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当代中国广播电视学
5613600000073

第73章 中国广播电视的队伍建设(1)

“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人才问题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关键问题,人才工作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胡锦涛:《在全国人才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10年5月26日于北京。广播电视人才是党和国家整个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建设者和传播者,是广播电视科学发展的第一资源。广播电视人才队伍的素质直接影响和制约着我国广播电视的未来发展。

根据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和广播电影电视总局颁布的《广播影视“十二五”人才发展规划》(广发[2010]87号),我国要培养造就一支规模适宜、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人才队伍,为广播电视改革发展提供坚强的思想政治保证、才人保证和智力支持。党的十八大从战略高度强调了“营造有利于高素质文化人才大量涌现、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的重要性。就我国广播电视人才队伍建设的现状来看,虽然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均得到了提高,但离这一总体目标仍有一定距离。随着广播电视数字技术、网络技术以及视听新媒体业务的快速发展,加快广播电视人才队伍建设显得尤为重要。

第一节广播电视人才职业素质

素质是指一个人在社会生活中思想与行为的具体体现。百度百科归纳出三种解释:一是指人的生理上的原来的特点;二是指事物本来的性质;三是指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的基本条件。在教育领域,素质源于第三种解释。由此出发,广播电视人才素质就是指广播电视从业人员为履行广播电视工作职责所必须具备的各种能力,它是心理、知识、价值观、能力等诸多要素的综合体现,具有明显的专业特征。广播电视集政治性、业务性、技术性和文化艺术性于一体。在新技术不断给我国广播电视事业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的情况下,建立新的广播电视人才素质架构刻不容缓。

一、广播电视人才的基本素质

广播电视具有信息传播、舆论监督、宣传教育、文化娱乐等功能,它在我国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中的地位,决定了新世纪广播电视才人素质要求的特点。

(一)政治素质

我国广播电视的性质决定了广播电视才人必须具备较高的政治素质,且在才人基本素质中居于核心地位。概括而言,广播电视才人的政治素质是: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坚持真理,实事求是,坚持党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具体而言,就是要有较高的马列主义理论修养,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方法,善于从纷繁复杂的表象中寻找事物的本质,正确引导社会舆论,引导社会心理,使人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朝着正确健康的轨道良性发展。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广播电视引入市场机制,实现一些部门和业务市场化运作。这对广电人才队伍的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挑战。加强广播电视人才队伍的思想政治工作,提高他们的政治素质,要从实际出发,建立一套完善的人才政治思想工作机制。具体包括:(1)建立促进核心人才发挥模范作用的制度和有效的沟通制度。(2)建立一套完善的思想政治工作激励机制。(3)在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建立以针对性、实用性、开放性为重点的教育培训机制,素质教育、思想教育相得益彰。(4)建立完善的反馈机制。

(二)人文素质

人文素质是指人们在人文方面所具有的综合品质或达到的发展程度。当代社会所提出的人文素质,在很大程度上是作为“科学主义”、“实用主义”的对立面而出现的。它相对于“科学主义”,强调的是关注人的生命、价值和意义的人本主义;相对于实用主义,它强调的是注重人的精神追求的理想主义或浪漫主义。“科学”、“实用”与“人文”、“理想”是人类生存和发展不可或缺的两个价值向度。

对于广播电视从业者来说,人文素质是不可或缺的基本素养,因为它体现了一名广播电视从业者对自然,对社会和对他人所持的基本态度,以及对正义、高尚、卑劣的辨识。它是一种知识和智慧,也是一种涵养和气度。在我国,广播电视从业者肩负着启迪心智、拓宽视野、愉悦情怀、更新观念的社会责任,只有具备了深厚的人文素质,以及较高的审美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才能发现生活的真、善、美,才能传播健康文化,提高观众的审美品位。没有人文素质做基础,就不可能产生优秀的文化作品,也不可能塑造高尚品格的人。

