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论语》人物评传
5623000000014

第14章 上古帝王及贤相名流(19人)(13)

在政治体制方面,“礼”首先是建立在宗法制度之上的等级制度。宗法制度以血缘关系为纽带,按血缘亲疏远近形成等级阶梯。在政治上,周王是“天子”,是普天之下最高的统治者;在宗族中,周王又是姬姓宗族的“大宗”,即最大的族长。因此他既代表社稷,又主持宗庙祭祀。历代周天子都是由嫡长子继承,世代保持天下“大宗”的正统地位,不得僭越。其他诸子或受封为诸侯,或分有采邑(食邑),他们在各自的封地内建立宗庙和政权,成立臣属于周王朝的诸侯国。在诸侯国内,国君是最高统治者,也是最大的族长,国君君位和爵号也由嫡长子继承,其他诸子可以分封采邑或建立卿大夫之家。卿大夫之家也由宗族宗主统领,实行贵族身份世袭制。这种层层相属的宗法血缘关系,把族权和政权结合起来,形成奴隶主贵族的等级制度。

在国家机构和职官设置方面,《尚书》中的《立政》、《周官》叙述得比较完备。周王身边的重要职官主要有太师、太傅、太保,合称“三公”或“师保”。成王时,周公为师,召公为保,共同辅政。在朝廷中,直接辅助周王管理政事的是“太宰”,成王时,周公以太师兼太宰的身份“履天子之籍,听天下之断”。太宰以下,有众多卿士,其中重要的职官有司徒、司马、司寇、司空等诸有司。这些职官也大多由姬姓贵族担任,成王时,在武王同母弟八人中,除周公为太宰之外,还有康叔为司寇,聃季为司空。这些职官各司其职,手下有众多僚属听从调遣。总体来说,随着周朝统治权力不断加大,国家机构和职官设置也逐渐复杂起来。

在军事制度方面,周王朝设置了庞大的常备军,宿卫宗周的有六师,称为“西六师”;在成周镇慑东方诸侯的有八师,称为“成周八师”,共有常备十四师兵力,一师为一万二千五百人,十四师共为十七万五千人,这已远远超过商朝常备军的规模。此外,各诸侯国也配备一定的武装力量,但一般不得超过三军规模,否则就僭越礼制。

在税赋制度方面,周王朝实行的是“彻”,孟子说:“夏后氏五十而贡,殷人七十而助,周人百亩而彻,其实皆什一也(《孟子·滕文公章句上》。)。”所谓“什一”,就是按实际收获的十分取一。《左传·哀公十一年》中记载了这样一件事情:鲁国季孙氏打算“用田赋”,即改变原来的税赋制度,以增加赋税收入,但是他怕孔子反对,就让孔子的弟子冉有去征求孔子意见。孔子私底下对冉有说:“君子之行也,度于礼,施取其厚,事举其中,敛从其薄,如是则以丘亦足矣。若不度于礼,而贪冒无厌,则虽以田赋,将又不足。且子季孙欲行而法,则周公之典在。”这里所说的“周公之典”应当就是周公所作的“周礼”,我们虽然无从得知其具体内容,但是孔子却道出其基本原则:“施取其厚,事举其中,敛从其薄。”这对于我们了解周公制定税赋制度的基本思路是极有帮助的。

此外,“周礼”在祭祀先祖、朝觐聘会、宴飨应酬、婚丧嫁娶、日常起居以及道德规范等方面都有详尽的礼仪规范,几近繁缛。关于“周礼”的作用,后人将其视为治国法典:“礼所以守其国,行其政令,无失其民者也(《左传·昭公五年》。)。”当然,“周礼”是在总结夏、商两代统治经验的基础上整理汇集而成的,孔子说:“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论语·八佾》。)。”周公是完成这一历史使命的集大成者。

周公在现实政治中是一位积极有为的政治家,他勤勉履职,日夜操劳,常常是“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史记·鲁周公世家》。)”。同时他也是一位勤于思考、善于总结的思想家,孟子说:“周公思兼三王,以施四事;其有不合者,仰而思之,夜以继日;幸而得之,坐以待旦《孟子·离娄章句下》。)。”他对商周之际的社会历史变革进行了认真的反思和总结,在传统的宗教天命观中加入了“德”的观念,提出了“以德配天”的宗教政治伦理观,进而形成了“敬天”、“明德”(“敬德”)、“保民”的思想体系。

