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胡考必胜:影视高考速成攻略
5667300000005

第5章 影评(3)

第二篇作业(自由命题)

彩色的电影梦

——感受《天堂电影院》中的色彩

这是一个温馨的故事,所以它整体笼罩在一种温暖的色调中。

在长大后多多沉思的画面中,他的脸上倒映着风铃的影子,耳边响着悦耳的铃声,沉思中的他眼神十分深邃,镜头拉向风铃,声音依旧清脆,却换了一幅景象,风铃的影子却摇曳在一个天真孩童的脸上。他跪在那里,白色教袍里是鲜艳的红衣。就这样,镜7头巧妙地把我们带入多多的童年。

从小到大,多多的活动范围似乎就是电影院、家、学校这三点一线。电影院是多多最爱的地方,因为那里有笨重但是可爱的放映机,好多长长的厚厚的胶片,还有多多最好的朋友,敬业的放映员艾佛特。

电影院见证着多多的成长,也见证着他电影梦想的实现。起初他只是一个不谙世事的孩子,为了进入放映厅无所不用其极。

在暖黄色的灯光下兴奋地用一张张胶片在自己的想象中放着电影。他与艾佛特的关系是微妙的,既是朋友,又像是相依为命的父子,而那台放映机又好像他们相濡以沫的爱人。它有着多多全部的爱恋,还有梦想。

本片以暖色调为主,那是战争过后,人们还没有完全领会温暖和幸福的真谛的时候。但是人们的本性是纯真善良的,于是总会有一抹暖色来温暖我们的心灵,因此即使是一个晦涩的小镇,也可以向我们展示出一个男孩关于电影的彩色的梦想。

电影院的光线是昏暗的,但是观众们脸上是映着光的。新奇有趣的电影使人们心中增添了一抹亮色,于是他们经常来看电影,年轻人在电影院里交朋友,恋人在电影院相爱,母亲在电影院喂奶。他们脸上闪着的不光是电影的光,还有幸福的光。这光,就是多多所追求的东西。于是,电影不再是一个简单的爱好,而是变成了多多心中的一种信仰。

一串火舌从投影的狮子口中窜出,这场火弄瞎了艾佛特的双眼,于是多多接替了他的工作。他放电影的同时也热衷于自己拍一些短片,一个偶然的机会,一个美丽的女孩闯进了他的镜头。

我想这是日后成为大导演的多多最喜欢的一部作品吧,因为这是他的感情流露,他的真情付出。女孩有着美丽的蓝眼睛,金黄的头发,喜欢穿颜色艳丽的衣服,眼睛与头发,衣服冷暖色的碰撞,冷艳的眼神和热情的笑容好似冰与火的交融,这让她成为多多黑白生活中的一团燃烧的火焰,点燃了多多的热情,也给了他一段美丽的回忆。虽然多多为了前途不得不放弃这段美好的爱情,但多年以后。多多一定会记起这个穿着艳丽衣服的女孩,让他有过最真实的感情流露,和心底温暖但并不浓烈的光。

多多再回到小镇已经是三十年后的事了,三十年,他听从艾佛特的话,放弃了他生命中的暖色,爱情、亲情、友情,还有他单纯美好的童年。他要成功,就必须忘掉这一切,他做到了。他三十年没有回家,再回来,已经是一个功成名就的大导演了。可是艾佛特死了,母亲老了,电影院也废弃了,他生命中的那抹暖色也只有在记忆中才显得真切了。影片对于母亲对他的想念并没有过多修饰,只展现了一位老人听到汽车声就匆忙而欣喜地跑下楼却忘记放下手中的毛衣针。镜头拉向洁白的毛衣,它正一点一点地被拆开,也是母亲的思念一点一点地表露。不禁让人遐想,这是不是给多多织的毛衣?多多不在的三十年,母亲怀着期盼他归来的心情,又为他织了多少件毛衣?在母亲的精心布置下,他的房间一直保持着明亮简洁,和片头那个他工作后休息的豪华但是昏暗的房间截然不同。一暖一冷,也写出了哪一个更让多多追寻,更让他不舍。母亲为他保留的小放映机,还有和艾佛特的“合影”无不让我们感受到母亲的用心良苦,让我们体味到一分并不浓烈的温馨。

电影院最终被拆掉了,曾经承载了多多童年美好回忆的它已经成了灰烬,虽然此时的多多功成名就,但是他面对电影院,和曾经熟悉却久未见面的朋友时,他才流出发自内心的微笑,那是影片开头成功的他在那样豪华的旅馆中所没有的。灰色的墙倒塌在暖暖的夕阳的余晖中,让这样的死亡也被赋予了一种诗意,而读懂这种诗意的人,又有几个呢?曾经承载欢乐的地方变成了废墟,也许,他们心里更多的是失意吧。

