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文字生涯
4724200000071

第71章 续修《和氏家谱》记

壬午年秋,回家省亲,最好的礼物,莫过于线装的家谱续修本了。和氏族亲,无管老者还是初识文字的晚辈,都争先一睹为快。我想,假如再过六十年,我等已化为泥土,眼前的小学生也过花甲之年,该考虑续谱的事了。世事如流水,在家族的演进中,我等能用文字联结已经过去了的百年家族史的链环,是有幸的。家之有谱,犹邑之有志,国之有史,修谱是一个梳理支派的过程,也是一个清点精神资源的话题。

和姓虽不算众,却也是一个古老的姓氏。轩辕黄帝时就有和氏的记载,史册中也不乏文武之才。今陕、晋、冀诸省分布有和姓,云南丽江纳西族也多为和姓。秦汉时,和氏为渭北羌族,俗话说的放羊的人。周族的先母姓姜,是羌族,生了后稷。元代有过一次移民,都说是从山西洪桐大槐树下迂来的,这话也只能信一半。旧同官的和氏家族,也许是自占就生存在这山原上的。究竟始于何时,有待细考。

由和氏九世文公任采编之一的《同官县志》(1945年版),引用记载了和氏祖坟武略将军墓志的内容。碑石立于明宣德八年(1433),敕赠诰命,封和氏先祖青公为武略将军副千户。此碑石在上世纪中叶或陷入墓穴或被文物部门收藏,不得而知。由墓志推测,先祖可上溯到元代忽必烈至元十二年(1275),距今约727年。憾于原族谱在兵荒马乱中遗失,武略将军之后的229年空缺无考。

直到清道光十二年(1832)重新修谱,将墓志所记先人列为始祖,一世则从清康熙二年(1663)立谱,又经光绪十六年(1890)修订,成了我辈看到的蝇头小楷书写的孤本神卷。旧家谱载有1663年至1896年凡八世,末尾补笔当在1925年之后。新千年之际的这次续谱,实际上是170年间第三次修谱,距上次修谱已时隔112年了。百年间的九至十二世以至十三世,人丁繁衍,林林总总,甚为浩繁。大概体例是,依世次排列,按父子传承,有生卒年月、生平简述、女嫁门派等。续谱中附有始祖纪略、族系表、旧谱辑录、古碑钞、家训及颂诗禅语、方志有关条目索引和手稿摘要等。以窥其家族七百多年间生长之轮廓。若论通婚较集中的地域范围,方圆百里,亲缘涉及旧同官今铜川内外。

续谱中载有序言五篇,系家谱书写者的表白。六世潮公和世自顺公,说的是立谱的来由,其纪谱疏密有致,记叙得当,有开山之作的风范。七世自谦公曾著有《野处杂俎》,乃一代书生,光绪丁丑之荒糊口于甘省,归乡后亲历一片破败之境,七旬有四执管续谱,其悲壮可想而知。九世文公及十世生兰公有补记,也曾搜寻资料打算续谱,皆因病逝未能如愿。前几年,十一世成有公与我共商续谱之事,公拨冗理繁,访遍各门支派,并梳理详尽,浑然成章。我作为十二世孙,只是从传承格式、文字斟酌及编排制作上尽了一些绵薄之力。

我在序中所说的望后人适时续谱,除非愧于诗书之辈无继的话,是先人在前序中叮嘱的。这是自己家里的事,也关乎一方史实,一方人文精神。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宗法家族文化,家谱无疑是一笔源远流长的弥足珍贵的宝藏。

2002年11月9日于西安城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