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小学教育管理
5573000000006

第6章 小学教育管理基础(5)

教育管理活动中采用质的研究方法要注意如下问题:一是研究环境的创设。质的研究要在自然环境下进行,不能在人为控制的实验环境中进行研究。要强调环境对研究的影响,质的研究不是输入实验条件的研究,是自然状态下的研究。二是研究角色的参与。研究者本人就是研究的工具,其研究不使用任何量表,或测量工具,全凭研究者自身的参与,并在参与中展开研究。三是研究资料的收集。质的研究可采用多种方法收集资料,如开放式访谈、参与型和非参与型观察、实物分析等。总之,其资料的搜集方法可以多样,但必须是以自身参与为主所获得的第一手资料。四是研究结论的形成。质的研究要通过归纳法的运用,将搜集到的资料进行归纳整理、提炼,并上升为有一定指导意义的理论和假设。五是研究活动的视角。要通过研究者与被研究者之间的互动,理解研究对象的行为,并对其意义进行解释。六是研究关系的处理。研究者与被研究者之间是互动关系,要考虑这种关系对研究的影响,要尊重研究对象。

质的研究的过程一般包括如下几个方面:确定研究现象、陈述研究目的、提出研究问题、了解研究背景、构建概念框架、抽样、收集材料、分析材料、做结论、建立理论、检验效度、讨论推广度和道德问题、撰写研究报告等。这些步骤在实际操作时不是相互孤立的,也不是按前后序列依次进行的。由于这种研究方法本身是一个不断演化渐进的过程,它们彼此重叠、互相渗透、循环反复。质的研究方法特别适合教育学和管理学这类实践性比较强的学科,因为它强调对社会现象的深入了解,尊重实践者对自己行为的解释,并要求研究人员深入教育系统内部,和教师、学生、管理人员一起学习、工作,听取他们的意见,找到问题的症结和解决办法,推动教育实践的变革和完善。[4]

(四)叙事研究

叙事就是讲故事,叙事者讲述自己过去或现在亲历的生活故事。叙事研究兴起于文学领域,其被引入到教育学研究领域,在西方仅有二十余年的时间。我国的教育叙事研究则在近几年刚刚兴起。叙事研究的主要特点是通过对所叙事实的细致观察来分析和掌握叙事者及其他局内人士观念和行为上的变化,从中发现经验性的东西。教育叙事研究通常以教育生活中的某个人物或事件为对象,按照一定的叙事规范和结构,进行深度的事实描述和广义的意义阐释。叙事研究恢复了教育理论研究中业已失落的对人类经验特别是教师经验的价值重视,其中凸显的并不是决定论意义上的本质和规律,而是种种个体性经验的意义与价值。通过叙事既可以使人向生活世界回归,重塑个人教育经验的理论价值,又能够使人在反思活动中加深对教育的意蕴和意义的理解。[5]

在教育管理研究中,运用叙事研究的基本步骤如下:

(1)确定所探究教育现象之中的研究问题。

(2)选择研究个体,将能够为研究问题提供丰富信息的个体作为研究对象。

(3)搜集故事,建构现场文本,研究者走进现场进行观察、记录,搜集个体教育故事。

(4)编码并重新讲述故事。

(5)确定个体故事包含的主题或类属。

(6)撰写研究文本,确认与评估研究。[6]

叙事是叙事研究方法的关键。叙事并不仅仅只是记录和叙述故事,而主要是在于反思自身的生活实践及内在精神,以及是对管理人员与教师、教师与学生日常工作中的交往情境进行追问。这种反思与追问,在叙事研究者看来是对经验的重组和理解,同时也是提供意义诠释的过程。如果研究者期望自己的诠释探究能够引导读者反思自己的经验,并归纳其中的意义,那就需要对纳入叙事中的事件进行深度描述。深度描述可以按照以下几个方面来判断:它以多元的传记方法为基础;它把自传与活生生的经历联系起来;它是情景性的、历史性的和交往性的;它能够生动地再现特定社会情境中的个人或群体的人生历程;它能够揭示个人生活经历的意义;它能让读者走入它所描述的人生经历,身临其境地体会其中的基本意义;它不会笼统地诠释它所描述的东西。[7]

【案例分析1】破窗效应与秃头论证[8]

破窗效应。政治学家威尔逊和犯罪学家凯琳做了一个实验:在居民区有一面墙,墙上有很多窗户,这些窗户原本都是好好的,但他们用石头把其中的一扇窗户玻璃打碎了,也不修补。过了一个月,旁边窗户又被人打烂了两个,还是不去管它。又过了一个月,旁边的窗户被打烂的越来越多了。以前,那个居民区的治安状况很好,不久后竟然有了小偷。又过了一段时间,居然出现了抢劫犯。这就是破窗效应:既然打烂一扇窗户没人管,再多打烂几扇也无所谓。窗子打烂了也没人管,也许偷东西,甚至抢东西也没事。榜样暗示先进,破窗暗示犯罪。

