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以孝齐家(中国孝文化丛书)
5610900000027

第27章 信仰风俗中的孝(5)

关于碧霞元君的出身,有多种说法,其中之一是东岳大帝的女儿。神灵界的事本来就是人虚构的,但虚构为东岳大帝的女儿还是合情合理的。要不,她怎么在泰山呆得住啊!

这个泰山碧霞元君在执行着一项崇高而伟大的事业,迎合“无后为大”的孝道,为千家万户送生送子。自宋元碧霞元君出现,东岳大帝逐渐没了脾气,连庙宇也搬到山下,泰山老奶奶喧宾夺主,香火兴盛起来。

(三)劈山救母的神话

前面我们叙述了许多民间孝子救母、救父的故事,表现了他们真挚的孝子之情。在中国的神话传说中,也有两则救母的故事。由于神的法力无边,他们不是一般方式的救母,而是劈山救母。

一是二郎神杨戬劈山救母。明代嘉靖(1522~1566)年间的《清源妙道显圣真君一丁真人护国佑民忠孝二郎宝卷》,以及明人吴承恩《西游记》都记载了二郎神的故事。二郎神的母亲是玉帝的妹妹云华仙女,思凡嫁给了凡间男子杨天佑,生下了儿子杨戬。玉帝龙颜震怒,就把妹妹压在桃山底下。后来二郎神杨戬“斧劈桃山”,救出母亲。《西游记》第六回对杨戬有“斧劈桃山曾救母”的诗赞。该书中还有一段孙悟空的话:“我记得当年玉帝妹子思凡下界,配合杨君,生一男子,曾使斧劈桃山的,是你么?”可知,杨戬劈山救母的神话在明代以前流传了。

由于杨戬劈开桃山救母,和玉帝发生了冲突,二人虽然是甥舅,却关系不太好。后来玉帝封杨戬为“英烈昭惠显圣仁佑王”,道号“清源妙道真君”。可杨戬始终对当玉帝的舅舅心怀芥蒂,坚决不住天庭,而下界居住灌江口,享受人间的香火。对玉帝只是听调不听宣。《西游记》上说他“心高不认天家眷,性傲归神住灌江。”这和民间家庭之间种种恩恩怨怨非常相似。

另一则是“沉香劈山救母”的故事,戏剧称《宝莲灯》、《二堂舍子》、《劈山救母》等。

“沉香劈山救母”是流传已久的神话故事,宋、元时已编成戏曲,有南戏《刘锡沉香太子》、北杂剧《沉香太子劈华山》等,皆已失传。清人焦循《剧说》记载,乾隆、嘉庆年间,安庆梆子曾搬演《沉香太子劈山救母》。后川剧、汉剧、湘剧、徽剧、晋剧、滇剧、秦腔、河北梆子等众多剧种争相搬演此剧。故事的情节是:

汉代士子刘彦昌进京赶考(一说是刘向。汉代还没有科举),路过华山神庙,题诗庙中,表达了对庙神三圣母的爱慕之情。三圣母得太白金星之告,说她与刘有三宿姻缘,遂与刘彦昌结为夫妻。三宿后,刘彦昌以沉香一块赠别,嘱咐她日后生子,以沉香为名。

三圣母怀孕,被哥哥二郎神察知。这时的二郎神已是今非昔比,过去他是救母英雄,敢于向守旧势力斗争,可现在却变成天条律令的卫道士。他保守、专横,对触犯天条的妹妹毫不手软,怒提华山,压三圣母于华山下的黑云洞中。三圣母于洞中产子,取名“沉香”,想方设法送给了刘彦昌抚养。沉香成人后,到华山寻母,遇何仙姑(一说霹雳大仙)授以仙法,又窃得萱花神斧,与舅舅二郎神大战于华山。在同情沉香的众神的帮助下,终于打败二郎神,斧劈华山,救出母亲。

在华山西峰顶上,有一块十余丈长的巨石齐茬茬被截开。巨石旁边插着一把七尺高,三百多斤重的月牙铁斧。巨石叫“斧劈石”,铁斧叫“开山斧”。相传,这就是当年沉香劈山救母的地方。

(四)托塔天王与哪吒的父子恩怨

托塔天王李靖、莲花化身的哪吒是中国老百姓喜闻乐见的神灵,出自元代《三教搜神大全》,明人许仲琳(一说为陆西星)写进他的神话小说《封神演义》中,大体情节如下:

