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梁启超讲国学
4705700000001

第1章 前言

岁月书写历史,众生融成社会。在历史的长河中,很多人都成为稍纵即逝的微小浪花,然而对有些人而言,他们虽然走不出人生的宿命,注定要成为历史的过客。但是,当时代的大潮奔涌而来时,他们能顺势而为,勇立潮头,成为时代的弄潮儿。这样的人,在中国的历史上举不胜举。在这里,我们把时空缩短,把眼光放近,从清末到民国这个风云激荡的时代中选取一位极具代表性的人物——梁启超。

梁启超的一生,可谓跌宕起伏。也许是受他力图变法的思想影响,他的一生也与“变”紧密相连,这既包括他个人的命运,也包括他的学术思想和政治主张。

梁启超于1873年(清朝同治十二年)出生于广东新会县的一个殷实之家。受家庭的熏陶,他自幼起就接受了传统的儒家教育,并在6岁未满时,读完了儒家经典中的“五经”。缘于天资聪颖,他为自己赢得了“神童”的赞誉。11岁时,他考中了秀才。16岁时,在广东省的乡试中,他考中举人,名列第八名。18岁那年,他赴北京成婚。由这些简历中可以看出,凭借着自己的聪颖,梁启超的成长之路非常顺利。所以,这期间他的“变”,是一种顺应成长的积极变化。

而之后,使他思想发生巨大变化的原因是,他受到了一个人的影响,这个人就是康有为。梁启超成为康有为的学生后,他的眼光开始由国内转向国外,尤其是西方的各种文化思想和政治学说。也可以说,就是在这个时期,奠定了他的改良主义政治思想。在25岁那年,他和康有为一道,发动了戊戌变法;29岁那年,他主编了成为一代青年精神食粮的《新民丛报》;在五四运动期间,面对各种风云变幻,他都要评点一番……

不过,梁启超的“变”既有让人眼花缭乱之处,也有让人匪夷所思之处,更有让人大跌眼镜之处。比如在政治主张上,他一时大力抨击专制制度,呼吁民主,一时又哀叹民智未开,为开明专制叫好。所以,在旁人看来,他一会儿是民主的代言人,一会儿又成了专制的捍卫者。在清朝灭亡后,他一改改良主义的政治主张,大力拥护共和政体。武昌起义后,他去投靠袁世凯;和袁世凯闹翻后,他又去投靠段祺瑞;在段其瑞那里待不下去了,他又转向从佛学中寻求解脱……

当然,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梁启超的多“变”,更多是时势使然。但是,难能可贵的是,梁启超还有一个贯穿一生的“不变”,他的那些多“变”自始至终都是围绕着这个“不变”而转的——这个“不变”就是浓浓的爱国情怀。他一介书生,为了国家,积极奔走,几至被杀头;他长期流亡海外,辗转游离,但不改初衷。在他的学术作品中,所围绕的核心思想都是爱国。也正是缘于他的这种爱国情怀,我们除了对其怀有一份崇敬之情,也愿意将他的研究成果做些普及性的推广工作,从而让我们鉴古知今,于社会和个人多增些裨益。

毫无疑问,梁启超是一位百科全书式的学者,一位具有开创性的学术大师。他的学术研究涉猎广泛,在哲学、文学、史学、经学、法学、伦理学、宗教学等领域,均有建树。他的著述数量蔚为大观,各种著述达1400多万字,平均每年创作达39万字之多。并且,他的这些著述,在他的身前身后,都产生了巨大反响。比方说大家熟悉的《少年中国说》,其感情之深,着意之远,爱国之切,希望之挚,前无古人,后不见来者。“红日初升,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泻汪洋。潜龙腾渊,鳞爪飞扬。乳虎啸谷,百兽震惶。鹰隼试翼,风尘翕张。奇花初胎,矞矞皇皇。干将发硎,有作其芒。天戴其苍,地履其黄。纵有千古,横有八荒。前途似海,来日方长。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读了这慷慨激昂、大气磅礴的词句,怎能不催人奋发,频频涌动爱国之心呢!又怎能不鼓舞人心,屡思报国之志呢!

本书有侧重、有针对性地选取了梁启超著述中的相关内容,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并辅以故事性的叙述方式,来做解读。这些内容包括史学、文学、儒学、佛学、法学和教育、修养、伦理等诸方面。我们之所以采用这样的方式,是希望通过本书能让初接触的读者一看就入门,让有基础的读者一看就能见微知著,从而更上一层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