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石嘴山之最
5381400000013

第13章 工业·交通·邮电(6)

第一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

2011年,国务院办公厅复函自治区政府和商务部,批准宁夏石嘴山工业园区升级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定名为石嘴山经济技术开发区,实行现行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政策。宁夏石嘴山工业园区(石嘴山陆港经济区)1992年成立,规划面积15平方公里。按照“统一规划、分步实施、滚动发展”的原则,规划建设了电力产业园、冶金产业园、特钢产业园、生物化工产业园和新材料、新能源产业基地等工业小区。已建成发电企业总装机容量为260万千瓦,占宁夏全区装机容量的1/3;具有30兆瓦太阳能发电和年生产4000吨多晶硅、5万吨L-乳酸、60万吨钢材等产品的能力。截至2010年,园区入园企业358家,完成工业产值203.8亿元,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4.84亿元。

第一期企业董事长培训班

2012年10月17日,石嘴山市第一期企业董事长培训班在市委党校开班,对全市23家骨干企业的董事长(总经理)及部门县区共31人进行了有针对性的培训。为了加快推进市第九次党代会确定的“工业强市、转型发展”战略,结合“强龙工程”的有关要求,石嘴山市决定对民营企业家进行系统培训,使他们在战略思维、企业管理和企业融资发展的能力上有较大提高,为企业做大做强和产业升级打下坚实基础。11月2日,市委书记彭友东,代市长王永耀以及马平安、蒋文龄、高瑞莉、王剑义等市领导与参加培训的企业家进行了座谈交流。

在国内首次掌握全自动单晶炉生产制造技术

2010年3月15日,宁夏日晶电子科技有限公司135KG大型全自动单晶炉成功拉制出6至8英寸单晶,使中国成为继美国、德国等先进国家之后完全掌握全自动单晶炉生产制造技术的国家,进入世界单晶炉制造先进行列。

第一座220千伏智能变电站

2011年10月,宁夏第一首座220千伏智能变电站在石嘴山市建成投入运营。该站位于石嘴山市河滨工业园区内,对缓解石嘴山部分地区220千伏变电站主变重载问题,合理分布电网负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也满足了石嘴山市河滨工业园区未来强劲的用电和该地区新能源大规模接入电网的需求。该站采用了国内技术领先、安全环保的全数字化智能设备,可以完美达到“一次设备智能化、信息交换标准化、系统高度集成化、运行控制自动化、保护控制协同化、分析解决在线化”的功能要求,完全实现了智能变电站建设目标,整体水平全国领先。未来,技术人员足不出户,从远端就可对该站进行指令操作,实现全站的无人值守。

率先在宁夏实现电网调控一体化运行

2012年12月,石嘴山供电局率先在宁夏实现电网“调控一体化”运行,全局管辖的45座35千伏及以上变电站全部实现无人值守,实现35千伏至220千伏调控一体化全网覆盖。这标志着石嘴山市电网调度从此将逐步告别传统管理模式,向着实现调度、监视、操作一体化、集约化、精益化的“大运行”目标模式转变。“调控一体化”与传统模式的最大转变即把电网监控和调度发令整合,将调度、监控人员合成同一班组进行管理,监控和调度业务在班组内部统一调配,实现调度与运行全方位融合值班。

第一批液化天然气重卡交车

2012年7月31日,石嘴山市首批20辆液化天然气重卡交车仪式在平罗新区人民广场举行。当平罗县鑫海宏达工贸有限公司负责人从陕西重型汽车有限公司负责人的手中接过钥匙时,意味着石嘴山市运输行业首批清洁能源重卡正式投入使用,开创了全市乃至宁夏运输行业绿色环保先河。到今年年底,平罗县鑫海宏达工贸有限公司还将分批引进液化天然气重卡和牵引车,液化天然气重卡保有量将达到100辆。

首批入选国家两化融合生产重点推进项目

2011年9月,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组织召开两化融合促进安全生产经验交流会,会议公布了国家首批两化融合促进安全生产重点推进项目,石嘴山市东方钽业股份有限公司的高比容钽粉细径钽丝生产线扩建改造项目和英力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的2X30000KVA密闭电石安全生产自动控制系统项目入选。这两个项目的实施,为两家企业设备安全监测与预警管理提供系统化支持,实现了企业安全生产设备检测的系统化、智能化和数据化,提升了企业的安全生产管理水平。

