了。

曾国藩在面对一个人时,会仔细分析他的性格优缺点,然后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对于刘铭传,他多是用奖励和劝诫,很少批评。因为他知道身为猛将、悍将的刘铭传能力很强,只是有勇无谋而已。所以他要培养刘铭传,只需培养他的谋,便能让他成为一名有勇有谋的猛将。

果然,在曾国藩的谆谆教导之下,聪明的刘铭传很快得到曾国藩的真传。

在剿捻初期,淮军不敢与捻军交手,但只有刘铭传敢,而且经常临阵变化,主动出击。他的做法甚至连李鸿章都怀疑,但曾国藩却时常给予他很大支持,甚至还夸奖他说:“惟贵军门好养绝技之人、敢死之士,古来名将亦往往精选帐下健儿,以备缓急。”

此后,曾国藩又用二十多天的时间,对刘铭传进行单独训导,让他坚忍成事。曾国藩经常给刘铭传写信,有一次的信中说:“凡发一谋,举一事,必有风波磨折,唯有坚忍可以成功。”

同时,他还不断用举例的方式,告诉刘铭传坚忍成事的重要,一再强调,天下事只要坚忍不拔,总能成功。

刘铭传最终没有辜负曾国藩的栽培。当时,在曾国藩剿捻无功后,李鸿章接任,李鸿章开始并没有看上刘铭传的防河策略。刘铭传见自己的策略不受重视,很是生气,称“若不防河,我就回家,不打这烂仗了”,李鸿章才无奈答应。

最后,也正是因为李鸿章运用了刘铭传的“防河”策略,才让局势变得有利。直至最后让东捻军失败,刘铭传功不可没。

有勇有谋的刘铭传了解到,东捻军有个猛将叫任柱,于是便买通了东捻军的一个军将,让他找机会刺杀任柱。同时,他自己又向任柱的部队开战。最终,任柱被刘铭传买通的叛徒杀害。而正是因为任柱的死,东捻军实力大受损失,最终惨败。

东捻军失败后,刘铭传嫌清政府在论功行赏时对自己的封赏太小,又因为对李鸿章有意见,便请假回去休息了。

没想到正在此时,西捻军为了给东捻军报仇,从西边打了过来,直接威胁到了北京。李鸿章急了,急招刘铭传,但刘铭传却为了故意将李鸿章一军,称自己有病,不能带兵。没有了有勇有谋的刘铭传,李鸿章犹如缺少了一双翅膀。面对来势汹汹、越战越勇的西捻军,李鸿章犯了错,被清政府降职。不得已,李鸿章急忙请曾国藩帮忙,让曾国藩劝刘铭传出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