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当代中国广播电视学
5613600000040

第40章 中国广播电视节目形态与生产(7)

(一)超媒体是媒介融合发展的必然结果

超媒体是媒介融合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当下媒介融合趋势下所产生的一种具有旺盛生命力的融合媒介。超媒体建立在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有机融合基础之上,将产生一种全新的媒介生产管理经营方式。随着互联网与移动通信的发展,微博、微信、即时通讯等新兴媒体被广泛运用,超媒体不断开拓新的疆域,从原先单一地指向网络媒体延伸为指向方兴未艾的手机媒体以及与传统媒体融合后的各种结合体。“超级连路让用户从一个信息区域迅速跳跃到另一个信息区域……无数次地从一个话题跳到另一个话题,在全世界范围内搜集视频、音频和文本信息。”目前,对超媒体最简单、最直观的描述就是三网融合、四屏合一。

尽管如此,超媒体作为信息传播媒介的属性并未发生改变,只是其节目的生产传播方式发生了变化。但是,超媒体并不是一个具有实质性载体的概念,而是对于传统的、较为单一的媒体而言的一个集成、总装和超越的概念,是基于有线或无线移动互联为基础的网络化媒体。全新的视听感受将提升人的自主性,使得未来的传播更加自由、开放、互动和个性化,呈现更为人本化的发展趋势。首先,超媒体的信息传播媒介几乎囊括了所有媒体形式,如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手机、电脑、平板电脑等,涵盖了视觉、听觉、触觉及形象等人们接受资讯的全部感官载体和终端。其次,超媒体的节目生产可以借用音频、视频、文字、图表、相片等各种手段来进行,并在其基础上进行不同媒体的融合、转换,从而产生出全新的传播形态。最终在媒体的管理运行模式上,超媒体是对跨媒体经营、移动媒体等多个概念的集成与综合。

(二)超媒体时代视听新媒体节目发展创新之道

随着超媒体发展的趋势,广播电视节目在其媒介形态上与各种媒介进行融合和组合,呈现全媒体倾向。在媒介融合趋势促使下,广播电视进行了多重创新尝试,在融合之初,传统广播电视节目生产传播方式仍然在占主导地位,其占据了绝对的优势资源。然而随着视听新媒体发展迅猛,广播电视节目能够通过新媒体渠道获得海量受众群,并对受众产生极大影响。随着三网融合的推进,各级广电媒体纷纷加快向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发展的步伐。视听新媒体不断发展壮大、融合重组,创造出诸多新业态,构建出超媒体发展的新景观。

1.数字技术

数字技术的发展直接推动了互联网的广泛运用,传统广播电视也要融入数字化的其他媒介之中才能在超媒体时代焕发生机。当下互联网上已经充斥着各类广播电视节目,广播电视与互联网的融合即可看做是媒介融合进程中的一个阶段性成果,今后还将催生出新的传播形态。如某一单独类型的媒介上传至网络后,其内容和形式都会发生极大改变,音频、视频、文字、图表等都可对其内容形式进行丰富。任何个人只要上网或使用即时通讯软件,就将接受网络推送的超媒体功能与服务。同时,任何个人参与全球化竞争,也都将成为一个独特的个性化品牌,即成为一个具有超越传统媒体功能的“超媒体”。面对此趋势,传统广播电视必须打破行业壁垒,有效整合优势资源,加快推进广播电视节目向超媒体的新要求转变。

数字视频业务是未来传媒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传统媒体要想向超媒体发展,开展网络视频、手机电视、数字电视、户外显示屏在内的各种视频媒体是必不可少的手段。因此,数字视频业务将成为未来传媒业发展的一个新亮点。数字机顶盒可以提供包括电视投票、C2C的互动节目点播、多人参与交互式游戏、电视抓取搜索等多项服务,这些服务都强调了使用者的参与性和交互性。可以预见,视听新媒体节目的发展在未来会催生更多的内容提供方式和信息服务形式的出现,并且带动整个传媒业的发展进程。

2.媒介融合

媒介融合是指各种媒介呈现出多功能一体化的发展趋势。从本质上讲,媒介融合首先是指两种或多种技术融合后形成某种新的传播技术,但其意义并非只局限于此。随着媒体界限的淡化,节目内容和形式将呈现更多的发展空间。越来越多的迹象表明,从媒体整合中寻求新的竞争优势已经成为广播电视的关注焦点。不同类型的媒体间争相渗透融合,不仅弥补了单一媒体表现力的不足,还大大满足了不同受众的不同需求。网络、手机等新兴媒体具有信息发布及时、互动性强等优越性,但其缺陷也有目共睹,例如互联网上原创内容匮乏、过多冗余、真假难辨等问题尚待解决。传统广播电视在传播时效和传播广度上虽然不如新媒体,但因其公信度高、权威性强和专业性好等优势,又使新媒体短时期内无法取而代之。在媒介融合过程中,要处理好各种媒体的不同角色和地位,特别是在广播电视节目制作与研发和过程中需要综合考虑不同媒介的传播特性和表现特征,唯有如此,才能不会在媒介融合的浪潮中迷失方向,才能在激烈的媒介竞争中求得有利地位。

