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每天学点怪诞行为学大全集
5280900000036

第36章 给自己上一个阀门(8)

诺贝尔和平奖得主图图大主教简单明了地指出:“当你在非洲问别人‘你好吗’时,即便你只是同一个人说话,他的答复也是以复数形式呈现,他会说‘我们很好’或‘我们不好’。他本人身体可能是不错的,但他的祖母身体不很好,所以他也不很好。寂寞孤立的人类实在是个矛盾体。”

人类社会是同样相互联系的。从佛法心理疗愈学的角度来看,慈悲是天性。它产生于我们的互相联系,这可以很容易地在物质世界中看到。土壤中的矿物质是谷物和身体骨骼的养分来源,暴风雨云变成我们的饮水和血,树木和森林排放出的氧气是我们用来呼吸的空气。我们对这个共同命运认识得越清楚,就越会对地球本身产生慈悲心。正如我们同地球相互依存一样,我们在意识上也是互相联系的。

几年前,卡罗和妻子都在印度山区的一个会所灵修,妻子曾经有一个清楚但很难相信的异象,预见她家里的一个死亡事件。卡罗试图劝慰她,那些死亡的图像只是静修进程的一部分。不幸的是,卡罗错了。十天以后,卡罗妻子收到一封电报,开头写着:“你哥哥保罗已经死了。”看到后面,我们发现,电报发出之日就是她发现异象之日,保罗当天去世的方式正是她异象所见的那样。我们都听到过这样的故事。这是因为我们的意识彼此相连。这个事实就是慈悲的基础。

在佛法心理疗愈学中,慈悲不是斗争或牺牲。在我们的身体内,慈悲是天生的本能。我们并不去想:“哦,我可怜的脚趾或手指受伤了,也许我应该帮帮它。”而是一受伤,我们立即做出反应,因为它是我们的一部分。通过禅修,我们逐步对众生开放意识界限而达成慈悲心,好像他们是我们的家庭成员。我们知道,即便因为恐惧和心理创伤而失去了慈悲心,它还是可以唤醒的,我们都有过佛性绽放之美的闪耀时刻。

慈悲还有神经学上的基础。在20世纪80年代,意大利科学家贾科莫·里佐拉蒂和他的同事发现了一组脑细胞,名为“镜像神经元”,通过镜像神经元细胞,我们可确切感知他人的情绪、行为和意图。

关怀的暖流就像充满慈善的天使,像顽强地从人行道裂缝中钻出来的绿色幼芽。在我们竭力避开伤害的企图中,及上千种自我保护的日常姿态里,我们都可以看到慈悲的力量。

古人虽然对人性善恶持论不一,但在重视后天教化这一点上还是一致的。取与舍对,乐与苦对,交相系属,不管人性如何,要想让人良善,就必须用良善的东西去教化影响。而教化必须从人幼小的时候抓起。所谓善恶,只是一种的道德评价。

“虚假的自己”和“真实的自己”

人们往往对于自己的能力有着超乎正常估算水平,身陷信心陷阱的管理者们一个典型的情况是,他们非常想要获得成功,惧怕失败,以至于干脆放弃尝试,摧毁信心的心理活动缘于“过度概括”。

在描述ESPN电视网的发展过程时,迈克·弗雷曼提到了他的搭档基思·奥尔伯曼是如何成为同事的噩梦的。基思常常对同事大呼小叫、厉声呵斥,甚至不止一次让同事掉下眼泪。后来了解到,奥尔伯曼对失败有一种长期的恐惧。这种恐惧时时刻刻地伴随着他,因为他总是觉得自己应该为很多事情负责,尽管有些事情根本不是由他控制的。为了抵消和掩饰对自己能力不足的感觉,他将自己扮演成一个超人,从而做过了头。不管什么事情,只要一有出差错的危险,他就插手进行干预。不幸的是,这种事事插手的做法使奥尔伯曼自受其害,使他产生了一种“担心由于事情出差错而被谴责的恐惧”。弗雷曼的书出版后,奥尔伯曼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并向曾经的同事道歉。在道歉信中,他将自己的行为归因于一种内心深处的不安全感。他说:“我一直认为,我周围的每一个人都比我更胜任工作、更有能力,而我却是个能力不足的人,同时我总感觉我的能力欠缺早晚会被人们发现。”无疑,在大多数人的眼中,奥尔伯曼是很成功的一个人,但是他却生活在恐惧和自我厌恶中。这种恐惧最终迫使他离开了他的工作。

