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小学教育管理
5573000000004

第4章 小学教育管理基础(3)

首先,小学教育管理的目的是应用多学科知识提高教育管理水平的实践活动。小学教育管理就其学科而言,它所承担的主要任务不是理论研究,而是将其他学科的知识综合应用于学校管理。在管理实践中,通过引进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管理科学,以及人文科学的相关理论,解决管理中出现的问题,如学校的组织结构与管理的效率问题。当我们探讨如何提高组织管理效率时,就可借助管理学中的组织结构理论、人文学科中的人际关系理论等,从学校实际出发实施有效的组织管理,达到提高教育管理水平的目的。

其次,小学教育管理的过程是应用多学科知识指导教育管理实践的活动过程。小学教育管理的实践性体现在管理过程的应用上。如小学教育管理过程中的计划、组织、实施、监督、反馈、检查、总结等环节,从一定意义上讲,它是运用管理理论直接应用到实践的一种具体活动。如教育管理计划的实施问题,它需要管理者通过学习计划理论的有关知识,把握计划的制订原则与尺度,以及掌握计划制订的方法等技术问题,按有关理论去应用就可以了。它并不需要管理者去研究计划制订的理论问题。

最后,小学教育管理的手段是应用多学科知识处理教育管理问题的具体活动。管理手段的运用是方法学研究的范畴。在小学教育管理学科中,关于管理手段的理论研究并不多见,更多的是对管理手段与方法的应用研究。如应用统计与测量的方法评估教育质量,其手段就是量化的管理方法。在小学教育管理活动中,其统计与测量的方法来源于教育统计与评价的理论,如何统计、测量与评价,只是借助已有的理论,并不需要研究统计与测量,以及评价的原理等问题。一般说来,小学教育管理的很多手段与方法都来自于其他成熟学科,这种倾向是应用性学科的典型特征。

二、小学教育管理的特点

1.实践性

马克思主义认为,管理的本质是实践的,离开实践的管理就是空谈。因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导致神秘主义方面去的神秘的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4]实践是人改造世界的方式,实践是人之为人的根本属性,离开实践,人类将不复存在。历史上一切关于人的本性的超验学说都抽掉了人的“实践”这一根本问题,使人的生存堕入了纯生物的自然主义泥坑。走向实践生存的教育认为,[5]人的实践是为了人的生存,人的生存也是为了人能更好地进行实践。人类对生存的理解并不完全定位在已有的存在物上,人通过自身的历史实践活动造就一个属于自己且更赋予其生存意义的属人世界。改造世界,就是通过实践构建一个更加完美的、更加富有人性的生活世界。

管理实践的本质是管理价值的确认。管理活动中人自身力量的丰富性、完整性、发展性主要体现在生命活动的历程中,人生价值的张扬,人自身价值的确证,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得以展现,人自身的本质、特性、能力和力量,只有在实践中才能表现。管理实践具有感性、对象性和目的性的特征。管理实践是人的感性活动,它具有直接现实的品格,它是人真实的、可靠的感知觉过程,它与思辨和假设具有本质的区别;实践是人的对象性活动,它是人作为对象性存在物的最基本的特征,人通过活动的对象意识自己、确认自己、展现自己;实践又是人有目的的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目的性把人的实践活动和动物的本能活动区别开来,实践的目的性决定人实践活动的方式与方法,体现人自由自觉的超越本性。[6]管理活动的实践本质,体现管理活动人性的生存价值。

小学教育管理是一种情景性的教育管理实践。美国管理学家孔茨(Koontz,H.)认为,“管理实践本来就要求管理者在应用理论和方法时要考虑现实情况。科学和理论的任务绝不是也不可能是去规定在某种具体情况下该怎么办。管理科学和管理理论没有也不可能提供在每一种情况下如何行事的‘最好办法’”。[7]小学教育管理的有效性,在于管理主体根据管理对象的特点和管理情景,对管理知识进行合理的、灵活的运用,直至上升到管理艺术。在复杂多变的管理活动中,常规管理是可预测的,而例外管理,或突发事件的处理就没有固定章法了,它要求管理者从管理的情景与实践中,集中管理智慧、运用管理机智,最大限度地提高管理的质量与效益,实现管理目标。

