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陈寅恪讲国学
4705600000002

第2章 陈寅恪谈史学:他年清史求忠迹,一吊前朝万寿山(1)

陈寅恪先生自称自己平生研究的是不古不今之学。他曾说:“不敢观三代两汉之书,而喜谈中古以降民族文化之史。”所谓“中古以降民族文化之史”指的是魏晋南北朝至隋唐这数百年之间的历史。这个由多个朝代组成的中古时期,上承秦汉三国,下启宋元明清,是封建社会不可忽视的过渡阶段。

中古史料浩如烟海。陈寅恪研究历史,非常重视从民族和文化的角度构建理论。比如,他提出关陇集团、山东集团、“胡化论”等概念。这些是他最著名的几个研究成果。

关陇集团是一个源于西魏终于唐朝的军事贵族集团。北周、隋、唐三朝统治者,都出自这个集团。而这些朝代的兴替,在某种意义上说,是关陇集团内部的权力交接。唐朝建立的过程中,不仅有关陇贵族的支持,还有山东豪杰襄助。山东豪杰是当时唯一能与关陇集团抗衡的政治势力。随着府兵制的没落,关陇集团逐渐衰退,特别是武则天新政加快了其解体速度。

汉化与胡化也是陈寅恪研究的一个重点。在胡汉杂居的北方,各民族逐渐被汉文化融合。但也出现了河朔地区这个特例。“安史之乱”起于河朔,而河朔的汉胡百姓都高度胡化,与唐朝其他地方在文化上大相径庭。东晋开国元勋王导被称为“江左夷吾”,他主政期间调和了南北士族之间的地域之见,奠定了东晋及南朝数百年的格局,保护了华夏文明的火种。

关陇集团是古代中国最强的门阀吗

陈寅恪先生的史学造诣精深,尤其在中古史领域建树颇丰。他敏锐地把握了中古历史关键——士族门阀社会。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以士族门阀的兴衰来认识魏晋南北朝、隋唐历史的新治学思路。“关陇集团”概念的提出,就是陈寅恪先生最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之一。

“关陇集团”之说最早出自《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1940年完稿)。陈寅恪先生论及南北朝时指出:“宇文(指宇文泰)苟欲抗衡高氏(指高欢)及萧梁,除整军务农、力图富强等充实物质政策外,必应有精神上独立自成一系统之文化政策,其作用既能即整军务农,更可以维系其关陇境内之胡汉诸族之人心,使其融合成为一家,以关陇地域为本位之坚固团体。此种文化本位政策,范围颇广,包括甚重,要言之,即阳傅周礼经典制度之文,阴适关陇胡汉现状之实而已。”

当时南方是萧梁王朝的天下,北国的北魏王朝已经分裂为东魏和西魏,这两个政权的实际控制者分别是高欢和宇文泰。

地处关陇(今陕西、甘肃一带)的西魏在综合国力上逊于东魏,且与南方梁朝的关系也颇为紧张。于是宇文泰采取了一系列富国强兵的措施,以抗衡高欢与萧梁两大劲敌。此时距离永嘉之乱已过数百年,五胡乱华的黑暗期早就结束,汉胡杂居与胡人汉化是大势所趋。宇文泰为了整合关陇汉胡各族的力量,推行了以关陇地域为本位的文化政策。此举是以汉文化的典章制度作为文化根基,精神纽带,可以促使关陇地区胡汉民族加速融合,也因此造就了一个横跨历史风云数百年的关陇贵族集团。

关陇集团对古代中国的影响有多大?陈寅恪先生曾在论著《唐代政治史述论稿》中点评道:“有唐一代三百年间其统治阶级之变迁升降,即是宇文泰‘关中本位政策’所鸠合集团之兴衰及其分化。盖宇文泰当日融冶关陇集团胡汉民族之有武力才智者,以创霸业;而隋唐继其遗产,又扩充之。其皇室及佐命大臣大都西魏以来此关陇集团中人物,所谓八大柱国即其代表也。”

关陇集团聚合了关中与陇西的胡汉精英。凡是武力与才智出类拔萃者,都被吸收进了这个树大根深的门阀集团。从北周(前身是西魏)到隋朝、唐朝三代,统治者几乎都出自这个集团。不但皇族出身于关陇集团,连重要的辅佐大臣也多出自这股势力。该集团的轴心是西魏八柱国家族。

据唐朝史书载:“今之称门阀者,咸推八柱国家。当时荣盛,莫与为比。”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当时最显赫的门阀首推八柱国家族。

所谓“八柱国”,指的是西魏的八个柱国大将军。他们分别是西魏时期受封的八位柱国大将军,史称“八柱国”,分别为宇文泰、元欣、李虎、李弼、赵贵、于谨、独孤信、侯莫陈崇。

宇文泰为了强化兵权,借鉴了鲜卑八部之制创立了八柱国制度。他在西魏文帝大统三年(公元537年)被拜为柱国大将军,都督中外诸军事,成为全军的实际统帅。广陵王元欣是西魏皇族宗室,也被封为柱国大将军,但他没有实权。而其余六位柱国大将军,各自分掌六军兵马,兵力合计约有四万八千人。

