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群众文化基础知识
5566600000004

第4章 群众文化与群众文化需求(1)

【目标与任务】

通过对本章的学习,了解群众文化的基本概念、基本规律以及群众文化需求与群众文化的关系;理解群众文化的本质特征和社会功能;能够运用上述概念,从事群众文化工作。

第一节群众文化及其产生和发展的社会条件

一、群众文化的概念

群众文化的概念包括了两个方面的含义。

从文化现象层面讲,群众文化是人民群众以自身为活动主体,以文学艺术为主要内容,以满足自身精神文化生活需求为目的的社会历史现象,是人民群众在闲暇时间,按美的规律,自我参与、自我娱乐、自我开发的社会性文化。

群众文化与其他文化现象的根本区别,从内部特质来讲就是人民群众以自身为活动主体,自我参与、自我娱乐、自我开发。人民群众以自我为主体,自觉、自愿地参与,形成一定的群众文化群体,从而使群众文化成为参与人数最多和最重要的文化现象。人民群众通过自我参与、自我娱乐来满足自身对于文化娱乐的需求,进行自我调节和自我完善,并在潜移默化中开发自己的智能,使群众文化呈现出涌动不息的活力。

群众文化内容广泛,涉及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是丰富人们文化生活的“大世界”。但是,群众文化又是以文学艺术为主要内容的。文学艺术是人民群众最简便、最普遍、最喜闻乐见的用艺术表达情感、休闲娱乐的方式,文学艺术又是社会科学中最重要、最活跃、最有创新意识且最具鼓舞、引导、陶冶情操作用的一部分,文学艺术还是在群众中最易于承传的艺术形式。

群众文化是以满足自身精神文化生活需求为目的的文化活动。专业文化以满足社会需要为目的,文化产业以满足市场需求为目的,群众文化则是以满足自身需要为目的,这是它区别于其他文化现象的又一重要特征。

以文学艺术为主要内容的群众文化具有生活审美的功能。群众文化活动本身就是一种审美活动,“按美的规律”是群众文化的又一特征。由于人民群众既是群众文化的参与者和创造者,又是群众文化的受众,群众文化中“美的规律”既包括了创造美学,也包括了接受美学,其自身具有特殊性。

群众文化是普遍存在的一种文化现象。作为一种历史过程,群众文化几乎贯穿着整个人类的文明史;作为一种文化结构,群众文化几乎涉及社会生活的全部领域;作为一种生活内容,群众文化几乎涉及人们所有的生活方式;作为一种艺术活动,群众文化又几乎涉及所有的文学艺术活动形式。群众文化这一普遍存在的文化现象几乎贯穿了整个人类文化的发展史,渗透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生活、生产活动之中。

从文化建设层面讲,群众文化是我国一种独特的社会文化现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群众的文化生活形态、群众文化活动、群众文化工作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组织、机构、设施等各种要素的集合体。

按照马克思主义历史观,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前进的根本动力。大力发展群众文化是由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决定的。在我国,群众文化已经成为社会主义文化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并在制度上、组织上、机构上、设施上越来越完善,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群众文化体系。

在我国,群众文化写进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宪法》第二十二条规定,“国家发展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文学艺术事业、新闻广播电视事业、出版发行事业、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和其他文化事业,开展群众性的文化活动”。我国各级政府设有群众文化工作机构,制定了群众文化事业发展的方针、政策、规划、制度,建设起覆盖城乡、遍布全国的群众文化服务设施网络,有一支专门从事群众文化工作的队伍。群众文化事业蓬勃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丰富和充实了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改善了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质量,深受人民群众欢迎,已经成为人民群众生活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二、群众文化发展的历史形态和中国社会主义群众文化发展的不同阶段

群众文化这一形态古已有之。群众文化形态的发育、发展也呈现出明显的历史阶段性。群众文化的发展大致分为三种历史形态:原始社会的群众文化、阶级社会的群众文化和社会主义的群众文化。

