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宁夏文化蓝皮书:2010
5379000000041

第41章 黄河文化的建设与发展(1)

黄河文化托起的“黄河金岸”

刘天明,李华

黄河——这条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在亘古不息的奔流中,成为中华民族得以繁衍的血脉,孕育出世界上最古老、最灿烂的文明——中华文明。黄河流域不仅是中华民族的摇篮,也成为世界古文明发祥地之一。黄河文化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不断丰富着中华儿女的精神生活,充分展示着代代炎黄儿女的创造之美。

母亲河流经的不同地域体现出不同的文化特点。在黄河母亲的哺育中,宁夏以其悠久的历史文化和独特的人文环境,体现出鲜明的地域和民族特色文化。宁夏党委、政府提出打造“黄河金岸”的战略构想,对于实现宁夏跨越式发展、持续性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实施“黄河金岸”的过程中,黄河文化所起到的重大支撑作用是无法取代和不可估量的。

一、黄河文化与“黄河金岸”

黄河文化历史悠久,具有深厚的文化积淀。它是中华民族特别是黄河流域广大劳动人民在与黄河的接触中,在治理、开发利用、保护、亲近黄河的生活实践中,对黄河深层次的感悟、认识和思考,从而形成的价值理念与精神追求、思维方式和行为创造的综合反映。它体现于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见证于广大民众的日常生活中。它是华夏儿女在历史与现实、传统与现代、理念与实践、自然与人文之中奏响的生命之曲与和谐乐章,形成一种昂扬向上、勇于探索、奋斗拼搏、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当之无愧地成为中华民族旗帜性的精神脊梁和标志性的文化符号。“黄河金岸”建设再次向世人展示着不朽的黄河精神和黄河文化魅力,使黄河文化在黄河金岸的打造过程中,伴随着新时代建设战鼓的强音,以崭新的雄姿鲜活地在“塞上江南·神奇宁夏”绽放生机,释放活力。

俗话说,天下黄河富宁夏。在黄河这条“几”字形的玉带上,宁夏段恰好处在河流中上游,黄河水穿宁夏平原而过,在宁夏境内流经中卫等10个市县,全长397公里,这些沿黄河分布的市县,以43%的国土面积,集中了宁夏全区57%的人口、80%的城镇、90%的城镇人口,创造了宁夏90%以上的GDP和财政收入,已初具城市带雏形。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宁夏成为农牧皆宜之地,成为农耕民族和游牧民族共同的生活区,成为北方少数民族与中原汉民族的交会区,是东西交通的融会地。宁夏段的黄河文化是与宁夏的自然地理、生态环境、经济社会发展和时代变迁紧密相联的,因其独特地理位置和在复杂历史变迁中,形成回族伊斯兰文化、西夏文化、丝绸之路文化、石窟文化、长城文化、岩画文化、草原游牧文化、农耕文化等亮丽多彩的多元文化。

因此说,是黄河文化孕育了“塞上江南·神奇宁夏”,宁夏依黄河而发展,依黄河而兴盛;同时,在这片热土上怀着美好生活希冀和追求的历代人民共同创造了宁夏段的黄河文化。

早在2007年,自治区政府主席王正伟就对沿黄城市带(群)建设作了部署。宁夏党委、政府将重点抓好沿黄滨河大道和沿贺兰山西线高速公路建设,鼓励支持沿黄各县市(区)相向发展、互联互通,共同打造“黄河金岸”,这是“黄河金岸”的首次亮相。2008年在宁夏回族自治区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王正伟对“黄河金岸”建设的主体内容进行了阐述:加快建设沿黄城市带(群),奋力打造“黄河金岸”。建设沿黄城市带(群)要力求做到六个一体化。

一是规划编制一体化,二是基础设施一体化,三是产业发展一体化,四是区域市场一体化,五是生态环境建设一体化,六是市政服务一体化。要通过这种同城化的持续推进,打造“黄河金岸”,使其成为“呼—包—银—兰”经济带的重要一极,成为西北地区重要的商贸物流中心和文化旅游中心,成为我区承接发达地区产业转移、参与国内外市场竞争的强势经济群。2009年4月9日,自治区党委、政府召开沿黄城市带(群)建设启动大会,这标志着宁夏沿黄城市带(群)建设、打造“黄河金岸”正式进入实施阶段。大会明确提出,建设沿黄城市带(群)、打造“黄河金岸”要突出六条功能线建设:即生命保障线、抢险交通线、经济命脉线、特色城市线、生态景观线、黄河文化展示线。就是要把宁夏建成特色精品城市带(群),西北地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示范基地,西部大开发新的战略支点,中国面向伊斯兰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中心和中国黄河文化的典型展示区域。“黄河金岸”的明确提出,对黄河文化的大力建设,对于推动宁夏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和促进宁夏经济社会发展都有着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战略意义。

