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大唐鬼才:李贺传
4737800000053

第53章 江南(2)

此时,沈亚之正归家省亲。元和七年(812),沈亚之落第,返归于吴兴。李贺悲其行,无钱酒饯行,又感沈亚之勤请,乃作歌一曲送之。此后,两人便再无相见。直到元和十年,沈亚之进士及第,即受辟为泾原节度使李汇的记室参军,李贺才获悉沈亚之近况。当时,他也曾动过探看沈亚之的念头,但时隔不久,便听到了李汇病逝,沈亚之随之归家省亲的消息。李贺只得改变计划,打算趁到和州探望十四兄之机去湖州探望沈亚之。

湖州是个山清水秀的好地方。青山怡性,绿水养身,一年多的时间,沈亚之差不多变成了另外一个人。明朗、温和,科场失意的阴翳,受辟幕府的波折,一扫而去。曾经晦涩的文风,被色调深沉的抒怀意境所取代。他不再一味沉浸在律诗的束缚中苦吟挣扎,而是专注于传奇小说。他的传奇小说不以故事和人物来吸引人,而是以富于情绪色彩的境界,像一首美丽的抒情诗一样来打动人。清新脱俗,风格别具,在世人的精神世界营造出一片瑰丽浪漫的新氛围。

沈亚之代表作有《湘中怨解》、《异梦录》、《秦梦记》等篇。其中,《秦梦记》是沈亚之自述梦入秦国,为秦穆公率兵伐晋有功,娶穆公幼女弄玉,官左庶长,礼遇甚厚,弄玉死,遂辞去的故事。构思奇诡,曲折地反映了对神仙长生不死传说的怀疑,与李贺诗句“几回天上葬神仙”(《官街鼓》)、“彭祖巫咸几回死”(《浩歌》)在思想上有相通之处。

从《湘中怨解》到《秦梦记》再到《异梦录》,沈亚之的传奇题材相近,多写人神相遇与恋爱婚姻之事,“以华艳之笔,叙恍惚之情”(鲁迅《中国小说史略》)。篇中多穿插诗歌,富于抒情气氛。最具代表性的是《异梦录》中的两首诗,一首是七言绝句《春阳曲》,其词曰:“长安少女踏春阳,何处春阳不断肠。舞袖弓弯浑忘却,罗衣空换九秋霜。”另一首是五言律诗《西施挽歌》,诗曰:“西望吴王国,云书凤字牌。连江起珠帐,择水葬金钗。满地红心草,三层碧玉阶。春风无处所,凄恨不胜怀。”

沈亚之作品今有《沈下贤集》十二卷,以《异梦录》对后世影响最大。唐代谷神子(郑还古)的传奇集《博异志》采录此篇,题作《沈亚之》。段成式《酉阳杂俎》亦摄述其故事,但稍有变化。宋以来又演为话本小说。今天尚存的篇章有《西湖二集》中的《邢君瑞五载幽期》。

李贺的到来,让沈亚之惊喜不已。在他的友情和传奇故事中,李贺压抑的情绪得以释放,诗风歌调也随之明快,阴郁之气稍减。不由得就想到了皇甫湜。元和八年,仕途不顺的皇甫湜回到了故里睦州。三年来,他闭门谢客,一心为文,与外界几欲隔绝,也几欲被世人淡忘。但李贺不会忘记。千山万水,长路漫漫,不料峰回路转,他竟从河朔塞北来到了这鱼米江南。睦州离湖州邻近,既到湖州,就一定要到睦州去访故人。

李贺向沈亚之说明去意,得到沈亚之的理解和支持。

湖州城南有溪名箬溪,南岸曰上箬,北岸曰下箬。二箬皆村名。村人取箬水酿酒,醇美无比,人称箬下酒。箬溪再南,有洲名汀洲,又名白 。据说此名由梁朝吴兴太守柳恽而起。柳恽字文畅,河东人氏。立行贞素,少工篇什,尝于汀洲赋诗《江南曲》。诗云:“汀洲采白 ,日落江南春。洞庭有归客,潇湘逢故人。故人何不返?春华复应晚。不道新相知,只言行路远。”

沈亚之携箬下名酒箬叶露,于汀洲渡口为李贺送行。

已经进入七月,白 草早已过了花期,汀洲唯余苍绿一片。栌树独特的香味不绝如缕,随风弥漫,引得蝴蝶上下翻飞,翩翩若舞。柳恽不愧以贵公子早有令名,仕至太守,却照样会享受生活。采 于汀洲之上,弹琴于朱楼之下。饮酒羡鱼,遥思故人。今之红尘,碌碌者何如其耶?

