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陈寅恪讲国学
4705600000003

第3章 陈寅恪谈史学:他年清史求忠迹,一吊前朝万寿山(2)

陈寅恪先生认为,历史的转折点正是唐高宗废掉王皇后改立武则天为后一事。

他指出:“此诏(唐高宗废后改立的诏书)之发布在吾国中古史上为一转折点……武则天以关陇集团外之山东寒族,一旦攫取政权,久居洛阳,转移全国重心于山东,重进士词科之选举,拔取人材,遂破坏南北朝之贵族阶级,运输东南之财赋,以充实国防之力量诸端,皆吾国社会经济史上重大之措施,而开启后数百年以至千年后之世局者也。”

武则天的特殊之处在于,她既不属于关陇贵族,也不属于山东士族,而是属于山东寒族。需要注意的是,“寒族”并不意味着穷困潦倒,其中不乏家境富足饱读诗书之人。只是他们的社会地位远不如“士族”门阀,很难越过关陇贵族与山东士族两大门阀集团来获取晋升机遇。

当初唐高宗试图立武则天为后时,遭到长孙无忌等关陇权贵的强烈反对。这不仅仅是出于礼法考虑(武则天是太宗时的才人,相当于高宗的一个小妈),更是因为她不是关陇集团出身。

武则天是通过击败权臣长孙无忌才上台的,自然把关陇集团视为敌对阵营。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她取法隋文帝开创的科举取士制度,通过考试选拔的方式抬升了“寒族”的地位。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庶族地主集团崛起,士族门阀地位下降。这使得东汉末年至初唐的门阀家族逐渐趋于解体,终结了延续数百年的贵族社会。

因为此故,陈寅恪先生在《唐代政治史述论稿》中总结道:“李唐皇室者唐代三百年统治之中心也,自高祖、太宗创业至高宗统御之前期,其将相文武大臣大抵承西魏、北周及隋以来之世业,即宇文泰‘关中本位政策’下所结集团体之后裔也。自武曌主持中央政权之后,逐渐破坏传统之‘关中本位政策’,以遂其创业垂统之野心……故武周之代李唐,不仅为政治之变迁,实亦社会之革命。若依此义言,则武周之代李唐较李唐之代杨隋其关系人群之演变,尤为重大也。武周统治时期不久,旋复为唐,然其开始改变‘关中本位政策’之趋势,仍继续进行。迄至唐玄宗之世,遂完全破坏无遗。”

随着关中本位政策被武则天破坏,在政治上饱受打击的关陇贵族集团已奄奄一息。纵然李唐宗室通过“神龙政变”逼迫武则天退位,夺回了皇权,也令人诧异地延续了武则天时代的大政方针。唐玄宗将大唐带入“开元盛世”的同时,关中本位政策与关陇集团均以被破坏殆尽,渐渐成为了一个历史名词。因此,陈寅恪先生认为,武则天打压关陇集团的新政,堪称开启未来数百年甚至上千年局势的大手笔。

为什么府兵制的衰败会导致关陇集团消亡

所谓府兵制,指的是从北魏到隋唐时的一种军事制度。府兵制既不同于战国秦汉的普遍征兵制,也不同于东汉三国的世兵制,而是一种融合了鲜卑兵制和汉人兵制特点的新军事制度。

陈寅恪先生认为:“府兵制之前期为鲜卑兵制,为大体兵农分离制,为部酋分属制,为特殊贵族制;其后期为华夏兵制,为大体兵农合一制,为君主直辖制,为比较平民制。其前后期分划之界限,则在隋代。周文帝、苏绰则府兵制创建之人,周武帝、隋文帝其变革之人,唐玄宗、张说其废止之人,而唐之高祖、太宗在此制度创建、变革、废止之三阶段中,恐俱无特殊地位者也。”

这段话简要地概括了府兵制的流变过程。

早期的府兵制来自鲜卑的兵农分离制度。自从“永嘉之乱”以来,天下大势由五胡乱华逐渐走向汉胡融合。五胡中的鲜卑拓跋部建立了北魏王朝,统一了中国北方。六镇之乱让北魏的统治摇摇欲坠,最终分裂为高欢控制的东魏(后来演变为北齐)与宇文泰控制的西魏(后来演变为北周)。为了克服土地与兵力上的劣势,宇文泰于大统八年(公元542年)将流入关中的原六镇官兵与当地的鲜卑各部族整编为六军。此举为府兵制的正式形成打好了基础。

第二年,西魏与东魏展开激战,西魏军在洛阳邙山惨败,伤亡甚多。为了补充兵力,宇文泰在数年中不断将关陇豪强的乡兵部曲收编入官军,并提拔各州郡的望族豪强为乡帅。这与宇文泰的“关中本位政策”是一脉相承的。

