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学校教育学
5572600000013

第13章 备课与说课(4)

⑥学法指导: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指点迷津”,让学生学会学习,体验和感受知识的形成过程,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学法指导的呈现要具体明确,具有可操作性和指导性。学法指导的内容包括本学科的研究方法和一般的学习方法,如阅读的方法、做笔记的方法等。

⑦导学过程:这是导学案的主体内容和最核心的部分,是达成学习目标的关键,也是学生学习的主体环节,即通过帮助学生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达到学生学会、会学、乐学、创造性学习的目的。

⑧整理学案:将知识由点到线、由线到面进行整合,对一堂课内容进行知识梳理、整理建构并回到知识体系的上位系统。其重点是双色笔标注的问题整理、课堂生成整理、易错点整理,最后绘出知识导图(思维导图)。知识导图可以是知识树、知识纲目、图标等各种形状。

⑨达标测评:包括测试、练习、学生自评、生生互评、对子测评、教师抽查等。要求教师根据学习目标精选精编练习(测试)题,难度、数量要适中,体现梯度,关照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

⑩教与学反思:包括教师反思和学生反思。

(2)复习课导学案构成要素包括以下内容。

①学情分析。

②复习导引(包括复习内容、复习目标、复习重点、复习方法)。

③学习内容(问题)设计(包括知识梳理、典型问题设计、达标测评)。

④学习过程设计(包括独学——自主复习,查漏补缺;对学群学——合作探究,完善学案;展示——展示点评,达成共识;反馈——当堂测评,及时反馈)。

(3)试卷讲评课导学案构成要素包括以下内容。

①考情分析(成绩分布和走势、出错比较集中的题目、存在的共性问题分析等)。

②错题归类剖析(将出错比较集中的题目按照出错性质或出错原因进行分类,每类错题中选取典型错例进行评析,分析出错的原因、审题技巧、相关知识的应用、解题方法、解题规范要求等)。

③变式拓展训练(结合每类错题,进行变式拓展训练,确保这类题目真正得到落实)。

④自我完善(要求学生在原卷的错误处进行修改,不要在旁边重做)。

⑤学习过程设计(侧重在学生的自查自纠)。

3.导学案的编写要求

导学案是学生学习的“路线图”。导学案编写得好坏直接影响着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效果,也直接影响着学生课堂展示的效果和课堂教学是否真正达到高效。

导学案是对教与学的准备、教与学的实施、教与学的评价的系统、全面的设计,在正式编写之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包括研读课标、吃透教材、对教材等课程资源进行创作和开发、充分分析和把握学情、教学策略构思等,在此基础上才可以顺利地编写文本材料——导学案。

导学案特别强调在学习目标、学习过程、评价标准的设计上分层次进行,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1)分层设计学习目标。学习目标的设计不仅仅要考虑学生的普遍性,达到“下要保底”,还要本着“上不封顶”的原则,考虑不同发展水平学生的学习需要,研究不同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提供“自助餐”式的学习目标。

分层目标的表述主要通过“行为条件”“行为动词”“表现程度”的不同来实现。例如:“在10分钟之内并争取更短的时间(行为条件),至少写出3种以上的解题方案(表现程度),80%的学生能写出(行为动词)5种解题方案(表现程度)。”这就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了不同的学习目标。

分层次设计目标和学段(小学、初中不同)、学科、课题内容(难易度)及目标维度有关。三维目标中的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容易设计为分层次目标,而情感目标不太适合这样设计,比如“通过反复诵读,感受这篇文章的语言美”“理解中国灾情重的国情,树立正确的减灾观”等。像这样的情感目标就不适合设计为层次性目标。

(2)分层设计问题。导学案在学习内容的设计上,特别强调问题式设计,遵循“问题层次化,问题探究化,问题情境化”的设计要求。就问题层次来讲,根据目标要求,一般从认知层面、学生层次、内容难易度等方面将问题分为A、B、C、D4个层次。

①A层:识记水平层次,由学生自主独立完成,一般在课前解决。

②B层:理解水平层次,要求学生能把新知识与原有知识和生活挂钩,形成融会贯通的衔接。通常由学生合作学习完成。

③C层:应用水平层次,学以致用,能解决例题和习题。通常由学生展示探究完成。

④D层:拓展水平层次,要求学生能把知识、经验和社会以及最新科研成果挂钩。通常由教师点拨学生完成。

相关链接

案例:高一语文《雷雨》问题设计(山东兖州一中教师曹传鲁)