最后,在一个小小的放映厅,一部精心剪辑的吻戏集锦让多多对以往的许多事情都释怀了,也许这些年来成就和金钱并没有让他开心,因为他为此放弃了生命中值得珍惜的暖色。当他回过头来,看到为自己准备的这一切,是那么的用心,他才真正释怀,他为了追求事业放弃的这些,从来都没有放弃过他,只要他回过头,就会看到那抹暖色还在那里。或许那时已经有了彩色电影,但是小时候放映黑白片的那种天真和对被剪掉的吻戏的懵懂,是高科技无法替代的吧。

剧终了,画面停留在剧终的字幕上,多多明白了其实有许多美好的回忆值得收集,有许多美好的人值得珍惜,他们像调色盘中的暖色一样,都是生命中不可缺少的温暖。

【作业点评】

此文在第一篇作业的基础上,根据我的点评意见,修改了两

遍,成了现在的样子。对比第一篇作业,可以看出进步不小。虽

然在语言的表达上还有一些不够顺畅之处,但基本上可算一篇视角独特、颇具见解的影评文章了。整体的表述也显得从容不迫,富于情感。田芳琦喜欢写作,善于思考,对于我的辅导意见能够很好地理解,而且善于把这种理解体现于文章的写作之中。在我看来,这是她后来考上北京电影学院的一个前提条件。

第三篇作业(自由命题)

人生如戏戏如人生

——小评电影《天堂电影院》

这是一部个人经历的记录,亦是一次人生教义。

在那个悬挂着地中海风的小岛上,有着与海风一样湿润且动人的故事。那里的电影教会人们怎样生活,那里的居民教会人们如何去爱。

人生如戏,戏如人生。影片从特有的角度诉说了一个著名导演的成长历程。电影与生活重重交错。影片采用追溯的方式,随着铃声穿越记忆,像一次电影片段的回放,一次不同于任何名家拍摄的电影。它告诉我们那是一回生命的定义。

西西里岛上,电影在那里成为一场盛宴。人们躲在战后的疮痍中,守住一点点可怜的安稳,品味着属于自己也同大家一起的娱乐——电影。尽管世界还在喧闹,尽管喧闹还没有湮没战火。

设在教堂的天堂电影院,让电影自然或不自然地成为信仰。

人们对于电影,热爱与崇拜是信仰;教堂对于人们,救赎与宽恕是天堂。

萨尔瓦多,大家都亲切地唤他多多。他是教堂里的小祭司,是天堂电影院的常客,是放映室里总令放映员艾佛特头疼的小淘气。他总是穿着宽大的衣服,看起来很不协调,像是父亲的。那个在一场不知名的战役中失去音讯的父亲,那个只能在照片中找到印象的父亲,也许给他留下的只是这一点点东西。

这样的安排,在小多多顽皮天真笑脸的背后,在小多多把父亲的照片与心爱的胶片珍藏在一起的认真中,在小多多羡慕同学去德国的期盼里——那儿与父亲的战场临近,我们多少体会到些许酸痛的味道和不安的缺失感。

然而编导并没有让多多套进一个失去父爱的苦闷的圈子。多多的童年基调是欢快的,因了电影,因了艾佛特。

导演让爱的给予在人物身上得到彼此的印证。

人生如戏,戏如人生。光和影层层叠叠,多多与艾佛特走进了彼此的生命。

是多多让艾佛特从“孤单的奴隶”中释放出来;是艾佛特给予多多最真的关爱,关爱如父。

关怀在特写镜头里被放大,被温暖,被观众们记住。广场上,艾佛特为了多多不遭母亲责骂,在同事配合下顺理成章地掏出“捡到”的钱。多多坐在艾佛特的自行车上,逍遥自在地戴着艾佛特的帽子,虽不精致,但和多多的笑靥相配。在影院打烊的晚上,艾佛特让投影反射到广场的楼上,大家在失望之后又看到期盼已久的电影,他们忘记了注意多多和艾佛特脸上交融的快乐那么好看。

人生如戏,戏如人生。多多与艾佛特把彼此带向生命的路口。是多多把艾佛特救出那片火海,是艾佛特没收了多多温暖的巢穴,又给了他一片天堂。

胶片在那个时代还是易燃的质地。影片拍摄了两次火灾,一次在多多家里,未见其火,只看见残破的胶片和照片,那真的是多多最宝贝的财富。另一次就是在放映室,火焰蔓延,因风就势。被火舌迅速吞噬的电影海报,被火苗燃烧着的狮子嘴型的放映窗,都增加几分惊恐的效果。人们四处逃散,只有多多逆着庞大的人群冲向放映室,那里有他最敬最爱的艾佛特。多多那么小那么单薄,影片从高处取景,显得那么震撼。小多多拖着昏迷的艾佛特,我们分明看到在火光里有着超乎他年龄的勇敢与坚定。

艾佛特活下来了,他失明了,他用手感知多多的脸庞,告诉他:“天堂电影院需要你,而你需要天堂。”