对失败的恐惧往往来源于早期不良的家庭教育,有严重的失败恐惧症的人在小的时候往往因为失败受到惩罚,而对于成功却反应平淡,孩子对父母的情感依附往往很不牢靠,他们总有一种不被接受或者不被认同的恐惧,对达不到期望的恐惧是造成惧怕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同时也会掉入信心陷阱。这种负面思维会严重地影响管理者的人际关系,他们往往不切实际地担心,一旦事情不顺利就会失去人们的尊敬和赞许。

当那些惧怕成功的人实现了自己的目标后,他们常常会生病或者产生焦虑心理。用功过度的人对自己处理各种关系的能力没有信心,在内心深处不相信自己,也不相信自己有能力对下属进行管理。严重的时候,则会产生管理者用功过度,而下属们则相应的用功不足。20世纪60年代,英国教育家和心理分析学家唐纳德·温尼考特将“真实的自己”和“虚假的自己”引入了心理分析学中,将“真实的自己”定义为与生俱来的那个健全、自信的自己;而“虚假的自己”则是在生命的早期作为取悦父母的方式而出现的一种构造物。孩子们会遵守符合父母的价值观念,但随着孩子逐渐长大成人,他们往往会开始挑战和质疑他们从父母那里接受的那些规则和价值观念,而这正是十多岁的孩子会出现反叛情绪的原因。等他们跨过这个门槛,在接受了“真实的自己”后,父母辅导与自己独自形成的认识之间达成一种平衡。

但这不是说“虚假的自己”就此消失。在工作中,呈现出一个“虚假的自己”、一个快乐地接受组织规范和文化的自己,这往往是一个合乎情理甚至心照不宣的要求。也许不会认同公司的一切,或者不赞赏管理者的经营方式,但我们通常对此保持沉默,以便能在公司里和他人正常相处或者使工作能够完成。然而有些人觉得他们必须要将这种“虚假的自己”发挥到极限。

“虚假的自己”是一个信心陷阱,它阻碍我们认识自己的真正潜力,于是压抑“真实的自己”,并戴上一种更能被人接受的面具。对“真实自己”不满导致自我抛弃,并不断地消耗着自信。道理很明显,如果我们为“真实的自己”感到羞愧,又怎么可能对自己成功潜力持有信心呢?

如何借“惯性”之力

每个人都会有习惯性的思维定式,这种思维定式一旦形成,便会呈现出一种惯性,很难改变。只要某种现象一出现,就会自然而然用惯性思维去思考,得出结论,并付诸实践。

1878年,西联电报公司是当时电报市场上的霸主,而顾尔徳投资100万美元成立了另外一家电报公司,这无疑冲击到西联电报公司的利益。面对顾尔徳的冲击,西联老板认为必须除掉这个最大的竞争对手,因此公司董事会决定花费巨资收购顾尔徳所创办的公司。当他们成功地收购了该公司没多久,顾尔德又成立了一家新的电报公司,再一次形成了强势的竞争。西联用同样的方法,再次收购了顾尔徳所创立的公司。西联公司以为顾尔徳只是等着被高价收买从中获得利润,但事实上,顾尔德只是在转移注意力,他们在西联公司收购之前,已经购买了爱迪生的四重发报机专利,并通过此次西联公司的收购行为安排了自己的人,最后通过内部蚕食和专利权的双重办法,控制了西联公司的经营权,并使其完全落到了自己的手中。

惯性,对于欲向他人施加影响的人而言,是能够很好地利用为自己服务的工具。心理学上将其定义为“投射效应”。人们在影响他人接受自己的观点、意见、想法,以及为自己做事情时,会习惯性地受到自我思维定式的影响,对他人作出错误的判断,不能更好地施加影响。但正因人人都会出现这种习惯性的思维定式,也就是说你试图影响的一方也会出现同样的心理现象,这便能够被人们很好地利用。

上诉例子中,顾尔徳巧妙地利用了西联公司的“惯性”做法引导其就范,并利用对方思维定式的投射效应,最终击败竞争对手,巩固了自己在电报业界的地位。由于投射效应的存在,人们常常会习惯性地根据自己对别人的看法,来推测他人的真正意图或心理特征,但就在这个看似定势的行为中,却能够被主动施加影响的一方很好地利用。简单地说,就是欲向他人施加影响的时候,你能够以同样的行为、动作、喜好展现在对手的面前,掌控对方的预期心理,当对方误认为你会继续在同样的喜好、思想、观念影响下,做出同样的行为、举动时,你便能够掌控固定模式中的主动权,进而影响对方向着你设想的方向发展。

每个人都会有习惯性的思维定式,这种思维定式一旦形成,便会呈现出一种惯性,只要某种现象一出现,就会自然而然地顺着过去的习惯去思考,得出结论,最终付诸实践。特别是人们对未知情况不了解时,更会习惯性地用以往的经验来判断,这对于欲向他人施加影响力而言,便能够很好地利用其为自己服务。当对方在你的引导下,按照思维定式中的“惯性”原理,做出利于你的举动时,对方不仅会心甘情愿地接受你的请求,还会在不知不觉中受你的影响,进而使事情向着你预先设想的方向发展。

