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想给自己锁定一个目标,要写一部反映广西历史文化的东西。可是,这个目标却是如此难以把握,迟迟没有动手,直到有一天,我在办《广西作家》这张报纸时,妻燕玲君给报纸文学副刊起了个专栏名曰“在路上”。对,“在路上”。人生本来就是一种“在路上”的状态,追寻人生意义的写作更是如此,因而,只有不断上路,永不停息地进行精神追寻。
从此,“在路上”便成了我的精神状态,历经六七年,就这样一路走来,终于捧出了这一册《桂海苍茫》,如同一个驿站,可以让我以“在家”的平和去体会“在路上”的一切,就如走入历史最深的一页,让人感怀时光的流逝,然后,我再欣然前行……
南朝江淹《袁太尉淑从驾诗》有“文轸薄桂海,声教烛冰天”之句,并作了注释说“南海有桂,故曰桂海”,这是“桂海”二字的来历,指广西地区。南宋四大诗家之一的范成大任职广西两年,写了《桂海虞衡志》,这是一本详记八百多年前“桂海”风土的著作,后人对此评价很高,称范成大“爱国爱民”,“高才博学”,“那些随笔编录的旅程小品”“不同凡响”(齐治平校补:《桂海虞衡志校补》,广西民族出版社1984年版)。关于广西,人们说得最多的是“山清水秀”这个词汇了。似乎这个词汇一直就是广西的代名词,我的北方朋友常常这样说。
山清水秀,将广西造化出树木葱茏、万花竞放的奇妙景观。山清水秀,是大自然鬼斧神工般赐予广西人的财富。
因此,广西被人们称为最具诱惑的地方。
其实,每一个地区的深处或每一事物的背后都隐藏着许多无法一眼看穿、一语道破的存在。广西人一往情深地与传统的文明保持着活生生、一脉相承的联系,正是这些存在和相承,才能使人们沿着一条社会发展的历史隧道走向它的深处,走进广西的精神世界。
仅仅青山秀水是不够的。
况且地理不仅仅是自然的风景,而且是一种历史,一种人性和生存的氛围,一种生活和祖先的纪念,一种人景心心相印、休戚相关的情怀,并不比文明的现代欲望逊色多少。我曾经看过一篇报道,说德国有一个叫拉温的村子,早在1368年,官方史册就有所记载。那里的房舍,树木,如今已有数百年、千余年的历史;一些院子还保留着远古的水井,熬炼松焦油的炉灶。那儿的村民在现代化的世纪,仍愿意保持古老的生活方式,甚至用十分简陋、落后的木制工具乐滋滋地取水。政府为了尊重习俗,保存这片民风民性民意的活的“乡村博物馆”,严厉颁布法令,禁止出租出售任何古老的房屋和用具,禁止伐木斫林,禁止建造新的建筑和其他设施,让它自自然然、朴朴实实地存在下去。这是对人性的尊重。这种尊重恐怕要到几十几百年后,人类才会有真正深刻的认识。
我们广西呢?
岁月的车轮悠然滚到现在,把个世界碾得方方正正又圆圆扁扁。广西不仅保存了自然界的原风景,而且在人文的风景之中,依然荡漾着人类童年般的天真、青年般的活力和老人般的沧桑,使这片土地弥漫着一片诗化的苍茫。
在现代化建设中,文化传统是一笔极为宝贵的财富。尽管全球化潮流汹涌而来,但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并没有黯然失色,相反,在多元文化对话的世界格局中,各具特色的文化显得异彩纷呈,并获得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应该说广西是岭南文化的集散地,而文化则是广西的另一张名片。环顾世界,不论是古典的或是现代的,发达的或是发展中的,内陆的或是海滨的,巨型的或是袖珍的,凡是有品位的地区,都是由文化来烘托的。人们可以不知道英特尔、康柏、绅浪、耐克、丰田、索尼、麦当劳发源于哪里,可是一提起故宫、金字塔、埃菲尔铁塔、悉尼歌剧院、好莱坞、牛津大学、剑桥大学,却是人们不可以不知道的。这就是文化的巨大辐射力和永久的生命力。国际上很多知名的历史学家、政治家和战略家都曾指出,任何战略都必须立足于文化战略。哪一个地区是否有吸引力,主要看这个地区的文化。只有拥有自己传统特色的文化地区,才具有竞争力。
广西是有悠久历史的文化地区,历史上文风昌盛,文人荟萃,文气精妙,文思开远,多处考古发掘出大量古代遗物,都说明了广西文化的丰盈。这些丰富的历史传统资源,作为广西深厚的文化底蕴,是现代中国不能忽略的一个“文化广西”的品牌。
我坚定地要写一部广西人文地理读物。于是,我上路,循着广西的人文,挖掘着广西地理深处的历史,我试图能突破地域的、时间的界域去思人类所共思,以“常人”的目光注视万物万象,以“博览”的姿态进行着“深层”的追寻,从而能以“常人”的身份接近真相,关怀人本身。
我想在我的文字中,可以看到山水之外的许多或伟大或平凡的人文墓碑。那是一个标志,向生者诉说着逝去的往事。人类一直就这样选择了不同的生命完成的方式,在无尽的漫旅中,始终荡漾着一种精神,不回避人生苦旅,而把它看作一个在路上的历程,在世界上保留为人的执著,在无限时空中显示着人的不可代替。虽然有些东西已经过去,但绝非虚妄,肉体长此驻足,灵魂却继续上路。因此,不论你身处何地,总会追寻人文的智慧。
于是,更多的人也许会看到另一个人文的广西。
这是任何人任何时候不能忽视的广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