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小学教育管理
5573000000003

第3章 小学教育管理基础(2)

(3)管理体制的均权化。在管理体制的设计上,受知识理性和非理性管理思想的影响,对于体制中的权力问题,必须分清集权与分权的优劣。如果体制完全实施集权,管理就会失去应有的活力。如果体制实施分权,管理就会一盘散沙,而不会出现权力中心。所谓均权化是既要考虑集权的优越性,又要考虑分权的优越性,做到扬集权与分权之长,避集权与分权之短。使权力的运作符合知识理性与非理性统一的思想。

(4)管理主体的间性化。传统教育管理在研究管理对象上,要么倾向教育行政人员和学校领导,要么只注重对下属的管理,管理的领导与对象之间的关系,是主客体关系,或辩证的双主体关系。这是受主客二元论哲学思想影响的结果。现代教育管理,受主体间性哲学的影响,颠覆了主客二元论的思想,对管理中的人赋予了全新的理念。在管理活动中,所有的人都是主体,而且主体之间是主体间性关系。这一关系强调管理中主体之间必须是合作、对话、理解、共创、共生、共展、共荣的双赢关系。

(5)管理手段的人性化。现代教育管理受多元管理思想与思潮的影响,其管理手段与方法更多地倾向于人性化管理,即向善的管理。未来的教育管理是科学管理、人本主义管理与文化管理的融合[12]。科学管理是求真的管理,它揭示了管理的自然属性;人本主义管理是求善的管理,它揭示了管理的社会属性;文化管理则是求美的管理,它揭示了管理的双重属性。教育管理的发展大有行政管理科学化,制度管理人性化,组织管理文化化的趋势。在管理手段上,能真正体现真、善、美融合的管理,其核心一定是人性化的。

三、小学教育管理

1.小学教育管理的界定

小学教育管理是国家或地方政府对小学教育事业,以及学校的组织、领导和管理。广义的小学教育管理,既包括小学教育行政管理,同时也包括小学教育的内部管理,即学校管理。狭义的小学教育管理,主要指学校管理。即管理者通过组织协调和优化内部教育机构与人员,充分发挥教育人力、财力、物力、时间、空间和信息的作用,利用教育内部各种有利条件,高效率地实现教育管理目标的活动过程。小学教育管理具有特指范围,它相对于高等教育管理,而从属于普通教育管理,是教育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和教育的发展,小学教育越来越受到国家、社会和家庭的重视,其管理也越发具有专业性。

小学教育管理的本质在于实践。根据管理法则,教育管理是一种追求效能的活动,其实质是追求效率、效益和效果。这种活动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它在实践中通过激励等手段,达到追求组织和个人价值的目的,从而促进教育组织中管理主体与客体的发展。现代管理之父德鲁克说:“管理是一种实践,其本质不在于知,而在于行;其验证不在于逻辑,而在于成果;其唯一权威就是成就。”[13]管理学科如此,小学教育管理更是如此。因为,小学教育管理是一门交叉性、应用性的实用性学科,它充满了挑战,充满了智慧,充满人文与科学相结合的价值关怀,它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发生的。离开了实践,一切都是空谈。

小学教育管理在实施中要处理好两方面的关系。一是教育同外部环境的关系。在小学教育管理活动中,教育所涉及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被称为外部环境,这些环境因素对管理的影响是非常大的。管理者要充分利用有利因素,化解或回避不利因素,使管理获得最佳效益;二是教育内部各个因素之间的关系。在小学教育管理的微观方面,教育内部也存在着质量、效益、秩序以及人际关系等问题。如教育智慧生发、教育理论总结、教育模式的创新、教师专业的发展,以及教书育人目标的实现等。这些问题的解决都需要教育管理者,通过科学研究的方法,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做出回答。在实践中,小学教育管理效能的提高,其首要的问题就是协调、处理、优化教育管理的内外部环境,使外部环境为内部优化服务,使内部环境为争取外部环境的优化奠定基础。只有这样,教育管理的目标达到的效率就高。

