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向上吧!中华少年
5302200000048

第48章 在探索中前行(20)

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有一个晚上,他居然梦见试验田里的超级杂交稻长得比高粱还高,稻穗比扫帚还长,谷粒有花生米那么大,成千上万的穗子沉甸甸地下垂着,就像一片片气热磅礴的大瀑布,他和助手们坐在禾下乘凉。

然而,梦想虽美丽,实现起来却是千难万阻。袁隆平天天到学校试验田里看,也找不到他梦想中的高产良种。那天,他像往常一样,到试验田里察看。突然,他被一株形态特异的水稻植株吸引住了。这株“鹤立鸡群”的水稻,株型优异,穗大粒多,特别引人注目。他马上用布条在这株水稻身上做了记号,把它的谷粒全部作为种子留下来。第二年,他把这些种子播种到了试验田里,满心以为它们会长得植株壮硕,穗大粒多,等秧苗长高了,他才失望地发现,它们长得参差不齐,抽穗的时间很不一致,而且没有哪一蔸能长得超过上一代。

面对这样的失败,一开始袁隆平很伤心。可是他突然又醒悟了,面前这些失败的后代们的样子,正是遗传学上说的分离现象。而从遗传学的分离规律看,纯种水稻品种的第二代是不会有分离的,只有杂种,第二代才会出现分离现象。这么说来,他去年发现的那株“鹤立鸡群”的稻株,就是一株“天然杂交稻”!于是,他马上又跑回田里,把那些出现分离的水稻植株仔细地作出记载,反复统计运算,证明完全符合孟德尔的分离规律。而当时国内外的权威都认为水稻是自花授粉植物,不具有杂交优势。而且,因为奥地利科学家孟德尔、美国科学家摩尔根的遗传学理论和苏联专家米丘林、李森科的无性杂交理论观点针锋相对,在当时那个政治压倒一切,乌云笼罩中国大地的年代,孟德尔、摩尔根理所当然被当成了“歪门邪说”。可是眼前的事实,使袁隆平毅然决定投入摩尔根遗传学的怀抱。他想,既然去年的那株“天然杂交稻”的杂种第一代长势能够这么好,那充分说明水稻存在着明显的杂种优势现象。既然自然界客观存在“天然杂交稻”,那么只要我们摸清楚这中间的规律,肯定就能培育出人工杂交稻,再应用到生产上,提高水稻的产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