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我要上北大
5480000000008

第8章 “量”的积累成就“质”的飞跃(2)

首先是强化熟读背诵,在背诵中积累语言。语言学习就是要抓语感,我感觉英语也好,语文也好,语感强了,成绩就上去了。语感学习要抓诵读。汉语词汇丰富,运用灵活,要使自己对语言的运用不假思索、得心应手,必须对语言文字作千百次的重复,才能使语言文字的规律、含义、情味等在头脑中固定下来。熟读和背诵便是完成语言强化的必经之路。古人的学习,一开始只是读、背,头脑里装满了一堆“死”的语言材料。书读得多了,背得熟了,学生对书中的文与道似懂非懂,教师才开始讲解。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经过一定的时间,就会产生如朱熹所说的“豁然贯通”的效果,既领悟了道理,也掌握了文章,头脑中那堆“死”的语言材料一下子活了。这种读书方法看起来非常笨拙落后,其实,这正是符合汉语特点的学习方法。现在语文课堂上很少听到朗朗的读书声,一些范文佳作,虽经语文教师两三个课时口干舌燥的讲析,但学生中难以将课文熟读一遍的却大有人在。这与我们古人“口舌成疮”相比,真是天壤之别。我的做法是,每天早上和傍晚,自己拿着书,找一个没人的地方,放开喉咙大声诵背。这样不仅掌握了知识,而且到了情深处,还会从学习的压力中解脱出来,有一种神清气爽的感觉。这样的熟读背诵,就是要使自己不能浅尝辄止,而是将范文中的语句化为己有。巴金先生说过:“现在有两百多篇文章储蓄在我的脑子里面了。虽然我对其中的任何一篇都没有好好地研究过,但是这么多具体东西至少可以使我明白所谓‘文章’究竟是怎么回事。”巴金先生的话给我的启发是很深的。

其次是扩大课外阅读,在读中积累语言。所谓“书到用时方恨少”,这“少”字的含义有两个:一是读得少,二是记得少。所以说话、作文时便没词儿了。如果多读点,多积累些,天长日久,待到自己说话、作文时便能呼之即出,信手拈来,随心所欲,左右逢源。“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很多同学感到课程太紧,从不看报纸杂志什么的,认为那是浪费时间。而我对课外书刊却是情有独钟。也许是从小就养成这方面的习惯了吧,自己感到课外阅读如同吃饭睡觉,不可或缺。即使是在高三复习最紧张的那段时间里,我也总会抽出一些时间翻一下当天的报纸和一些知识性以及时事性的杂志,既放松了自己又扩大了知识面。当然,高中阶段,课外阅读不可能花过多的时间与精力,不可能拜读大部的文学名著,只能是见缝插针,选择些短小精悍的文章和读物。

增加作文密度,通过书写积累语言。熟读背诵是通过输入增加大脑中的知识和信息,作文训练则是调动大脑中的语言信息从而达到进一步巩固、运用语言的目的。我每天都要坚持写日记,每一周写一篇不同体裁的文章,锻炼组织文章、运用语言的能力。写完后让同学老师看看,请他们指出不足的地方。久而久之,知识得到了巩固,写作能力自然也提高了。

诵读、博览、作文,三管齐下,持之以恒,坚持不懈,语文的水平何愁不提高!

在学习过程中除了讲究方法外,还有一点就是要摆正心态。高中的学习生活忙碌辛苦,充满残酷的竞争,充满了来自各个方面的压力,非常容易让人产生情绪上的波动。尤其是学习成绩的不太稳定,更容易影响人。这里我谈一下我刚进高中时的经历。一开始不知怎么回事,数学就是听不懂,半个学期都没有缓过劲来,心里很急。当时班上有些同学学习特别好,就老想超过他们,于是上课的时候总想看一看别人是怎么学的,反而影响了上课。并且成绩的下滑,还使我产生了颓废感。后来,我通过与老师谈心和对自己心态的调整,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学习上,终于在高考中取得了骄人的成绩。

我的体会是,心烦意乱会影响学习效率,这时一定要保持内心的平和,把学习看作是对自身的完善以及对自己知识的扩充,而不要太注重什么名次。只要刻苦努力,运用科学的学习方法,再加上良好的心理素质,在将来的高考中一定能取得优异的成绩。同时一定要保持自信。那时我想,初中的成绩很好,这说明我在智力上并不比别人差,而且比大多数人要强。现在成绩有些下降,完全是由于从初中到高中课程的变化、难度的加深造成的。只要适当地调整自己原来的学习方法,并向老师请教,和同学们交流,肯定能取得进步。事实证明我的这些想法都是正确的。

关于高考

对我们每一个人来说,高考都是一次严峻的考验。可以说,十多年的寒窗苦读,目标都是为了在高考中取得好成绩,考上自己理想的大学。无论从哪方面说,高考都是人生一个重要的转折关头。在这里,我很愿意分享这些亲身体验,让高中生朋友们少走些弯路。