作为广播电视从业者,必须努力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质,而作为管理者,必须加强人才的人文素质建设,从人文素质的内涵出发去评价和提高从业者的人文素质。具体而言,人文素质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首先要具备人文知识。人文知识是人类关于人文领域(主要是精神生活领域)的基本知识,如历史知识、文学知识、政治知识、艺术知识、哲学知识、宗教知识、道德知识、语言知识等;其次要理解人文思想。人文思想是支撑人文知识的基本理论及其内在逻辑。同科学思想相比,人文思想是有很强的民族色彩、个性色彩和鲜明的意识形态特征。人文思想的核心是基本的文化理念;再次要掌握人文方法。人文方法是人文思想中所蕴涵的认识方法和实践方法。人文方法表明了人文思想是如何产生和形成的。学会用人文的方法思考和解决问题,是人文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与科学方法强调精确性和普遍适用性不同,人文方法重在定性,强调体验,且与特定的文化相联系;最后是追求人文精神。人文精神是人文思想、人文方法产生的世界观、价值观基础,是最基本、最重要的人文思想、人文方法。人文精神是人类文化或文明的真谛所在,民族精神、时代精神从根本上说都是人文精神的具体表现。

(三)法律素质

高素质的广播电视才人必须具备较强的法律意识。法律是国家的行动准则,也是现代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实践活动赖以有序运行的准则。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质是法制经济,广播电视正是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服务的,因此强化广播电视从业者的法律素质显得尤为重要。

首先,广播电视是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传播方式,这对于开展法制宣传极为有利。广播电视肩负着普法宣传的职责,其目的在于提高每一个社会成员的法律意识。普法宣传不仅仅是法治栏目(节目)所承载的功能,也渗透到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等各个领域。广播电视从业者要善于运用法律的眼光去分析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的各种现象,捕捉各种易为人们忽略的行为,分析这些表象背后的法律实质和意义,从而强化人民群众的法律意识,提高整个民族的法律知识水平。如果从业者自身的法律意识淡薄,就难以通过广播电视节目传递正确的法制的声音,难以做好对老百姓的普法宣传工作。

其次,近年来,在新闻报道和社会传播活动中一些维权、涉法的事件不断出现,广播电视从业者更应该提高警惕,增强法治观念,依据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并避免侵害他人的正当权利。2007年,有学者对700例新闻侵权案例进行分析,发现涉及侵害他人名誉权、隐私权、肖像权,并承担民事责任的案例占最大比例。人格尊严是人权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权在民法中包括姓名权、名誉权、肖像权、隐私权和信用权,侵犯其中任何一项权利,都可能构成新闻侵权,而造成新闻侵权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诽谤和失实。如果广播电视从业者对这些基本法律常识都不知道,就很容易踏入雷区,触犯法律。

将法律意识纳入广播电视人才基本素质的架构中,意味着不仅是从事法治节目采编的从业者必须具有法律素养,而且全体广播电视从业人员都应具备高度的法律警觉,自觉的学习法律知识,接受法律培训,把法治观念融入到节目生产的各个环节中,保证广播电视报道顺利进行。

综上所述,坚定的政治立场,良好的人文素质,充足的法律意识,是当代广播电视人才必须具备的三个基本素质,是保证广播电视各项工作有序开展的基础。当然,由于广播电视系统内部分工的不同,不同岗位对应了不同的职位要求。我国广播电视正处于一个快速发展时期,广播电视人才不仅应具有基本的政治、人文和法律素养,还必须具有更加专业化的技能,具有更高的职业素质。

二、广播电视人才的职业素质

所谓广播电视人才的职业素质,是指他们在从事新闻实践的过程中,为了完成或实现特定的任务或目标,所应该掌握和具有的某些特长或综合能力,以及带来的整体效应。从根本上看,广播电视业发展的主要驱动力是人,因此人才队伍的职业素质,决定了广播电视发展的专业程度和传播品质。

在广播电视系统中,由于分工的不同,对各个岗位的职业素质要求会有所偏重。广播电视从业队伍结构大致包含节目制作、播出、传输与发射、管理等几大块。各类人才由于工作性质的不同,对其职业素质的要求也会有所偏重。