秃头论证。掉一根头发不会变成秃头,拔10根、100根也不会变成秃头。但是,突然有一天,我们站在镜子前面时,竟然发现自己有点变秃了,不禁惊呼:怎么变成这个样子了?有一个员工迟到不去管他,认为是小事,有一个员工旷工,主管认为没有关系,反正老板也看不到。到有一天管理者突然发现,组织进入了一种瘫痪状态就晚了。

解析思路:

(1)从管理原理的角度,论述管理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2)从小学教育管理的实践本质论述破窗效应的管理意义。

【案例分析2】教案风波[9]

徐校长所在的学校远近闻名,人们一提到这所学校,就会异口同声地说:“该校教师教学认真负责,学生学习努力。”特别是教师备课认真,更为外校所称道。这种风气是怎样形成的呢?

原来,该校长期坚持举办教案展览。多年来,每学期的期中和期末,校长总是要求各教研组收齐各位教师的教案,由教导处整理、布置、公开展览。年年如此,已成为一个常规。在每学期的工作计划中,教研组长都要层层叮嘱,反复交代,直至那些新教师参加过第一次教案展览活动后,对此有了认识,才不再强调。

当然,教案是必须按规范书写的,对此,学校有统一的要求、格式和标准。展览教案至少有三条好处:一是取长补短,相互学习;二是发扬先进促后进;三是普遍检查,掌握全局。前两条是对教师而言的,后一条是从学校领导方面来考虑的。

在长期执行过程中,确实看到一些效果。有些教师把它看作一种向学校领导和其他教师汇报工作的好形式,不少教师在备课中不惜花费大量时间,悉心撰写每份教案,务必做到具体、清晰、详尽。虽然有的教师不赞同这种办法,但为了不在展览时出丑、失面子,也总是认真对待。有的甚至把教案重抄一遍,清清楚楚地存放着,以备展出。因而,教案展览依然是学校常规管理中的一个保留项目。

然而就在最近,学校却在教案展览上闹了点风波。首先是一些教案写得条理分明、字迹工整的教师,其教学效果并不好,而且有几位教案书写颇得徐校长赞许和欣赏的老师,学生对他们的讲课却大有意见,反应强烈。其次,有一位年近50岁的语文老师,调入学校不到一年,教案写得很简略、很潦草、很不规范,有的地方甚至用符号代替文字,别人很难捉摸其全部含义。但他的课却很受全班学生的欢迎,徐校长也听过他几节课,觉得其教学艺术确实不凡。还有一位科学老师,她上课的水平很高,写的教案也合乎徐校长的心意,一直是全体教师学习的榜样,但是最近两次教案展览中,她的教案却使徐校长大失所望。尤其让徐校长头痛的是,有位刚分配来的数学教师小李竟然不肯写教案,教案展览时,他交上来的是自行设计的习题和一本板书设计,以及学校发的《教案参考》,而且他还振振有词,说《教案参考》的质量已不错,与其去抄一遍,还不如把时间用在构思自己的“板书设计”和“习题设计”上。讲课时三者结合,效果更好,为何一定要装模作样地抄什么“规范化”的教案呢?纯粹是形式主义。徐校长怎能容忍常规受到随意破坏,于是扣发了小李的部分奖金,结果小李逢人便不无感慨地说:“看来还得听领导的话——抄教案!”这在学校中引起了不小的骚动。

解析思路:

(1)从教育管理的实践性分析徐校长关于教案展览的常规做法。

(2)从小学教育管理研究方法的角度反思教案风波,采用何种研究方法来探讨教案的编写问题。

复习与思考

1.管理、教育管理、小学教育管理概念的区别与联系。

2.如何理解小学教育管理的学科属性与学科定位?

3.如何理解小学教育管理研究内容的逻辑关系及其板块划分。

4.为什么说实践性是小学教育管理的基本属性?

5.小学教育管理的研究方法通常包括哪些内容?

推荐阅读

1.陈孝彬、高洪源.教育管理学.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2.萧宗六.学校管理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3.黄葳.教育管理学——概念与原理.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4.张东娇.教育管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5.司晓宏.教育管理学论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1]黄崴:《教育管理学——概念与原理》,38页,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2]Anderson:Fundamentals of Educational Research,London:Falmer Press,1998:119.

[3]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12页,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4]司晓宏:《教育管理学论纲》,24页,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5]同上。

[6]傅敏、田慧生:《教育叙事研究:本质、特征与方法》,载《教育研究》,2008(5)。

[7]丁钢:《教育叙事研究的方法论》,载《全球教育展望》,2008(3)。

[8]陈永亮:《团队执行力》,8页,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9]http://www.docin/p-126132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