除了元欣之外,其他八柱国家族可谓个个来头不小。

其中,宇文泰家族后来建立了北周政权;李虎是唐高祖李渊的祖父;李弼的曾孙子就是隋末动乱中的瓦岗军领袖李密;独孤信是李渊的外公,杨坚(隋文帝)和宇文毓的岳父。

杨坚凭借岳父独孤家的势力,跻身八柱国家族。他获得军政大权后,篡夺了北周宇文家的江山,建立了隋朝,并一统南方的陈朝。至此,魏晋以来的数百年割据状态告一段落,中国进入了历史上第二个大一统阶段。故而,有人将秦汉帝国称为古中国的“第一帝国”,将隋唐合称为“第二帝国”。隋朝二世而亡,很快被唐朝取代。唐承隋制,开创了封建时代著名的“贞观之治”与“开元盛世”。

宇文泰在开创八柱国制度时,大概没有想到自己无意中为北周、隋、唐三朝奠定了基业。尽管江山两次易姓,但天下依然被攥在关陇集团这个小圈子的手中。

隋朝杨家与唐朝李家的祖先同在西魏至北周时为臣。双方因独孤信家族产生联系。隋炀帝杨广与唐高祖李渊的外公都是西魏柱国大将军独孤信,两人是关系很亲的表兄弟。李唐家族原本在隋朝位居高官,但在隋末动乱时也毫不客气地与群雄逐鹿中原。经过改朝换代的大洗牌后,原先的八柱国世家地位有了很大变化,关陇集团的势力也不局限于这八大家族了。

陈寅恪先生指出:“当李唐初期此集团之力量犹未衰损,皇室与其将相大臣几乎全出于同一系统之阶级,故李氏据帝位,主其轴心,其他诸族入则为相,出则为将,自无文武分途之事,而将相大臣与皇室亦为同类之人,其间更不容别一统治阶级之存在。”

陇西李氏得到江山后,关陇集团其他家族的人也依次成为新王朝的心腹臂膀。

唐太宗的凌烟阁二十四功臣,对大唐基业贡献极大。他们有的来自关陇贵族,有的来自山东士族甚至寒族。其中,卫国公李靖与赵国公长孙无忌是关陇功臣的佼佼者。

曾任兵部尚书的李靖统一华夏南方,北灭东突厥,西平吐谷浑,堪称大唐军神;长孙无忌是唐太宗的内兄,辅政多年,还是托孤大臣。由此可见,关陇集团的人在初唐就出将入相,后来更是将政权牢牢掌握在手中。这个局面直到一代女皇武则天登基后,才开始发生改变。

总之,在中国历史上,没有哪个政治势力能像关陇集团那样横跨三个王朝,尽管关陇集团进入唐朝后,由鼎盛转为衰弱,但依然堪称古代中国最强门阀。

武则天为何要打压关陇集团

但凡研究唐朝历史,武则天都是一个绕不过去的传奇人物。自从中国进入父系社会后,女性执政被古人说成是“牝鸡司晨”,即母鸡打鸣,不守本分。尽管如此,秦有宣太后,西汉有吕太后,东汉有邓太后,北魏有冯太后,她们都是垂帘听政、权极一时的摄政女主,在男权横行的世界留下了自己的传说。摄政女主中地位与成就最高的,还数真正称帝的大唐女皇武则天。对于关陇集团出身的李唐宗室而言,武后是个令人忌惮又不能不敬的厉害角色。正是她的上台,使得东汉至隋唐的士族门阀社会形态趋于解体。

陈寅恪先生研究中古史时最重视门阀家族的盛衰变化,并将此看作魏晋至隋唐数百年历史演变的基本脉络。对于武则天,他是这样评价的:“至于武则天,其氏族本不在西魏以来关陇集团之内,因欲消灭唐室之势力,遂开始施行破坏此集团之工作,如崇尚进士文辞之科,破格用人及渐毁之制度等皆是也。此关陇集团自西魏至武则天执政时期,历时即经一百五十年之久,自身本已逐渐衰腐,武氏更加以破坏,遂致分崩堕落不可救止。其后皇位虽复归李氏,至玄宗尤称盛世,然其祖母开始破坏关陇集团之工事竟及其身而告完成矣。”

这段话包含了五个关键信息:

第一,武则天是西魏以来第一个非关陇集团出身的最高统治者(她是唐朝并州文水人,老家大体在今山西文水县东)。

第二,她上台时以打压关陇集团为主要目标,尤其是打压李唐宗室。

第三,强化科举制度,提拔庶族地主与非门阀出身的人才,是武后新政的重要内容。

第四,历史悠久的关陇集团已经开始朽坏,武则天只是加速其解体。

第五,李唐宗室在“神龙政变”复辟后,也无法阻挡关陇集团解体的历史潮流。

要弄清陈寅恪先生做出如此论断的原因,还得从关陇集团的“关中本位政策”说起。“关中本位政策”始于西魏权臣宇文泰。该政策包含了三个层次:

