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星云大师十句箴言
5596300000007

第7章 箴言眼前世界随之敞亮,事事畅通——星云大师谈宽心(6)

在成功的道路上,你需要找工作、调工作、开拓更为广泛的人际关系。在很多情况下,你或许一直都处于一种求人的地位,处于一种必须表现低姿态的格局中。面对这样的情况,你首先要学会低姿态。很多人放低姿态之后就老想着他人可能会很傲慢地对待自己,会轻视自己,会对自己视而不见,甚至会侮辱自己,把自己赶出门去……这样一来,你便会退缩、丧失勇气。正因为如此,你或许就打出“万事不求人”的招牌,宁可忍受不求人办事的后果、不办事的麻烦,把事情搁置起来,也不去求助于他人。这只能说明你是脆弱的。你如何看待你自己是一回事,他人如何看待你是另一回事,你应该把他人如何看待你与你自身的价值分开。

要懂得放低姿态以自我保护,这是一个真理。在社会日益激烈的竞争中,在越来越复杂的人际关系中,要想立于不败之地,除了加强自身修养,提高自身素质之外,还要注意处世方式,宽心低调会让你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

有一个大学生,在校时成绩很好,大家对他的期望值也很高,认为他必将有一番了不起的成就。最后他真的有了成就,但不是在政府机关或大公司里有成就,他是卖蚵仔面卖出了成就。

原来他在大学毕业后不久得知家乡附近的夜市有一个摊子要转让,他那时还没找到工作,就向家人借钱,把摊子租了下来。因为他对烹饪很有兴趣,便自己当老板,卖起蚵仔面来。他的大学生身份曾招致很多人不理解的眼光,但却也为他招徕不少生意。他自己倒从未对自己学非所用及高学低用怀疑过。

要放下身份——这是他的口头禅和座右铭。放下身份,路会越走越宽。放下身份的人比放不下身份的人在竞争上多很多优势。

如果你想把事情做成,就得以一种低姿态出现在对方面前,表现得谦虚、平和、朴实、憨厚、毕恭毕敬,使对方感到自己充分得到了别人的尊重。

善于以柔克刚

为人处世不能简单粗暴,而应学会从大处着眼,以柔克刚。以刚克刚,两败俱伤,以柔克刚,则马到成功。

有句俗语叫“四两拨千斤”,讲的正是以柔克刚的道理。俗话说:“百人百心,百人百性。”有的人性格内向,有的人性格外向,有的人性格柔和,有的人则性格刚烈,各有特点,又各有利弊。然而纵观历史,我们不难发现,往往刚烈之人容易被柔和之人征服利用。为人处世更需善于以柔克刚。

“以柔克刚”还表现在特定人物和特定场合的迂回,而不是以硬碰硬,以刚克刚。好比走路,时常会遇到各种障碍,如果面前横了一块大石头,你究竟是搬开它,或是绕开石头再往前走?搬开“石头”要用多大力气,自己是否对付得了?绕开它,路程又远了多少,有没有足够的时间?这一系列问题都要在最短的时间内作出权衡,才能得出结论。多设想一下在你行进的路上可能会出现多少“石头”,而自己怎么做个“弯弯绕”,胸有成竹地一一绕过它们快速前进。

光武帝刘秀带兵打仗时,有的将领在昆阳城上望见王莽的军队人马众多,全都心惊胆战,忧虑后方的妻子儿女,想分别返回原来驻守的城池。

刘秀这时不但没有杀一兵一卒,反倒非常冷静地对将领们说:“现在士兵和军粮都很少,而外敌强大,合力抵抗他们,还有打胜的希望,要是分散,势必全都难以保全性命。而且现在主力不能前来救援,昆阳一旦被攻破,各部也将被消灭,现在怎么不同心同德,共建功名,反而只想看守自己的妻子儿女和财物呢?”将领们被刘秀说服了,就定下心来继续跟着刘秀作战。从而取得昆阳大捷,为光复汉家天下赢得了最终胜利。

心理学上说:“一个人的言行是他的第二身份。”别人就是依据言行来认可你的、和人相处,不要斤斤计较。你计较,他也计较。你不计较,他才有可能不计较。没有人愿意示弱。、宽容不是服输,而是理性的赢,有理也要让三分。

有句话说得好:得饶人处且饶人。人在有理的时候不要咄咄逼人,抓住别驰人的“小辫子”不放,而要有容人容事的胸怀。法华经》云:“诸有修功德,柔和质直者,则皆见我身。”柔和者,慈悲也,忍耐也。不论对方对错,对的不嫉妒不打压不挑剔,错的不打击不讽刺不轻视,不打棍子不扣帽子。佛眼相看,慈心相向。令人觉得如春风拂面,有如到家的感觉。