艾佛特把手移开的时候,已是多多年轻的笑。多多长大了,编导赋予了艾佛特似乎魔法般的力量。也许真是这样,是艾佛特教会多多怎样成长。艾佛特让多多离开这个狭小的故乡,到世界去拼搏去闯荡。艾佛特在海边的一席话说给未经世事的多多听,也说给我们听。他告诉我们生命的路口是从哪里找到,生命的风帆再艰难也得从暖暖的港湾起航。

“多多,你此刻比我还要盲。生活和电影不一样,生活难多了。你如此年轻,世界是你的……我老了,我不要再听你说话了,我要听别人谈论你……”

褪尽了感情的束缚,或许我们可以感受到一些生之质地。影片从中组合了多种元素向我们展示了“天堂”的含义。以一种朴素的生活实感,揭示了并不朴素的生活道理。这里的路口可以通向天堂。这里的路口站着一个伟岸的身影。

人生如戏,戏如人生。当初,剪辑掉的电影里爱的片段,在多多的生命里也被剪切掉了。一次艾佛特用心良苦的劝诫,空下了三十年的爱情。

人生如戏,戏如人生。坚守在童话里的士兵,在等待公主的最后一天逃离。多多按照童话里的情节,守在艾琳娜的窗前,他等来了艾琳娜,却也在相见相守的那个时间错过。一次艾佛特苦心安排,依照了童话里的结局,也回答了多多士兵为何要逃离。

我们看到多多功成名就,看到故乡的小镇也时过境迁了。多多的电影作品享誉盛名,而当年的天堂电影院也因时代的逝去将要拆毁。艾佛特没能看见天堂电影院的轰然倒塌是一种幸福。天堂电影院随着艾佛特的葬礼消逝是一种安慰。在废墟上玩耍的孩子们你们可曾注意,在电影院破碎的喧闹中,有人湿了眼睛。

艾佛特留给多多当年被剪下的片段,在华丽且空旷的影院里,多多独自品味着业已斑驳的画面。每一个表情变化,都让我们记起那个时候,他们是怎样地生活过,已逝的人和观看的人是怎样地坚定过。

人生如戏,戏如人生。影片就如这般辩证着,反复着。人生在影片里被诉说,于是我们看见了一个天堂;影片在人生的感染下夺魅,于是我们得到了一个天堂。

【附注:此文是原安徽省考生董舒婷在接受了一段时间的远程辅导后写出的。】

【作业点评】

董舒婷喜欢写散文,文笔不错。但有时会有矫揉造作之处,例如此文中多次重复“人生如戏,戏如人生”一语。有时遣词用语也会有堆砌和生造之感,例如“悬挂着地中海风的小岛上”、“影片在人生的感染下夺魅”,等等。另外,本文对影片的分析也缺乏一种独特的视角,流于泛泛之谈。

第四篇作业(自由命题)

光影之铃

——从《天堂电影院》中我们“聆听”

或许,天堂就是指引人们走向前的那束光。铃声摇曳,我们循声而去,那个方向,是否就有人生的天堂?

岁月在地中海岸边西西里岛上层层剥落。风从这里吹起,跋山涉水,回旋在罗马城中,扰乱了萨尔瓦多窗前的风铃,叮当作响。月光从窗外漫进,细长的风铃的影子斜斜地映在萨尔瓦多的脸上,摇晃。他侧靠在床的边缘,身后的女友浅浅入眠,这么亲近的人又何曾了解他的记挂,何曾体会一句平淡的死讯背后的深刻。他眼神深邃,家在光影交错中隐隐浮现,一切显得那么悠远,一晃五十年。

那时候萨尔瓦多还在读小学,人们喜爱他,唤他多多。多多是个小祭司。明亮的光线射进教堂,投在多多的身上。多多被神父叫醒,摇了摇手中祭祀的铃,祷告仪式在教堂里虔诚地进行。

就如信仰一样,这里的人民对于电影尤为崇拜和热爱。电影在那里成为一场盛宴。人们躲在战后的疮痍中,守住一点点可怜的安稳,品味着属于自己也同大家一起的娱乐——电影。尽管世界还在喧闹,尽管喧闹还没有湮没战火。

影院设在教堂,神父很负责地担任着审片的工作。他手中攥着铃铛,看到男女相爱亲吻的镜头,便摇响铃铛,命令老放映员艾佛特切掉。那铃声在银幕的光影中告诫着人们吻戏是应该被禁止的,在这样一个被束缚的年代。

小多多躲在帘幕后面看着神父严肃的动作发笑,顽皮地笑。

他想要被铃声截断的胶片,却被艾佛特微怒含笑地喝走。多多是可爱的,他以孩子的方式守护着自己的爱好,他收集了很多的碎胶片,透着光,为那些画面配着对白。

神父的禁铃还余音绕梁的时候,小镇上高高悬挂的铃铛也开始荡起回声,警醒般地显现着宗教特有的威严,以此统辖着俯首可见的世俗。广场上热闹了,人们开始忙碌。铃声又起的时候,人们各自回家。电影散场后,人们还意犹未尽地谈起电影中的人事。我们依稀可见人们在其中寻找着什么,寻找着让自己走出抬起头却被蒙上眼的困惑。