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大唐鬼才:李贺传
4737800000009

第9章 春关(3)

贞元十六年(800)冬,韩愈第四次参加吏部考试,第二年通过铨选,被任命为国子监四门博士。待选期间,他收留了侄子韩老成一家,加上乳母、奴婢,家累三十口。因养家困难,不得已,韩愈又恢复了求人资助的行为。曾给山南东道节度使于 写信,恳切窘迫之态溢于言表:“愈今者惟朝夕刍仆赁之资是急,不过费阁下一朝之享而足也。”但生活的困顿,没有磨灭韩愈对理想的追求。这时期韩愈写的《答李翊书》,阐述自己把古文运动和儒学复古运动紧密结合在一起的主张,是韩愈发起开展古文运动的代表作。贞元十八年(802),韩愈写了名作《师说》,系统提出师道的理论。冬,晋升为监察御史。为了体恤民情,忠于职守,上《论天旱人饥状》,遭权臣谗害,在任不过两个月,被贬官连州阳山令。三年间,韩愈深入民间,参加山民耕作和渔猎活动,爱民惠政德礼文治,《新唐书·韩愈传》因此特书“有爱于民,民生子以其姓字之”。在阳山令任上,一大批青年慕名投奔韩愈门下,与青年学子吟诗论道,诗文著作颇丰,今见之《昌黎文集》有古诗二十余首,文数篇。此时构思并开始著述的《原道》等篇章,构成韩学重要论著“五原”学说,这是唐宋时期新儒学的先声,其理论建树影响巨大。

贞元二十一年(805)夏秋之间,韩愈离开阳山,八月任江陵法曹参军。元和元年(806)六月,奉召回长安,权知国子博士,第二年分司东都。国子博士虽比四门博士高了一个级别,但却是暂任,月有俸钱仅二十五贯,这对韩愈的三十口之家来说,无疑是捉襟见肘的,以至有学生嘲笑他“冬暖而儿号寒,年丰而妻啼饥”。

与之相反的是,韩愈的社会威望与日俱增,当时不少文人以他为师表,学习古文,他也因此拥有了文章巨公之名。在他的身边,有一大批文士才俊构成的“韩门弟子”。其中,李翱与皇甫湜是韩愈最有名的两大弟子。二人都积极阐发韩愈的古文主张,学习韩愈的散文风格:李文平易通畅,皇甫文奇僻险奥。另有李汉、沈亚之等也是“韩门弟子”,他们均与李贺来往颇多。“韩门弟子”中还有一批诗人,如卢仝、贾岛、刘叉等。

李贺对韩愈仰慕已久,自是要向他投卷,以求赏识延誉。不仅李贺,那个时代,几乎所有的举子,在激烈而残酷的竞争下,不得不“驱驰府寺之门,出入王公之第。上启陈诗,惟希咳唾之泽;摩顶至足,冀荷提携之恩”(刘昫《旧唐书·薛登传》)。尤其没有背景,没有钱财,无交无援、无媒无党的贫寒之士,更是要奔走于公卿之间,以求汲引荐拔。因此,每年进士试之前,朝中显要的府第前必然是人声鼎沸,熙来攘往。韩愈虽不是高官显要,但文章巨公的称号,让他的寒舍外照样不乏请托投卷者热切的眼神。

那是一个沉闷的午后。由于持续干旱,洛阳的冬季干燥异常。晴空烈日,照得人们昏昏欲睡。韩愈神思倦怠,斜靠在床榻边小憩。再有一个多月,秋试就要开考。连日来,上门投卷者络绎不绝,踏破门槛。惜才爱才的韩愈来者不拒,有求必应。凡接收的卷轴,不论诗、文、歌、赋,皆认真阅读,批示回复。后来,投卷者越来越多,让韩愈应接不暇,他就让人在门内设一卷筐,投卷者留下姓名及住址,将卷轴投入筐中后即可离去。韩愈阅后,只拣中意的批复,和投卷者取得联系。

