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每天学点怪诞行为学大全集
5280900000063

第63章 拯救伪快乐(2)

拥有目标是幸福的前提

在一本描述二战时期大屠杀的书中,作者讨论了有关大屠杀生还者,以及他们在生命里找寻意义的过程。虽然他们在集中营里经历的每天都是惨无人道的生活,并且身心遭受了巨大的伤害,但其中有些人却在那里找到了生命的意义,找到了目标感。他们的目标包括有一天能与亲人重逢;有些人则想将来要把这段历史公布于众。当然,据此推断出他们在集中营里是幸福的,显然是十分荒谬的。因为幸福不止是有意义。我们需要意义,也需要幸福;我们需要现在的获益,以及未来的获益。

幸福的来源

人类意志力的原动力来自于意义,而不是幸福。他说:“人类最大的动力,来自于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如果想要一个充实而幸福的生活,就必须去追求幸福和意义两种价值。

有人经常因为过分痴迷于有关幸福的一切而受到批评:提供简易解决方案的自助书籍,避免劳苦人生的秘诀,此类书籍的销量令人震惊;精神科医生一碰到刚出现情绪失调的病人就会给予处方药。当然,这类批评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这种痴迷,其实不是对幸福的痴迷,而仅是对幸福的痴迷。

在一些简易的自助方法里,经常会忽略长期的幸福,以及我们对意义的追求。真正的幸福不代表对不安的情绪或生活的困难免疫,药物治疗和自助小册子则在根本上避开了这些问题。幸福的人一样要去面对困难,克服生活里的种种障碍。

小提示:幸福来源于什么地方,有的人认为是金钱,也有的人认为是权力,更有的人认为是不断地索取,其实这都是片面的理解,人生真正的幸福来源于你人生价值的实现。

意义和幸福,短期的利益和长期的利益可以相互促进。当我们对自己的行为心存使命感的时候,我们会获得更大的幸福;而在我们从事的事情上找寻幸福,也可以加深其意义。

专心享受你所做的事情,而不是一味向前冲。如果你热爱自己的工作并为之不遗余力,就能够披荆斩棘,勇往直前。即使不能,也无须担心,因为无论结果如何,你都是幸福的。这难道不是最重要的吗?

攀爬事业的梯子的最大益处就是获取战利品。听听政治家或是商业领袖的言论,你会觉得我们视钱如命。我们正经历一段停滞不前的时期,而这可不是我们所希望的。但对于此,有一点我们可以肯定的是,我们正淹没在金钱的海洋以及由此引发的物质过剩中。令人悲哀的是,虽然国民生产总值在过去的30年中翻了一番,但“国民幸福总值”事实上却降低了。

研究显示,对生活和幸福的意义的理解是界定优质生活的关键。那些热衷于在跑步机上奔跑式生活的政治家,无论怎样努力,金钱也不能给他们带来幸福。

小提示:金钱只是一种工具,它本身没有罪恶与幸福之别,关键是拥有他的人如何使用它:如果使用恰当,它就会带给你幸福与快乐;如果使用不当,那么它不但不会带给你想要的,而且它还会其他人带来痛苦。

生活并不是一场堆石头的竞赛。有些东西是我们生活所必需的。食物、衣服、居所、水。其他的就是额外品了,都是额外所得。难道我们不是很幸运吗?

不幸的是,我们总是期望得到更多,并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

最幸福的人不一定拥有最好的东西,但却一定物尽其用。他们把石头从痛苦的围墙移到通向天堂的阶梯上。如果你专注的是积累金钱与财富,那么这九种习惯就很难在你身上奏效。

在奋斗中体验幸福

在这个世界上,幸福最先光顾的永远是那么不断奋斗进取的人。这些人由于天性乐于吃苦耐劳、意志坚强,所以,虽然在肉体上他们要承受比常人更多的痛苦与磨难,但他们是精神上的富翁,他们体验幸福与幸福的几率要比普通人多得多。

人生的价值在于不断追求,不断地奋斗。当你在追求与奋斗过程中实现了心中的既定目标,你就一定会感觉到真正地幸福。

当我们体会到了更多的幸福时刻,我们就希望在制定生活目标时,能够掌握并运用更多技巧。想要跨越湖泊,用攀登的方法是不会起作用的。

记仇的代价是什么

在这里我们所要提出的问题与前文具有很大的相关性。前面我们曾经提出,写下我们的感受,尤其是在受到伤害之后,似乎能帮助我们重构对事件的想法和感觉。在本节中,我们希望把事情向前推进一步。对待这些令人烦恼的事情,如果总是耿耿于怀会怎么样?