“惯例”,很多人都会有,如何将这种司空见惯的现象用在利于自己发展的方面,值得认真学习研究。

逆向选择:美女总嫁丑夫

大街上经常见到这样的一幕:一美女挽一丑汉,一俊男携一丑妇,人们往往摇头,做不解状,心里连说:可惜,可惜,错配,错配!但是,为什么这种现象会经常出现在人们眼前呢?让我们看看经济学是怎么说的。这种结果是逆向选择的结果。简单地说,逆向选择就是事与愿违。

如今,逆向选择已经成了一个时髦的概念,在二手商品市场上尤为流行。通常,二手市场上很多商品的质量都存在着不确定因素,而二手市场的卖家是拥有商品质量信息的关键人,作为买家对此就了解甚少了。由于买家无法识别商品质量的优劣,而只是根据商品的平均质量出价,这样就会使优质品价格被低估,最终不得不退出交易市场。最终只剩劣质品,当然交易的也只有劣质品,如果消费者对商品的质量越来越不满意,就会导致整个市场交易的停止。

在现实生活中,漂亮女孩很可能成为逆向选择的受害者。一个漂亮而又有才华的女孩,会被很多男孩子暗恋,但是往往由于她的条件太优秀,反而让很多男孩望而却步、不敢表白。

那些想追求她的人相互之间都不能互通信息,也不了解漂亮女孩的真实情况和真实想法,只是根据自己的预期来判断是否追求这个漂亮女孩。由于大家只看到自己的不足之处,无形中将预期的门槛设得过高,让自己无法逾越,最后造成优秀的成员主动退出竞争,反而是那些考虑问题简单、极其普通甚至丑陋的男生追到漂亮女孩。

俗话说:从西京到东京,买家不如卖家精。在爱情婚姻市场上,当你是卖家的时候,你一定会刻意隐瞒一些对自己不利的信息,只把那些最出彩的精华部分提供给对方。就像我们看到的征婚广告,都是这么介绍自己的:“年轻美貌、身体健康、才华横溢、爱好广泛,对爱情执著,对缘分珍惜。”因为爱情的市场经济也是契约经济,契约经济讲究合同关系,所谓合同就是结婚证,以领取结婚证的时间为界限,在这之前,也就是在契约达成之前,买卖双方总是绞尽脑汁瞒骗对方。

不过,信息不对称导致的逆向选择有好也有坏,有利也有弊,它既保护你,也伤害你。因为在寻觅爱情的时候,是你自己主动出击,你是卖方市场,这样的话,你就会隐瞒自己的某些真实信息。而一旦你寻觅到爱情,两个人真正进入恋爱期的时候,双方的位置就演变成互为卖方市场,就他爱上的并不是100%真实的你这一点来推论,他也不可能是100%真实的他。但爱情里有时候需要故意逆向选择,不是因为信息不对称,而是故意反其道而行之,这和穿衣服是一个道理,虽然今年流行长裙,但有的人选择一条超短裙。这时候的逆向选择可以避免潮流引领下的撞衫尴尬,可以凸显自己的标新立异,最大限度吸引公众眼球。爱情还是需要更多的诚实,哪怕是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诚实也比不诚实的收益显著。

爱情中的逆向选择可能是因为信心的造价,也可能是因为那些对漂亮女孩向往已久的崇拜者们相互之间,以及和漂亮女孩之间不能沟通信息。

爱情本身也是一场交易,男女双方各取所需的一场交易。在当代信息社会,如何才能做成一宗公平的交易呢?首先需要双方的诚信,需要双方都拥有足够的共同信息,互通有无,彼此了解,因为在信息大爆炸时代,假信息实在太多了,只有获得的信息是真实而可靠的,买卖双方的最终决策,才能是最好的抉择。

为什么改变不了结果,就完善过程

有这样一组关于幸与不幸的镜头:

李玲,上班相夫教子,周而复始,身心俱疲。回家向母亲倾诉,说婚姻很是糟糕,丈夫既没有很多的钱,也没有好的职业,生活总是单调无味。母亲笑着问,你们在一起的时间多吗?女儿说,太多了。母亲说,当年,你父亲上战场,我每日期盼的,是他能早日从战场上胜利凯旋,与他整日厮守,可惜——他在一次战斗中牺牲了,再也没有能够回来。我真羡慕你们能够朝夕相处。母亲沧桑的老泪一滴滴掉下来,渐渐地,女儿仿佛明白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