规模最大的煤炭市场综合整治工程

石嘴山是一个依煤而建、因煤而兴的工业城市。煤炭产业曾经为全市乃至全区工业经济发展做出过巨大贡献。经过多年发展,全市已形成崇岗煤炭加工区、石嘴山工业园区、宁夏精细化工基地等6个较大的煤炭洗选及加工区域,共有煤炭经营企业近1000家。但由于种种原因,全市现有煤炭经营企业布局分散、规模小,存在无序竞争、污染环境、税收流失等问题,直接影响到城市的对外形象和长远发展。2011年9月,依据国家《煤炭法》《煤炭经营监管办法》和自治区《煤炭经营监管办法实施细则》等有关法规,石嘴山市向煤炭市场“宣战”,重拳出击,计划用3年时间,整顿煤炭市场,逐步实现煤炭市场集中经营、秩序良好、管理规范、环境改善等发展目标。市委、市政府制定下发了《关于规范发展煤炭市场的意见》,3年内将取缔平西路西大滩煤炭市场和靠近居民区的红果子煤炭市场。对现有煤炭加工经营市场进行改造提升,按照城市区和非城市区实行仓式和半仓式管理,通过建设储煤仓,做到“煤炭不外露”“污水不外流”,严禁煤炭市场对周边环境造成污染。2012年市委、市政府再次制定下发了《关于进一步推进规范发展煤炭市场工作的意见》。至2012年年底,通过联合执法、专项整治和重点打击,全市共取缔非法企业232家,279家企业开工建设储煤仓,已建成使用138家,各县区分别完成了煤炭经营公司的组建工作,煤炭集中加工区的道路改造、封闭管理大门、电子计量监控系统、土地收储、节点绿化等基础设施建设得到了初步改善。

首开宁夏铁合金余热发电先河

2012年11月28日,首开宁夏铁合金余热发电先河的石嘴山市荣华缘4.5MW铁合金余热发电项目经过两年建设,正式投产发电。石嘴山市荣华缘4.5MW铁合金余热发电项目由宁夏节能投资有限公司与石嘴山市荣华缘冶金有限公司合作开发共同建设。该项目是对石嘴山市荣华缘冶金有限公司1台25500KVA和两台12500KVA硅铁矿热炉的烟气余热进行回收,通过余热锅炉产生蒸汽发电。项目装机容量4.5MW,总投资3000余万元,投产运营后可实现年发电量约3000万千瓦时,全部自发自用,每年可节约标准煤约1.1万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2.5万吨。铁合金余热发电是加快铁合金行业结构调整、促进节能降耗的重要举措,对宁夏铁合金行业实现资源综合利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宁夏最大的子午线轮胎项目

2012年12月1日,宁夏大地化工有限公司召开《年产2010万条子午线轮胎项目技术方案论证》会,标志着宁夏最大的子午线轮胎项目将落户石嘴山市。该项目对于调整优化全区化工工业结构,带动相关配套产业发展,吸纳生态移民就业等将起到积极推动作用。宁夏大地化工有限公司投资建设的年产2010万条子午线轮胎项目总投资80亿元,占地面积2200亩。项目包括:年产1000万条全钢、1000万条半钢、10万条航空子午线轮胎。一期项目将在2013年3月开工,年底前建成一条年产200万条全钢子午线生产线、一条年产1000万条半钢子午线生产线,完成投资30亿元。大地化工公司建成10年来,逐步从电石、铁合金等高耗能产业向PVC等低能耗精细化工产业转变,此次年产2010万条子午线轮胎项目达产后每年销售收入可达200亿元,可提供就业岗位1万余人,将实现移民工作与企业用工的“双赢”。

宁夏第一台数码印刷系统

2012年2月15日,由石嘴山市青年印刷厂引进的宁夏首台数码印刷系统调试完毕开始生产。该印刷系统打破了传统印刷的繁琐环节,印刷质量高,印刷速度快,无需油墨、制版,无污染。该系统的引进,标志着石嘴山市印刷业已步入数码时代。石嘴山市青年印刷厂位于大武口区解放东街,占地面积5000平方米,1985年由李敬个人独资兴建。

