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我要上北大
5480000000005

第5章 我的“新厚勤哲学”(1)

刘爽

人生格言:世上没有绝望的处境,只有对处境绝望的人。

刘爽,2004年天津文科状元,

毕业于天津耀华中学,

现为北京大学法学院在读研究生。

不记得是哪位伟人说过:人生中最困难的事情就是选择,一旦目标确定,其他困难就会迎刃而解。自从我强烈的自尊受到伤害而决定重新奋起,追逐自己的北大梦开始,我就玩命地学习。整个高三在我的记忆中只剩下一张堆满书本的褐色书桌。其实,由丑小鸭蜕变为白天鹅是一个痛苦而艰难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每一个人的情况不尽相同,因此也没有什么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经验。但是,面对困难和挫折时,人们的心情往往大同小异。比如在学习中,由于好多问题不明白,又没有人帮助解决,我们往往就会失去信心和兴趣。越是不懂的东西,越是不想学,如此一来形成了恶性循环。如果你是幸运的,遇到了一个具有耐心,又善于激励学生兴趣、开发学生潜力的好老师,或许这个问题解决起来就会轻松得多。可是,并非每一个人都有如此好的运气啊!遇到这种情况我们又该怎么办呢?我在学习过程中形成了一套自己的办法,我称它是“新厚勤哲学”。

我的“新厚勤哲学”说来主要包括两点:勤问勤思和多做,主要的还是第一点。

学习务必勤问勤思,常言道:“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学习是艰苦的脑力劳动。若不勤动脑筋,不勤思考,那是无法学到知识的。对于老师上课讲授的知识,当时就该加以揣摩,如换个角度看,反过来看看老师讲授知识的规律或定理是否成立,若当时想不通,可做简要的标记,课后立即问老师,此时的知识记忆既深刻又持久。勤问,恐怕有多数同学都不愿意这样做,总觉得问问题是很丢脸的事情,因为这样会表现出自己的无知,可能会受到老师的批评和责备。起初,我也是一个非常腼腆的学生,害怕看到老师因为自己的无知而眉头紧皱的样子。还记得有一次一道非常简单的数学题令我百思不得其解,想问同学又怕别人嘲笑,想问老师又怕老师责备,瞻前顾后,犹豫不决。可事后证明,我的一切担心都是多余的,老师不但认真地回答了我的问题,还表扬我具有打破沙锅问到底的精神。从此以后,我只要一有不懂的问题就去问老师或同学,虽然有些问题显得非常幼稚,可是我敢于承认自己不懂,不懂就是不懂,不问或许永远都不会懂!

我的第二个秘诀就是多做。多做是指把自己在练习或考试中出错的题目专门记录在一个本子上,并且要分析为什么自己会做错,然后在以后的日子里反复地对这些练习题进行温习。可能大多数人都会对试卷上的红叉子有着无比的反感,每当拿到试卷以后,最大的愿望就是尽快地让这些红叉子消失!其实这里有一个心态问题,我常对自己说,今天犯错了,或许以后就不会再错;今天丢一分,在高考的时候我可能就会多得一分。以英语语法题为例,这一部分曾是最令我头疼的部分。在高一的时候,做40道试题竟然会有10道是错的。随着我错题本的建立和典型错误的积累,后来我40道试题中偶尔会有一道或两道出错,甚至许多题目根本不用看答案就知道它要考的内容。

我的各科复习经验

随着第一轮复习的如约而至,真正的高三生活拉开了帷幕。在高三的复习阶段,生活是异常地紧张。我们必须同时面对六门功课的“轰炸”,必须同时达到一个比较高的水平。我们不仅要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运用知识。面对如此的压力,勤奋是自不待言的。可是有些同学整天从早忙到晚,不停地跟着老师的进度前行,一遍遍做着习题,而成绩并没有明显的提高。我觉得,在高三的复习中还有一个方法问题。好的学习方法能够提高我们的学习效率,使我们事半功倍,反之,则会出现上述“事倍功半”的结果。我个人的经验是一方面我们要紧跟老师的进度,另外,我们还要找到一种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A.语文

当时,我的语文是比较差的一门,所以在复习阶段我有意加强了对它的重视。应该承认从某种意义上说,语文是最难的科目。说它难是指语文的学习是一个知识能力长期积累的过程。在语文水平较差的前提下突飞猛进、一蹴而就是很难的。但是,语文应试能力与语文把握能力是有很大区别的。因此,在一定条件下,我们可以凭借一定的方法和技巧在短期内迅速提高语文应试能力,我的个人经验是:

第一,注重知识的搜集和整理。我将课本中的重点和生僻词、古文重点文学常识和文化常识、重点句子类型等分类摘抄下来,并加以记忆。

第二,通过做模考试题中的古文、现代文章阅读摸清出卷人的思路。每一次考试后,我会对做错的试题反复研读,与老师、同学探讨,从多角度论证正确选项或答案的合理性,从而拨正自己的思路,使之与出题人的思路相吻合。

第三,实现高考论说文写作的模式化。文学创作和应试文章是有一定区别的,一般说来写作能力受天赋、经历、知识等影响,是很难在短期内提高的,但应试文章由于题材、体裁、字数的确定性,是比较容易把握其特征的。我主要是从审题训练、模式、素材三方面入手。我平时就注意找一些典型的文章分析,找出它的结构,以备考试使用。还要背诵一些名言警句,以增加文采。

B.数学

数学在高考中是非常重要的一门课。有句俗话我认为说得很有道理,“文科考的是数学外语,理科考的是语文外语”。我的数学一直很好,在学习的过程中也形成了一套自己独特的方法。

数学是一门对逻辑思维能力要求很高的学科。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从哪里来的呢?我认为一个很重要的途径是上课时听老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这样可以减少许多自己摸索的过程,不失为提高能力的一条捷径。同样是一道题目,我们可以思考:老师的解题思路是怎样的,我自己的解题思路是怎样的,两者有什么差别?为什么老师的思路能完美地解决问题,而我的总有一种不足感?我把它称之为“换位思考法”,这样多问几个为什么,解题能力无形中就提高了。能力不是什么很玄虚的东西,只要我们踏踏实实地努力,它自然会找上门来。

听课固然重要,但数学同时又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所谓的能力、知识,如果只说不做那也不可想象,而这就触及了一个令人头痛的问题——我们应该如何处理习题数量的问题。以我个人经验看来,数量的问题不是真正的问题,而是如何做的问题。经过对几年高考试题的分析,我得出的结论是高考数学依然是对基本能力和基础知识的考查。而这些又都是老师强调的。因此,我每学完一个或几个知识点就会找一个或两个典型的较有难度的综合性习题,尽量找到多种解题方法,并选择出最严谨又简单的一种。通过这种方法,我们的基本能力不但得到了锻炼,而且避免了题海战术的弊端。

另外,我继续坚持贯彻我的系统纠错机制。每做错一个题,我都记录在本子上,并分析出错的原因。这样,在纠错的过程中我的知识疏漏不断得到弥补,水平不断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