然而,一天天过去,案头阅过的卷轴堆积如山,却没有一卷入得了他的慧眼。韩愈不禁有些失望,阅卷的速度与热情渐渐消退。

这时,李贺来了,带着他的歌,他的诗。韩愈眼前一亮,倦意全消,亲到门外迎接这名素昧平生的年轻学子。

李贺在希望的升腾与破灭中,孤独地徘徊在韩愈门外。想离去,又不甘;不离去,又自感希望渺茫。踌躇间,大门“吱呀”一声大开,里边走出一位身穿白布长衫、头戴紫色幞头的人。他身材中等,稍胖微髯,面色红润,儒雅和善。

见韩愈亲到门外迎请自己,李贺感动万分。韩愈牵起他的手,像父亲牵着儿子,像老友扶着老友,在众人不解而羡慕的眼光中,径直将李贺带进他的书房。书房倒也宽敞,只是摆设过于简洁,唯一榻一椅、一桌一柜而已。无数的卷轴占据了案头、柜顶的所有地方。就连榻边、桌下,也堆得不计其数。它们被随意地搁置着,堆放着。从它们身上,李贺似乎看到,阅卷人当时的心情是多么失望,多么焦灼。同时,又为自己在万卷诗作中脱颖而出感到庆幸。

在韩愈的书房里,李贺投送的诗作歌篇被全部打开,占据了所有醒目的优势位置。

四、河南府试

元和二年的河南府试如期开考。

那天,鸡叫三遍,李贺就起了床,从洛阳城南的住处往洛阳城东的贡院赶。青石板的巷道上,下了一层薄霜,马蹄踩在上面,印出一朵朵花,并发出清脆悦耳的声音,就像歌伎演唱中拍打的象牙板。

府试的内容、程式一如进士试。共三场试,即帖经、杂文、试策。但到了李贺这一届,三场试有了一些变化。第一场考诗赋,第二场才考帖经,第三场是试策,也就是时务策,主要考察考生的政治识见。三场试每场定去留,三场皆通即为登第,分甲乙等第和名次先后,出榜公布。

三场试中,初场诗赋是否合格,是决定去留的关键。这对李贺来说不是问题,因为诗赋正是他的强项。但现实中,评判诗赋的标准却是格律。因为这样,考官较易掌握评判标准,并能按其声病,以塞有司之责。这就给李贺额外增加了负担。庆幸的是,到了元和年间,因为韩愈等一些有识之士的身体力行,诗赋的评判标准已从洞识文律变成了华实并举,不仅注重词采,而且注重质实;不仅重视形式,而且重视内容。

第一场考的是诗赋,李贺便以“十二月乐词并闰月”为题,作了十三首诗。这是一组优美的组诗,各诗依不同的节令,咏物写景,也再现宫中人事。李贺力求创新,不落俗套,突破应试诗的形制要求,充分表现出年轻的诗人初试锋芒时那种风发意气和横溢才华。