原始的天命观是商周两代的主导思想。人们普遍认为,“天命”是最高的主宰力量,决定人世间的一切。历史更替、周朝灭商也是由“天命”决定的:“文王在上,於昭于天,周虽旧邦,其命维新(《诗经·大雅·文王》。)。”“有命自天,命此文王;……笃生武王,保右(佑)命尔,燮(协)伐大商《诗经·大雅·大明》。)。”“惟乃丕显考文王,克明德慎罚,……闻于上帝,帝休,天乃大命文王,殪戎殷,诞受厥命,越(与)厥邦厥民《尚书·康诰》。)。”从周朝灭商的历史教训中,周公得出的结论是“天命”不可违背,“天命”不可不敬,否则将会受到上天惩罚。这就是“敬天”思想。

“天命”是不可违抗的主宰力量,同时“天命”也不是恒常不变的。即所谓“天命靡(无)常(《诗经·大雅·文王》。)”。“明明在下,赫赫在上,天难忱(信)斯,不易维王。天位殷适,使不挟于四方《诗经·大雅·大明》。)。”这就是说,君王的德行,明明在下,同时也赫赫在上,为上天所知。商纣虽然是上天之子,但是他不敬天命,恶德上闻,因此失去天命佑护,使他的政令不能通行四方。而周朝之所以能够兴旺发达,取代商朝,因为周文王“克明德慎罚”,“既勤用明德《尚书·康诰》等篇。)”,上天是没有私心的,它只佑护那些有德行的君王,因而授命于周,令其替代商朝统治四方。显然,经过周公改造后,这里的“天命”已经不是麻木不仁、善恶不辨的了,而是以“德”为标准来实施赏罚的,“皇天无亲,唯德是辅《左传·僖公五年》。)”。这就对君王“敬天”提出了具体要求——“明德”(“敬德”)。因此周公反复强调:“王其疾敬德”,“不可不敬德”,“王其德之用,祁天之命《尚书·召诰》等篇。)”。

“明德”(“敬德”)的要求已经提出来了,那么君王如何才能做到“明德”(“敬德”)呢?或者说如何才能体现上天的意志呢?按照“敬天”、“明德”(“敬德”)的逻辑关系一步步推演,周公又提出了“保民”思想。“古人有言曰:人无于水监,当于民监(《尚书·酒诰》。)。”“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尚书·泰誓》。)。”这就是说,上天判断君王是否“明德”(“敬德”)是以民为监的,这里又引入了一个“民”的概念。“天畏(威)棐(非)忱,民情大可见,小人难保(《尚书·康诰》。)。”君王想要一统天下,就必须做到“保民”。如何才能“保民”呢?周公在《尚书·无逸》中说了一番大道理:“呜呼!君子所,其无逸。先知稼穑之艰难,乃逸,则知小人之依。”“无淫于观,于逸,于游,于田,以万民惟正之供。”“民否则厥心违怨,否则厥口诅祝。”他告诫君王不要贪图安逸享受,要了解田间劳作的艰辛,否则就会受到万“民”诅咒和上“天”惩罚。当然,周公的“保民”思想是从保护奴隶主贵族的利益出发的,他所说的“保民”是保持奴隶主贵族对奴隶的占有权和使用权,但在客观上却维护了奴隶的部分生存和劳动权益,改善了他们的生活条件,促进了社会生产的发展,因此是具有一定进步意义的。

周公把“敬天”、“明德”(“敬德”)、“保民”三者联系起来,“明德”(“敬德”)是“敬天”的具体要求,“保民”则是“敬天”的具体体现。三者之间的逻辑关系清晰明确,表现出较高的思辨水平。周公关于“敬天”、“明德”(“敬德”)、“保民”的思想对后来的儒家学派影响很大,因此他被视为儒家思想的奠基人。

周公辅佐成王七年,身贵而愈加谨慎谦恭,家富而愈加勤勉节俭,他每日夙兴夜寐,鞠躬尽瘁,因而赢得了天下人的敬重。成王长大后,“周公归周,反籍于成王,而天下不辍事周(《荀子·效儒》。)”,因为周公已经完成了维持周王朝统治的天下布局和制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