李贺有感而发,将对沈亚之的一片深情,寄托于柳恽,叹道:

汀洲白 草,柳恽乘马归。

江头楂树香,岸上蝴蝶飞。

酒杯箬叶露,玉轸蜀桐虚。

朱楼通水陌,沙暖一双鱼。

(李贺《追和柳恽》)

四、苏小小墓

离开湖州,不过两天的工夫,西湖便明明净净地呈现在眼前。早晨清澈的阳光柔柔地洒在湖面,轻漾的涟漪,撩拨着谁的心事?荷花依旧亭亭玉立地开着,从金陵到钱塘,难道它一直在悄悄地跟随着游子的脚步吗?

坐在湖边的水榭里,凭栏眺看,远山如黛,雾岚如纱。几只白色的鸟,箭一样从水面掠过,惊得水中的鱼儿仓皇逃命,溅起朵朵细清玉白蔷薇花似的浪花。睡莲的叶子,紧紧地贴在水面,团团圆圆,挨挨挤挤,呵护着手心那朵洁白的莲。叶面上,缀着晶莹的露珠,像莲多情的眼泪。从春流到冬,从梁流到唐,穿越时光的隧道,蹚过时间的河流,苏小小,你用世间最多情、最清澈的泪水,在年轻的心中浇开了那最美丽的花。

“妾乘油壁车,郎骑青骢马。何处结同心?西陵松柏下。”来到这个在梦中无数次出现的地方,李贺如愿以偿。然而,你的油壁车在哪里?我的青骢马又在哪里?何处结同心?当年那柔情似水的一幕,能否重现?苏小小,你在哪里?繁华如梦,流光易散。千万别让灯花挑尽不成眠,高楼望断人不见的悲剧在相爱的人之间出现;千万别再让尝尽相思,错过月圆的遗恨在相思的人之间上演……

时逢七夕,李贺平生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领略了江南七夕的别样风情。那天晚上,他无意间走进了一户有女孩的钱塘人家,与这家人一起度过了一个煎沐发汤、搭香桥的七夕之夜。煎沐发汤首先要取当天新取的泉水、河水。七夕取水,就是取天河之水,洁净、神圣,乃天孙圣水。用天孙圣水沐发,自然就可获得织女的喜爱和护佑。然后,将当天采折的柏叶、桃枝放入水中文火慢煎。半炷香的工夫,沐发汤煎好,女孩便将发浸泡其间,轻揉细搓,直洗得神清气爽,青春满腮。入夜,点燃此前早已扎好的“香桥”,从此刻起,牛郎织女开始踏上相会之桥。所谓香桥,是用各种粗长的裹头香,搭长约丈半、宽约尺半的桥梁,装上栏杆,并在栏杆上扎上五色线制成的花装饰,一座漂亮结实的香桥便搭成了。点燃了香桥,还要将盆钵放到院中接露水。七夕的露水是牛郎织女相会时的眼泪。抹在眼上和手上,可让人眼明手快,百疾不侵。

月西沉,夜深沉,天空变得晦暗起来。香桥燃尽,牛、女欢喜相会,人们望月而拜,虔诚无比。目睹这番景象,李贺不禁心生感动,默默地念诵:“钱塘苏小小,更值一年秋。”(《七夕》)

第二天,天阴沉沉的。风不大,却有了秋的意味。雨在李贺到达西泠的那一刻也下了起来,冷冷的,锥子一样,扎透人的衣衫,直逼心底。雾在树林间弥漫,诡异,神秘,变幻莫测。

“生于西泠,死于西泠,埋骨于西泠,庶不负我苏小小山水之癖。”凄风苦雨中,一个清亮如珠的声音在李贺心中响起,他极目张望,步履踉跄,在希望与绝望的夹缝中,在人间与冥域的接壤处,苦苦追寻——