最早的黄河渡河工具

明嘉靖11年(1532),居住在河套地区的蒙古吉囊部,用牛羊皮囊制成的“浑脱”为渡河工具,从今市境黄河段下水渡河,举部向贺兰山以西迁移。这是石嘴山乃至宁夏最古老的水上运输工具。在今宁夏一些旅游景区,人们还能见到并乘坐“浑脱”皮筏在黄河水面上漂流。“浑”是“整体”的意思,“脱”即“剥皮”。唐代以前,一般将这种渡河工具称作“革囊”(因“缝革为囊”内充入空气而得名)。至宋代,制作方法有了改进。宰杀牛羊后制作的皮囊不再是缝合而成,而是采用“浑脱法”,使皮张保持完整,“革囊”遂变成了“浑脱”。把若干个“浑脱”并排捆绑在一起,便成为“皮筏”。大型羊皮筏用460个皮囊组成,可载货15吨;小型羊皮筏由10余只皮囊组成,可载货400~500公斤。牛皮筏皮囊内不充空气,而以羊毛之类的轻货充之(运载羊毛尤如此)或填以干草,又称“草筏”。大型牛皮筏由128个皮囊组成,可载货20吨;中型者由64个皮囊组成,可载货5吨。1958年包兰铁路未通车前,石嘴山煤矿建设所需的一些大型机器设备,因包兰公路路况不好不能承载,大多采用大型牛皮筏(长20多米),将急需的大型设备、木材、钢材由兰州顺黄河运抵石嘴山。20世纪60年代之后,由于黄河上游陆续筑起大坝,长途运货皮筏逐渐消失。

最大规模的黄河水运

北魏之前,石嘴山境内黄河只有渡运而无长途水运。太平真君7年(446年),统治北方的北魏太武帝拓跋焘诏令薄骨律镇(今吴忠西南)镇将刁雍,将河西屯谷50万石军粮运至沃野镇(内蒙古五原县北)。由于时间紧,运量大,走常规陆路根本无法完成。刁雍上表朝廷请用黄河水运获准。当年冬刁雍造船200艘,每船可载粮1000石,次年3月至9月,船队途经石嘴山黄河水域将50万石军粮全部运到目的地,比陆路运输缩短时间两年半。刁雍开创的黄河长途水运并“永以为式”,为石嘴山以后1500多年的水上交通拉开了序幕,也为石嘴山在近代成为水旱码头、宁夏贸易门户奠定了基础。

最早的黄河机动船舶

石嘴山在清末民初为黄河上游民船航行的起点。民国7年(1918年),兰州士绅组织陇绥轮船公司,购汽船2艘,航行于兰州~石嘴山之间。这是石嘴山最早的黄河机动船运。1919年,马福祥与甘肃督军兼省长张广建合办轮船公司,在上海求新船厂定购汽船2艘,其中一艘在石嘴山~包头间上下水试航成功,次年因马、张二人调任而停办。

最早的汽车运输

石嘴山地区使用汽车最早从事运输的是惠农县(今惠农区),1953年该县购进汽车12辆,为市境内拥有汽车之始。1955年增加到15辆,到1959年增加到113辆。同年自治区人民委员会给石炭井铁厂调入汽车6辆。陶乐县工交部也在这年引进第一辆汽车。1958年11月成立宁夏运输公司石嘴山分公司,有汽车43辆。1960年撤销惠农县成立石嘴山市,有汽车118辆,当年完成货运量80.48万吨,周转量为744.70万吨公里。

最早的市区公交

1958年11月,宁夏运输公司石嘴山分公司首次购进两台解放牌客运汽车,于1959年年初开通了石嘴山汽车站(今惠农区)~河滨区、石嘴山~火车站2条市内营运线路。这是石嘴山市区最早的公交营运线路。1960年建市后,次年12月石嘴山分公司移交石嘴山市,更名为石嘴山市运输公司,承担着全市客运、货运任务。1976年5月,成立石嘴山市公共汽车公司(从运输公司分离出),隶属市城乡建设局。公共汽车公司营运线路3条,总长度30公里。1978年,公司在大武口地区成立大武口车队,开辟了大武口~石嘴山(今天惠农区)、大武口~石炭井、大武口~白芨沟、大武口~平罗县城4条营运线路。到1990年,全公司共有车队4个,维修车间2个,营运车辆77辆,营运线路11条,总长度291.9公里,年客运量435万人次。

第一条铁路

1958年8月1日,包(头)兰(州)铁路建成通车,开创了市境乃至宁夏铁路运输的历史。包兰铁路穿越市境南北,由内蒙古自治区乌海市乌达区入市境石嘴山市惠农区,由平罗县西大滩出境,市境内全长80公里。以石嘴山站(原平罗站)为中心点,南至银川61公里;至兰州529公里;北至包头450公里;至呼和浩特615公里;至北京1282公里。境内沿线由北向南设站6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