后来,宇文泰在西魏建立了正式的府兵组织系统。先是模仿拓跋鲜卑的八部制度,设立了八柱国为执政轴心。其中,西魏宗室出身的柱国元欣徒有虚名而没有兵权,而八柱国之首宇文泰是全军统帅,其余六柱国则分别下辖两个大将军,共计十二个大将军,分统二十四支府兵。

诚如陈寅恪先生所言,此时的府兵制还保留着浓厚的鲜卑部落兵制色彩。西魏恭帝元年(公元554年),朝廷特赐分管府兵的各将领鲜卑姓氏,以示恩宠。这些姓氏源于北魏前期大小部落,可见西魏统治者把府兵诸将默认为这些早已解体的部落的继承人。各将所辖的府兵军人,也纷纷改从自家主将的鲜卑姓氏。

与同时期其他军制相比,这种具有鲜卑特色的府兵制,具有高度组织性,让西魏爆发出了很强的战斗力。

陈寅恪先生曾经对府兵制点评道:“若骑射并论,自必师法胡人,改畜胡种之马,且任胡人血统之人主持牧政。(中略)至军队组织,则胡人小单位部落中,其酋长即父兄,任将领。其部众即弟子,任兵卒。即本为血胤之结合,故情谊相通,利害与共。远较一般汉人以将领空名,而统率素不亲切之士卒者为优胜。”

西汉名将陈汤曾经说“胡兵五而当汉兵一”,即五个胡人士兵的战斗力才相当于一个汉军士兵。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汉军武器装备精良。但陈汤还说胡兵使用同样的武器装备时,也是三个才顶一个汉兵的战斗力。然而,自从五胡乱华以来,胡人兵马拥有超过汉人士兵的战斗力。

游牧民族先天擅长骑射是一方面,另一方面胡人的部落兵制也具备某些优越性。在鲜卑部落兵制中,部落酋长既是统兵大将,也是大家长。部众多有血缘之亲,感情深厚,能与将领同生共死。而普遍征兵制的士兵多为临时征发,与将军关系要疏远得多。打顺风仗时也许战斗力不差,而一旦战况不利,就会树倒猢狲散。这就是宇文泰借鉴鲜卑部落兵制组建府兵的主要原因。

关陇集团正是靠着掌握府兵来巩固权势的。毫不夸张地说,府兵就是关陇集团的力量之源。北周、隋朝都继承了西魏的府兵制,并凭借组织严密、能征善战的府兵东灭北齐、南平陈朝,而府兵制也因此发展到了巅峰阶段。

然而,隋朝开皇之治的到来,让府兵制不得不做出调整。早期府兵制是兵农分离,农民专心生产,战士专心打仗。以战斗为生的大批府兵将士失去了用武之地,如果不能妥善安置,不仅会给朝廷带来沉重的财政负担,还可能成为新的乱源。于是隋文帝革新府兵制,改“兵农分离”为“兵农合一”。府兵平时为农,战时才接受国家征召,自备武器、马匹、衣物等随军出征。由于成为府兵能获得均田制等配套优惠待遇,不少人加入府兵。但在和平年代,府兵以生产为主,承平日久,军事素养大大下降,导致战斗力不断衰退。

尽管隋末大动乱让李唐的府兵获得了表现机会,但府兵制在贞观年间依然走向废弛。

唐太宗时期的外战不少,但在贞观四年(公元629年)前,太宗的主要兵力来自山东豪杰集团。在此之后,他为了挽回府兵制衰弱的势头,一面重用异族将领充实府兵,一面扩大府兵规模。但府兵制的衰弱依然不可避免。天下已定,兵农合一,承平日久,兵不堪用。腐化的府兵越来越难以满足军事需求,而凭借军事力量掌权的关陇集团,也随着府兵制的衰弱渐渐丧失了主导权。

在贞观之治的大环境下,社会安定,百业兴旺,经济发达,文化昌盛。关陇集团之前多以军功资望晋升,但唐朝用人标准随着战事减少而渐渐不再以军功优先,而是以文化为主,从而使得科举制有了长足的发展。

唐太宗打天下时不仅有关陇集团撑腰,还得到了李勣、房玄龄等山东豪杰的支持。山东豪杰是当时唯一可与关陇集团抗衡的军事集团。在唐高宗时期,长孙无忌等人排挤山东豪杰,试图维护关陇集团的优势地位,但是府兵制的衰败,使得以此为根基的关陇集团也开始松动,军队实权发生了转移,山东豪杰在朝中的影响力日益增加。

陈寅恪先生指出,武则天之所以能从关陇集团的封锁中突围,就是因为她得到了李勣为首的山东集团的支持。他说:“武氏之得立,主要原因是在李世勣赞助。世勣在当时为军事力量之代表,高宗既得此助,自可不顾元舅长孙无忌等关陇集团之反对,悍然行之。然武则天之得立为皇后乃决定于世勣之一言,而世勣所以不附和关陇集团者,则以武后与己身同属山东系统,自可不必反对也。”