我们都会时不时地被他人误解。我们被威吓、被侮辱、被给予低下的评价、被降低职务、被开除、被父母责备或者被所爱的人拒绝。这些源于他人的行为通常会致使我们对这些人产生消极的想法,同时我们可能在几个月甚至几年内都对他们怀恨在心。我们似乎每天都生活得不错,但如果我们听到某个名字时,心里是否想那个狗娘养的,我一辈子也不会原谅他对我做的事。真希望他浑身涂满糖浆被绑着躺在满是食人蚁的地上呢?

当然,很多宗教倡导信徒原谅他人对自己所犯下的罪行。在我们的日常交谈中,人们也认为对伤害过我们的人怀恨在心、不肯原谅他们的做法是不好的。心中充满了仇恨,自己也很难得到快乐。我们似乎通常会赞同这种告诫。不管我们的情绪如何,当有关给我们带来痛苦的人的记忆浮现出来时,我们都会感到伤心,并且想起这些会使我们变得消极。另一方面,宽恕他人也并非易事。让我们来想象一下这样的情况:如果由于某人在高中时代的威吓而使你四年的生活痛苦不堪,多年之后,你会发现在内心深处原谅这个人是很难的,即使你知道宽容是一种美德。不仅如此,你认为,这个没人教的家伙活该受到我永无止境的仇恨,如果我再见到他,我就会这样对他说。在这个案例中,怀恨在心似乎对我们毫无害处,同时也是我们年少记忆中的一部分。

问题:从心理学上讲,记仇或者不能原谅某人是相对无害的吗?

研究答案是不是。

夏洛特·维特威利特和她在霍普大学的同事们用设备测量某些学生的心率、血压、皮肤湿度以及肌肉张力这些情绪量度标准。在紧凑的两小时测试过程中,研究者要求学生们回想过去曾经对他们造成过伤害并且他们至今也无法原谅的人。在测试的各个时间点上,这些学生被要求想象自己与这些仇恨对象的谈话,想象自己原谅以及不原谅这些人的情形。

在原谅的情形中,学生们被要求专注于对这个人的理解和同情,试图以一种全新的视角去看待这件事,并且设想以各种方式来表达他们的宽恕。在决不原谅的情形中,学生们被要求牢记由此人在过去对他们所造成的伤害,在记忆中重现这些事件,并且描述他们对此人的这种仇恨和不愿原谅的感受。

无论量度标准是什么,在不原谅情形下学生们都表现出了明显的被刺激。学生报告说他们感到更加愤怒、更加激动和悲伤,同时更加不易控制自己的情绪。这样,从心理学和生物学状态上看,研究中不原谅的情形似乎更加伤神。另一方面,原谅却简单多了,被测试者感觉更加放松和宽容,也更能够控制自己的情绪。

这项研究仅仅是对仇恨或者保持不原谅状态所导致的结果提供了一个了解的窗口。然而,维特威利特和她的同事们推测,如果长时间对一些人怀有仇恨可能会损害我们的身体,使我们的免疫力下降,同时会产生健康问题。有一件事是确定的,仇恨似乎使我们更易受到愤怒或者其他消极情绪的影响。这项研究中真正美妙的事情在于原谅仅需想象即可。虽然那些恶意中伤你的人,以及运用不公平的手段被老师选为研究助手的同学就是你今后想憎恨的对象,但你现在了解了仇恨的消极影响。请牢记,你不必与他见面并且告诉他你已经原谅了他,仅仅想象一下你要怎样去做,接着继续你的生活就好。原谅(至少在你的心中)和忘记似乎是一个好的建议!

你的快乐够吗

即使是自我改善运动的反对者仍然在鼓励人们寻找快乐,他们只是提供了解决问题的不同方式,但目标仍然是:寻找更快乐的自己。

你一旦你踏上了追求快乐的列车,你就很难再下来了,因为它承诺的前景实在太吸引人了。这里还有一个潜在的禁忌,那就是如果你拒绝追求更快乐,那就背离了文化传统,无论你选择哪种方式,最终的结果必然是以头撞墙,这个墙的名字叫“更快乐”。

心理学家在1922年对1216个儿童的成长经历进行了记录,结果发现,那些最快乐的孩子要比那些不快乐的孩子寿命短,那些小时候明显快乐的孩子长大以后更容易饮酒、抽烟和冒险,乐观的性格使他们容易低估危险。快乐是我们人类适应进化的产物,它能够使我们在恰当的时间采取恰当的行为。精神病医生推论说:“乐观和积极向上的性格有利于人们积极地面对短期的危机和困扰,但是长期来看情况则要复杂得多,它们的作用并不总是积极的、有益的。”