得理也要饶人,即便对方真的错了,而且一时不能醒悟,也应本着治病救人的心态,伸出温暖之手,耐心解释,不生失望舍弃之心。

马辛利任美国总统时,一项人事调动遭到许多政客的反对,在接受代表询问时,一位国会议员脾气暴躁,粗声恶气,开口就给总统一顿难堪的讥骂。但马辛利却视若无睹,不吭声,任凭他骂得声嘶力竭,然后才用极委婉的口气说:“你现在怒气应该平和了吧?照理你是没有权利这样责问我的,但现在我仍愿意详细解释给你听……”

这几句话把那位议员说得羞愧万分,其实不等马辛利总统解释,那位议员已被他折服了。也许你以为马辛利总统是个“没有脾气的人”,恰恰相反,他是个脾气极大的人,只是他有一股比脾气更大的自制力,能将脾气暂时压住。

试想,如果马辛利得理不让人,利用自己的职位和得理的优势,咄咄逼人地进行反击的话,那对方决不会服气的。由此可见,当双方处于尖锐对抗状态时,得理者的忍让态度,能使对立情绪“降温”。

总之,做人办事一定要学会从大处着眼,以柔克刚。这好比:一块巨石如果落在一堆棉花上,则会将棉花轻松地包在里面。以刚克刚,两败俱伤,以柔克刚,则马到成功。

善于转换立场

我们日常生活中会有许多误会和分歧,处理不好矛盾会浍激化,甚套至反目成仇,困惑我们的主要问题是:他怎么老那样对我?其实,如果我们站在对方的立场上考虑问题,误会也许就会很快的消除。

一个人站到对方的立场上去考虑问题,是理解对方的基本方法。一个固守己见,不能理解别人的人,也不会被别人认可。生活中,我们总是抱怨别人的冷淡不示调和,为什么不去反思一下自己的行为?也许一切的原因都是由于自己。换个角度,站在对方的角度去思考,一切就会变得不一样。

老板跟经理去餐厅吃饭,服务小姐的态度非常恶劣,脸上没有一点笑容。经理很生气,要投诉她,却被老板制止了。老板说:“也许她失恋了,也许她刚刚被上司指责过,总之,我们应该原谅她。”

“不管什么理由,也不应该影响工作,这是她的错。”

“是的,正是因为她全错,而你全对,才需要你的宽容。”老板意味深长地说。经理说了一句让人喷饭的话:“没想到您还还是傻根精神。”

“所以我是头,而你是我的员工”老板笑着首说。

人生在世,难免会出现缺点和错误。一个人说错话、做错事时,总是希望得到别人的宽容和谅解。反过来,别人说错话、办错事时,自己也应当设身处地、将心比心地来给予谅解和宽容。《圣经》中有一句话:“你待人当如人之待你。”西方人认为这是为人处世的“黄金规则”。这就是说,别人对待你的方式,是由你对待别人的方式决定的。

在现实中,我们往往会产生固执或一意孤行或无法接受他人的观点,总以为自己的观点是最合理的、最有效的。这时我们最需要的就是换个立场。交换立场,就是设身处地将自己摆放在对方的位置,用对方的视角去看待世界。

西方人喜欢喝咖啡。以前那些贵族就用咖啡豆自己磨咖啡,然后再慢慢地煮,非常麻烦。这时候,咖啡商看到了这里面的商机,就开发了速溶咖啡,推销它方便快捷的特点。开始一上市的时候,咖啡商非常高兴,并且预言:咖啡革命时代即将到来。可是,令他们失望的是,速溶咖啡得不到消费者的认可,为什么呢?公司就纳闷了,于是,就派了大量的人员去搞市场调查。

后来,调查结果出来了:家庭采购咖啡的人主要是主妇。而不少消费者反映说,她们认为买速溶咖啡的家庭主妇是不关心家庭的人,而买传统咖啡的家庭主妇却不是!原因是什么呢?原来,她们认为:咖啡不同于其他产品,它是用来细细品味的。为自己的家人泡一杯香喷喷的咖啡,这是爱和关心的体现。如果你连这样的工作都不愿意做,怎么能够说你关心家庭呢?