2009年由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和政府审定通过,自治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厅、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写的《宁夏沿黄城市带发展规划总报告》又给出了“宁夏沿黄城市带”的权威定义:是以黄河中上游宁夏引黄灌区为依托,以地缘相近、交通便利、经济关联度较高的首府银川市为中心,以石嘴山、吴忠、中卫3个地级市为主干,以青铜峡、灵武、中宁、永宁、贺兰、平罗6个县市和若干个建制镇为基础的沿黄河呈带状分布的城市集合体。打造“黄河金岸”,同城化经济建设是核心,但绝不是仅靠经济来支撑,还需要文化——尤其是在特色上下工夫,提升城市的文化品位和内涵。自治区政府的智囊团在《宁夏沿黄城市带发展规划》中提出了“一核两翼”(“银川—吴忠”核心城市区,石嘴山北翼城镇组团和中卫南翼城镇组团)和“一带两轴、一核二极多点”(沿黄城市带包括由多条运输通道为依托的沿黄地区城镇和产业发展主轴带以及以太中银铁路、中宝铁路为主的交通廊道发展次轴线;以“银川—吴忠”为主体的核心区,石嘴山北部极点城市和中卫南部极点城市,多点指包括平罗、贺兰、永宁、灵武、青铜峡、中宁等县级市区和城关镇)的建设方案。《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批转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关于加快推进沿黄城市带发展实施方案(2009~2012)的通知》说得更具体,2009年我区将规划建设黄河小镇、黄河书院、黄河楼、黄河圣坛、水工博物馆、枸杞博物馆等滨河标志性工程,2011年全面建成。

2009年开工建设宁夏大剧院,石嘴山、吴忠和中卫科技馆、博物馆、图书馆、体育馆、文化中心等一批城市地标性项目,2010年建成。大力培育回乡风貌,推进特色城镇建设,整理和保护城市中的回族聚居区,2010年前完成银川、吴忠、永宁等城市民族风情园、文化展示馆和餐饮特色街建设。2012年建成沿黄河两岸景观大道。“黄河金岸”展现了宁夏融通做好“黄河、生态、民族、历史”四篇精彩华章,培育“塞上明珠·神奇宁夏”“黄河名城”的品牌形象,为世界徐徐展开一幅幅极具宁夏特色的“黄河风情长廊画卷”。这是展示宁夏悠久历史的窗口,展示宁夏丰富资源的窗口,展示宁夏快速发展成果的窗口,更是展示黄河文化卓越风姿的窗口。

以宁夏沿黄城市带(群)建设、打造“黄河金岸”发展规划为指导,各市依据自身资源优势特点制订了围绕“黄河金岸”建设,主打彰显特色文化的黄河文化发展品牌方案,充分体现了“塞上湖城”银川、“山水园林之城”石嘴山、“滨河水韵之城”吴忠、“浪漫沙都”中卫的地域特色。注重塑造个性化的形象和品牌,以“不同”和“异质”的文化特色拓展发展空间,避免了“千篇一律”“千城一面”。努力把现代气息、历史神韵和地方特色融于城市建设之中,体现了“力争做到一个城市一风格,一条街道一道景,一座建筑一幅画,力争使城市的每一个大建筑、每一片区域、每一条街道、每一座广场都成为精品,将沿黄城市带(群)打造成西部真正的‘黄河金岸·塞上明珠’,打造成具有宁夏特色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精品魅力城市带。”(王正伟主席2009年4月9日《建设沿黄城市带(群)打造黄河金岸——在宁夏沿黄城市带(群)建设启动大会上的讲话》)