中国的社会主义群众文化有一个形成、发展、积淀、丰富、创新的文化演进过程。这个过程,既有群众文化发展的普遍规律,与中国历史群众文化的发展进程密切联系,又有中国群众文化发展的特殊规律,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革命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密切相关。

(一)原始社会和阶级社会的群众文化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地域辽阔,群众文化从古至今,传承从未间断,贯穿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进程,构成中国独特的群众文化现象。

原始社会的群众文化是群众文化的胚胎形态。在远古的时候,人类通过劳动和斗争,不仅创造了物质财富,同时也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中华民族在历史上经历了数十万年以上的原始社会时期。那时,我们的先人在“断竹,续竹,飞土,逐肉”之后,在“茹毛饮血”之后,为了释放体内的动物脂肪,他们成群地来到空场上,一起唱歌跳舞,这就是最早期的“群众文化”。

在原始社会时期,人类创造了象形文字,产生了原始图腾崇拜。人类又把自己的劳动过程以某种文化形式加以体现。在以后的漫长岁月里,文化一直伴随着我们的先人。原始文化艺术是原始人群或部族成员所创造、所共有的一种文化类型,它的传承方式是实物、行为和语言。原始文化艺术与原始群众文化的共通性表明了群众文化的古老悠远和它作为一切文化艺术母体的丰厚底蕴。我国大量的出土文物和岩画证实,我们的先民在原始生活区域中,在刀耕火种的生存状态中,在满足生存需要而狩猎、祭祀、生产、交换的过程中,都在创造着一种生存文化。

阶级社会的群众文化是群众文化的自在形态。在阶级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思想文化是在政治和经济上占统治地位阶级的意识形态,具有鲜明的阶级属性。虽然阶级社会中,统治者宣扬他们尊崇的文化,但在人民群众中,也有反映自己生活的文化,曾经存在奴隶社会的庶人文化、封建社会的平民文化、资本主义社会的市民文化和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民众文化等。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其中的“风”,就是来自民间的文化。

我们国家幅员辽阔,气象万千,每个地区、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风俗,也孕育了自己的文化,各个民族文化异彩纷呈,仅举舞蹈一例,在北方就有秧歌、腰鼓、花会,南方有花灯,维吾尔族有“麦来西甫”,藏族有“堆谐”、“锅庄”,侗族有“三月三”等。

群众文化在我国近代历史中,最具影响的是“五四”运动这一时期,以陈独秀、***、鲁迅为代表的,倡导新文化理论和新文化学说,这些新理论学说,对新文化起到了积极的主导作用。其代表作《新青年》、《校风》等,直接影响着新文化风尚、新文化思潮、新文化观念。这一新型的文化观念,渗透到社会各阶层、各民族地区和领域之中,对于文化启蒙和群众文化的发展影响深远,使人们对新旧文化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群众文化虽然古已有之,但作为一个科学内涵的概念,却是在“五四”新文化运动前后提出的。作为一种平民大众参加的学习、文化、娱乐活动,以及从事这类活动的工作或事业,都统称为通俗教育、社会教育或平民教育。在民国时期,曾经设立过通俗教育馆、民众教育馆之类的机构。

(二)中国社会主义群众文化发展的不同阶段

社会主义的群众文化是群众文化走向成熟的自觉形态。中国社会主义群众文化的发展有其特殊的社会历史环境和特殊的历史轨迹。

革命战争时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群众文化的形成和初期发展阶段。

这一阶段的主要特点包括以下两方面。

第一,群众文化成为中国共产党政治工作和群众工作的重要内容。中国共产党从建党之初就高度重视“群众工作”,群众文化也成为党开展群众工作的一部分。中国共产党初期开展工人运动、农民运动,都把开展革命文化活动作为工作的内容。在革命战争和根据地建设中,始终把开展群众文化活动作为政治工作和群众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在群众文化工作的实践基础上,中国共产党形成了群众文化工作的方针政策,并使群众文化成为新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扩展阅读】

