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武灵王十九年时,秦武王在周举鼎绝膑而死。因秦武王无子,秦国在立新国君事宜上发生了两派激烈的斗争。而当时的楚国和越国发生了大战,并把齐国也吸引了过去。可以说这时,除了赵国和宋国外,各国之间都处于混乱时期。面对各国无暇干涉赵国内政的天赐良机,赵武灵王向全国发布实行胡服骑射的法令,赵国的骑兵,取胡人机动性强的优势,抛弃掉其纪律性差的缺点,经过重新整顿的军队,在与北方胡人的军事斗争中取得了一系列的胜利。
在赵武灵王二十年(前301年),趁秦国内战正酣的时候,赵武灵王率军西渡黄河,攻取了秦国与林胡接壤的榆中地区(今陕西北部与内蒙古交界的河套地区)。林胡在与赵军的作战中损失惨重,林胡王被迫向赵武灵王献出大量的良种马,才得以求和。次年,赵武灵王继续攻击中山国,夺取中山与代郡和燕国交界的土地,把中山国完全裹在赵国境内,对中山进行严密地封锁。林胡与楼烦想与中山国一起夹击赵国的代郡,结果遭到赵武灵王的痛击。赵国夺取林胡和楼烦的大片土地,设立雁门郡(今山西北部神池、五寨、宁武以北至内蒙古间地区)和云中郡(今内蒙古大青山以南、黄河以南,长城以北之间),迫使林胡和楼烦大幅度地向北迁移。赵武灵王派人修建了两道长城,以阻止林胡和楼烦的南下。第一道在今内蒙古乌加河、狼山一带,第二道在今内蒙古乌拉特前旗、包头、呼和浩特至河北张北一线。
公元前299年,赵武灵王传国位给王子何,任肥义为相,兼任赵王何的师傅。自己自号主父,专心赵国的军事建设和对外战争。公元前297年,慑于赵国的军事力量,楼烦归附赵国。至此,经赵武灵王之手,赵国成为了战国七雄之一。
不难理解梁启超之所以推崇赵武灵王,自然是与赵武灵王锐意改革、奋发图强、荡平外寇的功绩分不开的。因为他所生活的晚清,正是祖国的大好河山遭到列强践踏的时期,而他空有爱国之心、报国之志,面对社会现状却无能为力。所以,他的内心一定有种非常强烈的愿望,期盼能有英雄横空出世,荡平一切外寇,让国家早日走向安定和富强。从这一点上来说,他对赵武灵王的推崇和称赞,并不仅是出于对英雄的崇拜,实是一种爱国情怀的袒露。
柒
武士道起源于日本吗
翻开中国的一些教科书或打开一些网站的知识百科,对“武士道”一词的解释大同小异。比如百度百科上就是这样陈述的:“武士道,或者武士道精神,是日本封建社会中武士阶层的道德规范以及哲学。”无一例外的大家都把日本当作武士道的起源地。事实果真如此吗?中国有没有出现或存在过武士道呢?梁启超认为,中国不但有,而且曾经盛极一时。
中国的武士道盛行于春秋时期。当时,周王的势力减弱,各诸侯国开始为各自的利益展开争夺,于是相继出现了齐桓公、晋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庄王这样的霸主。在他们称霸的过程中,穿梭其间的侠士们身上,普遍具有武士道精神。以他们的信仰来划分,可分为十种人。
一种是以国家的名誉为重,对有损于国家的名誉者不能忍的人,如先縠、栾书、郤至、雍门子狄这样的人。比方说雍门子狄,他是齐国的臣子。当时,越国军队开赴齐国边境,准备攻打齐国,雍门子狄听说后,单身前往越军营前,拔剑刎颈而死,越军见齐国有这样忠君的义士,便觉得齐国是不容易战胜的,于是就引军撤退。
一种是在国家间交往时,凡是出现有损于自己国家权利的,必以死相争,不畏强势的人,如曹沫、蔺相如和毛遂这样的人。其中蔺相如完璧归赵的故事已是家喻户晓了。