幽兰露,如啼眼。

无物结同心,烟花不堪剪。

草如茵,松如盖:

风为裳,水为珮。

油壁车,夕相待。

冷翠烛,劳光彩。

西陵下,风吹雨。

(李贺《苏小小墓》)

钱塘一梦,梦醒来,天地依旧。李贺平静下心绪,继续南下。已是七月中旬,塘里荷花已有了衰容,外层的花瓣软软地垂了下来,无精打采的样子。风比前几天又凉了许多,远远地刮来,有种淡淡的腥咸气息。

乘船欲行,不经意间回首,看见岸边站着一位抱瑟的红衣女子。孤单的身影随着河岸边白色的蘼芜花一起在秋风中飘动。她痴痴地望着帆影绰约的远方,希望着,失望着,惊喜着,哀怨着,凄婉的瑟声流淌在浓重的暮色里。暮云四起,浸淫着绽放黄花的葛藤。

好心的黄头郎①不忍她天天受此望尽千帆皆不是的煎熬,善意地骗她,不过两天,她的夫君就要归来。她欣喜若狂,飞奔而去。一到家就清扫罗荐(丝织席褥),焚热香炉,倚在门旁,翘首以盼良人的归来。

李贺无缘与她际会,但在擦肩而过的一瞬间,他已触到了她的美丽与哀伤。他想为她做点什么,以减轻她心中的苦痛。但他又不知从何做起。望着眼前的黄头郎,李贺忽然心中一动,人世间的悲欢离合,不正是由他而起吗?

①船工,因其衣帽皆为土黄之色,故称。

黄头郎,捞拢去不归。

南浦芙蓉影,愁红独自垂。

水弄湘娥珮,竹啼山露月。

玉瑟调青门,石云湿黄葛。

沙上蘼芜花,秋风已先发。

好持扫罗荐,香出鸳鸯热。

(李贺《黄头郎》)

五、月漉漉

伤感中,会稽到了。那是个月色溶溶的秋夜,一轮明月照在水中,波烟如玉。莎草尚青,桂花开得正浓,芙蓉却要告别枝头。镜湖波澜不兴,明净如镜,船行其上,如入镜中。李贺不觉心旷神怡,诗情勃发:

月漉漉,波烟玉。

莎青桂花繁,芙蓉别江木。

粉态夹罗寒,雁羽铺烟湿。

谁能看石帆?乘船镜中入。

秋白鲜红死,水香莲子齐。

挽菱隔歌袖,绿刺罥银泥。

(李贺《月漉漉篇》)

然而,如水的月光却增添了李贺无尽的思归之情。长途跋涉的风霜,前途渺茫的惶恐,再次催生了头上白发。他不想再坚持,不想再做这近似徒劳的抗争,可回头,希望又在哪里?李贺再次站在了进退两难的谷口,彷徨间,来到一处破败荒芜的院落,却是梁人庾肩吾潜难之地。

对于庾肩吾,李贺并不陌生。他是南朝梁代人,善文,对当时盛行的宫体诗有着极大的推动作用。曾作《宫体谣引》,以应和时为皇子的萧纲。萧纲继位,是为梁简文帝,以庾肩吾为度支尚书。时逢侯景之乱,侯景矫诏,命庾肩吾出使江州,招降萧大心。借此机会,庾肩吾潜逃至会稽,以一种无声的力量捍卫了身为臣子的忠贞气节。之后,叛将宋子仙破会稽,捉得肩吾,闻其能诗,便命他当场制作,以换性命。庾肩吾操笔便成,辞采甚美。宋子仙释之,肩吾得以还家。

出于对庾肩吾人格气节的钦佩及对其诗歌的喜爱,李贺走进了这块被世人遗忘的角落,凭吊古人。

眼前一片断壁残垣,湿萤腐草。曾经出入台城,游冶在雕梁画栋之间的皇子应教人(魏晋以来,臣子于文字间有属和于天子,曰应诏;于太子,曰应令;于诸王,曰应教)今却沦落民间。寒冷的秋夜,抱着薄薄的秋衾,梦中又见铜辇。两鬓染霜,身老异乡,不知何时能回到家乡。