2.政策性

政策是国家政权机关、政党组织为了实现自己所代表的阶级利益与意志,在一定历史时期内,以权威的形式所规定的行动准则,以及为实现奋斗目标所确立的任务、工作方式、行为步骤和具体措施。政策的实质是阶级利益的观念化、主体化和实践化。政策具有以下特点:①阶级性。在阶级社会中,政策只代表特定阶级的利益,从来不代表全体社会成员的利益、不反映所有人的意志。②正误性。任何阶级及其主体的政策都有正确与错误之分。③时效性。政策是在一定时间内的历史条件和国情条件下,推行的现实政策。④表述性。政策不是物质实体,而是外化为符号表达的观念和信息。它由权力机关用语言和文字等表达手段进行表述。作为国家的政策,一般分为对内与对外两大部分。对内政策包括财政经济政策、文化教育政策、军事政策、劳动政策、宗教政策、民族政策等。对外政策即外交政策。政策是国家或者政党为了实现一定历史时期的路线和任务而制定的国家机关或者政党组织的行动准则。[8]

教育政策是一个政党和国家为实现一定历史时期的教育发展目标和任务,依据党和国家在一定历史时期的基本任务、基本方针而制定的关于教育的行动准则。

政策性是小学教育管理的基本特性。管理的政策性特征是指教育管理要以国家的相关政策为指导,其一切活动要以党和国家的教育政策为依据。离开政策,或者法规的管理是非法的,是违背党和国家利益的管理。当然也是低效,甚至是无效的管理。小学教育管理的政策性很强,在管理过程中,政策的执行程度直接影响管理的水平。例如教师的绩效工资管理问题,管理者就要根据国家和地方政府的绩效工资政策,认真评估和严格执行,否则就违背了党的政策,损害了教师的利益,最终影响教育事业的发展。

3.开放性

开放是社会组织信息交换的重要特性。社会是一个开放的大系统,没有开放,社会组织就没有信息的交换,而缺乏信息交换的社会组织,在封闭的系统中是不可能持续发展的。在教育管理活动中,存在着两种因素。一类是确定性因素,另一类是不确定性因素。确定性因素是指可以预见的、比较稳定的、在系统中长期起作用的因素。不确定性因素是指偶发的、不稳定的,或难以预料的因素,这些因素往往不被人们重视。这两种因素的交替影响就造成管理环境的变化,我们通常说的信息对系统的影响,就是指管理活动中多种因素对管理效率的影响。教育管理活动是信息汇集与交换的系统活动,它要求管理者在计划、决策中不断与外界交流信息,从开放的大环境中吸取有效信息,提高管理的水平。

小学教育管理是围绕国家教育方针确立教育目标,实现教育优化的管理。在管理过程中,开放的本质要求管理者在决策时打破学校封闭的自循环系统,主动参与外在信息的交换。现代决策理论认为,决策的优化性首先体现在信息的开放性上,因为只有开放的信息源,才能形成清晰的决策思路,而情况明、信息全、思路清晰这些都是获得优化决策的必备条件。小学教育的发展要求管理者在管理过程中必须与外系统进行信息交换,并使小学教育的管理与社会的发展紧密联系。在教师专业发展、学校课程建设、教育方法的改革与创建过程中,如果管理者只是在封闭或半封闭的状态下进行决策,就难免会产生脱离社会发展的实际,造成决策的相对失误。在学校超常规发展的过程中,有的学校与国际名校联手成功地创办了国际品牌,有的与国内名校联合形成了跨区域优化的教育结构,还有的与企业集团联姻充分利用和优化了人力、财力与教育资源,从而成功地促进了学校的发展。这些超常规的决策都得益于学校领导决策思维的开放性。[9]