学习过程:

(一)看课本注释①了解作者曹禺和《雷雨》的整个故事情节

(二)字词(A级)

字音

汗涔涔 缜密 伺候 弥补 规矩 雪茄 惊愕 昧心 本分

2.解释词义

汗涔涔:

谛听:

昧心:

规矩:

痛不欲生:

(三)阅读全文,把握情节发展的脉络(B级)

1.文本中出场的人物主要有哪几位?他们之间的关系怎样?(点拨:本剧人物不多,但关系错综复杂,仔细体会作者这样安排的用意,是为了反映封建家族的什么特点?)

2.本课一共节选了两场戏,试梳理这两场戏的情节。

(四)分析第一场戏

1.周、鲁两人围绕三十年前在无锡的事件展开对话,周几次问到侍萍的姓氏和身份,这些问话和动作展现了周朴园怎样的心理变化过程?(B级)(点拨:注意分析两个人的对白,侍萍的哪些言语举止会引起周朴园的怀疑)

2.周朴园是怎样看待侍萍突然出现在面前这件事的?他作出了怎样的反应?(B级)(点拨:注意思考此时周朴园最害怕的事情是什么)

3.精读有关周朴园的对话部分,找出能体现其性格特点的话,分析周朴园的性格特征。(C级)(点拨:注意体会人物性格的复杂性和多面性,周朴园为什么会怀疑鲁侍萍)

4.精读有关鲁侍萍的对话部分,找出能体现其性格特点的话,分析鲁侍萍的性格特征。(C级)(点拨:注意分析和三十年前相比,鲁侍萍的性格发生了哪些变化)

(五)讨论

周朴园三十年来所做的一切(打听下落、保留家具、记住生日等),可看出他对侍萍是真情还是假意呢?(D级)(点拨:曹禺先生后来曾经说:“周朴园也是一个人,不能认为资本家就没有人性。为了钱,故意淹死两千多个小工,这是他的人性;爱他所爱的人,在他生活的圈子里需要感情的温暖,这也是他的人性。”请从人性的角度分析周朴园)[16]

分层设计问题还体现在课堂中难易点内容方面。要将难度较大的题目进行相应的层次分解,降低梯度,分散难点,沿着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顺序进行探究。

分层设计学习程序。学习程序是指课堂学习内容各组成部分的学习过程安排,它决定着学生先学什么,后学什么,如何开展学习的问题。导学案的学习程序设计注重过程的关联性、层次的梯度性、过程的探究性和生成性、分层达标性,课型不同,程序不尽相同。

综合课型的学习程序:明确目标——自学(包括独学、对学、群学)——展示——整理学案——达标测评——学习反思。

自学课型的学习程序:明确目标——问题导学——自主交流——疑难反馈——成果总结。

展示课型的学习程序:明确目标——分工展示——互动生成——整理学案——达标测评。

反馈课型的学习程序:问题导学——自我反馈——对子帮扶——交互评价——全面提高。

分层设计展示板演。对于有层次、有梯度的综合性问题的展示,有时可以预设到导学案里,有时根据课堂进程即时性生成。比如预设中认为较难的问题,大家都已经掌握了,就不再按预设的要求机械地分工展示,而是由教师视具体情况做动态调整分工,并指导各学习小组进行题目的分解和内部分工。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逐渐熟悉了展示要求,可以变为学习组长具体安排组内分工展示,以便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分工展示板演中来。

分层设计评价标准。主要通过学习目标的设计体现所要达到的标准,制定相应的评价体系。

分层设计达标测评。达标测评有很多方式,教师课根据需要选择运用。例如对子测评、小组长检查、教师抽查、达标测试、开放性研究小课题等。设计达标测评题目时,一般按照由易到难5∶3∶2的难易层次来设计,照顾不同层次的学生,尤其关注学困生的学习情况,其目的主要在于发现教学过程中的问题,以便教师改进教学。

4.导学案的设计流程

通常,每周集体备课时,研究下一周的导学案,组内成员集体研究,并分配下一周的备课任务。基本流程是:个人初备,形成初案——备课组集备,形成共案——课前个人复备,形成个案——课中续备,形成续案——课后补备,形成补案。