一个高三年级的同学,面对高考,往往会背负沉重的学习压力和心理压力。这个时候,最重要的东西是什么呢?是建立明确的目标。可以说,这是走向成功的第一步。每一个同学都应该在升入高三不久或更早的时候明确自己的奋斗目标,以此为指针和航标,从而给学习注入无穷动力。当然,目标的制定要脚踏实地,经过客观冷静地分析,绝不能好高骛远,异想天开。

有了明确的奋斗目标,还应该制订周密的复习计划,以使自己有限的学习时间得到充分地利用,尽可能提高学习效率。大到高三全学年的复习,小到每个月、每一周甚至每一天的复习工作,都应该有一个计划。按照计划执行,可以使复习有条不紊,考试临阵不乱,对高考成功大有裨益。全学年、每个月的较长时间的复习计划应该落实到书面,时间较短的计划只需做到心中有数就可以了。

我在很早的时候,就渴望成为一名北京大学的学生。因此,在高三刚开学的时候,我就树立了报考北京大学的志向。此后,整个高三的复习中,我都是以此目标激励自己,鞭策自己的。落实在行动上,就是制订复习计划。

在我的计划中,高三这一年的复习计划分为三大阶段。每个阶段有不同的任务、不同的目标和不同的学习方法。

第一阶段,是整个高三第一学期。这个阶段大约五个月,约占整个高三复习时间的一半。这个阶段可以称为基础复习阶段。每一个科目都在逐册逐章节地进行复习,我们自己也应该和教师步伐一致,进行细致复习。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五个月,把每一科在高考范围内的每个知识点都逐章逐节、逐篇逐段,甚至逐字逐句地复习到,应做到毫无遗漏。这个阶段,切忌急躁,要知道“万丈高楼平地起”,只有这时候循序渐进、查缺补漏、巩固基础,才能在高考中取得好成绩;只有把各个地方都复习到,才能在之后有更多时间去攻克一些综合性、高难度的题目。这个阶段,还有一项重要任务,这就是高三第一学期的期末考试。这次考试十分重要,它既可以检验自己一学期来的复习效果,又可以查找自己亟待解决的问题,还可以向你提出新的挑战。

第二阶段从寒假至第一次模拟考试前,时间大约四个月。这个阶段是复习中最宝贵的时期。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这个时期复习任务最重。因此也可以将这个阶段称为全面复习阶段。这一时期主要的任务是把前一个阶段中较为零乱、繁杂的知识系统化,条理化,找到每科中的宏观的线索,提纲挈领,全面复习。这个阶段的复习,直接目的就是第一次模拟考试。第一次模拟考试是高考前最重要的一次学习检验和阅兵,是选报志愿的重要依据。第一次模拟考试成功,可以使自己信心倍增,但不要沾沾自喜;第一次模拟考试受挫,也不要灰心丧气,妄自菲薄。应该给它恰当定位,在战略上藐视它,在战术上重视它。

第三阶段从第一次模拟考试结束至高考前,时间大约两个月。这是高考前最后的一段复习时间,也可以称为综合复习阶段。随着高考的日益迫近,有些同学可能心理压力会越来越重。因此,这个时期应当以卸包袱为一个重要任务。要善于调节自己的学习和生活节奏,放松一下绷得紧紧的神经。古人云:“文武之道,一张一弛”。在此时,每天不必复习得太晚,要赶快调整高三一年紧张复习中形成的不当的生物钟,以保证充沛的精力。另外,这个时期不必再做过多过量的习题,更不应死抠难题和偏题,应该做少而精的练习。比如,花些工夫研究历年的高考题目,因为这些题目既是经过千锤百炼的精品,又是高考命题人意志的直接体现,可谓字字珠玑。在复习中,做题应先易后难,选择题拿不准也不要放弃,选一个最可能的选项填上,等等。

以上我介绍的是在高三时的整体复习计划和体会。我想,在复习中,最重要的是从一点一滴做起,“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在高三一年的复习中,我们还要注意合理安排每一天的复习时间。在紧张的复习过程中,每天可供我们自己利用的时间并不多,其中最长的一段时间大约就是每天晚饭后至睡觉前的四个多小时时间。能否利用好这段时间,是高三复习成败的关键。在这方面,我的体会是不要在一个晚上把六科全复习到,这样做只会不分主次,自找麻烦。试想,在仅仅四个小时的时间里,怎么能经得起六科的轮番轰炸呢?因此,我建议大家在一个晚上专攻一门到两门,抓住重点,集中精力,以取得较高的学习效率。

高考进考场前,就没有必要再看书了。那时候应该充满信心地走进考场,相信自己一定能成功。

希望各位中学生朋友珍惜现在的时光,实现自己的梦想,走进美丽的燕园!

编辑点评:“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伟大辉煌的事业,是一步一步成就的;丰厚渊博的知识,是一点一滴积累的,万事万物都起源于忽微。从小事做起,从细节做起,认认真真,日积月累,不经然间你会发现成功已经在你手边。

阅读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