媒介融合趋势必然使广播电视节目生产和传播受到全面的影响。广播电视新闻节目将更加注重超媒体发布手段,发展多种媒体有机结合的融合型新闻;全能型记者将同专业记者分工合作,共同完成报道任务。在新的市场格局中,广播电视将找到自身新的定位和业务模式,构建适应超媒体发展需要的节目体系和传播平台。

3.互动与参与

超媒体时代,受众和传媒的关系发生了巨大变化。受众的互动和参与将更加明显,受众本身将成为传播者之一。过去,广播电视受众对信息的接收都是单向的,信息传递无法实现交互。现在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把读者和观众变成了信息的传播者,传统的听众、观众等群体正从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信息的制作者和发布者,互动交流不断增多。

在这种背景下,互动与参与是节目的生存之道。长久以来由于技术的限制,广播电视一直以“点对面”的传播方式走进千家万户,形成绝对化的单向传播关系。随着数字技术的兴起,受众参与与互动成为可能。传与受的强制关系被打破,受众不再只被动接受,而转为积极参与。

数字化还带来理论上无限量的频道资源,只有通过节目的社会化生产才能满足多媒体对节目的需求。内容供应商的出现,将使内容生产的功能从“台”里分离出来,不仅降低了制作成本,还提高了产量。在当代媒体竞争中,没有互动就意味着失去受众。

增加言论节目的开放性也是途径之一。节目制作的观念之一是内容为王,而内容的核心则是以人为本。所以,充分利用技术条件,在受众关注的基础上增加参与性,使之更深入和广泛地参与到社会生活中,是超媒体时代节目制作的一个方向。

(三)超媒体时代视听新媒体节目的发展趋势

如何在超媒体时代继续保持节目竞争力,适应市场竞争和受众的多元需求,是广播电视节目制作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制作人员需要熟悉新媒体技术的发展,研究其在节目制作过程中的应用技巧,了解新媒体传播特性以及受众的接受特点。传统的新闻价值包括及时性、显要性、接近性、冲突性和有趣性等五方面要素。“在以融合、互动、个性为特征的超媒体时代,过去一元化的传播价值观发生畸变和重构,呈现既相互独立又互为补充的二元复合新特质。”张君昌、曾文莉:《超媒体时代的传播创新与人才升级》,《现代传播》,2012年第4期。具体体现在五个方面:(1)及时性与全时性的复合;(2)显要性与显微性的复合;(3)接近性与贴近性的复合;(4)冲突性与冲击性的复合;(5)有趣性与有用性的复合。

“随着信息高速公路的先期介入以及卫星技术与电视、电脑和电话的结合,一种替代模式将很有可能促成一种集制作者、销售者、消费者于一体的系统的产生。该系统将是对交往传播关系的一种全新构型,其中制作者、销售者和消费者这三个概念之间的界限将不再泾渭分明。”马克·波斯特:《第二媒介时代》,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3—4页。在超媒体时代,新闻节目采制面临深刻变革。首先是对时效性的重视。相对于网络、手机媒体而言,传统广播电视的新闻发布具有一定的滞后性,这时通过采编系统获取的新闻可以选择通过网络广播电视台进行发布,而传统广播电视再进一步跟进,形成立体式报道格局,既保证了新闻的时效性,同时这种复合式报道又有助于受众深度解读。其次是对权威性的重视。在信息爆炸时代,人们对信息的需求呈几何式增长,由于过分强调信息的数量和速度,大量虚假信息乘虚而入,使得人们对信息来源的可靠性以及真实性产生怀疑。这时,广播电视新闻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权威性和可靠性优势得以显现。当生活中遭遇新闻真实认知模糊的问题时,人们更倾向于选择传统广播电视新闻来进行确认。再次是对新闻专业性的重视。超媒体在带来丰富海量新闻资讯的同时,对新闻选择和把关人也是不小的考验。这就需要采编人员熟悉掌握多种媒体传播特性,在选择新闻时充分考虑新闻价值以及可能会产生的社会影响,进而确定新闻的发布平台,通过超媒体联动效果可以形成对某一新闻事件的深入报道。

21世纪以来,电视剧生产呈现较快发展态势,创作呈出多元化格局,艺术水准不俗的精品不断涌现。在政策导向和市场驱动下,电视剧生产还将继续增加。晚会类节目则逐渐呈现主题化倾向,区域文化、慈善及特定节庆日纪念等主题受到关注和青睐。如何使这类节目既保持内容与形式的集中统一,又能突破相对封闭的创作框架,是值得探讨的问题。在超媒体时代,广播电视将充分调动社会资源和大数据分析系统,对电视剧剧情和晚会主题进行评测和修正,加强与受众的交流,以受众的意见、反馈作为创作考虑,是赢得市场的重要手段。

在超媒体背景下,广播电视将面临更大的挑战和冲击,在与新媒体的激荡中不断深化对广播电视自身以及节目的认识,广播电视节目形态和理念也在不断发生着变化,这既是应对外界竞争的需要,也是自身发展创新的积极探索。其中突出表现为服务意识强化,平等交流观念增强,情感化表现突出,既重视娱乐性也坚持维护长期形成的权威性形象。超媒体时代的来临是广播电视发展历程中的重大转折,既要积极适应媒介融合的挑战,同时立足于媒介属性,深刻把握时代发展以及人们需求变化的现实,积极创作出更加丰富多彩的视听节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