打造“黄河金岸”,推动黄河文化建设的号角已经吹响,各项建设工作正在有序、全面的进行。一是加强对黄河历史传统文化、民间民俗文化的收集整理、保护传承。例如,对宁夏境内明代长城、灵武恐龙化石遗址、西夏历史文化遗存、贺兰山岩画、口弦、花儿、民间故事传说、民间手工艺等采取针对性的文化抢救保护措施。并在此基础上深入研究,紧密结合当前文化建设,进行文化创新,焕发文化生命力,发扬光大,充分展现历史与现代的交融,体现特色与多元的并行发展。二是充分利用民族和区域文化资源,打造黄河旅游文化品牌。宁夏有江南水乡、雄浑大漠、回乡风情、西夏文化、红色旅游、丝绸古韵等自然与人文交融的亮丽景观。例如,宁夏科技馆、博物馆、图书馆、银川国际会展中心和银川文化艺术中心充分展现了爱伊河水系的极致之美,成为银川和全区的地标性建筑,既体现了人文与自然的和谐之美,又大大提升了宁夏的城市蕴含和文化品位。中卫市在全力打造“浪漫沙都”“腾格里湿地公园”“中国沙漠旅游基地”“中国长城故乡”“西部攀岩探险基地”等黄河两岸旅游文化品牌。吴忠市依托黄河文化建设,向纵深推进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和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三城联创”活动,并且获得“中国最佳休闲旅游城市”入围和2009中国旅游竞争力显著提升城市,力争2010年通过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和中国旅游城市的验收。石嘴山市着眼全局紧抓特色,对“三馆一中心”到宁夏水域旅游风景区进行了详细的规划。三是高效发展“黄河金岸”的特色产业、生态农业、会展业,使“黄河金岸”的经济建设与展示黄河文化的独特魅力有机结合起来,促进经济文化互动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例如,银川市举办了融经济、文化于一体的各类会展。吴忠市大力发展以农业“十大基地”为主的现代特色优势农业产业,展示了黄河灌溉文化的独特魅力。还积极推动发展以清真食品和穆斯林用品为主的民族特色产业,抢抓承办第二届中国(宁夏)回商大会的有利时机,积极推进与麦加、迪拜、吉隆坡等国际性大城市的合作,建立面向伊斯兰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合作平台。中卫市依托香山硒砂瓜、枸杞等特色产业,举办了体现浓郁黄河文化的香山硒砂节和枸杞节等文化节日,还建设了枸杞博物馆。石嘴山市充分利用丰富的资源环境,大力发展生态园绿化工程和景区文化旅游项目,收到了文化和经济共同发展的功效。总之,在加快黄河两岸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促使黄河文化得以提升和繁荣。

二、“黄河金岸”的文化亮点

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打造“黄河金岸”过程中,经济社会发展与文化建设都取得了很大成就。其中,文化亮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黄河金岸”文化发展突显了黄河主题

宁夏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资源,如横城、兵沟汉墓群、灵武恐龙化石遗址、岩画等无不闪烁着昔日的光彩。在广博精深文化积淀的高起点上,通过深入挖掘黄河历史文化与民风民俗文化,以黄河文化为轴心,规划建设黄河楼、黄河书院、黄河度假村、黄河小镇、黄河祭坛、黄河博物馆和黄河农耕文化园、黄河风情园、黄河雕塑园、黄河休闲广场等“黄河金岸”景区,这将充分展示银川等黄河名城的精彩魅力。同时,“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黄河永著安澜颂,留取丰功万古存”“天堑分流引作渠,一方擅利溉膏腴”“不尽黄河浪有声,凭谁击水起鲲鹏?”“大道飞越连山河,八骏驰骋贯古今”等各个时期名人名家咏颂黄河的诗作、辞赋,大禹治水等有关开发治理黄河的典故、传说、歌曲,使这方神奇的土地蜚声四海。这些都唤起了人们对黄河历史文化的美好记忆,激发人们对丰富黄河文化的创作热情和灵感。为讴歌中华民族母亲河的悠久历史文化,颂扬中华民族在黄河哺育下新的时代精神风貌,打造黄河文化展示线,宁夏回族自治区文化厅和宁夏民族艺术研究所2009年开展了面向区内外征集反映黄河题材的诗、词、赋、歌曲、美术、书法、摄影作品的活动。目前银川市的公交车、部分墙体上张贴的名人书画名作,增加了城市的文化元素。大型回族舞剧精品《月上贺兰》花儿歌舞剧《大山的女儿》及文学作品等挖掘的有关黄河文化的各类文艺作品,这些既让人们充分领略到中华民族母亲河的古老沧桑、气势磅礴和深邃的文化底蕴,又充满时代气息的现代文明元素,全方位、多视角地展现了宁夏跨越式发展所取得的辉煌成就,体现出宁夏开放包容、兼收并蓄、和谐共生的文化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