快乐能帮助我们趋利避害,同样的厌倦、沮丧、悲伤以及各种各样的负面情绪,也有这种趋利避害的作用。这些情绪发生在我们身上,都是为了让我们在恰当的时间采取恰当的行为,从而使我们的生存境况变得乐观,有地方住,有饭吃。

负面情绪有什么作用呢?我们寻找负面情绪的积极价值和意义,但很久以来人们就知道,适当的悲观主义能够帮助我们更准确地认识这个世界,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保持一种苛责的悲观的视角,能够提高我们对未来的预见性,而那些乐观主义者容易过高地估计自己的成功、境遇以及让人快乐的事情发生的概率。凭借郁闷和忧郁症这些负面情绪在进化方面的优势,如不去努力寻求改变,那就会停止进化。

当我们感到忧郁的时候,我们会停止手中正在进行的一切,重新思考。如果生活中确实发生了一些令人沮丧的事情,感到难过和忧虑时,重新思考和评价自己做事的方式显得很必要,并同时进行调整和改变。但是现在的医生不是这样做的,他们越来越喜欢用药物来对付抑郁,而不是给人们安慰和时间去恢复内心的平静。减轻抑郁还会有副作用,假如那些天性胆怯和悲观的人因为服用抗抑郁的百忧解而变得不那么胆怯和悲观,整个社会的结构都会被扭曲。

负面情绪一旦产生,可以通过参加体育锻炼或者户外活动,使自身处于一种大汗淋漓的状态,也可通过想象、憧憬一些美好的事物,让自己能够身心愉快,而不是一味地抱怨。当然,有些人对付负面情绪的方法就是睡觉,有一种睡醒之后万物又都是新了的感觉。总之,对于负面情绪存在要辩证地看待,适度的抱有负面情绪对生活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切不可太过于负面化,物极必反。

现代高压社会中,要学会自我解压,不要让负面的情绪乃至心态影响我们本来健康快乐的生活,只要保持积极向上的精神,没有什么事情解决不了,只要努力。

生活中应持有什么情绪

生活,由一天一天组合而成,新的一天总是以固定不变的方式开始,恒久不变而又令人乏味,除了明天要完成的新任务,就是面对基本毫无变化的人和事。

在穆夫塔尔大街的咖啡馆里,贩卖水果蔬菜的小贩、挎着菜篮的家庭主妇和沉浸在旧书中的大学生构成了一种完全不同的氛围,形成一种在塞希尔和她自己之间的差异,她感到自己的意识有和周围的环境不再处于同一平面的感觉。

当她发觉自己感到空虚时,总是问自己想干什么?这是一种重新找回激情的方法,一种驱动力。然而,对欲望的寻觅却唤醒了她身上的某些东西,仿佛呼之欲出,这令她倍感惊讶。

去找一件新上衣。她高兴地锁定了这个想法。一件更醒目、更柔和、更欢快的小上衣,用它来改变这一天的一成不变,并且给自己开启一个新视角。她赶快走进了一家狭长店铺,铺面上缤纷的色彩解读了明确划分的服装密码:这是专供年轻消费者的。塞希尔马上就要年满三十岁了,但是突然间,她对此又不那么确定了。尽管如此,她还是辨别了一下,确认这里不是卖旧衣服的:因为她已经太疲倦,不想在承载历史的旧货堆中翻找了,她需要的是新衣服。

紧绷的欲望达到了顶点:目标靠近了,而她全部的身心,在一种近乎痛苦的期待中,都似乎要去拼命抓住它。 在试衣间中,她躲开了所有人的目光,首先穿上了这件丝质衬衫,时间还很充裕,可以有千百种其他的可能。她一边在脑海中翻动着幻想的宝库,一边端详着自己。

在故事中,我们年轻的女主角情绪消沉。她经受着一种痛苦的空虚感,乏味和平庸。一个女人比平常略早下班,走进商店买了件衣服,穿在身上,然后世界就开始舞蹈了。一个想要“改变想法”的女人的平常经验,什么机制起了推动作用,让这么多女人投身于表面看来没有任何差别的剧情中:走进店铺,买上一件衣服,走出来时就恢复了平静,交织着一张由无意识的行动,以及与他人、与自己的关系构筑成的复杂网络。无意识的逻辑在这种行为中起了作用,它回应了及时行乐的原则,某些被埋没的、希望得到的事物,让主体本人都感到突然和惊奇。当欲望表现出来时,无法自由地表达出来,遭到主体内部阻力,当它进入意识领域时,发生了变化。同样,就像故事中的人物一样,人们会有这样的幻觉:通过改换衣服,从而改变情绪,以此摆脱某种过于沉重和难以承载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