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怎样做记者
5532600000027

第27章 学好采访是记者的第一基本功(18)

一是最大化地满足广大受众获知新闻内容的需求,要求一线记者必须重视搞好追踪报道,而不能把对新闻事件的报道停留在时效快的表面上。新闻的受众面广、数量众多。社会各阶层、各种族、各年龄层、各行业的人,都是新闻传播的落点或到达点。不管新闻媒体怎样竞争、怎样改革传播理念,新闻的大众传播的根本属性和形式都是经久不变的。因此,新闻的受众群对获知新闻的要求是高、深、全,绝不是浮皮潦草地听一耳朵,扫上一眼。记者采写新闻,不仅要快,而且要有深度、有点、更要有全貌。比如某地某煤矿发生爆炸事故。为抢时效,记者可以在首发新闻稿中,只告诉广大受众什么地方什么煤矿发生爆炸。以一条最简单的简讯告知社会各界人士,国内外受众。接下来就要一层一层地深入下去,把事故死伤人员情况、现场破坏情况、救助伤员情况、抑制事故继发时所采取的措施、对事故伤及人员家属安排安慰情况,以及追查事故原因和当地党和政府领导在现场指挥的情况,一一告诉广大受众。同时,当地社会各类人员对事故的看法、反映等也是报道不可少的重要内容。这种突发事件的追踪报道贯穿于整个抢险、排除事故、救助失踪和受伤人员全过程。直至抢险结束,报道工作也没结束,只能是阶段性的暂停。后续的刑事处罚等新闻内容要等有关方面处理完,再进行报道。不管时间拖得多久,都要善始善终,最后给广大受众一个明白,满足人们的需求。

二是媒体提高核心竞争力的强大需求,要求本媒体从业记者必须抓住重大新闻事件的脉搏,不留遗憾地搞好追踪,并且做到表现形式出新、出奇、出彩。

市场经济大背景下的媒体,无论是中央主流媒体,还是地方主流媒体,无论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兴媒体,在抢新闻、发新闻这一点上,大家都站在同一起跑线上,计划经济时代的论资排辈,早已被新闻竞争所打破,小报超大报,小台超大台已成为一种定式。那些昔日小媒体之所以能快速发展,除了经营者会经营会抓市场外,最根本的是以内容为主,靠有竞争力的新闻赢得受众。一个媒体要想有高发行量或高视听率,就必须在发布、传播重大新闻方面占有绝对优势。这种优势源自媒体记者对重大新闻的追踪报道能力。

三是记者业务提高的需要。一个记者如果学不会抓重大新闻并追踪报道的本事,那他只是个肤浅的记录员,业务上永远不会有什么大的建树。一线记者,特别是青年记者,一定要重视重大新闻的追踪报道工作,切不可只抓应时应景的诸如“四季歌”之类的报道,要沉下去,到新闻发生的一线和现场去,挖深度、抓活鱼。

二、追踪报道题目的选择

应该说,追踪报道属于常规报道新闻范畴,虽没有什么深奥的,但确实与一般的单篇或连续、系列报道不同。怎样选择追踪报道题目,确有一些规律和技巧,值得一线记者探讨和研究。

积在一线当记者多年的摸索,笔者认为,可从下列八个方面入手,选择追踪报道的题目和内容。

(1)以具有一定代表性的自然人为线索,抓住具有新闻竞争力的由头,紧追不舍,伴随新闻发生、发展、衍变的关键环节和过程,搞好人物追踪报道。

多年来的新闻实践证明,以自然人为主线的追踪报道,时间和空间既是有限的,又是无限的。有的新闻发生、发展、结束的过程很短,时间也很短,几个小时、一两天或几天、十几天时间,利利索索地结束了。有的新闻发生、发展、结束的过程是漫长的,时空跨度很大,长达一年、几年、十几年或更长更长。《张世伦和他的群体经营工作法》这个追踪报道选题足以说明问题。