正月

上楼迎春新春归,暗黄著柳宫漏迟。

薄薄淡霭弄野姿,寒绿幽风生短丝。

锦床晓卧玉肌冷,露睑未开对朝暝。

官街柳带不堪折,早晚菖蒲胜绾结。

二月

二月饮酒采桑津,宜男草生兰笑人,蒲如交剑风如薰。

劳劳胡燕怨酣春,薇帐逗烟生绿尘。

金翘峨髻愁暮云,沓飒起舞真珠裙。

津头送别唱《流水》,酒客背寒南山死。

六月

裁生罗,伐湘竹,帔拂疏霜簟秋玉。

炎炎红镜东方开,晕如车轮上徘徊,啾啾赤帝骑龙来。

八月

孀妾怨长夜,独客梦归家。

傍檐虫缉丝,向壁灯垂花。

帘外月光吐,帘内树影斜。

悠悠飞露姿,点缀池中荷。

十二月

日脚淡光红洒洒,薄霜不销桂枝下。

依稀和气排冬严,已就长日辞长夜。

闰月

帝重光,年重时,七十二候回环推。

天官玉管灰剩飞,今岁何长来岁迟。

王母移桃献天子,羲氏和氏迂龙辔。

一组《十二月乐词并闰月》使李贺轻松过关。这为整个秋试开了个好头,打下了坚实基础。在之后的帖经试中,他又凭借自己超强而独特的记忆力,也顺利过关。就剩最后一场时务策了。李贺沉着应战,冷静思考。从刘辟乱蜀,想到河朔之争;从连年的大旱,想到几年前的间架税。思路越来越清晰,主题越来越明确,他挥笔而就,一气呵成。洋洋洒洒,数千言多。

其实,在当时试策并不重要,只要头场诗赋合格,基本上都会考中。但它却为第二年春天的进士试打下了基础。因为进士试的试策分量会大大加重,以此来考查考生对社会时事的了解看法和独到独立的思考能力。

秋试结果很快公布。看榜者早早地拥挤到贡院张榜墙下,人头攒动,摩肩接踵。往昔门可罗雀的地方,一时间热闹非凡,尘土飞扬。所有人只有两种表情、两种动作:喜和忧,哭和笑。一个中第者高兴得发了疯,被家人抽了一耳光,才安静下来;有个落榜者难过得要去撕榜,被看榜的差人打了个半死。有人高声欢呼,有人大放悲声。小小一张榜,竟成了感情的宣泄场。

李贺在榜上看到了自己的名字,一时间,竟愣在了那里。他抑制不住内心的狂喜,热泪滚滚,仰天长啸。在他的身后,无数赞叹羡慕的目光一起射向他,托着他,将他托向五彩的云端。洛阳城内,再次响起昌谷李贺的诗名。这座曾被女皇武则天立为神都的城市,这个素为京畿重地的地方,在大唐王朝即将步入暮年的时候,依然涌现出诗歌新气象。

韩愈举办家宴,为今年秋试得中的学子庆贺。进士及第的王参元和秋试得隽的李贺均在应邀之列。

家宴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进行。韩愈仍是那身白布衫、紫幞头的常服,笑容满面,容光焕发,亲切和蔼,妙语连珠,引得众人不时哈哈大笑。因为是家宴,在座的不是至亲便是挚友,众人随意自然,毫不拘礼。这让李贺尤其感到舒坦愉快。但孤僻的个性、年少成名的高傲,让他不会像其他人那样无拘无束地沟通交流,只有默默地坐着,默默地品啜着韩愈特意备下的绮罗春酒。

“别只喝这绮罗春,没劲,尝尝我这抛青春如何?”随着一声生硬的招呼,一个三十来岁的瘦高男子出现在李贺面前。

“拿酒来,不就是抛青春吗?”李贺不屑地接过来人手中的酒,一饮而尽。一道火焰穿肠而过。

“果然有种,来,再喝一杯。”瘦高男子又劝。

李贺不得不接过。正要举杯,韩愈走了过来,劝阻道:“长吉,莫由着他性子。他是酒坛里泡出来的,你岂能喝过他。”说着,转向瘦高男子,嗔怪道,“皇甫,这就是你的不是了。你要喝就尽管喝,何苦拉着长吉不放?若他喝出个好歹,你可担当得起?”

