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降伏其心(下册)
5666200000044

第44章 学佛见地为首(1)

出家人要读《维摩诘经》,看看维摩诘是怎么骂和尚的!佛的十大弟子没有一个能与维摩诘抗衡,他把佛的十大弟子全都骂了,佛还赞叹他骂得对!任何时候都要靠本事。没有本事,你是个出家人又如何?是个罗汉又怎样?维摩诘是佛再来!你艺不如人,就得靠边站。你不如白衣,就得向白衣请教。别说二十一世纪有白衣说法了,早在两千五百年前,白衣就已经开始说法了!虽然出家人代表僧宝,但佛在《了义经》上说,只要这个白衣有法,你就应该把他当佛看。至于这个白衣有没有把你当僧宝看,那是他的问题。

你自己没有法,不懂法,又不向有法的白衣请法,不把他当佛看,你就得不到法。至于你把他当佛看,他有没有认为自己是佛,那是他的问题。

学佛,首先见地要正确。见地不正确,别说你上不了路,就是上了路,也是进入邪道,离究竟的佛道越来越远!只有见地正确了,修证才会得心应手。

经上有句话叫“不重久习,不轻初学”,意思是不要因为他是个学佛很久的人,就把他看得很高;也不要因为他刚刚学佛,就把他看得很低。实际上就佛学的见地而言,不存在学佛时间的长短,也不存在年纪的大小。你能悟道,就悟到了;你没悟道,就是八十岁,还是悟不到!

这是先天的根器带来的,不是这一世学来的,你不服气不行。不服,只能说明你的眼睛没有打开。就像毛泽东作为一位领袖,他天生就是干这件事的,他来的使命就是做这件事。别人再怎么学习他,再怎么模仿他,也永远赶不上他。

所以佛教讲的“根器”就是这个意思。不是这一世修成的,生生世世就是干这一行的。别看人家这一世不修、不学,只要一出手就到佛位。我们整天装模作样地又吃斋,又念佛,又打坐,所做的一切离道远着呢!

如果我们这一世不好好努力,下一世还不如现在!因为随着时间的推移,过去修学的一点点智慧,储存在阿赖耶识里会越埋越深。如果这一世不把它挖出来与它沟通,来世修行会更困难!

一个修行人如果不能把前世储存的记忆唤醒,不能完全与它沟通,想仅凭这一世的修学就能受用,就能成就,那是根本不可能的事。我们之所以现在能受用,都是前世遗留下来的。

本来“修行”是没什么好说的,日常生活中出现的一切,我们都能平静地面对,只有这样,才谈得上修行。如果不愿意接触人和事,你怎么磨练自己的心性,怎么锻炼自己的心性呢?如果你把修行理解成封闭起来就能修成,过去的祖师大德就不会把修行的第三步列为“行愿”了。既然修行功德圆满必须行愿,我们与人隔绝、与世隔绝就是错误的认识!

你把自己关起来,怎么行愿呢?虽然古人和现代人修行,都有个短暂地把自己关闭起来的过程,但他们是为了把自己更好地、更长久地打开,与社会、人群融为一体。现在我们连基本的见地都没有,就想躲起来修炼,以我们这种修行的观念去修功夫,是不可能入门的!

达摩祖师讲过,修行一个是理入,一个是行入。现在大家连基本的理入都没有达到,又如何从行入下手呢?所谓的“行入”,就是实实在在地做功夫、修炼。当然,它也包含了行愿。你的基本理念都不清晰,怎么行愿呢?事实上你的见地不清晰,理论不明了,是无法行愿的。

一个人在见地上真正明了了,就功夫而言,已经进去了。它们是一环套一环的,不可能见地只是见地,与事相无关。一个真正见地明了的人,已经获得了“入流果”。何为“入流果”?就是信心、道心已经坚固不会退转了,进入到修行的洪流中去了。就像流水的水势一样,随着水势进去了,想退也退不了了。

我们之所以会退失菩提心,就是因为没有见地,人家怎么说,我们就怎么跑。今天听人家说净土好,就去修净土;明天又听说禅宗好,又去修禅;后天听说止观好,又去修止观……几年下来,一无所获,菩提心自然就退失了!

事实上如果你的见地不清晰,纵然有点小禅定功夫,就你的心态而言,也会经常反复,也就是情绪很容易波动。有时候似乎感到自己快成佛了,有时候又感到修道很渺茫。只有你的见地通透了,你的信心才不会动摇。因为见地是起修的根本!

在你没有做功夫之前,如果见地已经彻底通透了,你修行只要一迈步,绝对是一步一个脚印,一环扣一环,想脱离轨道都不可能。就像我们做事一样,在没有着手之前,头脑里已经有了清晰的步骤和轮廓,只要着手去做,肯定是一环套一环,不会脱节。

没有见地,只能走一步是一步,摸着石头过河。甚至你摸错了方向都不知道!有的人误以为自己修行很高了,走得很远了,实际上还在原地踏步!如果你的见地真的通透了,就算释迦牟尼佛来到你面前,你也不会跟着他跑!

大家都知道唐朝无著文喜禅师的故事,他在煮饭的时候,文殊菩萨现形于搅粥的铲子上,他抄起铲子就打,说:“文殊是文殊,文喜是文喜。”文殊菩萨马上凌空而起,在空中为他说偈:“苦瓜连根苦,甜瓜彻蒂甜。修得三大劫,却被老僧嫌。”大家看文喜禅师的定力和境界多高啊!

在一般人的心目中,佛的形象是一个实实在在的个体,有鼻子有眼,说起话来放光动地!这固然是一种佛,是一种类型的众生心目中的佛。还有一种类型的众生心目中的佛不是这个样子。一个真正明了见地的人,只会踏踏实实地面对周围的一切,把所有的事情都用心地做好。因为修行毕竟是多事!

为什么说修行是多事呢?如果你不多事,就不会修行。“道”本来无事,因为我们不明白道,才多事!学佛的人多数都是向往神通。什么是神通呢?你能把每天发生在你身边的事情处理好,就是神通,就是妙用!相反,身边的事情你不愿意做,不用心去处理,纵然你能口吐莲花,脚踏莲花,也与修道不相干!

所谓的“见地”,无非就是转变观念,端正心态。你的观念不转变,即便禅定功夫再深,佛对你而言也是不着边际!你以为禅定功夫深就能解脱吗?心不打开,观念不转变,你怎么解脱呢?思想境界是通过打坐坐出来的吗?是通过念经念出来的吗?是通过借事炼心,炼出来的!

前天晚上明厚师问了一个问题:没有得到根本智的人,他的见地到不到位(即究不究竟)?这个话题我早就想谈,有时候忘了,有时候记起来又没有机会谈。

几个月前,我们这里来了一位胖和尚,我叫他讲开示,他讲了几次,大家都说他讲得好。他确实有他的独到之处。后来有几个出家人和在家居士说他已经明心见性了,达到佛的境界了!其中一个私下问我:一个没有明心见性的人,他的佛学见地是不是究竟的?

我说自古以来有两种讲法的人,一种是明心见性以后讲自己内在的心法,根本不需要看经典,他讲的思想自然符合佛的思想。另一种讲法的人,他既没有修行,也没有行愿,只是一个佛学研究者,譬如专门研究某一部经或某一部论,三五年下来,他对这部经或这部论有了自己的观点,他也能讲经,佛怎么说,他就怎么讲,再加入自己的一些见解。

你们说后一种人的思想正不正确?符不符合佛的思想呢?这种类型的人虽然有自己的佛学思想,但他毕竟是以某一部经论作为自己的佛学思想,他的思想始终超越不了这部经、这部论的框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