哪吒是乾元山金光洞太乙真人的弟子灵珠子,托生为陈塘关总兵李靖之子。哪吒七岁时,到九湾河东海口洗澡,用乾坤圈、混天绫打死了巡海夜叉李艮和东海龙王三太子敖丙。四海龙王奏准玉帝,率兵捉拿李靖夫妇问罪。哪吒一人行事一人当,决不连累父母,剖腹、剜肠、剔骨肉而死。

哪吒按照师父的安排,托梦给母亲,在翠屏山造了一座哪吒行宫,接受人间香火三年,以求再成人形。李靖路过翠屏山,大骂哪吒“生前扰害父母,死后愚弄百姓”,砸毁哪吒的金身,烧掉哪吒的行宫。

太乙真人巧妙构思,为哪吒造了莲花化身,传授火尖枪、风火轮、乾坤圈、混天绫、金砖等。全副武装的哪吒来到陈塘关找李靖报仇,把李靖杀得落荒而走。哪吒随后追赶,中间虽经哥哥木吒、金吒等人解救、劝解,哪吒仍穷追不舍。最后,燃灯道人以金塔镇住哪吒,父子二人冰释前嫌,共同辅佐姜子牙完成了兴周灭商的大业。

在《西游记》中,哪吒与父亲托塔李天王俱在玉帝殿前称臣,父慈子孝,没有任何芥蒂。

许仲琳《封神演义》中的情节,处处贯彻着儿子对父母的孝道。

哪吒七岁出门、回家时,是这样描述的:

哪吒见天气暑热,心下烦躁,来见母亲,参见毕,站立一旁,对母亲曰:“孩儿要出关外闲玩一会。禀过母亲,方敢前去。”殷夫人爱子之心重,便叫:“我儿,你既要去关外闲玩,可带一名家将领你去,不可贪顽,快去快来。恐怕你爹爹操练回来。”哪吒应道:“孩儿晓得。”哪吒同家将出得关来。挨到帅府门前。哪吒来见母夫人。夫人曰:“我儿,你往那里耍子,便去这半日?”哪吒曰:“关外闲行,不觉来迟。”哪吒说罢,往后园去了。

这和我们前面讲的“出必告,反必面”的孝道如出一辙。

当太乙真人告知哪吒,四海龙君奏准玉帝,来捉拿他的父母时,书中写道:

哪吒听得此言,满眼垂泪,恳求真人曰:“望师父慈悲弟子一双父母!子作灾殃,遗累父母,其心何安。”道罢,放声大哭。

孟子的五不孝中有:“好勇斗狠,以危父母,五不孝也。”哪吒犯的正是这一条,所以才急得大哭,恳求真人帮助。

书中对回到家中的哪吒是这样描述的:

只见哪吒厉声叫曰:“一人行事一人当,我打死敖丙、李艮,我当偿命,岂有子连累父母之理!”乃对敖光曰:“我一身非轻,乃灵珠子是也。奉玉虚符命,应运下世。我今日剖腹、剜肠、剔骨肉,还于父母,不累双亲。你们意下如何?”敖光听见此言,“也罢,你既如此,救你父母,也有孝名。”四龙王便放了李靖夫妇。哪吒便右手提剑,先去一臂膊,后自剖其腹,剜肠剔骨,散了七魄三魂,一命归泉。

“剖腹、剜肠、剔骨肉”,不正是前面叙述的孝子们为解救病危父母的愚孝举措么?不过,在这里不是愚孝,是在非常时刻,把生留给父母,把死留给自己的生死抉择。

哪吒追赶李靖,遇到二哥木吒,书中写道:

木吒上前大喝一声:“慢来!你这孽障好大胆!子杀父,忤逆乱伦。早早回去,饶你不死!”哪吒曰:“你是何人,口出大言?”木吒曰:“你连我也认不得!吾乃木吒是也。”哪吒方知是二哥,忙叫曰:“二哥,你不知其详。”哪吒把翠屏山的事细细说了一遍。“……这个是李靖的是,是我的不是?”木吒大喝曰:“胡说,天下无有不是的父母!”

前面讲的“子为父隐”、“子不言父过”、“天下无不是的父母”等孝道,到明朝时,天上的神仙不仅知道了,而且作为一种行为准则了。

注释

[1]三人都是释迦牟尼的十大弟子。

[2]古印度摩揭陀国悉苏那伽王朝国王,后皈依佛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