4.文化性

小学教育管理的文化特征,是指教育管理本身所反映的文化现象。东方的重情重义式的人文管理与西方的制度强化式的科学管理,其本质就在于东西方文化的差异。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确切地说,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文化的内部结构由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心态文化四个方面构成。物态文化是人类的物质生产活动方式和产品的总和,是可触知的具有物质实体的文化事物;制度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实践中组建的各种社会行为规范;行为文化是人际交往中约定俗成的以礼俗、民俗、风俗等形态表现出来的行为模式;心态文化是人类在社会意识活动中孕育出来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等主观因素,相当于通常所说的精神文化、社会意识等概念。文化具有整合群体行为和价值观的功能。社会群体中不同的成员都是独特的行动者,他们基于自己的需要、根据对情景的判断和理解采取行动。文化是人们之间沟通的中介,如果他们能够共享文化,那么他们就能够有效地沟通,消除隔阂、促成合作。文化具有导向功能,通过共享文化,行动者可以知道自己的何种行为在对方看来是适宜的、可以引起积极的回应,并倾向于选择有效的行动,这就是文化对行为的导向作用。文化具有秩序功能。文化是人们以往共同生活经验的积累,是人们通过比较和选择认为是合理并被普遍接受的东西。某种文化的形成和确立,就意味着某种价值观和行为规范的被认可和被遵从,这也意味着某种秩序的形成。而且只要这种文化在起作用,那么由这种文化所确立的社会秩序就会被维持下去。[10]根据文化的特性,我们可以说管理就是一种文化。

三、小学教育管理研究的对象

学习研究小学教育管理这门课程,首先要了解这门课程的研究对象、学科体系,以及课程的内在逻辑联系。学习是为了运用,研究是为了更好地应用和发展学科。小学教育管理这门课程以其独特的理论视角和应用价值,向读者展示了学科的体系与内在的逻辑联系,为读者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管理理论与方法。

小学教育管理是研究小学教育管理活动及其现象,揭示小学教育管理内在运行规律的一门综合性应用学科。小学教育管理的研究对象是普通基础教育小学教育组织中的管理活动、管理过程和管理规律。从当前各级各类教育管理的视角,我们可以把教育管理分为广义的教育管理和狭义的教育管理,广义的教育管理包括教育行政管理和学校管理;狭义的教育管理特指学校管理。小学教育管理与广义的教育管理和狭义的教育管理研究的范畴都有不同的地方。其一,小学教育管理虽然研究的是具体的学校管理,但其又不完全堕入单纯的学校管理范畴,它还研究涉及学校管理的行政管理问题,以广义的教育行政管理视角探讨小学教育管理,这一点是与传统意义上的学校管理研究所不同的地方。其二,小学教育管理尽管在研究视野上借助广义的教育管理研究范式,但其却限制在小学教育,即小学的研究上,它既不是广义的教育管理研究,又不是狭义的学校管理研究,而是将学科定位在小学教育管理所涉及的宏观、中观、微观的教育管理范畴上。这一研究定位体现了小学教育管理学科的综合性、应用性和可操作特性。

小学教育管理学科由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理论研究、范畴研究、内涵研究和校本研究四大板块构成。各板块之间既相互联系,又独立研究学科的一个部分,对建立学科体系的理论基础、界定学科研究的范畴、提升小学管理的内涵,以及探讨小学管理的特色等都具有重要的意义(详见前言诠释)。

[1]杨天平:《论教育管理学的综合性质》,载《教育研究》,2002(8)。

[2]萧宗六:《学校管理学》,8页,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3]吴志宏:《教育行政学》,19页,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18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5]赵复查:《走向实践生存——教育变革的人学路径》,载《韩山师范学院学报》,2008(5)。

[6]赵复查:《走向实践生存——教育变革的人学路径》,载《韩山师范学院学报》,2008(5)。

[7]孙耀斌:《西方管理学名著提要》,58页,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5。

[8]百度百科:baike.baidu.com/view/15030.htm 2013-1-11。

[9]赵复查:《转型时期校长决策思维的特点》,载《韩山师范学院学报》,2003(3)。

[10]百度百科:baike.baidu.com/view/3537.htm 2013-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