2.小学教育管理的价值取向

小学教育管理是基础教育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管理的效能如何直接影响国家基础教育发展,也关系到新时期教育改革的成败。要想提高小学教育管理的效能,充分发挥教育管理的作用。管理者就要充分认识和了解管理的价值取向问题。因为管理的价值取向直接影响管理者的思想和行为,最终影响管理目标的实现。从学理上讲,价值既涉及哲学问题,又涉及哲学之外的人文学科、社会学科以及日常生活中的常识问题。价值是管理主体对管理对象所做出的“是否有用”的一种判断,它是主观的心理因素与观念,但其却影响管理的效能。在小学教育管理中有三种不同的价值取向,即科学管理、人本管理与文化管理。[14]

科学管理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美国,泰罗制就是其典型代表。“泰罗制的产生是以规范实验为起步的,它把熟练工人的操作用摄像机拍摄下来,然后用慢镜头逐步放出来,把多余的动作剪掉再接辑起来,由此形成标准的动作”[15],进而形成一整套管理的理论和方法。泰罗的科学管强调对管理对象的分解,并力求建立数学模型进行精确的定量分析,在此基础上通过逻辑推导制定规范的操作规程,然后通过实验进行修正。科学管理对转变过去的经验式管理、放任式管理,以及强调个人权威的独裁式管理具有重要的意义。

人本主义管理源于西方的行为科学,它把管理建立在以人为本的思想之上,把调动人的积极性当成管理的根本。其理论认为,管理只有发挥了人的主观能动性,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生产效率。在管理的具体措施上,一是强调人的内在价值,把激励人的行为作为管理的最高目标。其代表有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斯金纳的“强化”理论,弗鲁姆的“期望”理论。二是注重组织的人际关系,把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协调当成组织的又一目标。其观点认为,在组织内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不仅能消除人际间的心理障碍,减少行为挫折,而且可以提高生产效率。其主要代表有卢因的“团体力学”理论,梅奥的人际关系理论。三是讲究领导艺术。其理论认为,领导方式对员工的影响极大,不同的领导方式将产生不同的生产效果。其主要代表有坦南鲍姆和施密特的“领导方式连续统一体”理论,利克特的“支持关系”理论。人本主义管理认为,科学管理只强调生产的硬性管理,缺乏对人的情感管理,忽视了人的因素。

文化管理是指管理者站在组织发展战略的高度,从文化的视角研究管理对象和自身,从而建立一套以东方文化为核心的系统管理模式。文化管理的基本理论有三个方面。首先,认为组织是一种文化体,是社会文化的最基本单位,文化功能是它最基本的功能。在管理中,通过对组织文化的发掘或创建,使全体员工形成共同的文化理念。其次,认为组织是“文化人”建构的精神家园,管理者理应使人的精神回归到社会纯朴的文化之中,使人的精神能体现社会、民族和地方的文化价值。最后,认为组织是一个相对独立、统一和稳定的文化体,它所形成的文化精神将以不变应万变的风格体现管理的哲学意蕴。

科学管理的实质在于揭示教育管理的客观规律,人本主义管理强调人的核心作用,而文化管理的根本则是将共同的理念和价值观统一在文化信仰的追求上,从而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小学教育管理的价值取向应该是整合的,片面强调某一种管理理论,单纯追求某一种管理模式都是不可取的。

[1]李保强:《学校管理学》,1页,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2]王绪君:《管理学基础》,3页,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1。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367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

[4]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322页,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

[5]蓝德曼:《哲学人类学》,260页,北京,工人出版社,1988。

[6]陈孝彬、高洪源:《教育管理学》,20页,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7]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431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8]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18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9]赵复查:《走向实践生存——教育变革的人学路径》,载《韩山师范学院学报》,2008(5)。