(一)节目制播人员的职业素质

节目传播系统的从业人员是广播电视从业队伍的主体,它主要由两部分构成:节目制作人员和节目播出人员,统称为节目制播人员,如新闻节目采访、编辑与创作、播音主持等领域的专业人员,其专业性质往往较多地体现广播电视的传媒属性。节目制播人员不尽数量多,而且业务素质的要求也相对较高,其职业素质的高低对广播电视传播的成效起着决定性作用。因此,节目传播系统从业队伍的建设是整个广播电视系统队伍建设的核心和关键。

1.合理的知识结构

知识结构是指知识系统下属子系统的内容,各系统的结构,比例关系,以及结构所产生的功能。广播电视人才的知识结构之所以重要,是因为从事这项工作每天都要同各领域的人交往,要接触到各类新闻事件。如果知识结构不合理,就会对受众产生误导。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广播电视才人应具备“T”型知识结构。“T”上面的一横代表“博学”,下面的一竖代表“专长”。

首先,广播电视制播人员应是知识广博的人,既懂人文社会科学又懂自然科学,成为触类旁通的“杂家”和“通才”。要成为杂家,广播电视从业者就必须具有较强的求知欲望和快速获取知识的能力,同时还要找到获取知识的途径和方法。由于网络技术的发展,搜索引擎的出现,为各类知识的获取提供了方便,但也增加了辨别知识准确性及信息真伪的难度,因此,广开门路,多渠道求索,可以开阔眼界,拓展知识的宽度。

其次,由于广播电视采编涉猎的领域不同,还要求广播电视从业者要成为某一领域的专家。如果说知识的“杂”可以促进节目多样性和内容的广泛性,那么知识的“专”,有助于增强新闻报道的深度,提高节目质量。以科技报道为例,国外很多科技记者都是长时间甚至一生致力于某一领域的科技报道,积累了深厚的科学素养,他们对学术研究的成果兴趣浓厚,对科学上哪怕细微的进展都抱以很大的热情,对这些进步会给人类和社会带来什么样的好处讲得生动而具体,对科学进展的报道也不吝惜篇幅,称得上这一领域的专家。相比之下,我国报道中的科技新闻偏少,偶尔为之也是跟着社会热点走,专业化程度不高。在报道细节和表达方式上,都需要进一步提高。

在“杂”和“专”的关系问题上,我们提倡先当“杂家”,成为知识面较广的多面手,然后再成为某方面的“专家”。只有成为杂家和专家,才能成为符合时代要求的复合型知识结构的高素质人才。

2.扎实的业务技能

广播电视从业人员的业务能力可以外化为在广播电视各工作环节中去分析、解决问题的技巧和能力,业务技能应是反映信息时代要求的多项专业能力构成的业务能力体系,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采访写作能力

采访与写作是广播电视采编人员的安身立命之本。在广播电视传播过程中,无论技术如何发展,各栏目的文稿,各类文体和脚本的写作仍然是该行业最基本的工作环节。记者型主持人的出现,告别了口播新闻的时代,主持人即便是出镜亮相,也得在幕后练好采访与写作的基本功。

(2)议题策划能力

策划是借助特定的广播电视媒体信息、素材,为实现某种目的而提供的创意、思路、方法与对策。无论是采写一篇新闻报道,还是经营一个栏目,抑或是对广播电视机构的品牌塑造,都离不开策划。策划是一个节目的起点,是节目成功与否的关键。

(3)掌握现代传播技术能力

网络时代各种新的传播技术已渗透到广播电视传播领域,广播电视工作者必须具备熟练运用摄像技术、录音技术、编辑技术、多媒体技术、动画合成技术,以及卫星通讯等多项现代技术的能力。

(4)跨文化传播能力

当代世界性的经济、文化和信息的频繁交流,使世界形成一个经济、文化整体。网络时代的广播电视从业人员不仅面向国内传播,更需要把视角伸向世界的各个角落,开展更广泛的跨文化交流。为了实现与其他国家的平等对话,广播电视从业者必须熟练掌握至少一门外语,了解世界多样文化,积极参与跨文化沟通和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