当周备下周的导学案,原则上每课一案,先个人初备,再返回学科组群议,形成共案,分给相关任课教师,任课教师再根据自己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个备”,最后结合实际的授课经历,做最后修补(补备)。

拓展阅读

美国教师的备课[17]

美国的小学,是一个老师教一个班,上所有科目的课。

二年级一班,备课安排。

早上:

9点30分,上课:全校学生集中。升旗,向国旗宣誓效忠。

9点40分,英语/语文课:读漫画,全班一边大声读漫画,一边把缺的单词填进工作纸。红蓝组给漫画的工作纸填上自己喜欢的颜色。绿黄组到地毯上,跟老师探讨:为什么查理·布朗南瓜节跟着朋友们去拿糖,总是拿到一块石头?橙黄组到工具箱把制作木偶的工具拿出来,根据昨天改编的漫画剧本制作木偶戏的人物。10分钟以后轮换:红蓝组去橙黄组,绿黄组去红蓝组、紫橙组。

10点,小息:全班到操场玩10分钟,不允许留在课室里面。

10点15分,数学/科学课:大家把昨天去南瓜摊买回来的南瓜拿出来。每个人都猜一下究竟自己的南瓜里面有几颗种子,把猜测写在报告纸上。同时,猜一下自己的南瓜有多重,把猜测写在报告纸上。然后,两人一小组,用天平称一下南瓜的重量,把数字记录在报告纸上。计量一下:天平是用“千克”的,怎么换算成“磅”?买南瓜的时候,按照每磅多少钱还是每个多少钱买的?你的南瓜每千克要多少钱?老师把南瓜的顶切开,把南瓜的种子拿出来看跟自己的猜测相差多远。

处理报告:在全班的大记录纸上填出每个人的结果,把它们画成曲线图,看一看:南瓜的种子的数量跟南瓜的重量有没有关系?南瓜的价格跟南瓜的重量有没有关系?你还可以找出什么关系呢?

电脑小组的同学在课室电脑上用试算表看看是否能画出全班发现的关系曲线图。

11点15分,洗手,收拾整齐南瓜种子,放到铁皮盘,放到外面太阳底下晒干。

11点20分,艺术课:大家把自己的南瓜雕刻出不同的南瓜灯鬼脸。

中午12点,午休:全班洗手,排队去领午餐。吃完以后在操场上玩。

12点45分,午休结束。全班趴在桌子上闭目休息5分钟。

12点50分,社会课:大家看老师的课件演示:南瓜历险记——美国农场里的南瓜怎样经过一系列的历险,到达超级市场的?大家做工作纸,把不同的漫画插图剪下来,按照刚才看过的课件演示,贴在不同的叙述上面,按正确顺序做成一本《南瓜历险记》的小书。课后的回家作业是把这本小书涂上颜色以后,读给家长听,并且给家长看自己作出来的书。

假如下一节课开始以前已经完成作业的同学,可以到“读书角”拿本书看;或者到“游戏角”把农场游戏搬出来玩;或者到电脑那边玩电脑游戏;或者完成早上没有完成的课堂任务(比如继续雕刻南瓜)。

13点30分,体育课:到操场玩“踢球”游戏。

14点,回到课室。安静休息5分钟。排队到多功能室。跟2班的同学一起上音乐课——排练音乐剧《南瓜历险记》。

14点30分,放学。

[1]斯霞:《我的教学生涯》,21页,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2。

[2]http://lhljl46194619.blog.sohu.com/152232054.html。

[3]邱学华:《邱学华尝试教学课堂艺术》,44页,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4]崔允漷:《有效教学》,122页,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5]奥苏伯尔等:《教育心理学:认知观》,余南星等译,扉页,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6]罗曼:《无家庭作业的理想与现实》,载《中国教育报》,2010.05.09。

[7]苏霍姆林斯基:《谈谈教师的教育素养》,杜殿坤编译,《给教师的建议》,425页,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

[8]赵国忠:《备课最需要什么》,7页,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0。

[9]斯霞:《我的教学生涯》,21页,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2。

[10]崔允漷:《有效教学》,114页,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11]《毛泽东选集》,第一卷,125页,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1951。

[12]彭小明、郑东辉:《课堂教学技能训练》,19、20页,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