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宁夏文化蓝皮书:2010
5379000000039

第39章 文化体制改革与文化产业(12)

三、培育和发展文化市场的思路及建议

从区内外市场的成熟经验看,对培育和发展我区文化市场有以下思路。

一是抓精品,处理好“精品”与“数量”的关系。宁夏受经济条件所限,文化建设资金投入有限,“广种薄收”不仅浪费资源,而且收效不大。因此,要用前瞻性、战略性的眼光,准确把握新时期文化发展的大趋势,集中财力、人力、物力,打造一批“名报刊”“名影片”“名剧目”“名栏目”等,把文化市场的“火车头”建造起来,让“文化精品”成为繁荣文化市场的“催化剂”。

二是抓引导,处理好“疏”与“堵”关系。市场上任何一个新业态的出现,都有其客观存在的需求性,如果对有问题的新事物一味进行打击,则会演变成“地下暗流”。在培育和发展宁夏文化市场中,除对“黄、赌、毒”严厉打击限制外,应把更多的精力放在研究需求、满足需求、扩大需求、引导需求上,深入研究不同群体、不同层次的个性化文化需求,以开放的姿态,大胆吸收外来有益文化,大胆借鉴其他地区的好做法,放宽市场领域,大力培育新型文化市场。

三是抓联合,处理好“朋友”与“对手”的关系。目前,全国的文化市场已经由割裂、分散状态进入开放、融合的格局,联合发展,可以更好地实现共赢。宁夏受经济、地理条件所限,文化企业如果仅仅依靠自身积累,不搞联合,不搞嫁接,很难实现较大跨越。要重视与国际国内文化名企的联合发展,借用大企业资金、技术、管理和运作方面的优势,取长补短,做活本区文化市场。

四是抓先机,处理好“追赶”与“超越”的关系。加快对传统文化产业的改造提升,逐步缩小与发达地区之间的差距;对新型文化产业,则需要具备战略眼光,提前筹划,只有这样,才能实现超越,实现更大的发展。对于新兴产业,如果能抓住机遇,抢先一步,就会迎头赶上。尤其是针对3G等新数字媒介的出现,跟踪配套文化产品的开发,抢抓商机,早规划、早动手、早受益,使之尽快成为宁夏文化市场新的经济增长点。

2010年,在全球金融危机持续的影响下,文化市场会继续保持一种高需求、高活跃状态,会催生更多文化市场业态,会有更多的文化产品来承载起因经济低迷而产生的精神依托。就进一步培育和发展宁夏文化市场来讲,需要从消费环境、制作生产、市场监管等方面有所突破。对此,有以下几点建议。

(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消费环境,着力增强文化市场吸引力。一是继续加大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在市、县(区)新建、改建一批设施、设备完善的剧院、图书馆,提高公共设施支撑水平。抓好自治区文化标志性工程建设。二是进一步提高数字图书馆和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水平,拓展和延伸资源的覆盖面。三是推进系列重大文化活动常态化,争取多办国际性、区域性文化活动,切实办好宁夏农民艺术节、社区文艺展演等。四是优化经营模式,大力发展图书、网络连锁经营;积极发展市县电影院线,活跃城乡电影消费市场。

(二)壮大文化产业,提高文化生产力,着力培育文化生产市场。一是大力发展传统文化产业。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力争把宁夏广电传媒集团公司和黄河出版传媒集团有限公司培育成多媒体经营、跨地区发展的大型文化企业集团。二是抓好重点文化产业、示范产业基地和骨干文化企业的培育发展,积极建设文化产业园区、文化特色街区。三是加大文化招商。立足“九大主流文化”资源,引进1~2个文化战略投资者,高起点的运作一批演艺产业项目。四要积极发展文化配套产业,依托工业园区,大力开展演艺服装、道具、器材等研究开发和生产,延伸文化产业链。五要争取国家扶持,利用宁夏与阿拉伯国家的文化联系,争取国家出版基金、民族图书出版专项资金等,加强阿拉伯文图书出版,争取抢占中国国内原创图书阿文译版的制高点,以求外向型发展。

(三)发展文化中介机构,不断增强文化传播力,着力繁荣文化市场。要积极发展独立公正、规范运作的专业化文化市场中介服务机构,按照市场化原则规范和发展行业协会组织,使其在人才流动和信息交流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不断拓展我区文化产品转化的渠道。

(李刚军: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副秘书长,政研室主任;董强: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政研室副巡视员;张洪斌: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政研室社会发展研究处处长;安军: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政研室社会发展研究处副处长;杨菲: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政研室社会发展研究处副主任科员)