“群众文化”这一专用词最早出现于中央苏区,1932年5月,中共江西省委的《关于四月的报告》中提到:“对于最紧急的群众文化政治工作,还未能引起注意,各地有文化工作的只限于演新剧……”这个报告在提出“群众文化”这个词时,已经把群众文化与政治工作联系在一起[1]。

第二,群众文化为革命战争服务,成为宣传革命,动员群众的重要手段。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广大群众响应革命的号召,创作出红色歌谣。中国共产党重视民间文学的宣传教育作用,在古田会议决议中规定要运用歌谣等形式编写教材,宣传革命、动员群众参加革命斗争。在抗日战争时期,“救亡与发展”是中国群众文化的主旋律。正是抗战文化的凝聚和激励,才促使全国各党派、各阶层,各民族人民万众一心、共赴国难。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群众文艺随着革命形势的迅速发展得到了进一步深入,秧歌、腰鼓和秧歌剧也较普遍地在工人、农民、军队中推广。群众性的文化活动体现了革命人民争取全国解放的乐观主义精神,显示了人民渴望解放的迫切愿望。

计划经济体制时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群众文化体系的建立和发展阶段。新中国成立后,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像火山一样爆发出来,各地的群众歌咏活动、群众戏剧活动、群众创作活动等方兴未艾,人民群众歌唱新中国、赞美新生活的歌声此起彼伏。群众文化发展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这一阶段群众文化发展的特点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

第一,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群众文化体系基本建立,群众文化事业得到发展。党和国家十分重视群众文化工作,群众文化成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并逐步建立起群众文化的体系。为了开展群众文化工作,国家将接收国民政府的近千个民众教育馆统一改为人民文化馆(后改为文化馆),并在全国各级政府兴办群众艺术馆、文化馆、乡镇文化站,据统计,到1957年,全国的文化馆数量发展到2748所,文化站2117所,标志着群众文化事业机构网络和群众文化工作队伍初步形成。1952年5月14日,国务院明确中央人民政府文化部为文化馆(群众文化)的主管部门,各级政府逐步建立了群众文化的主管机构,群众文化的组织领导体系初步建立。从1953年12月,文化部发布关于《整顿和加强文化馆、站工作的指示》,明确文化馆的性质、方针和任务,到1957年召开第一次全国文化馆专业会议,逐步形成了党和国家关于群众文化的方针政策和制度。随着群众文化活动和群众文化事业的发展,群众文化的理论研究也不断发展,1959年,第一本群众文化理论著作《群众文化工作概论》的出版,标志着群众文化理论体系的初步形成。

第二,“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为人民服务”是这一阶段群众文化发展的基本方针。在这一方针指引下,各地群众艺术馆、文化馆组织“健康有益,丰富多彩,小型多样,勤俭节约”的群众文化活动,在组织群众文化活动、传播文化知识,培养群众文艺骨干、开展群众文化研究、搜集整理文化遗产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推动了群众文化事业的发展。同时,随着这一时期我国政治、经济发展遭遇的挫折与破坏,群众文化的发展也经历了挫折与破坏。

第三,群众文化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人民群众文化生活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阶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群众文化体系的完善、发展和探索阶段。这一阶段群众文化发展的特点表现为以下三方面。

第一,群众文化体系进一步完善。“文化大革命”时期群众文化受到严重的干扰与破坏,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经过“拨乱反正”和思想解放运动,群众文化事业机构得到逐步恢复,随着经济的发展,各地新建、扩建了一大批文化馆(站),群众文化设施数量迅速增加,质量不断提高。与之相适应,群众文化工作者队伍也得到迅速的发展和提高。1981年中共中央发布《关于关心人民群众文化生活的指示》(中发〔1981〕31号文件),1983年中共中央批转中央宣传部、文化部等四部门《关于加强城市、厂矿群众文化工作的几点意见》(中发〔1983〕34号文件),提出了关于群众文化的一整套方针政策。群众文化被纳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国民经济发展规划和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中共中央制定了一系列有关群众文化的政策文件和法规、规章。《群众文化学》和一系列群众文化理论专著的出版,标志着群众文化理论体系基本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