一种是如果自己牺牲对国家有益,就慷慨赴死,义无反顾的人,如郑叔詹、安陵、缩高、侯嬴和樊于期这样的人。比如说郑叔詹这个人,晋文公攻打郑国,郑国用名贵的宝物来乞和,晋文公不答应,说:“你们把叔詹交出来,我就退兵。”郑文公不答应,郑叔詹再三请求说:“用我一个人可以救百姓、安国家,君主何必对小臣如此爱惜呢?”无奈之下,郑文公答应了他的请求,最终将郑叔詹交给了晋国。幸运的是,郑叔詹依靠自己的机智,最终打动晋文公,让他把自己放了出来。
一种是自身的名誉受到污损,难以容忍。然而不为寻短见而自裁,不为怀忿而报复,务必选择死于国事来为自己恢复名誉的人。如狼瞫、卞庄子、华周和杞梁这样的人。卞庄子是鲁国著名的勇士,能够单独与虎格斗。他的母亲在世时,他随军作战,三战三败,朋友看不起他,国君羞辱他。但在他的母亲去世三年的时候,鲁国出兵伐齐,他请求参战。在战斗中他三战三获敌人甲首,雪除了昔日败北之耻。最后又冲入阵地杀敌七十人,于战斗中战死。
一种是忠实于尊长,但在其做了有损于国家利益或声誉的事时,就会违抗尊长的意旨行事,事后又不肯原谅自己的犯上之罪,以自杀来结束生命的人,如鬻拳、先轸、魏绛这样的人。晋襄公的嫡母怀嬴是秦穆公的女儿,她请求将俘获的三名秦将释放回国,以免两国结怨过深,襄公答应了,随即将三人释放。先轸听说襄公将秦囚释放了,勃然大怒:“不知花费了多少力气牺牲了多少将士的生命才擒获的敌军主将,却因为妇人的几句巧言就被轻易赦免!”他对着晋襄公“不顾而唾”。没想到晋襄公并没有责怪他的这种目无尊长的行为,事后反而为释放秦囚的事向先轸道歉,这让先轸感到十分自责。这一年,狄人攻打晋国,晋国出兵抗击。八月,晋军在箕(今山西蒲县东北)击败狄军,俘获一名狄军首领。随后,先轸脱下头盔铠甲,冲进狄军中战死,以此相抵自己冒犯襄公的罪过。
一种是犯了罪不逃避刑罚的人,如庆郑、奋扬这样的人。晋惠公因不听庆郑的建议,惹怒了秦国,秦国举兵伐晋。庆郑认为这是晋惠公咎由自取,惠公责备庆郑出言无礼。后来,庆郑劝告晋惠公应用本土车辆,惠公仍然不听。在秦晋会战中,惠公马陷于淤泥中,召庆郑驾车,他说这是晋惠公咎由自取,不予理睬,致使晋惠公在战争中被秦军俘虏。这年冬季,因为晋惠公姐姐秦穆姬的努力,晋惠公才得以被释放回国。庆郑自知“陷君于败,败而不死,又使失刑,非人臣也”,所以没有逃走。最后任凭晋惠公把自己杀了。
一种是在什么职位就爱什么职位,以牺牲自身或自身的所爱来殉职的人,如齐太史兄弟、申鸣、孟胜这样的人。齐国的大臣崔杼以下犯上杀了齐庄公,齐太史于是秉笔照实写道:“崔杼弑其君。”崔杼就杀了齐太史。谁知道太史的两个弟弟也如实记载,所以,他俩都被崔杼杀了。崔杼又警告太史的第三个弟弟说“你三个哥哥都死了,你难道不怕死吗?你还是按我的要求:把庄公之死写成得暴病而死吧。”太史弟弟正色回答道:“据事直书,是史官的职责,失职求生,不如去死。”
一种是受人恩惠,以死来报答的人,如北郭骚、豫让、聂政、荆轲这样的人。豫让做了智伯的家臣后,受到智伯的尊重。后来,智伯被晋、韩、魏合谋灭掉了,晋国的赵襄子还把智伯的头盖骨做成了饮具。智伯遇害后,豫让逃到了山里,其思念起智伯的好处,对赵襄子的做法极为愤恨,发誓要为智伯报仇,行刺赵襄子。于是,他更名改姓,伪装成受过刑的人,进入赵襄子宫中修整厕所。他怀揣匕首,伺机行刺赵襄子,但计划被赵襄子识破了。当赵襄子审问他时,他直言不讳地说:“欲为智伯报仇!”