见韩愈称瘦高男子“皇甫”,李贺心中一亮,原来眼前此人便是陆浑尉皇甫湜。虽说是初次谋面,但李贺对他并不陌生。皇甫湜字持正,睦州新安(今浙江淳安)人。他十几岁就漫游各地,投梁肃,谒杜佑,结交顾况,师从韩愈,发展了韩愈诗文奇崛的一面。贞元十八年(802),皇甫湜在长安参加进士试,不第,直到三年后的元和元年才进士及第,但也仅任了个从九品下的陆浑尉。仕途的不顺,愿望的落空,让皇甫湜脾气暴躁,性情偏执。但有这种性格的人往往有着极强的正义感,正直,无畏,能仗义执言,对弱者充满同情。

“我心中自有数,最多不过三杯,岂可就喝坏了他?”皇甫湜辩解道。

“还是少喝为好。抛青春性烈,我怕长吉受不了。”韩愈亲切地拍拍李贺的肩头。

“无妨,我还是能喝一些的。”李贺不肯示弱。

“你不能喝,我偏让你喝;你若能喝,我就偏不让你喝了。”皇甫湜嘿嘿笑着,把一瓶抛青春揣入怀中,紧紧抱着,生怕被别人抢了去似的。

李贺不禁被皇甫湜的率真可爱逗乐。自此,两人开始了长达十多年的交往,直到李贺生命的最后时刻。在李贺的心目中,皇甫湜不仅是他的良师益友,更是他逆境困途中的亮光与支撑。而皇甫湜提出为文“意新则异于常,异于常则怪矣;词高则出于众,出于众则奇”的观点,更是李贺所赞同并秉持的,这也深深地影响了他的诗歌创作。

在韩愈和皇甫湜的延誉下,李贺渐渐融进了这个以韩愈为核心的文人群体。在这个群体里,给李贺印象最深的莫过僧人贾岛。虽然还俗多年,可他依然保留着佛家的超然与洒脱。一身旧衲,几卷破书,边走边吟,推敲不止。还有张彻。他不仅是韩愈的门生,还是韩愈的女婿。张彻豪爽大气,为人真诚,是这个群体里不折不扣的侠者。再就是李汉。他儒雅多才,沉稳细心,诗赋书画,样样拿得起。但由于诸多原因,两年前已取得举人资格的他,至今还未进入进士榜。再一位就是杨敬之。当初他的一篇《华山赋》受到韩愈推重,并因此赢得赞誉,为其后的进士试奠定了基础。还有王参元,他与李贺结识较早,两人的交情因之比别人更深一层。虽说已进士及第,但他依然和李贺并肩而坐,无话不谈。还有孟郊、卢仝等,他们今晚虽然不在这里,但他们却是这个群体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酒逢知己千杯少。那天晚上,所有的人都喝醉了,包括刚刚融入这个群体里最年轻的李贺。

五、洛姝真珠

一醉醒来,已是第二天的午后。秋日的阳光从窗格间照在床上,温暖如春,让人倍感舒适惬意。回味着昨天的欢聚畅饮,李贺有种恍若隔世的感觉。会不会是梦?梦醒来,会不会一切都不存在?他强迫自己从床上爬起,四下看了看。案头的那盆菊花开得正酣,阵阵苦香让他头脑渐渐清醒起来。一切都是真实的,怎么会是梦呢?梦里的菊花只有形状和颜色,而不会有持久清新的香气。

“请问此处可是李贺李长吉府上?”有人在门外探问,声音清亮如露。

是真珠!李贺从慵懒困倦和漫无边际的遐思中一跃而起,急起身去开门。门外,果然站着一袭红衣的真珠。

真珠是东都兰苑的一名舞伎,李贺与她相识于那个“酒酣喝月使倒行”的夜晚。那是李贺第一次去兰苑,也是第一次见到真珠。但他并不是冲着真珠去的,而是应兰苑歌姬郑客花之邀,去为她作歌的。郑客花是红透东都的歌者,欲结交者不计其数。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郑客花新词渐乏,门庭渐冷。听说李贺擅作歌,便盛情邀约他到兰苑为她制作。

几名同窗诗友和李贺结伴同行。

出铜驼街,东走至鼎门口。一阵秋风吹过,桂花香气愈浓。李贺贪婪地吸了口气,沉醉其中,不愿醒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