[10]黄葳:《教育管理学——概念与原理》,12页,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11]杨天平:《教育管理学基本范畴论》,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1)。

[12]赵复查:《科学、人本、文化——现代学校管理的必然融合》,载《教育导刊》,1999(7)。

[13]张东娇等:《教育管理学》,1页,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14]赵复查:《科学、人本、文化——现代学校管理的必然融合》,载《教育导刊》,1999(7)。

[15]张庆范、王龙章:《管理在东西方文化间的走势》,载《企业文化》,1997(1)。

第二节 小学教育管理的学科属性

一、小学教育管理的性质

学科性质的定位,受学科分类方法的影响。在学术界,不同的分类方法所得出的学科属性是不同的。迄今为止,世界各国关于学科分类的标准仍难获得一致。在我国,由于受传统文化和现代多元文化的影响,对学科的分类也是众说纷纭。根据教育管理学科相关学者的研究,我们认为小学教育管理既是一门综合性强的管理学科,又是一门应用性非常突出的管理学科。

1.小学教育管理是一门综合性的管理学科

小学教育管理是“一门独具个性的双栖型、交叉型、协同型的综合科学。它既具有科学的一般属性,又依次或同时具有抽象科学与经验科学、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教育科学与管理科学以及基础科学与应用科学、发达科学与发展科学、理论科学与实践科学、实证科学与解释科学、事实科学与价值科学、历史科学与新兴科学、技术科学与道德科学等诸多科学的学科性质,或者说是上述科学多重学科性质的高度综合,因而综合性乃是其最根本的性质”。[1]小学教育管理的综合性,在实践中由如下方面决定。

管理理论的综合性。小学教育管理的理论基础和依据不仅具有广泛性、多元性,而且具有学科的综合性。首先,小学教育管理离不开教育科学理论的支撑。教育科学理论关于教育原理,特别是学校教育的研究,为小学教育管理奠定了学科基础;其次,管理科学为小学教育管理提供了管理理论的原理与方法,对指导小学教育管理理论的研究,提供了营养;最后,其他学科,如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生命科学、文化学,以及当代新兴的控制论、信息论、系统论、运筹学、评估学、测量学等众多学科的研究成果都为丰富小学教育管理理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管理实践的综合性。小学教育管理实践是由多种要素组成的多结构、多层次、多类别的复杂活动,其过程体现了综合实践的特征。首先,小学教育管理对象具有综合性,它不是单一的管理。在管理实践中,有对学校人、财、物、事、时间、空间、信息等方面的综合管理,为达到教育目标,如何协调、指挥、控制、监督管理的对象,最大限度地提高教育效率就需要综合考虑各种管理因素;其次,小学教育管理的任务也具有综合性。在管理实践中,其任务涉及教学管理、德育管理、体育卫生管理、科研管理、人事管理、财务管理、总务管理、社区管理、学籍管理、招生管理等,一所学校无论规模大小,但其管理任务是相通的。在管理中,如果不能很好地协调各任务间的关系,就会顾此失彼,甚至背离管理目标。

2.小学教育管理是一门应用性的管理学科

小学教育管理涵盖学校管理和教育行政管理的部分内容。它的属性除了综合性外,还有一个显著的特征就是应用性。关于教育管理的应用性问题,很多专家和学者都做过论述。萧宗六认为:“学校管理学是一门应用科学”,“应用科学有个很大的特点,就是实践性、政策性很强。我们研究学校管理学是为指导实践。学是为了用,不是搞纯理论研究”。[2]吴志宏认为:“关于教育行政学的学科性质,一般都认为是一门应用性学科。所谓应用性,是说在方法上,它以事实和经验为研究的出发点,很多的实证研究手段被用于研究之中;在研究的目的上,它虽然也要发展本学科的理论知识,但主要是为实际的教育管理工作提供指导,解决教育管理的实际问题,改进管理工作。”[3]小学教育管理的应用性是由其学科特点所决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