这时候,公司才发现,他们大肆强调的卖点,也是他们最得意的卖点——速度,恰恰是他们最致命的弱点!搞清楚这一点,他们就修改营销策略,不再强调速度,而是在味道上做文章:滴滴香浓,味道好极了!在消费者接受其长处的基础上,再一步步拓展。

我们常常容易固守自己的看法,与人僵持不下,导致人际关系的不和谐。其实,凡事没有绝对的对错,只是各自站的角度不同而产生了相异的观点。同样的一个问题,站在不同角度上去看,就会有不同的人生结果,苦与乐也就在这一念之间。所以许多事情,我们可以学会换个角度,从别人的立场看一看,也许我们会意外的发现,人生其实挺公平。如果我们常常学会换位思考,天地就会宽阔很多,我们的关爱之心也就会更多一些,人生也就变得轻松许多,快乐许多。

6.修身的奇方

人生一世,草木一秋。人的一生是十分短促的,就如一场春梦,转眼即逝。无论他在生时无论多么风光,到头来得到的不过是一个土馒头。只可惜现实生活中,许多人看不清楚,为了升官,阿谀奉承;为了发财,尔虞我诈;为了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也会烦恼很久。孰不知,良田千亩,不过日食三升,广厦千间,不过夜占八尺。心无杂念,世无尘埃,开心健康的一生一世,才是人生的最大追求。

拥有快乐心态

邵康节的《养心歌》写道:得岁月,延岁月;得欢悦,且欢悦;万事乘除总在天,何必愁肠千万结。放心宽,莫量窄,古今兴废如眉列。时来顽铁有光辉,运退黄金无颜色;逍遥且学圣贤心,到此方知滋味别;粗衣淡饭足家常,养得浮生一世拙。

一个人的健康与人的性格与心理状态密切关联的。一般而言,性情孤僻、心胸狭窄的人,由于其情绪状态经常处于不稳定状态,也会产生一些躯体的疾病;而性情开朗、乐观的人,其体魄也往往比较健康,因此,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应该注意营养调摄和身体锻炼,更重要的是要陶冶自己的情操,开阔胸怀,避免持续的情绪紧张。如果感到自己的心情长时间抑郁不愉快时,必定会出现身体上的不适。

有这样两个人,他俩在同年同月被查出患膀胱癌。五年过去了,一个病情基本消失;另一个的坟上早已长满了青草。健在者,他认为战胜癌症主要是提高自己的抗病能力,增加免疫力,在手术化疗后,他静心地养气,在老年大学里学书法、绘画、练气功,且每日清晨必行走5公里。而今,以前的疾病早已荡然无存,体质也好了,行走轻快,反应灵敏,全不像已近八十高龄的老人。他除了接受医院治疗外,把战胜癌症的主要责任放在自己肩上,做自己的“主治大夫”,靠自己的力量与癌症抗争。

另一位则不然,他广有钱财,是个身价百千万的董事长,把希望压在医院和医生身上。他寻医问药遍及全国,后又东渡日本求医。他找了最好的医生,用了最好的药,然而,遗憾的是这都没能留住他的生命。

殊不知最好的医生是自己,最好的药物是你的心态和奋争精神。

上海民族乐团著名的二胡演奏家闵惠花,她演奏的《二泉映月》曾倾倒了千万听众。不幸,恶性黑色素瘤找上她。她先后接受了6次手术、15次化疗。在医护人员的精心治疗和鼓励下,一次又一次击退黑色肿瘤细胞的侵袭,三次阻断肿瘤细胞的转移。在漫长的治疗过程中,她以坚韧的毅力忍受癌症带来的种种痛苦和精神的折磨。六年后,她重返舞台。这是生命的奇迹,闪耀着任何疾病都不能摧毁人类意志的光辉。

科学家认为豁达的人生态度、积极的情绪能使免疫细胞活跃起来,从而获得与疾病抗争的能力。只有拥有快乐心态,才能成为快乐的人。

在威尼斯的一座高山上,住着一位年老的智者。人们都盛传他具有超强的智慧,能够回答任何一个问题。

然而,有一个自认聪明的年轻人却不以为然,甚至觉得因他的智慧足以愚弄老人一下。

这天,他抓来了一只小鸟然后来到了智者的面前,问:“听说你能够回答任何问题,现在我这里有一个问题想要问你,看你能不能答得出来。”

“我不像你说的那样具有那么大的能力,不过你可以说出你的问题来看看。”智者答道。

年轻人接着问:“现在我的手中有一只小鸟,你能告诉我它是活的还是死的吗?”

老人听后,微笑着回答道:“年轻人,为了你手中那个生灵的性命,我不能回答这个问题,如果我说这只鸟是活的,你就会马上捏死它,假如我说它是死的,你就会张开手让它飞走。瞧,生死大权都掌握在你的手中。”

在我们的世界里,之所以会有那么多忧愁和烦恼,并不是因为我们遭遇了多少厄运和不幸,而是我们自己的内心不愿意去选择快乐。就像那位年轻人的手中掌握着鸟儿的生死大权一样,我们每个人的手里也掌控着自己哀乐的大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