无论是唐高宗还是武则天,都是凭借山东集团的力量来抗衡关陇集团的。力倡科举取士,使得武后获得了广大寒族民众的支持,而开设武举又扩宽了军事人才来源,致使养尊处优的府兵逐渐被募兵所取代。唐玄宗开元年间,府兵制正式被废除,关陇集团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军事力量,从而渐渐淡出历史舞台。

山东豪杰为何能在唐朝强势崛起

关陇集团纵横世间数百年,终究免不了走下神坛。陇西李氏建立的大唐王朝,渐渐摆脱了关陇军事集团的控制。特别是武则天称帝后,关陇军事集团遭到了沉重的打击,取而代之的是另一股政治力量——山东豪杰集团。

当初大唐一统天下,主要靠两股势力。一股是以李唐宗室为轴心的关陇集团,另一股是山东集团。看过《隋唐演义》的朋友,都会对瓦岗寨各路好汉印象深刻。他们都属于山东豪杰这个集团。秦王李世民在唐朝统一过程中居功至伟,凭借多年东征西讨建立了一套忠于自己的领导班子。秦王府的谋士如云、猛将如雨,其中不少文臣武将来自瓦岗起义军。唐太宗李世民称帝后,在秦王府班底的基础上,广泛吸收各路人才,开创了著名的贞观之治。

但唐太宗去世后,忠于他的各方人马很快矛盾激化。先是以长孙无忌为首的关陇集团擅权,后由山东豪杰主持军政。由此可见,两股政治势力依然存在很深的地域之见。

为何山东集团能把关陇集团比下去?为何两派长期以来都关系紧张?这还得从古中国由来已久的东西地域矛盾说起。

周武王从西岐起兵,推翻了雄踞中原的殷商王朝。但没过几年,殷商残部与东夷势力就联合管叔鲜、蔡叔度等王室重臣发动叛乱。周公旦东征三年,才平定叛乱。这是比较早的东西部大战。

到了战国时代,七雄并立。崤山以东的魏、韩、赵、燕、齐、楚六国被称为山东六国,而崤山以西只有秦国一雄。尽管山东六国文化各有特色,但相对于秦国又有很大的共性。数百年东周诸侯纷争,导致各地域的文化差异不断加大,秦与六国形成了两个阵营。最终,秦始皇扫灭六国,兼并天下,开创了中国文明的大一统时代。但六国残余势力并不心服,在始皇帝死后没几年就发动了反秦起义。

短命的秦朝二世灭亡,但西汉统治者依然延续着秦朝的思维。汉高祖刘邦及其军功列侯集团虽是出身山东地区的楚人,但他们全面继承了秦制,还制定了严格限制关中人口流入东部各分封国的法律。汉景帝时的吴楚七国之乱,可以视为中央王朝(西部势力)与东部诸侯势力之间的较量。秦汉大一统并没有真正消除东西的地域分歧。到了魏晋南北朝时,东西矛盾又加入了汉胡民族矛盾,变得更加复杂化。

北魏分裂后,形成了一个微妙的三国格局。西魏(北周)和东魏(北齐)分据关陇与山东,梁朝与陈朝先后控制江南。必须提及的是,三个地域的文化差异很大。

《新唐书》对当时各地文化差异的认识颇有代表性。“山东之人质,故尚婚娅,其信可与也;江左之人文,故尚人物,其智可与也;关中之人雄,故尚冠冕,其达可与也;代北之人武,故尚贵戚,其泰可与也。”

这句话的大意是说,山东地区的人重视家族门第,故而可以姻亲结好;江左(即江南)地区的人重视文化,推崇名士,所以用才智可以折服;关中地区的人雄健,崇尚官爵与权威,所以用权力可以折服;代北地区的人重视武力,推崇豪强贵戚,会服从这类人。

西魏权臣宇文泰推行“关中本位政策”,从而将关陇地区的汉胡豪强权贵凝聚成了著名的关陇集团。而山东地区的士族门阀早在东汉末期就势力旺盛,历经魏晋南北朝也依然保持繁荣。北周灭北齐后,山东与陇西化为一体。但关陇集团的“关中本位政策”决定了其与山东士族必然会发生冲突。山东士族自恃有文化与地望的优势,对关陇集团并不心服。从北周到隋唐,只要一有机会,山东集团就会想办法颠覆关陇集团。

在北周灭齐与隋并天下两次较量中,关陇集团都是赢家。

吞并北齐后,坚持关中本位的北周王朝统治者,千方百计地抑制山东士族门阀势力,以免山东地区对关中腹地造成威胁。这使得盘根错节的山东士族十分不满。他们转而支持非八柱国家族出身的杨坚夺取皇位。但杨坚与关陇集团的独孤家关系密切,自然不会真的站在山东士族这一方。他称帝之后,延续了前朝的政策,积极削弱山东士族的社会经济根基。此举使得山东地区在隋朝末年成为叛乱多发地带,重演了当年山东地区各郡县纷纷叛秦的一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