文化会展业在我区经济发展中凸显重要作用

马珍

会展业是集商品展示交易、经济技术合作、科学文化交流为一体,兼具信息咨询、招商引资、交通运输、城市建设、商务旅游等多种功能的一种新兴产业,能够短期内汇聚巨大的信息流、技术流、商品流和人才流,对国民经济和社会进步产生积极的带动和促进作用。文化会展业是以文化产品作为主要展示对象的,作为会展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推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内容和强有力支撑。通过举办各类文化会展,在取得直接经济效益的同时,可以带动一个城市或一个地区相关产业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达到促进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的目的。

每次会展活动,众多来自不同国家不同地区、具有不同生活方式和文化背景的人群集聚时,形成了多元文化的交融、思想的沟通和观念的碰撞。各种科技知识、创新思维、物产文化、民间艺术等的展示和交流,极大地扩张了会展的文化传播功能。文化会展业已成为一个地区或城市对外开放、招商引资、外事活动、城市发展的不竭动力,所以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发展文化会展业,2008年下发了《关于推动宁夏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实施意见》,加大对会展业等8个重点产业的扶持力度。我区自银川国际会展中心和银川文化城建成投入使用后,在会展硬件设施条件改善的基础上,广泛开展了一系列会展活动,使会展业成为拉动宁夏服务业增长的新动力,不仅活跃了地方经济,还丰富了人民群众精神生活,促进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同步发展。

一、2009年宁夏文化会展业情况

2009年全区举办各类展览展会51次,其中银川国际会展中心举办19次,宁夏展览馆举办27次,银川文化城举办5次。各类文化主题展览30次,专业类主题展览16次,其他展览5次。

在文化类主题展览中大型的活动主要有:首届中国西部(银川)房·车生活文化节、宁夏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展示周、第四届中国宁夏国际清真食品穆斯林用品节暨宁夏投资贸易洽谈会(以下简称宁洽会)和首届中国宁夏国际文化艺术旅游博览(以下简称文博会)等。仅宁洽会、文博会两次会展,签订了合作项目206项,签约金额达1584亿元以上。全区较为大型的会展活动均在银川国际会展中心举办,宁夏展览馆在硬件设施较为落后的条件下,也成功举办了全区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书法作品展览、第三届宁夏广告展览会和宁夏精神文明建设书法、美术、摄影作品展等公益性文化展会15次,行业、经贸类展会12次。银川文化城举办了春节花灯会、风筝节、第七届赏石旅游节和宁夏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周等展会活动。作为宁夏非物质文化遗产孵化基地,2009年银川文化城又被列入自治区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纵观全区举办的各类会展,从创意、策划、运作等方面均办出了特色,收益颇丰,使银川成为西北地区会展经济较为活跃的地区。

随着银川汽车消费市场的升温,5月、7月在银川国际会展中心举办了首届中国西部(银川)房·车生活文化节和第二届银川(国际)汽车展销会,都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在第二届银川汽车展销会上,首次实行了门票销售制度,仅此一项就收入70余万元,不仅刺激了银川汽车消费和房市消费,还对我区的汽车产业结构升级和汽车文化的传播都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6月13日在第四个文化遗产日上,在银川文化城举办了以“保护文化遗产,促进科学发展”为主题的宁夏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展示周,此次活动采用市场化运作方式,采取冠名赞助的方式成功举办了我区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盛会。8月份在银川国际会展中心举办的宁洽会是由国家商务部、中国贸促会和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国家级投资贸易洽谈会,此次宁洽会以“开放、友谊、合作、共赢”为主题,全面宣传和展示了清真食品和穆斯林用品为主的特色产业,期间举办了第四届中国(宁夏)国际清真食品穆斯林用品节,第二届中国(宁夏)回商大会,国际羊绒(毛)精品展,宁阿经贸合作发展研讨会,国际清真产业合作发展论坛等一系列大型活动,共达成议向性项目资金1500多亿元,签订合作项目167个。2009年宁夏文化发展中的一件大事,就是首届中国宁夏国际文化艺术旅游博览会的召开,此次博览会从6月开始筹办至9月开幕,期间有6个国外艺术团、9个国内艺术团和宁夏本地的9个文艺院团共演出100多场,还举办了“同一首歌”大型晚会、第七届中国西部民歌(花儿)歌会、中国回族文物精品展、宁夏大型书画展以及文化论坛、旅游推介等活动,集中展示了我区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突出文化、艺术、旅游三大元素,让我区广大群众享受了国内外文化艺术发展的成果。此次旅博会也是我区文化类展会中收益最大的一次活动,共签约39个项目,合同与协议引资总额84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