庾肩吾潜难会稽为时不短,其间必有遗文,只可惜世人无所得焉。想至此,又联想到自己的身世经历,李贺不觉悲从中来,作《还自会稽歌》,以补其悲:

野粉椒壁黄,湿萤满梁殿。

台城应教人,秋衾梦铜辇。

吴霜点归鬓,身与塘蒲晚。

脉脉辞金鱼,羁臣守迍贱。

将李贺从悲观情绪中唤出的是一幅画。为此,李贺特意作诗记之,是谓《画甬东城》。甬东距会稽二百余里,位于东海口外。周环五百里,有良田湖水,多麋鹿。春秋越灭吴,吴王曾居于此。唐时,为重要的海防前线。李贺所睹之画,即是甬东操练水兵之情形。其时,东方的天空露出了鱼肚白。大海还在酣睡,发着均匀安详的鼾声。甬东城高大坚固的城墙上空,黑色的海鸟飞旋鸣叫,似是在唤醒梦中的人们;天色渐亮,一轮红日,即将喷出。大海开始涌动起来。墨蓝的海面,像块铺天盖地的绸缎被面,被人扯住四角抖动。一起一伏,推着白色的浪花向海岸边跑去。那里,停靠着上百艘高帆战船。樯如林,帆似云。军士扬旗击鼓,迎潮而立。昨夜的潮水打湿了他们的头巾,今晨的风霜让犹悬于壁的吴刀迸射着寒光;太阳跳出了海平线,战船驶出港湾,水兵操演正式开始……

那是怎样一种波澜壮阔的场面,激荡人心的情景?抵挡不住大海的诱惑,李贺打消归心,直奔甬东而去。远远地,便已听到了浪花的喧闹声。空气中,湿润腥咸的气味越发浓重。李贺加快步伐,在一个午后,来到了浩瀚无边、摄人魂魄的大泽之边。此时的大泽显得有些慵懒,浪花吃力地拍打着沙滩。阳光极是毒辣,根根如刺,扎得脸上的皮肤生疼生疼的。但第一次与大海近距离接触的兴奋,让李贺丝毫感受不到身体的痛楚。

一缕细细的烟火香味飘了过来。李贺敏锐的嗅觉立即将其捕获。循香望去,身后不远,一座面朝大海的小庙掩映于绿树丛中。门楣上方“贝宫夫人庙”五个红色大字鲜艳夺目。

庙内正殿,一座彩塑神像,栩栩如生,形态逼真。高耸的发髻,施以收翅的雀钗;衣衫手腕上,缀挂着佩饰金环。海风吹来,金环叮当,清音空灵。贝宫夫人静静地坐在那里,凝目远望,嘴角眉梢那抹淡淡的笑意,是内心喜悦的流露,还是无边思念带来的忧伤?世人都以为神仙无忧,却不知他们的心中也有不被人知的烦恼。

丁丁海女弄金环,雀钗翘揭双翅关。

六宫不语一生闲,高悬银牓照青山。

长眉凝绿几千年,清凉堪老镜中鸾。

秋肌稍觉玉衣寒,空光贴妥水如天。

(李贺《贝宫夫人》)

六、巧如神

山重水复。近两个月的跋山涉水,已经耗尽了李贺所有的体力。当眼前又有危崖叠耸、湍水横亘时,他不由得发出了近乎绝望的哀叹。

两个月前,李贺从会稽出发,一路西行,到达惠州。时至中秋,天气本应凉爽下来,而惠州却依然酷暑炎炎,湿热如蒸。

心内不免烦躁。正在这时,忽听人说,西去惠州百多里,有博罗县,境内罗浮山风景优美,气候宜人,是寻幽觅胜、避暑乘凉的绝好去处。

李贺闻之,不禁怦然心动。重新背起刚刚放下的行囊,马不停蹄地往罗浮山奔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