1988年,《张世伦和他的群体经营工作法》获得中国广播电视新闻奖二等奖和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优秀广播节目特等奖等多个奖项。这组报道参加新闻奖评选的3篇稿件的播出时间跨度为9个多月。而实际上记者以张世伦为追踪报道目标,是5年以前开始的,从1983年采写张世伦自学成才开发新产品的消息开始,到1985年张世伦与另外4个青年科技人员承包经营天津五一化工厂;从张世伦1986年把自己业余时间非职务发明性质的科研成果的3万元转让费,捐献给天津市外环线工程,到1987年张世伦独自承包经营集体企业天津海河塑料厂;从1988年张世伦承包经营国营中型企业天津劳保橡胶厂,到1989年和1990年天津市委、市政府及国家有关部门发文件推广《群体经营工作法》,共历时8年多,先后共在中央台《新闻报摘》、《全国联播》、《新闻》节目中播发消息、通讯、特写、录音报道、录音专访稿件50多篇。仅参加1988年度中央台地方记者好稿评选、中央台优秀节目评选、天津市好新闻评选、中国广播电视优秀节目评选等奖项评比的3篇稿件,在第1篇和第3篇之间,记者先后共在中央台发了14篇各类新闻稿件。使这个追踪报道主题新、深、鲜,为当时处于迷茫的国企改革,提供了一个可借鉴、有说服力的好典型,因而引起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重视,先后三次听取张世伦关于国企改革的汇报。

在连续报道《张世伦和他的群体经营工作法》获奖之后,记者仍抓住不放,伴随新闻事件的发展,又发稿多篇。由于笔者抓住了张世伦这个典型人物,连续多年进行追踪报道,关键时刻率先把《群体经营工作法》深度报道出来,加上平时采发的大量经济类新闻,得到了天津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的高度评价。时任市委常委、宣传部长的罗远鹏同志在一次新闻通气会上说,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多次在研究经济工作的市委常委会上表扬金树华,说他是天津新闻界中央驻津和本地记者中,最懂经济的专家型记者。

附例稿(28)

追踪报道:改革大潮中的冲浪者张世伦

第1篇消息:供销员张世伦自学成才4年研制24个新产品

中央台记者金树华报道:

天津市五一化工厂职工张世伦,在自学成才的道路上喜获硕果。他研究的F1型切削剂,不仅冷却、润滑、防锈效果好,而且使用周期长,没有污染,受到了机械行业的欢迎。最近,这个产品已通过鉴定,并投入了批量生产。

张世伦今年40岁,1963年高中毕业后到五一化工厂,从事供销工作。20多年来,他刻苦学习化学和外语,钻研化工生产专业知识。1980年,为改变五一化工厂产品滞销局面,他开始利用业余时间研制药物化妆品。经过1年多的努力,他成功地研制出了郁美康特效粉刺霜等23个新品种。投产以后,市场上供不应求,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使企业获得了经济活力,年盈利几十万元。

随着四化建设的发展,我国机械工业对金属切削用的切削油剂要求越来越高。特别是高效机床、磨床的切削温度高达1000摄氏度。而过去普遍使用的乳化油,易腐败,润滑和冷却性能差,从而影响了刀具的磨损和加工部件的形状及表面质量。为了给机械工业提供性能更先进的切削剂,张世伦大胆地进行了无油的水基切削剂的研究工作。这是一项用水剂取代油剂的变革性新课题,难度很大。每天晚上,张世伦放下碗筷就一头扎进他的土“试验室”,用他自费购买的几十种化学药品,进行配方试验。防锈性能是切削剂的重要指标。经过数十次的反复配制和比较,他使用化学试剂成功地解决了防锈性能问题。可是,又发现原料来源有困难,不易推广和投产,他只好另择途径,重新攻关。当他再次取得突破性的成功时,又出现了一部分原材料价格昂贵、成本太高的问题,他不得不重新研制配方,重新试验。经过360多个夜晚和几十个节假日的艰苦努力,张世伦终于成功地研制出冷却、润滑、防腐效果好,原料成本低,对环境没有污染的最佳配方,为机械行业提供了新型的F1型切削剂。

天津、河北、辽宁一些机械工厂经过实际加工应用,一致认为F1型切削剂是一种技术先进的新型冷却剂。如果用它代替乳化油,每年可为国家节约机油4万吨以上。

(本文1984年8月15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全国新闻联播》播出,1984年10月11日《天津日报》转载)

第2篇消息:徐志荣、张世伦等承包天津五一化工厂

中央台记者金树华报道:

1月15日,天津五一化工厂职工徐志荣、张世伦、卢增起、韩穗孙、李凯平5位中年知识分子接到天津市化工局和市染料工业公司同意他们承包经营本企业的批复。

五一化工厂是个有700多职工的工厂,主要生产橡胶防老剂产品,由于厂领导班子经营不善等原因,已连续2年出现生产、销售和利润下滑,对此很多职工不满,十分担心企业前途。面对企业困难和混乱的生产经营状况,徐志荣、张世伦等5人给上级党委写报告,要求改革并自愿挑重担,开创五一化工厂的新局面。