首先,把关中地区视为立国之基。

早在西周时,外险内缓的关中地区就是帝王之州。秦以关中为起点,扫灭六合,平越驱胡,一统海内。西汉同样是以关中为腹心,震慑四方。到了东汉时,洛阳成为王朝首都,但长安依然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性。直到隋唐时期,关中依然是富饶的天府之国。它是丝绸之路的起点,又有四塞之险,天生适合做王朝腹心。故而,西魏、北周、隋、唐也像周、秦、汉三朝那样以关中为立国之基,让国内民众都把长安当成天下中心。

其次,制定以发展关中为本位的军事、政治、经济政策。

关陇集团为了增强自身的综合实力,在关中力行农战,一切政策围绕着发展关中腹地来展开。西魏地狭人少,不从关中本土挖掘潜力,自然难以与东魏、萧梁相抗衡。到了北周一统北方之时,关中是强有力的战略大后方,自然受到统治者高度重视。隋唐两朝时虽然经济重心开始向东南转移,但繁华富庶的关中西通西域、东制中原,对于巩固王朝统治有无可估量的战略意义。因此,隋唐统治者在大部分时候,仍然力图维持关中对其他地区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优势。例如,推行府兵制、均田制等。

最后,“关中本位政策”还包括关陇集团自成一体的文化本位政策。

宇文泰曾经参与过六镇起义,他对汉文化的态度不同于“全盘汉化”的北魏孝文帝。陈寅恪先生对此点评道:“北魏晚年六镇之乱,乃塞上鲜卑族对于魏孝文帝所代表拓跋氏历代汉化政策之一大反动,高欢、宇文泰俱承此反对汉化保存鲜卑文化之大潮流而兴起之枭杰也。”汉化后的北魏高层与保持鲜卑旧俗的六镇军民在物质文化上的差距不断拉大,是六镇起义爆发的主要原因。因此,宇文泰执政时推行了“阳傅周礼经典制度之文,阴适关陇胡汉现状之实”的关中文化本位政策。

宇文泰一方面将鲜卑贵族的汉姓改回鲜卑姓氏,并给胡化的汉人赐予鲜卑姓氏,而另一方面则以附会的周朝官制推行汉化改革,并通过修改过族源郡望等文化政策,促进了胡汉融合。这本质上依然是一种汉化,但相对于孝文帝的激进汉化,宇文泰更强调以关中为本位的胡汉融合。

此后关陇集团高度重视胡汉一体化精神系统的建设。到了唐朝时,许多祖上是五胡的关陇贵族已经与汉人没有什么两样。最典型的例子,李唐皇族就是汉人与鲜卑人融合的产物。

那么,为何武后要对关陇集团极力打压呢?这不得从关陇集团本身说起。关陇集团形成于对抗东魏(北齐)与南朝两大威胁,成为汉胡合一的领导阶层。但随着不断发展,关陇集团在一统天下的过程中,吸收了不少新势力,从而让本集团逐渐产生了分化。

唐太宗李世民无疑是关陇集团的成员。其祖母独孤氏、皇后长孙氏,大臣长孙无忌、李靖、侯君集、宇文士及、褚遂良等均为关陇贵族出身。但与此同时,太宗的领导班子还包括有以房玄龄、李勣为首的山东士族英杰,魏征、马周等非门阀的寒门子弟,萧瑀、王珪等南朝贵族。也就是说,初唐统治者虽延续了关中本位政策,但同时注意吸收其他政治势力的养分,以平衡朝局。

唐太宗不拘一格的用人方针,初步动摇了关陇集团垄断资源的格局。但在其执政末期,不同势力的功臣因王朝接班人问题而走向分裂。其中,代表关陇集团的长孙无忌与褚遂良拥立晋王李治。唐太宗在废除太子李承乾后,指定李治为接班人,是为唐高宗。

唐高宗即位后不久,摄政的长孙无忌就对政敌发动了大清洗。高宗叔父李元景、兄长吴王李恪、妹妹高阳公主等人被赐死。而曾经为唐太宗东征西讨的江夏郡王李道宗被流放象州,病逝途中。房玄龄、杜如晦的儿子也受到牵连,家道中落。名将李勣被迫辞去尚书左仆射(相当于宰相)一职。这使得李唐宗室与山东士族集团都受到了沉重打击。至此,以长孙无忌为首的关陇贵族把持朝政。

然而,兴盛一百五十余年的关陇集团已经开始解体,长孙无忌的揽权不过是回光返照罢了。

关陇集团是胡汉一体化的产物。在大融合过程中,其胡族成员逐渐丧失了胡人与生俱来的骑射优势,其汉族成员在文化领域又不足以挑战江左及山东士族的地位。随着战乱割据时代结束,天下进入太平治世,关陇集团不再具备开国时文武兼修、共同进退的精神气,逐渐趋于解体。恰在此时武则天登上了帝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