一种是接受朋友的相托后,以牺牲生命及一切来挽救的人,如信陵君、虞卿这样的人。一种是他人有急难,虽然与自己无关,但出于一种大义或大局考虑挺身而出的人,如墨子、鲁仲连这样的人。一种是与人共事,如果自己的死能够替人保守秘密,成就事业的话,就坚决去死的人,如田光、江上渔父这样的人;一种是通过让自己死掉而让他人不受连累的人,如聂政、贯高这样的人;一种是以死来成全他人名声的人,如聂荣这样的人;一种是战败后宁死也不愿为俘虏的人,如项羽、田横这样的人;一种是追随自己所尊重亲近的人去死的人,如孟胜的门人、田横的门客这样的人;一种是处于进退两难境地时选择了符合义的举动,事后以死来表明自己当初选择的不得已的人,如锄麑、奋扬、子兰子这样的人;一种是以死的决心来做一件事,事过境迁生不论这件事成与不成,都以死来不负自己当初的志向的人,如程婴这样的人;一种是追求一举一动都要成为后世行为的法则,不让后人因学他的错误而成为流弊的人,如子囊这样的人……
这些人的事迹充斥于史书中,非一言所能道尽,也就不一一举例了。从历史上来看,中国不但存在武士道,而且源头久远。在春秋时期,强国开始称霸的时候,就形成了武士道的风气。到了战国时代,武士道随霸国崛起而极盛。到楚汉相争时,武士道仍然盛行。只是到了汉初,武士道开始走向衰微;到了孝景平定七国之乱时,武士道才消失。
梁启超之所以把中国的武士道从历史的故纸堆中翻出来,显然不是单纯为谈历史而谈历史,而是希望这种精神能够重现在中国人身上。如果国人面对列强的铁蹄,都展现出同仇敌忾、大义凛然、慷慨赴难、视死如归的精神,那么,这样的中国谁还敢欺负、谁还敢不尊重呢!
捌
大同就是大一统吗
梁启超在《春秋载记》中写道:“世运尊大同,治法贵统一。”这种说法,可谓道出了大同与大一统的区别。
大同的概念出自《礼记·礼运》:“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这番话的意思是:“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把有贤德、有才能的人选出来给大家办事,人人讲求诚信,崇尚和睦。因此人们不单奉养自己的父母,抚育自己的子女,还要使老年人能终其天年,中年人能为社会效力,幼童能顺利地成长;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年丧父的孩子、老而无子的人和残疾的人都能得到供养。男子要有职业,女子要及时婚配。人们憎恶财货被抛弃在地上的现象,收贮它们不是为了独自享用,而是杜绝浪费;人们憎恶那种在共同劳动中不肯尽力的行为,要做到劳动不是为了私利。这样一来,就不会有人搞阴谋,不会有人盗窃财物和兴兵作乱,家家户户都不用关大门了。这就叫做大同社会。”
大一统的提法出自《公羊传·隐公元年》:“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统也。”徐彦诠释道:“王者受命,制正月以统天下,令万物无不一一皆奉之以为始,故言大一统也。”《汉书·王吉传》:“《春秋》所以大一统者,六合同风,九州共贯也。”
大体意思是:天下所行的事,可推及政治、法律、思想和社会行为各方面,都遵循同一个源头标准,然后根据这个标准的要求朝着各自的目标前行,最终达到天下风气相同,各个地方都遵循着共同的维系标准。
大同的思想是一种朴素的仁爱思想。按儒家的观点,大同的核心在人的自身素养,所要达到的目标就是让天下具有共同的文化、共同的道德和共同的信仰。而大一统体现在社会层面。一个社会里,思想本身可以多元,政权形式可以多元,但是国家规范不能多元。具体表现就是,国家的主权不能多元,不能各自为是;国家所拟定的行政法规,可以规定其中内容的差异性,但同一行政法规的权威性不能多元,不能政出多头;涉及国家的利益时,局部必须服从全体,集体必须服从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