今天在上级领导派人主持的徐志荣、张世伦等5人承包工厂的交接会上,他们立下军令状:1年搞整顿,2年求发展,3年保翻番。承包3年中,不论哪年,利润低于1984年,则当年工资向下浮动一级。3年若不能实现翻番,5人将集体辞职,回原岗位工作,或干其他工作,决不食言。他们还提出了企业具体的改革人事、办事机构及发展生产、搞活经营、实现增产增收和改善职工生活等措施,受到了全厂职工的欢迎。

(本文1985年1月17日、18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全国新闻联播》、《新闻和报纸摘要》播出)

第3篇通讯:一个共产党员的心意

下面播送中央台记者金树华、刘志刚、郑凯采写的通讯:

10月14号下午,在天津市人民政府会议室里,一位中年科技人员将装有3万元人民币的红色木盒郑重地交给了市政府秘书长方放同志,并且诚恳地说:“请接受一个共产党员的心意”。

他叫张世伦,是天津五一化工厂的副厂长,曾当选为全国自学成才先进个人。1980年该厂的产品滞销,面对这种情况,张世伦用近1年的时间,先后研制出4种新产品,改变了企业的困境。到1984年,张世伦自费业余研究出24个新产品,投产后年获利润近100万元。

1984年8月15日,中央电台播发了张世伦一心为企业尽力的先进事迹后,他收到全国各地听众来信1000多封,高薪聘请他的就有200多件。面对各种优厚待遇,张世伦毫不动心,他仍然坚持把自己的知识和才能无偿贡献给本厂。今年夏天,他利用业余时间,又研制成功以水为溶剂的防锈切削剂和除油净洗剂两种新成果,经有关部门鉴定后转让给兄弟厂生产。10月5日,他获得个人科技成果转让费3万元。面对这笔巨额现金,他心里很不平静。他想,自己坚持业余搞科研,绝不是为了获得个人生活的安逸。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如果要富,也要富在群众的后边。当天晚上,张世伦向妻子表露了自己要把这3万元捐献给政府用于外环线建设。他妻子高兴地说:“好!人民城市人民建嘛!你的心愿也是我的心愿!”

夫妻俩连夜做了一个精美的木盒,把3万元放在里面,并在木盒上工整地写上了“献给外环线的心意”8个大字。

(本文1986年10月14日、15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全国新闻联播》、《新闻和报纸摘要》播出,1986年10月24日《工人日报》转载)

第4篇消息:张世伦获天津市特等劳动模范称号

中央台记者金树华报道:

今天,天津市委、市政府颁布了关于表彰1986年度市级劳动模范和模范集体的决定。天津五一化工厂副厂长张世伦被授予市级特等劳动模范称号,受到表彰。

张世伦是自学成才的科技人员,1980年至1984年,他业余时间自费研制成功23种药物化妆品,全都无偿提供给本厂生产,使企业取得显著的经济效益,年盈利几十万元。

1985年年初,张世伦和另外4名中年科技人员承包了濒临亏损的天津五一化工厂,不到两年时间,这个厂利润翻了一番,一跃成为天津化工系统的先进企业。五一化工厂的奇迹与张世伦的特殊贡献密不可分。

1986年10月,张世伦将新研制成功的以水为溶剂的防锈切削剂和除油净洗剂两项新成果,转让给河北省东光县一家工厂,获个人科技成果转让费3万元。对于长期自费业余搞科研的张世伦来说,这笔钱算得上巨额现金了。可他却毅然决然地把这笔来之不易的钱,捐献给了天津外环线建设工程。

张世伦就是这样不断开拓创新、不断奉献的模范人物。

(本文1987年4月30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全国新闻联播》播出)

第5篇消息:张世伦承包天津海河塑料厂

中央台记者金树华报道:

经天津市化工局批准,今天,五一化工厂副厂长、市级特等劳动模范张世伦正式承包了天津海河塑料厂。他到厂上任时,受到全体干部和职工的热烈欢迎。

海河塑料厂是一个集体企业,有职工200多人。长期以来,没有拳头产品的这家小厂,时常没活干,职工的许多实际问题得不到解决。几个月前,张世伦经过详细调查,撰写了破解这个厂困境、发展生产的调查报告,并在8月底向市化工局递交了承包海河塑料厂的军令状,申请独自承包这个厂。他提出,年内使海河塑料厂扭亏为盈,转年利润翻两番。如不能按时完成承包指标,请上级领导将其就地免职,并降低两级工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